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走向社会:体认青春意义
摘要:

○麦坚(书评人)
关于青春,从来都不缺少怀念。有太多的小说,写尽了激情的、潮湿的、无序的青春。这个时代,喜欢怀念的人越来越多,多到后来的人甚至感到无法怀念。所以,从题材来说,《盛夏扑面》里对青春的感慨,算不上新颖,但这只是先入为主的判断。
在如此的背景下,还有人敢如此正面地书写青春,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顽固,是不到南墙心不死;二是有捍卫青春的信心。显然,作者是要抄底进入青春,以过去的纸上青春直言“不高兴”,抽丝剥茧,回到未曝光的底片,重新感光另一种不断生长、张扬地青春。
在《盛夏扑面》里,姜竹青明显属于后者。她异常地冷静,不发宏大誓愿,不坠小情小调。女主人公叶婉晴毕业后,进入某大学任教,她野心勃勃,很快崭露头角,随即又陷入学院派系争斗,此时,现实的重压也接踵而来……小说的长度是十年,有爱情、理想、学院争斗等等,看似在为生活做加法,不断重现的记忆碎片呼啸而过,但实际上却在为青春做减法,当它们一点点地在小说里像魔方般逐渐塑造出一个丰富的心灵世界,也就取消了物理学意义上长的定义,便有了空间,有了宽度,与这个平面的世界形成一种反差效果。
这就是姜竹青的叙事速度,如同青春一样富有姿态——丰饶,但不多余,不累赘。她有足够的耐心,没有直接按下快门以快制快,而是捕捉慢,捕捉注视和沉思背后的理性,通过在现实中满怀理想者的成长、生存现状与追求解构了生活之温暖之哀伤。
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不是忽略过程、讲究速度的马拉松式长跑,而是百米接力,要注意整体节奏与细节转换。《盛夏扑面》的困难与成功都在于此。不困难的办法就是写爱情写浪漫,但姜竹青面临的问题是,爱情、理想与官场等多元素的混合能否产生一加一大于二式的新生命。很多作者都在妥协中困顿,而姜竹青以对纯洁爱情的坚守为半径,反而获得了更大的离心力,正如她笔下的女主人公,以退的方式获得清醒的力量,最终得以完美地飞翔。
《盛夏扑面》是成长史。这个十年正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十年,从大学走向社会,看世界的参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认青春意义,这个问题在小说里变成了体认现实与理想,或者是体认自我与他人,过于现实的那种压抑感,让人喘不过气来,但正是猝不及防间的焦虑又令人恋而不舍。似乎很多人都是这样,以为只要拥有勇气和热情,就可以毫无顾忌地与世界并行,到最后却发现还是围困于自我的迷局。小说中鲜有热闹的大场面,代之以一种直率的偏重于内心的写作。
小说的结尾真是令人神往,男主人公抬起手来挡阳光,却发现身边站着的泪流满面的女主人公,青春仿佛在这个瞬间暂停,供我们向前想象和求证。对青春的回忆和追索,也是一种重新发现我们自身的过程。姜竹青笔下的叶婉晴、吴俊宁们,褪去了虚构的色彩,而更多地像一个真实的人,面对艰难的选择,心中的纠结如蚕丝一般暗暗缠绕。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哈姆雷特式的英雄,面对命运的安排,犹豫过,挣扎过,最终却还是义无反顾。对于青春的探索是一段永无休止的旅程,而赋予小说人物以完整的人性,正是这种探索的一种很有意义的方式。因为,虚构中的真实,比什么都更能教会我们生命的真谛。
所以说,这部小说里的青春,是青春背面的青春,是象牙塔,但并不是天堂。或许,很多人都难以像女主人公那样,毅然地向着理想飞奔。但是,这完成了一部小说应该做的事:是抚慰心灵的有,却又是虚妄的无。因此,我不得不说出小说的潜台词,无法写出的结尾,就是,美好理想华丽闪亮,青春情怀如同尘埃。
《盛夏扑面》姜竹青著/黄山书社2009年3月第1版/2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