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卡锡:当末日来临
摘要:

&>

&>
○李杰(书评人)
《路》是麦卡锡的第十部作品,被认为是一部“残酷的诗学”,有着启示录一般的冷峻和庄重。《路》的主角是一对生死相依的父子,在核子战争之后的冷酷环境中,他们找寻生存之路。麦卡锡试图在这个充满死亡与恐惧的黑白世界中,发掘出亲情的暖色与温馨,并给予了虽然微弱但依然存在的希望。
科马克·麦卡锡美国小说家和剧作家。1933年7月出生于美国罗德岛。代表作有《血色子午线》、《边境三部曲》、《老无所依》、《路》等。这些奠定了麦卡锡大师的地位,他因此获誉“当代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以及海明威与福克纳唯一的继承者。而且,他也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大热门人选。
在世界末日来临之际,他们谱写的不是一出重建文明的史诗,而是一则艰难求生、重现生命尊严的末世寓言,一首地狱与天堂的交响曲,一曲献给全世界的捍卫人类尊严的优美挽歌。在末日危机中,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往往只是一瞬间便相隔天涯,而希望和绝望之间,也只是一个念头闪烁后的差异。
如果说,传统小说注重的是人物性格的塑造、故事的编织技巧,现代小说注重的是意识的传达、情绪的营造,那么,麦卡锡的《路》更多的是体现了一种简约的后现代文风:在摒弃了现代小说的纷繁复杂的多重情绪表达之后——动作成为小说的中心。在零零散散的生活细节中,不必刻意发现甚至虚构戏剧的张力——在一串串零散的行为与动作中,自然隐含着叙述的动力、表达的欲望,即使没有以往的情节和情绪的推动,动作的下意识与连贯也会成为其叙事线索。
在文体上,麦卡锡曾被认为是福克纳和乔伊斯的继承者,他的小说通常没有情节,缺乏传统的标点符号,用词稀奇古怪。但在《路》中,麦卡锡的语言风格明显不同于福克纳和乔伊斯,倒更像海明威——他没有使用纷繁复杂、可作多种解读的长句,而多是一些简短而没头没脑的词组或短语,如同一部电影的画外音,突兀而扎人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如同生活中突然发生在眼前的新闻,毫无来由却一望即知。《路》的语言几乎没有修饰雕琢,似乎他无需形容词而只钟情于动词,侧重于生与死之间的迅速切换,而这一点,简洁所带来的力量与速度才最为准确。
一般而言,短句意味着叙事节奏的加快,场景切换的频繁。而麦卡锡在处理这部单机长镜头黑白电影般的公路小说时,采用的依旧是这种简洁的短句,却并不枯燥,相反,作品还有一种叙事诗的格调与韵律,充满了哲思与诗意。一直以来,去中心化以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将神圣的主题与传统的宏大叙事打碎以获得现场感,都是后现代文学的主流。在《路》中,面对一个不知所归的旅程,作者也正是将点点温情散落在三言两语、一举一动之中,反倒使得作品获得了启示录与圣歌般的灵光。
《路》[美]科马克·麦卡锡著杨博译/重庆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2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