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心理干预,出版界能做什么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8/5/27 作者:谢迪南

被从瓦砾中营救出来的孩子表情木讷,反应迟滞……

在一片碎石乱瓦上的父母只知道一遍遍呼喊自己孩子的名字,却不知找人帮忙救命……

这些画面彰显了一个被忽视的现实问题:“5·12”大地震后幸存者的心理救助将成为一个更为长期而持久的挑战。

如果说抗震救灾是一场分秒必争的攻坚战,那么心理援助就是一场细致耐心的持久战。在“5·12”地震72小时黄金时间救援过去,现在更应该关注的是,灾后人们的心理重建问题。

5月1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川县的一个临时救灾指挥部视察时,与一位来自唐山的心理志愿者交谈,他嘱咐,要把唐山的抗震经验传递下去,要为受灾民众做好心理辅导。

在拯救生命的同时,灾区人民的心理与情绪也受到了及时的关注。地震在给人带来身体创伤和财产损失的同时必然给每个人的心灵造成严重的创伤。有心理学家提出,对地震灾区实施“心理救援“也特别重要。还有专家说,通过对在四川江油人民医院的伤员和孤儿进行的心理危机评估,有1/3的人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专家表示,当地的伤员和有心理问题的人,对专家的心理访谈式干预十分欢迎,“很多人在谈完感受后,心情舒畅了,信心增强了,情绪也慢慢地稳定下来”。据有关专家测算,“5·12”震后需要接受心理救助的幸存者的人数将超过1000万。其中70%的人能够自然恢复,其余的30%则有可能长期处于创伤阴影之中。专家表示,灾害发生半年之后是包括自杀在内的心理疾患爆发的高峰期,而震后的6个月内则是进行心理救助的黄金期。据有关精神障碍专家在唐山大地震后进行的跟踪研究显示,唐山市民中存在精神障碍的人数比例比一般城市居民高出10倍。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那个时代我们还没有清醒认识到心理救助的重要性,更没有现在这样成熟的专家队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聂振伟教授强调了包括地震在内的突发事件如交通事故、疾病突发过后,逝者已去,而在世亲人将面临的伤害和打击更为严重,心理救助和危机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啻为另一场精神生命的拯救。

现象

灾后心理重建将成为

一个长久而持续的挑战

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前,让10岁的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小学二年级学生刘畅惟一感到有点烦的是,有同学会时不时地欺负他,为此他专门练跆拳道进行自卫,此外,他和同龄的小男孩没什么区别,有爸爸妈妈、外公外婆、小姨等亲人的疼爱,正快乐地享受童年。当地震猝不及防地降临时,刘畅的生活完全被改变,除了爸爸,他失去了很多曾经疼爱他的亲人,他在日记中写道:“妈妈、婆婆、爷爷、小姨、哥哥、姐姐都埋在土里,我心情非常难过,求求你们,救救妈妈,救救我失去的亲人,现在我的家也没有了,也没有念书了,曲山小学的好朋友、同学也埋在了土里……”

5月22日,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的节目录制现场,被称为小英雄的刘畅来到节目中,据他的父亲刘文波回忆,曲山小学大约有12个班,每个班40多人,总共有500多人,全校在这次地震中总共逃生的才40多人,而刘畅的班级在他的带领下成功逃生30多人。但此时台上的刘畅全无“英雄”的气概,他神情显得有些呆滞,一直那么忧郁,眼睑低垂,满脸悲伤,当主持人让他回忆地震的情景时,他言语很短,然后就是长久地沉默,听到别人在谈论地震时,眼里就会涌起泪花。

像刘畅这样在大地震下存活过来的幸存者们,有心理障碍的人不在少数。据有关专家测算,“5·12”震后需要接受心理救助的幸存者的人数将超过1000万。

5月20日,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享有盛誉的著名心理学家朱建军到达绵阳,他在灾民安置点到处可以见到这样的情景:有些人表现得非常激愤,他们很紧张、焦虑、兴奋,不断地闪回地震中恐怖的场景;有些人显得很冷漠,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好像跟这个世界没有联系一样;还有一些人变得格外敏感,一点小危险就表现得特别紧觉。“这几天,正在灾区进行心理干预的心理医生们都在讨论一个话题,有一个幸存的小孩,在画兔子时,他给这只兔子画了四只耳朵,因为兔子的耳朵是听危险的器官,画四只耳朵就是为了加倍地对外界的危险有所感觉。这无疑是过度紧觉的一种表现。”

