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上海书业“领军”人物畅言大书城与专业店发展空间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7/5/25 作者:

编者按 书业的发展相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大概可以从大型书城和专业书店两个层面推进,尤其是对于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如果能从这两个层面有效推进,那么,不单单是业者有生存的空间,对于读书人而言,也是乐在其中的。本报上海记者站近日采访了上海书业部分“领军”人物,就上海的大型书城布局和专业书店经营话题进行了探讨。

专业书店

成熟一个开一个

■吴新华(上海外文图书公司总经理)

上海外文书店在全市有14个网点,主要分布在西区,这个区域外国人居住得比较多;中部是福州路上的外文书店,营业面积2000平方米;东部在浦东的碧云小区有1个。一般专业性网点营业面积都不超过100平方米。

在哪里开设外文书店,主要看这一地区是否具有以下条件:外国人居住集散地成形;外国人消费能力强势。要条件成熟一个开一个。

做好一家专业书店,功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要有经营专业书店的团队。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专业书店的经营团队不仅要专业,而且应该是非常喜欢、相当了解这个专业。如果不是这样,其信息肯定滞后,不会受到专业人群的喜欢。书店越专业,对经营团队的要求越高。第二,要有和这个团队相配套的经营方法,譬如说,专业书店的经营是灵活的,不能搞配送,必须有很强的自主经营性。如果刻意制造专业书店,用现在的一套连锁经营模式去做,成功的概率很低。第三,专业书店的规模不需要很大。第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在实体书店购买的量已受到很大的冲击,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人们非常熟悉的购物方式。开书店,要与网络结合,开专业书店更要和网络书店结合,只有形成一定的读者群后才能够生存。

人无我有 人有我快 人快我全

■张金福(上海书刊发行业协会会长)

专业书店,是上海书业一定要经营的一个项目。专业书店的特点应该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快,人快我全。1980年代后半期,上海有十几家专业书店,以中国科技图书公司(上海科技书店)为龙头,有艺术书店、旅游书店、医学书店、建筑书店、体育书店、少年书店、工具书店、企业家书店、学术书苑。目前上海建筑书店,是上海专业书店中经营比较好的,但也没有开出第二家。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在上海已开了多家连锁书店,同济大学附近就有2家,比建筑书店门店还大,说明建筑书的专业店还是有利可图。

专业书店的经营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不需要面积很大,300~500平方米,甚至200、100平方米都可以开。第二,需要懂专业的人,包括专业书店的负责人、营业员,应是这个专业里面的行家里手,如果对这个专业不熟悉,是开不下去的。专业书店要独立进货,不能进行配送。如果进行连锁经营、配送,按照现在的营销模式,专业书店肯定要萎缩。第三,要在专业的圈子里进行宣传,让圈子里的人都知道书店的存在,要和该专业的协会、俱乐部等机构加强联系。

目前开专业书店不太容易,有“围城”效应,里面的人要出去,外面的人要进来。因为网络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所以开书店一定要和网络结合。

专业店最好依托母体

■王高潮(上海新华传媒新华连锁事业部副总经理)

从1990年代中期以来,旧有的专业书店受到两个因素影响:一方面是市场。现在专业书店经营成本太高,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太大;另一方面是专业书店难有特色。目前,开专业书店的难度比以前更大,很难获得投资均衡回报。上海建筑书店在上海专业书店群中算比较成功的,最好的时候该店年销售700万元。当然,如果用市场平均的租金去租地经营,也很难。专业书店,只有依托母体,才可以更好地生存下去。如果让它自己在市场中生存,生命力就会很弱。

学习日本模式

■赵建平(上海书城总经理)

关于专业书店,我的建议是应该学习日本模式,把专业书店相对集中在一条街上,在这个区域店多成市。这几年,上海有一批专业书店正在调整。譬如少儿书店,现在每家书店都在卖少儿书,使这个专业变成通用专业,所以没有开此专业书店的必要了。企业家书店,以前很受欢迎,因为当时企业管理类书很好销,现在也发生困难。应当说,相对于综合书店的零库存,专业书店大量备货,不是很经济的模式,图书消费能力不足。

开专业店投资较大

■严搏非(季风书园总经理)

