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废墟上生出绝望花朵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6/1/6 作者:卢小雅

初拿到《依然是你》这本书的时候,我略翻了几页,有些疑虑,这真的是张欣的小说吗?在我印象中,张欣一向是一个炮制情爱的高手,但我读到的几页风格却与此相反,文笔是冷峻的,带着点狠劲,在当代的女作家中并不多见。

张欣的故事一向讲得漂亮,这次也不例外。故事的布局便充满张力,男主人公焦阳,从小经历灭门惨案,对社会充满仇恨;女主人公管静竹,因儿子查出脑瘫,被丈夫无情抛弃。两个人都有悲惨的经历,却有完全不同的性格。一个如火般焚烧一切,一个如水般溶化一切;一个认为世间情感皆是虚伪,一个相信感情总能消解仇恨。两个似乎注定毫不相干的人因为偶然的相遇纠缠在一起,演出一番好戏。当然,作为叙事高手的张欣不会简单直白地让大家看干柴烈火式的场景,而是曲里拐弯,让他们惺惺相惜却心有别属,焦阳跟广告人尹小穗交往,管静竹则与私企老板王斌在情感的道路上一波三折。而最终的结局也是非常冷酷的,王阳的冲动使他付出了代价,把管静竹也拖向了死亡的深渊。但管静竹却是主动地承担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在经历了人性的自私、冷漠和贪婪后,两个人终于感受到爱的温暖。他们失去了生命的同时,也得到了灵魂的救赎。

作者自言其小说所描述的爱是“废墟上生出的花朵”,这话除了字面上的意思,或者还可以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被逼到绝境,人们往往会忽略掉真正的爱。对于12岁就经受灭门惨案的曹阳来说,他长期生活在冷寂孤独的境遇中,生命似火柴般闪烁,只有在黑暗里才能现出一丝光。因此他对于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抱以仇恨或疏离的态度,他原以为自己注定要一个人孤独终老,在黑暗中抱紧自身。然而最终,他得到了管静竹明月般皎洁的爱。那种爱无私无欲,不像太阳般灼热,却让他的内心中充满温暖。只是可惜,这只是人类社会千百年来重复演绎过的故事中的一例,王阳在得到爱情的同时,也失去了延续爱情的可能。正如作者在结尾貌似轻松地写道:“这是一个普通的上午,天色灰白,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这篇小说的终点虽点出了情爱,但在作者的立意上,却并不是普通男女的情爱那么简单。当代的商业社会,在物质日益丰富的同时,情感却愈发贫瘠。时代的喧嚣在不停地呼唤我们,声色犬马渐渐磨光了我们内心尖锐的触角,而使人们的目光越来越冷漠空虚。我们常常读到一些姿态漂亮、愤世嫉俗、招摇过市的女作家文字,但在华丽的表面下,隐藏的仍然是浮移不定的内心。也许她们和其笔下的人物一样,都面临着极大的危机和困惑。然而张欣的文笔却是淡定从容的,她没有花哨的文字,没有惊天动地的性爱,甚至也没有那种故作为之的深刻,而只是不动声色地拿出一把裁纸刀,从生活的平面上削下去,刀锋锐利整齐,读者一目了然。也许在刀口的断面处,我们也能感受到刀锋的寒意,但刀也划开了长期阻碍我们呼吸的赘疣,使我们的毛孔顿时变得通畅起来。或许这才是张欣小说存在的意义所在。

张欣评价自己的小说是“一种中性、到位又不失温暖的叙事方式,并且希望读者有一种阅读快感”,从《依然是你》的写作看,她的叙事真正做到了游刃有余,在明快的笔锋中藏着安祥的锐气,小说没有用太多的评论性语言,通篇只是故事情节自己说话,但人物内心的波澜起伏却由表及里地铺展开来。我只是担心,以张欣这样的叙述能力,来讲一个街头巷尾俯首可拾的社会奇闻,是否有些大才小用了?张欣的小说一直很受欢迎,这本书也是还没写完就被出版商拿去拍电视了。从张欣的访谈中,可以看出她一直在自信地走着自己的路,并不屈从于商业的需要去写东西。这当然是很好的创作态度。但是从故事的立意上看,我总觉得有些牵强,不够自然。张欣对商业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的奥妙十分熟悉,并且能够用她那如天蚕吐丝般的方法将生活的喜怒哀乐网罗其中,给读者端出一盘好菜。但是故事过于精巧圆熟,往往缺乏震撼的效果。张欣的文笔是冷峻从容的,但与之相配套的故事情节却有些过于地戏剧化了。两个主人公,一个十二岁就遭灭门惨案,一个生了个残疾儿童,又恰好是个天才。这种构思实在并不高明,人物的结构不具备典型性,给人的心理暗示也过于强烈,所以哪怕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如此悲惨,我竟也无法感受到更多的同情或悲伤。主题先行的意味在作品中还是过于明显了,仿佛每个人的命运都被强行推动着进入一个死胡同。从这个角度上说,张欣用其如手术刀精准的笔锋划开了现代人类肮脏的皮肤表面,却没有真正刺及日趋腐朽的内心。

\Images\2005-2009\sb20060103tombt062.JPG

《依然是你》张欣著/作家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1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