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已成出版热点但也乱象频生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9/6/16 作者:谢迪南

■商报记者 谢迪南

如何建设和谐社会?如何营造和谐人生?在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寻找中,一批关于“心灵”、“心想事成”、“心智”、“心理”、“心疗”等关注自我内心的书开始流行起来,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的《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销售已达20万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不抱怨的世界》已经突破20万册,许多身心灵图书动辄数10万册的发行量,以其倡导“内心的平和认识自我”的理念,正成为都市白领的减压手册。身心灵图书到底能走多远?目前的身心灵图书热有一些什么特点?存在着哪些问题?出版前景如何?又能提供什么样的阅读价值?记者就此采访调查了一些策划身心灵图书的文化公司和出版社。

\Images\2005-2009\20090616T1002.JPG

■什么是“身心灵”?

身心灵类图书是一个将多类别综合起来的图书分类。“身”可理解为我们常说的养生、保健、休闲健身,“心”又包括了我们说的感觉和情绪,可以涵盖哲学、心理学。这个可以看做是方法论。“灵”则是指自身灵性的方面,是意识形态。而“身心灵”注重的是三个层面的统一与和谐,将人视作身心灵的统合体,以寻求整体的健康。极具包容性和多元性的身心灵潮流,不仅涵盖了东西方哲学、宗教、心理学的融会与发展,也在古老智慧与科学最新动态的启发下,发展出各种体系的身心灵疗愈活动,如禅修、瑜珈等等。

现象

身心灵图书的流行与物质文明的发达密切相关

1960年代,在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文明带来了生活的便利,但“人在对金钱、名利、权势的追逐下心灵被物化”的恶果也随之而来,因此一股回归心灵的风潮在美国兴起。许多西方人对印度瑜珈、《易经》、《老子》等东方文明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希望从东方人的古老智慧里寻求“如何解脱自己被异化命运、提升生命质量”的答案。于是,整合了东西方的文化传统,尤其是从东方哲学和思想中吸取灵感的身心灵图书成千上万地涌现出来,并且带动了国际关注“身心灵”的潮流。

值得一提的是,身心灵图书的流行是物质文明发达的背景下产生的。在中国,身心灵图书首先于1980年代在台湾地区流行,后来在21世纪初才逐渐被引介到大陆。据江西人民出版社成都编辑室叶子介绍,他们早在八九前年就已经开始出版身心灵图书,到现在,他们在这个市场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譬如《他需她要》、《爱是彼此珍惜》、《我怎样讨人喜欢》、《人生下半场》、《爱的五种语言》、《灵魂的高度》等等,不少品种连年加印,持续被关注,成为常销书。

2004年,群言出版社出版的《人生中不得不想的事》、《重新认识你自己》、《一生的学习》等作品,成为最早出现在大陆的一批身心灵专业图书,尽管当时在中国大陆还没有“身心灵”这个概念,但是这类图书销售表现都不俗,每册销售都达数十万册。

如果说此类书籍因为门槛高、哲理深奥而显得小众化,那么2008年,张德芬写作翻译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华夏出版社)、《找回你的生命礼物》(山西经济出版社)等通俗读物,巧妙地运用一个生活化的故事,把身体、心理与心灵方面的知识交织在发展的情节当中,用讲故事的方法取代了以往的深奥道理,给人们带来了具有亲和力的心灵安慰,从而迅速把身心灵图书推广到大众层面。

张德芬在阅读身心灵图书之前,是台湾著名的女主播,开着名车,工作稳定,家庭和睦,但她就是觉得自己并不快乐,在“为何不快乐”的答案寻求中,她开始有系统地阅读身心灵图书并着了迷。

大多数身心灵图书的读者跟张德芬的经历一样,一位长期研究身心灵图书阅读者的专业人士告诉记者,现在这类图书的主要读者群,集中在30~45岁的人群中,以女性居多。与纯粹的学术知识分子不同,他们基本上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职业女性,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生活阅历之后,他们开始往内在探索,开始关注自己的幸福感与生活意义的问题,关注自己的心理与精神层面,以此提升生命的价值。