季风书园有8个门店。上海的书店多不多,我认为上海的书店数量翻个两倍也不嫌多。上海的高地价导致开书店受租金限制很大。在美国曼哈顿的巴诺小岛上,营业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书店就有十几家。目前,上海的人均购书量还不如杭州。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还缺少图书馆,应该再开60~80个图书馆,可自由借阅、不收费,备有沙发,可全市联网。在中学,应设立阅读课,有专门的阅读老师,并进入教师的编制。例如,英国为保存文脉,立法规定每200个学生要有一个阅读老师。

开专业书店,很有价值,但投资比较大。专业书店的品种要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别人没有的你要有,而专业图书,一般出版社只印3000~5000本,卖完了不会再印,所以看准了第一次吃货就要多一些,而这样书店的库存又比较大。开独立书店,最有趣。特别在风雨飘摇中,独立书店最有趣。不过独立书店会在大书城的挤压下纷纷垮台。关键是开书店是市场行为,如果不符合市场规律,开出一个死一个。

专业店的深度服务

■彭卫国(上海图书公司总经理)

专业书店,从数量来讲不少;但从层次上是不够的,上海的专业书店不够充分。以前上海比较有影响的两个专业书店——上海科技书店和上海音乐书店,现在也是背井离乡,飘忽不定。作为城市书店的构成,应该是大和小结合,综合和专业结合,大众和品位结合。专业人士都应该有自己的专业书店。

专业书店在经营上和大众书店不一样,专业书店,从服务的深度上,应该更深一点。采购人员要比较专业,门市销售人员,也要专一些。上海图书公司近20个网点,营业面积4000平方米,去年销售8000多万元。公司每年新进人员都培训,每周四上课,有“版本”8个学时、“艺术史”、“中国画的欣赏”等,新进人员还要去考职称。销售人员如果不懂行,就无法帮专家介绍,无法帮助他们推荐。

要把专业书店触角分布到专业读者群的每个层面。公司开办有东方书林俱乐部,把专业人士团结在我们周围。从2000年开始,上海图书公司请了9位顾问,每年提供一些经营方面的点子,帮助我们选择一些专业的书,提供最新的行业信息。今年开始要求这些顾问每年面向读者开办一次专业讲座。

公司所属的艺术书坊,每年开办中等艺术学师生艺术展,是公益性的。我们还合作办了大无限艺术学校,利用假期和周末,给孩子们上课。专业读者从娃娃抓起,他们用的第一本帖第一个课本,用的第一支笔都是从我们这里买的。整个上海艺术书、设计书我们这里最齐。

对图书经营来讲,不是一搞连锁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商业也不只有连锁店,还有品牌店、专卖店。在如今生产能力大大过剩的前提下,一定要专业。书店也要保护老字号,书店的老字号是文化人的归宿,不能轻易地放弃。同时,专业书店,要考虑读者群和市场。古籍书店,开一家就够了,搞传统文化研究的读者群,只能养活一家专业书店。而艺术书坊,还可以多开。西文书店,发展空间很大,因为上海是国际化的城市。开办专业书店,媒体不是很重视,行业自己也不重视。当然,从已有的专业书店来说,大部分并没有做好,专业人士认同度不高。但如果能把现有的专业书店做好,那也是群星灿烂。

大书城

书店,三年是个坎

■何建华(上海博库书城总经理)

大书城是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为了满足区域性读者要求、个性化需求,给读者提供一个随意性的购书看书场所、方便购物而产生的。以前的读者是直奔主题,现在随意性增强,读者目标越来越不明确,通常是在书城浏览时才产生思想的碰撞,从而产生购买欲望。

目前,上海博库书城营业面积10318平方米,小类已经分到528种。博库书城在上海选择宜山路这样的次黄金地段开设大书城,最主要的原因是房价比较便宜。经营图书和其他商品不同,利润比较薄,只有设立在次黄金地段,才能尽快找到保本点和赢利点。书店也不需要开在最热闹的地方。书店,三年是一个坎,三年,人们才习惯固定地去“泡”某家书店。