5月24日,台湾师范大学、曾经主持并亲自参与中国台湾“9·21”大地震心理危机干预的金树人教授来到搜狐网,与他对座的是几位刚从灾区回来的记者,他们很沉默,不愿多言,灾区的场景不断地出现在他们脑海里。金教授强调,他们的反应很正常,肯定这种表现,也同样存在于解放军、武警、消防队员、志愿者、记者、心理专家等这些直接到过灾区的人们身上。在灾区看到的场景,或许是他们这辈子从来没有见过的情形:随处可以看到断垣残壁,看到扭曲残缺的肢体,有的解放军好不容易把人救出来了,就看着这个人在自己怀里断气,或者好不容易把救出的人送到医院,自己正暗暗高兴时,第二天就得知这个人走了。

阿康,《中国妇女报》记者,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她一直在看电视直播的灾区画面,连做梦都是跟地震有关的事情。5天后,她在网上留言:“不只是地震的幸存者们需要心理干预,我们这些看电视的远离灾区的人也同样需要心理干预。我现在什么事都不想干,也不想说话,感觉心理很郁闷。”

心理学把这个人群定义为“次级受害者”,金教授把这种现象称为“二次污染”。

现在很多媒体都发出了“重建心灵家园”的呼吁。但如何应对这样的心理危机,的确是一个大问题。作为出版业来讲,又能做些什么呢?

高老师是济南九中的老师,在书店翻阅完一本题为《青少年安全自救手册》的书后,她决定买下来:“四川地震发生后,我在一系列救援报道中发现,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对防灾自救常识了解越多的人生存的可能性就越大,我准备把这本《青少年安全自救手册》买回去,平时多为班里的同学讲一些常识,防患于未然。”

高等教育出版社社会资源学习分社社长何明星告诉记者:“作为出版业来讲,应该给人们一些应对灾难的知识,但类似这样的读物还很少。”

心理干预

生命救援的另一场接力

北京安定医院教授、北京儿童少年心理卫生中心主任郑毅是卫生部和北京市政府派往灾区的第一批心理救援者,5月17日下午他抵达成都,先后去了都江堰市、玉堂镇、沙西镇、紫坪铺、彭州、回龙沟、银厂沟、崇州、绵阳等重灾区,在10所医院、3所上千人的受灾群众安置点、两所爱心小学,筛查了5600多受伤群众和受灾群众,深入访谈和个别心理治疗500多人次。在谈到心理干预的作用时,他讲了3个故事:

有一个13岁的男孩,他奶奶在地震中受伤,多处骨折,被送到成都的一所医院,男孩作为陪护也住在医院。他有一个亲人死了,还有一个亲人没有找到,男孩经常呕吐,表现得烦躁,也不愿与人沟通。郑教授知道,男孩的表现是应急反应的一种症状,亟需心理干预,因此立即给他做了一些心理辅导。很快,男孩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因为他的家离九寨沟很近,因此他笑着对心理救援人员说:“我们村里很美,等我们家园重新建好的时候,欢迎到我们那里去看看。”

5月19日,郑教授一行到了崇州医院,这次进行心理干预的是一个70岁的老人,她左脚骨折,身体多处受伤,她当时还不知道三个孩子的下落,因此不停地哭。见到这种情景,郑教授就教给她一些简单的呼吸要理,很快,老人就平复下来,不再老是回想灾难的场面。

有一个15岁的学生,崇州人,地震的时候,他正在山上玩,当他看到山在晃动、河水变浑、乱石飞滚的时候,他不停在跑,这一跑的过程成为他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场景。当被问到此刻是什么感受时,他说除了害怕就是惶恐,因为许多同学都不在了。经过郑教授的辅导,他很快就恢复了正常,他脑海里不再浮现地震时的情景,可以睡一个安稳觉了。

由于受灾人群太多,如果都要通过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救援的话,医生们肯定是顾不过来的,因为心理救援的黄金时间只有6个月,因此更多的受害者只能心理自救,图书就是帮助他们进行心理救助的一种有效途径。

