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三大趋势触动教材出版格局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6/10/27 作者:张鸽盛

集团发展咄咄逼人

国内出版集团建设始于1992年山东出版(集团)总社的组建探索实践,至1999年新闻出版总署批准6个出版集团试点,这标志着中国出版产业正式组建企业集团的开始。到2005年底,经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成立的有20余家。经过几年的发展,各出版集团的规模优势逐步显现,2004年就有5家出版集团达到国内500强企业规模。多数出版集团实力雄厚,集团资产大都有几十亿,业务涵盖图书、报刊、电子音像读物、网络出版、发行等相关领域,拥有多家下属单位,成为当地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如中国出版集团拥有19家图书出版机构、9家电子音像出版单位、44种期刊、3家报纸、4家大型发行(进出口)机构,有国内连锁书店和卖场220家、海外连锁书店和办事机构23家,在职员工7600人。2004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30.97亿元,每年出版图书6500多种,出版电子音像出版物1500多种。辽宁出版集团以图书出版为主业,下辖9家图书出版社,每年出版各类图书1500余种,再版书1600种。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现有全资或控股成员单位27家,包括15家图书出版机构、6家电子音像出版社、44种期刊和5种报纸。2005年末集团总资产13.6亿元,出版图书7500种、电子音像出版物650种,集团总销售码洋达18.4亿元。

据对部分出版集团的不完全统计,2004年中国出版集团等15家出版集团拥有下属图书出版社118家,占全国的21.97%;共出版图书54541种,占全国出版图书总品种的26.18%。由此看出,我国出版集团在整体的图书出版规模约占全国1/4的市场份额。随着出版集团内部资源整合、结构调整,充分运用资金、人才、技术、品牌等优势资源,形成自身的产业链条,将会从“量”的扩充发展到“质”的提升,在出版业中竞争力将会更强。

教材出版涉足者日众

由于教材市场的稳定性使得许多原来与教材出版无关的出版社纷纷跻身教材出版。虽然很难有详尽的数据来说明到底有多少出版社参与到教材出版中来,但我们仍然可以根据每年教材出版的品种和数量来分析这一趋势。

从全国课本出版情况来看,“十五”期间前三年课本出版的品种、总印数、总印张、定价总金额等几项指标在图书出版整体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但从2004年起出现反弹,2005年达到高峰。2005年共出版课本50028种,总印数35.29亿册,总印张253.93亿张,定价总金额266.73亿元;与2004年相比分别增长38.63%,8.65%,15.52%,20.45%。从此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两年教材出版在不断增强,这部分是由于现有教材出版社加强了教材出版,还由于更多的出版社涉足教材出版。

在2005年课本出版中,各类课本的出版情况又有所不同。大专及大专以上课本27459种、27756万册、4890240千印张、总定价661913万元,与2004年相比分别增长48.96%、33.99%、35.99%、42.88%;中专课本3565种、6808万册、913211千印张、总定价108314万元,与2004年相比分别增长30.01%、10.48%、8.9%、13.28%;中学课本5949种、156573万册、12420044千印张、总定价1104240万元,与2004年比较分别增长18.58%、11.11%、10.23%、14.41%;小学课本6668种、152227万册、6327593千印张、总定价672873万元,与2004年比较分别增长10.91%、减少2.14%、增长7.55%、增长4.92%。由此可见,大专及大专以上教材和中专教材的增幅均比较大,如果没有新的出版社参与,单靠原来做教材的出版社要实现这一增幅是难以办到的。另一方面,由于中小学教材利润下滑,中小学教材增幅趋缓,使得越来越多的出版社涉足大专及大专以上教材和中专教材出版。

社会力量涉足教材出版是必然的趋势。随着国家鼓励民营经济政策的出台,再加上教材出版的吸引力,民营书业作为国有出版业以外的力量,已经出现了向教材出版上游拓展、向出版社的核心业务领域逼近的趋势,正成为教材图书市场的重要力量。其中以各种文化公司名义注册的图书策划工作室,成为比较有影响力的重要力量。

2001年,当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候,许多人已预感到“狼来了”。5年后的今天,事实已清楚地摆在面前,“狼不仅来了,而且正一口一口地吃着羊”。2004年,教育部评审通过的 7套《高中英语》国家课程标准教材中,除由杨晓玉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和由胡壮麟主编、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两套主要由国内作者编写的外,其余5套都是由国内出版社和国外出版社不同程度合作的结果。2004年,国家提出要在大学实施双语教学,以培生、麦格劳-希尔为代表的国外出版集团纷纷抢滩中国,一大批国外教材涌入我国高校,至今势头有增无减。这些教材的进入,不仅直接冲击着国内教材市场,而且,伴随着这些教材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被认可,必将对我国的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反过来,对我国传统的教材做法也将产生影响,其间接的冲击将是深刻的,甚至可能是革命性的。

国家政策引导影响深远

近年来教材循环使用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循环使用教科书是很多国家的中小学普遍采用的一种课本使用方法,在我国也逐渐被提倡。新《义务教育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教科书循环使用。目前很多省市的中小学已经在试行,例如,上海600多所初中从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始试行音乐教材循环使用工作。

高校教材循环使用理念在学生中间早已被接受,高校周边旧书市场早已成为学生购书的一个必选之地,现在也已经朝着制度化方向发展。每年大学生毕业时在各高校形成的跳蚤市场,其火爆场面可能没有哪一个市场可以与之相比。重庆三峡学院2005年即在民族学系试行教材循环使用制度,之后将在全校推广。预计今后会有更多的高校推行教材循环使用制度。

6月30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各类高等学校教材和图书采购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高校要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认真清理本单位关于教材和图书采购工作的相关规定。凡与国家法律法规不一致的,要立即进行修订或废止。”不少省市也公开发文,不准高校再代收教材费,学生使用的教材由学生自由购买。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教材科的功能将淡化,变相强迫学生购买教材的集体采购形式将成为记忆。

2001年,我国开始改革中小学教材指定出版方式和单一渠道发行体制,2002年在福建、安徽和重庆三省市率先进行第一轮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投标试点,招标教材的平均降价幅度达4%~5%。2006年的新一轮又将试点范围扩大到浙江、江西、山东、广东、广西、四川、云南、陕西等11个省市区。2006年5月1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新闻出版总署发出通知,要求教材出版单位要本着经济实用原则,合理选择教材用纸,并对豪华教材采取限价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中小学教材价格将大幅度下降。

2005年3月7日,《免费教科书政府采购工作暂行办法》发布,《办法》规定中央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必设科目的教科书,地方编写的课程教材,应限页数、限价格,同时地方财政也必须出钱对这些学生免费提供这些教材。面向中西部贫困学生的中央免费教科书自去年起全部实行政府采购,据统计采购节约资金约2.2亿元。政府采购使得教材出版的利润空间更加狭窄。

教材循环使用、中小学教材招投标和教材限价,以及免费教材政府采购等的实行给从事以教材出版为主的出版社带来了变局,一些中小出版社可能退出中小学教材出版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