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奇迹课程》的作者若天告诉记者,阅读身心灵图书的读者由两部分人群组成,一种是像《不抱怨的世界》这样的心灵读物,针对的是都市白领;另外一种像《少有人走的路》这种偏心理类的图书,许多读者都是属于喜欢心理学的专业人士或者有某些心理问题的特定人群。但在广州明名文化编辑张菊看来,身心灵类图书作为一种普及类的大众读物并没有设定特定阅读群体,适宜所有读者阅读。

火爆原因

时代和心理学的局限性引起流行

首先,“身心灵”图书中有关心灵的内容是读者本身所需的。温饱问题解决之后,那种普遍精神失重感开始光顾人们的生活。最近发生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甲型流感、空难、车祸、企业破产、减薪裁员,更加深人们的不确定感、不安全感,人们开始反思,寻求更多精神层面上的慰藉。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等到人生遭遇到困难时,才去找答案,而是提早追问更深层的生命意义。于是,人们急需一些外来的东西来填补内心的空荡,由此促使“身心灵”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时尚元素。

其次是当下心理学的局限。心理学是来自西方的学科,我们看到以“身心灵”为主题的图书出版,并不仅仅局限于心理学专业著作或大众心理学类出版的范围。传统主流心理学一直以来以负面的心理状态,诸如“抑郁”、“焦虑”、“分裂”,作为自己的研究重点,以治疗精神疾病为使命,忽略了对正常人生活的改善,忽略了如何给人力量,让普普通通的人们获得快乐、充实、有成就感。

再次,身心灵其实是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演变。中国人通过阅读身心灵图书逐渐发现,一些传统的东方智慧如中医、生活禅修原本就是和身心灵一脉相承、殊途同归,因此接受起来没有文化隔阂,并且许多人在阅读后都发现这类图书能促使自己在工作、家庭、人际关系等压力中得到放松。

最后是出版对时代的回应。出版者是时代的感知者,在人们心理遇到困惑的时候,他们回应人们对心理影响生理的认识,从心理平衡的更高层次去理解生活的需求。从而出现了阅读市场上“心灵类文字变成了畅销商品的现象”。

\Images\2005-2009\20090616T1003.JPG

■“身心灵”与“心理励志”的异同

历史经验和相关科学的最新研究表明,人们的生活满意度由三项要素构成:享乐、参与、意义。三项要素之中,享乐带来的快乐最为短暂。这一点最值得注意,因为有太多人以追求享乐为生活的目的,对快乐的追求几乎不起什么作用,对意义的追求起的作用最大。当你对某事有参与感,也获得了意义感,快乐就如锦上添花。如果你在生活中同时获得了三者,你就拥有了充实的人生。譬如《慷慨的力量》(江西人民出版社)等书,与市场上励志类畅销书有很大不同,如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人民出版社)、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国青年出版社)。事实上,心理励志类的书更侧重于激励人,鼓励人正面地看待事情,不要用消极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而身心灵作品更引导人往内在去看,不鼓励人获取世俗的成功。它认为获取成功的意义并不大,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意义也不大,内心的平和与生命的和谐才是重点。“身心灵”图书的关注点往往在个体,关照自我能量。身心灵图书可以看做是将陈述问题与解决问题融合在一体的一套系统,心理励志通常是借助一些故事性的表述来呈现人们生活中会遇到的一些问题,但并未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身心灵相对来说是更着重解决问题这一点的。

阅读价值

身心灵图书引导人走出心灵迷茫

张小姐是北京一家外企的销售代表,长期在“销售指标”的重压下,眉头紧锁,内心的紧张和不安感如影随形。

她从2008年开始,在朋友的推荐下读了《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和《少有人走的路Ⅱ:与心灵对话》之后,发现自己完成了一次真正的心灵洗礼,不但释放了长期重压下的紧张感,而且人变得灵敏、平和了。“只有人和谐了,社会才会真正的和谐。”张小姐回想起自己以前与对手争得“你死我活”的经历,她说现在无欲无求的状态不但没有影响自己的销售任务,反而内心获得了一种真正的快乐。

身心灵图书真的能解决现代人的心灵困惑吗?