5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向“全国灾后心理援助协会”和参加心理救援培训的志愿者捐赠3000册《灾后心理援助100问》一书的捐赠仪式在这里举行。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张侃从汶川大地震发生至今,已经先后两次去了灾区进行心理干预,他很急迫地说:“地震从发生到现在已经12天了,我两次到了四川灾区,现在不管是幸存者还是救援人员、记者、志愿者都急切需要心理辅导,正是进行心理救援的关键时候,但这方面的图书太少了。我在灾区总共才看到三四种心理救援材料,有一本50页左右的防震小册子上有一页是讲心理干预的,有一本10来页的小册子中有半页是跟心理干预有关的,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一本很薄的叫《地震心理研究10问》的小册子。”

这一说法,也被正在四川绵阳进行心理干预的朱建军证实:“专门的心理辅导类图书不是很多,根据这次地震的具体问题,针对创伤后的心理干预类图书,我现在还没有看到。”

郑教授知道,通过心理救助,像很多在地震中受创伤的孩子就能很快复原,这个时候正是心理救助的黄金期,为了帮助更多的人能进行心理自救,刚从灾区回来的郑教授立即把他们在地震中的心理救援经验整理成《灾难心理救助实用手册》一书,记者获悉,该书即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用

心理干预类图书能帮助人们自救,释放压力

李西闵,恐怖小说作家,当地震来临时,身在彭州的他没有幸免,被困在了倒塌的房子里,网上很快开展了“寻找作家李西闵”的大救援。幸运的是,他被救了。但无疑,地震带来的恐怖远远比他小说的描述要恐怖得多。有一次记者在病房里采访他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病床下面的一根钢管,钢管发出了晃荡的声音,李马上就警觉起来。在接受心理医生辅导后,他只能说出地震中40%的感受。像李西闵当了20年兵、心智都很健康的幸存者都如此,那些老人、孩子或者残疾人的心理创伤就可想而知了。

大灾难给了人们太多悲伤、无助、沮丧和打击,怎样让精神创伤像家园一样在废墟中得到重建,有没有那样一只温暖的大手,能够抚平失去妈妈的孩子和失去孩子的妈妈的创伤?作为出版人,大家都在想办法。

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聂震宁就是其中之一。地震一发生,他首先想到了有两本书是必须出的,一本是关于抗震救灾知识的,一本就是关于心理救助的。5月24日,在《灾后心理救助100问》的捐赠仪式上,聂震宁说:“图书在灾后心理重建过程能发挥重大作用,对于心理知识的普及也能发挥重大作用。”

谈及图书在灾后心理重建的作用时,金树人非常肯定地说:“发挥的作用当然很巨大。”首先是预防性,国外的一些经验以及台湾地区9·21地震的灾后心理重建的一些经验,他们的处理方式,有现场一手的资料。其次是启发性,故事的集结很有启示意义,唐山在地震到现在30多年时间里,走过来的人有很多,他们的经验会让有相同遭遇的人产生共鸣,彼此找到心理支点。此次,金教授来大陆,带来自己在台湾出版的《灾难过后——台湾9·21地震后心理救助经验》一书,已经在大陆出版,金教授希望提供给大家一些有益的经验。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总经理李峰认为:“由于需要心理救援的群体很大,图书的作用是让人们通过阅读,判断自己是否受到伤害?程度怎么样?如果有的话,又是属于哪一类受害者?该如何进行心理自救?”

通过阅读这类书籍,逐渐释放压抑在心理的负面情绪。

何明星还建议:“出版界应该针对不同的心理创伤者来设计选题和内容,无论是幸存者,还是救援者,亦或是那些没有直接受灾或者到现场但也受到心理影响的人,一些本身性格比较敏感、胆小、稍微有点神经质的人,那些本身有心理冲突的人对外在压力的抵抗力更少,针对不同的人群,应该有不同的图书。我走访了书店,却没有发现一本专门介绍为灾后幸存者进行心理辅导的专业书籍。某些防灾自救图书大多是很早以前就出版了的,某些专门领域还存在空白。汶川地震灾害刚刚发生,相关专业性图书可能还来不及编写、出版,但在接下来的出版中一定要好好规划。”何明星认为,包括震后心理援助的应急反应心理类图书还很少,因此像《灾难救助实用手册》《灾难过后台湾9·21地震后心理救助经验》《灾后心理援助100问》等书肯定能在灾后心理重建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对灾区人民早日走出地震导致的心理阴影,抚平灾难造成的心灵创伤,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

