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琥珀的眼泪》《麻辣恋人》木卯著/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18.00元(册)
我们喜欢“围城”,却不敢接近:我们接近“围城”,却不敢涉足。因此,无奈的我们才会喜欢上这样的文字,因为它仿佛是我们心中“围城”的缩影,抑或是属于我们这代人自己的“围城”。
她对人生有三大宏愿,一是做美女。深受《红楼梦》荼毒,认为弱弱柔柔略带病态的女性才更能打动男人的心,并且她对此深信不疑,认为自己还大有潜力可挖。
她的第二大宏愿是当才女,受到尼采的误导“要比比自己聪明的人漂亮,要比比自己漂亮的人聪明”,因此,在外表没有遇到敌手时她安心地做她的美女,当色不如人时便开始“天下唯有读书高”了。
她的第三大宏愿是爱情。随着对以上两大夙愿的追求,再加上身处大学这个自由浪漫的花园,她放下心来,沉溺在爱情的意淫中。
这便是《琥珀的眼泪》这本小说的开头部分,作者巧妙的将主人公赋予了这种独特而又现代的思想,使之处于小说的开场。又以“沉溺在爱情的意淫中”一句在此结束,可以想象到主人公并不是在“沉溺”,而是在摩拳擦掌,将要在大学校园中大干一场,同时读者的情欲已被勾起,迫不及待地要往后翻去,精彩的情节正在让我们拭目以待。
但是接下来“沉溺”的不是主人公汤芙,而是读者自己。优美而生动的文字,简单而婉转的描述,使我们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感觉模糊而又清晰,熟悉中的笔韵而又拿捏不定,是《红楼梦》的感触,《围城》的笔调,还是张爱玲的意味儿,或是三者兼而有之。《红楼梦》自不必说,是个认识汉字的人仿佛都翻看过一二页,作者木卯自诩曾迷上张爱玲,迷死钱钟书,因迷死他,也从而恨死他。再因为文章本天成,作品中或多或少带上了他们的色彩,我认为这不是作者之罪,而是读者之福。
现在流荡着的网络文字,多有青涩难当,不堪入目者,或是华丽的文笔,如诗的词句,但细细品味之下,竟不知所云。偶尔遇到一篇感人肺腑、煽人泪下的作品,但读得多了,却又感到自己在和作者一块无病呻吟。生活毕竟是美丽而多彩的,何必如此呢?为什么将《琥珀的眼泪》与众多网络小说相比,因为它本也出自网络文学,也可以说它已是网络中的精品了,能够在繁杂众多,有如大海捞针地在网路花苑中见到如此娇艳的花朵,岂不是读者之福?
花朵不但盛开,而且开地好玩,甚至幽默。下引原文中一段为例:
女生们的第一印象好似汉人第一次瞻仰匈奴的容貌,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四个字“尔乃蛮夷”,进而怀疑官方统计的汉族为92%的数据的可信度,汤芙阅人有限,所以惊讶得合不拢嘴,她怎么也想不明白,同是炎黄子孙,同饮一条黄河水,人与人的差别何至于如此:又或是天缘巧合,全国最有“个性”的男士都汇集于此,个个长得匪夷所思,个个瞧着“非我族类”。
这是书中对全班男女生第一次相见时的一段描写。对人的长相如此描写不免有些夸张,但是这种适宜的夸张恰到好处,男生的长相在我们读者的脑海中自然有了确切的印象——反正不太好看。女孩子为此伤心绝望,嗔笑怒骂之余,各自在心目中琢磨着最霸道的词语来抒发这种感慨——“尔等蛮夷”、“匪夷所思”、“非我族类”。如果说这是一种写作技巧的话,那么全书当中处处流淌着这种技巧,或是这种气息充斥全书,所以这应该是一种别具的幽默更为恰当。
但幽默之余我们又不得不被作者的才情所打动。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随之而来的是各具特色的人、事、情。事乃人所为,情乃人所动,以人为依托,叙述事理,抒发感情之余,作者不忘稍露才华,或是旁征博引,或是直接引用,哲人的思想,大家的名句,诗人的歌赋……在作者的笔下,仿佛变成一粒粒棋子,信手拈来,随意排放,好不痛快。作者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充分的驾驭了文字,但也驾驭了读者那随之飞舞的感情。
好的作品终归要靠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展现出来。虽都是在描写大学生活,虽都是在记录爱情,但篇篇总是各具特色。我们读了《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读了《此间的少年》,又读了《毕业那天一起失恋》,但是当我们再读到《草样年华》时,同样会被精彩的故事所打动,同样会爱不释手,一气呵成。也许故事的性质是一样的,爱情的真谛是相通的,但是耐看,或者看上上百遍都不觉厌烦的东西才能称之为经典。小说亦是如此。
美丽的文字总是使书中的人物在起舞。主人公汤芙活了,白剑峰活了,他们之间的爱情瓜葛也活了。但是故事又必须有结尾,作者仿佛还遗韵未尽,风情未了,在草草收场之后,又不甘寂寞似的推出了小说的姊妹篇——《麻辣恋人》。可以认为,该书的主人公芳龄是《琥珀的眼泪》中汤芙的延续,只是大学毕业了,工作了而已。因此故事还没有完,读者的兴趣又被勾回,仿佛欠作者的债似的,这辈子都还不清了。
《麻辣恋人》继续保持着作者木卯特有的风格,只是文笔更加老道犀利,叙述故事更加沉稳有力,主人公也由大学生变为了中学教师,思想成熟了,迈向人生的步伐稳健了,这不能说是作者在写作时取得的双重效应。
如果说《琥珀的眼泪》是作者在追述大学的生活,那么《麻辣恋人》便是作者真实生活的写照。文中所记述的那几个人物,例如花花大少尤忌,苦读学生杨晨,他们的身影随着情节的发展,时刻飘荡在作者与读者的身边,令人挥之不去。以至于有太多的读者问作者,文中的人物是否在现实中真有其人,作者不禁莞尔,亦有些头疼,因为这些恐怕连她自己也说不清吧。其实这些问题又何必去问作者呢,细细想一下自己身边,何尝没有尤忌、杨晨这样的人物呢?因此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品,是我们生活的真实产物,我们总是喜欢那些经典的著作,虽然它们已时隔久远。但是细细想之,自己的身边难道就没有这样的文字吗?只要你去发现。
总的来说,我们身处如此信息泛滥、骚动不安的年代,我们读着如此诙谐自由、轻松流畅的文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社会的需要与读者的需要。“围城”固然老矣,高大厚实的墙壁令我们这些自由散漫的年轻一代望而却步,但钱钟书先生那意韵传神的文学造诣与仙风道骨的儒雅气质又令我们惊佩不已。我们喜欢“围城”,却不敢接近;我们接近“围城”,却不敢涉足。因此,无奈的我们才会喜欢上这样的文字,因为它仿佛是我们心中“围城”的缩影,抑或是属于我们这代人自己的“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