“此类图书确实可以缓解困扰我们心灵的难题。”晓风是台湾地区早期引介西方身心灵图书的出版人之一,她介绍,身心灵图书可以让读者进行自我“治疗”或设立某些机构为他人“治疗”。目前最普遍也最常见的就是一些心理诊所,心理医生运用身心灵系统的治疗方法解决人们难题。这点在国外和中国台湾地区很普遍。譬如《全然接受》(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该书撷取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书中有发现丈夫出轨的妻子,有不知道如何与母亲沟通的儿子,还有因市场波动导致公司倒闭的破产商人,也有因与同事争吵而耿耿于怀羞愧难安的公司职员,其遭遇实际上也是读者平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作者十分了解现代人潜藏内心深处的痛苦、哀愁、抑郁、沮丧等种种心理症结,并在书中凭借自己对人性深奥的见解,以饱含疗愈力的文字和关爱引导人走出心灵的迷茫与误区。

叶子却认为身心灵图书功效没有那么夸张:“轻便、简单,可败火,可抚慰,带着老生常谈式的深刻、草原般辽阔的肤浅,助人畅想、维系梦幻,遮蔽了心灵的虚无与苍白。如果一味地追捧或者夸大身心灵图书的作用,那么自我感动及感伤还是小事,麻烦的是拿着鸡毛当令箭,甚至自我愚弄。”

前景与问题

蓬勃发展的阅读市场与良莠不齐的读物

对于身心灵图书的出版前景,若天认为,“这些书在未来几年会逐渐多起来。”张菊也认为,这是一种必然现象,现代人潜藏内心深处的种种心理症结,日益增长又苦于找不到正确的解决方法,久而久之会让人们变得更加浮躁、恐惧,身心灵类图书的出版则是培养人们逐渐形成正向看法,从而渐次感到自在,不再忧心忡忡。更能让人学习以充满智慧的心来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的脆弱,最后从恐惧与疏离的迷惘中解脱。

不过,张德芬表示,如果真的想要让这些书籍对自己的人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和改变的话,一定要把书中的观点应用于实际生活。无论观点是“活在当下”、“感恩是最好的特质”、“不做自己思想的奴隶”、“学会如何与负面情绪相处”、“外面没有别人”等等,“都需要在生活中,雷厉风行地把它‘做’出来,才会在你的人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边是蓬勃发展的阅读市场,一边却是急功近利、良莠不齐的读物,叶子告诉记者,“即使销售得也不错,但我们持谨慎态度,虽然我们所出的图书,有不少品种与时下‘身心灵’图书有‘重合’,但我们依然认为自己更倾向于‘心理更新与人生励志、婚恋、亲子、人际’,既坚信古老的智慧‘要使心意更新而变化’,也‘不语怪力乱神’。”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业人士也认为:“身心灵图书会多起来,但会出现乱象,会给人很多误导。”现在出现了很多书,教人怎么感觉幸福,怎么获得金钱,把一些身心灵知识编成简单的原则或条例,“这些书大行其道”,他不无担忧地说,这种简单化地处理容易吸引到大众,但却忽略了身心灵知识最实质的核心点——安顿自己的心灵,进而重新设计自己的人生。

此外,身心灵图书的归类也比较混乱。经过短短四五年的发展,现在大陆的身心灵图书多达上千种,正朝着一个细分品种的趋势发展。而据记者调查,尽管有很多出版社都在出版身心灵图书,但各自的归类却完全不同,有的把这类图书归为生活类或者养生类,有的归为心理类或者励志类,甚至有的归为文学类。但在国外有专门的身心灵图书书店,而我国的台湾地区的诚品书店设有身心灵图书的专柜,大陆的淘宝网也有专门的网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