著书颇丰的心理学家朱建军,他觉得自己的时间太少,要写的书太多,但是通过此次在灾区的心理干预经历,他坦承,自己有两本书很想写,一本是关于“灾后的危机干预”的,一本是关于“灾后心理救助”的书。

追问

通过汶川地震,人们对于心理重视是否会有重大飞跃

我们会希望每次灾难过后,对这个民族或者对这个社会带来一些积极的启示。

汶川大地震带来的巨大伤痛不由言表,但从心理学和心理图书出版的角度来看,也提供了很多积极影响。在中国台湾,生命教育从幼儿园就开始,怎么防伤害、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又该如何反应的图书有很多。台湾9·21地震后,建立了一个很好的应急系统。

金树人说:“过去台湾对心理问题真得不太受到重视,因为很多人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反应。过去精神科医师门口是门可罗雀,那个时候有标签化,所以大家不愿意承认,但是现在精神科医师在台湾地区是最热门的,我认识一个医师,他一个早上的门诊就是60人到80人,这也是社会进步到某一个程度的表现。这次汶川大地震,我在网上也看到一些资料,我知道北京师范大学的王露一到心理咨询中心,很快房间里就挤满了等待心理救助的人,大陆的很多心理学教授都到灾区去了。所以我觉得心理学在大陆越来越受到重视。通常温饱问题解决了,心理的问题才会受到重视,我们也知道心理健康对人们生活是多么重要的。心理问题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很复杂,不像一般的外科医生,如果做一手术,一开刀就知道里面是什么样的状况。可是心理问题是人类永远难以琢磨的,所以他受的关注时间也比较晚,总是社会文化发展到某一个程度之后,才会注意到。这几次灾难从某一个角度看,让我们及早了解或者我们开始注意到,其实心理现象是很重要的问题,因为它影响到我们生活里方方面面。多了解一些,人们就越能够准确预测,我不敢说控制,但是至少我们能够监控我们自己内在的行为状态。这个从长远来看,是一个积极的,是一个正向的。”

在各大媒体都在讨论危机心理干预时,5月25日是“高校心理健康日”,有专家提出,不仅是专业人士,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普通人更应该掌握心灵自助技巧。南开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任袁辛教授强调,人们的心理应激不仅是在有如地震、洪水等突发性灾难之后的急性应激,大量的应激来自日常生活长期负面情绪的持续干扰。自我迷惘、学业困扰、优秀难题、人际困惑、生涯难题、情绪困扰、情感迷思、亲子冲突、性忧患、危机陷阱、网络成瘾、自杀风险等诸多方面,但是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心理的影响也决不亚于一场地震。地震属天灾难以预料,人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冲突却是我们精心应对可以避免损失的部分,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不仅需要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十分重要,更要注重心灵的成长与健全人格的培养,惟有知识与技能并重,心灵与精神共舞,大学生才能享受成功与喜悦,真正成长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

“5·12”大地震给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每个人以警醒。不仅是专业人士,正在成长中的当代大学生,普通民众一定要掌握自身心理调解的方法和技巧,于己于人都十分有益。心灵的坚韧强大不仅是一个个体的坚强,也代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正在走向强大。

\Images\2005-2009\yd080527T0301.JPG

张 侃:现在不管是幸存者还是救援人员、记者、志愿者都急切需要心理辅导,正是进行心理救援的关键时候,但这方面的图书太少了。

\Images\2005-2009\yd080527T0302.JPG

金树人:图书的作用巨大,不但能提供给人预防性,也能给人以启发性。

\Images\2005-2009\yd080527T0303.JPG

郑 毅:因为心理救援的黄金时间只有6个月,因此更多的受害者只能心理自救,图书就是帮助他们进行心理救助的一种有效途径。

\Images\2005-2009\yd080527T0304.JPG

朱建军:有两本书很想写,一本是关于“灾后的危机干预”的,一本是关于“灾后心理救助”的书。

\Images\2005-2009\yd080527T0305.JPG

在大地震中死里逃生之后,不到10岁的刘畅,将面临着更严重的心理复建问题。

\Images\2005-2009\yd080527T0306.JPG

图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向“全国灾后心理援助协会”和参加心理救援培训的志愿者捐赠3000册《灾后心理援助100问》一书的捐赠仪式,台下坐着的许多人是即将赶赴灾区的心理救援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