大书城过多是浪费

■赵建平

大书城在上海的生存空间不是很大。大型书城过多会导致资源浪费。关于大书城的格局,上海曾经提出要在城市的东南西北中各开一家的目标,但是,至今还是没有实现。开张才半年的上海书城五角场店已经遇到业绩瓶颈,正在做调整,引进混合经营,加大多元产业,争取以复合经营的方式立稳脚跟。浦东的商业规划和市中心的商业规划不一样,强调的是社区便捷,商业相对分散,除了八百伴区域商业高度集中之外,到目前没有看到商业圈,在浦东开书城就非常困难。徐家汇目前处于多家书店竞争共存,但还缺少一个大书店,问题是没人去拿出最好的地段开上万平方米的书城。

有资料显示,“十五”期间,整个图书市场没有大的变化,人均购书只有5册左右,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说明图书市场泡沫成分较大,很多经营者投入到其中,兜了一圈才发现书店并不好开。在与香港业界人士交流的时候了解到,香港联合集团旗下的书店经常被赶着走,香港大型购物卖场开业的时候请书店进场,给200平方米,开了2年、3年成熟了,就被调整了。没有人怜悯,没有人会考虑书店是文化宣传阵地,没有人为这个行业做一个特别关照,这就是现实。

强化图书经营专业性

■贺越奇(大众书局上海店铺管理部经理)

大众书局目前在上海拥有4家大型连锁门店。2007年,大众书局更注重经营品质和经营效益。在图书专业方面,加大和国际、国内重点出版单位的合作接轨,强化图书经营的专业性;在经营模式方面,加强图书和图书相关联业态的深度整合,在打造以图书销售为核心、整合其他业态的商业模型、追求价值最大化上追求质的突破。

今年3月15日开业的上海美罗店和正大店,就是大众书局全新经营理念的最新展示。图书经营方面,两家店首次引进“出版社专卖店”概念,设有中国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等多家国内知名出版巨头专卖店,设有中信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湖北海豚、榕树下等重点出版社和出版咨询公司“图书专架”。同时,还与国际最大英文图书出版集团兰登书屋、学乐集团等进行了深度合作,真正做到了阅读与世界同步。在业态整合方面,两大店都增加了很多国际时尚品牌元素:如名品休闲咖啡区,书香与咖啡香融为一体;和盛大网络、逐浪网、大众书网等合作开设了数码体验区,让读者时刻感受最新数字体验;随时随地无线上网,充分体验到贴心的人文关怀。两家店自开店以来,得到了国际国内同行和媒体的一致称赞,泰国诗灵通公主也称其是她“走遍全世界看过的最好的书店”。

在图书的专业化经营方面,除了增设“出版社专卖店”、“出版社专架”外,大众书局还加大了信息开放的力度和图书经营能力的管理。2006年,大众书局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开通“社店通”。2007年,大众书局逐渐开始了和中国出版集团旗下的人民文学、商务印书馆及机械工业、电子工业、人民邮电等出版社的信息对接,开放库存和销售信息。上下游信息的有效沟通,减少了无效退货,优化了大众书局的图书结构。大众书局还最大限度提升促销货架、畅销单品的销售。大众书局每个连锁店都设置了新书货架、畅销书排行榜、店长推荐榜、楼层经理推荐榜、报纸连载榜等,每个类别再分设畅销榜、新书榜。每月一期面向不同会员推荐100本图书的“大众好读”电子、纸质会刊等,延伸促销货架,让图书自动说话,把最新、最经典的图书推荐给目标读者,提高有效购买。而对于那些市场前景比较好的畅销品种,大众书局充分发挥连锁“海陆空”渠道优势,采用区域包销、一次性买断等多种手法,提高销售。

打组合经营牌

■王高潮(上海新华传媒新华连锁事业部副总经理)

关于大书城的经营,如果要开办成功,主要有两个因素:第一,书城走规模化经营,才能提高竞争力。连锁要从内部管理为抓手,才能集约化,降低成本。第二,打组合经营牌。主打核心业绩,延伸组合,成本降低,这也是对文化内涵的延伸。

房租高抑制开店

■彭卫国

上海的大书城布局不完整,西面还缺一个,尽管现有3家店,都不完全是综合性的大书城。闵行莘庄还应该有一个大的书城,上海的高收入人群开始集中在这个地区,文化素质高,对书店来说是强势客户。浦东,没有人口聚集区;北面,没有一个像样的商业中心。西边和浦东还有些空间。上海的书店是否够,应该从读者买书是否方便这个角度来衡量。上海为什么书店多不起来,主要是因为上海的房租高于其他城市,在上海主要马路(黄金地段)借房子开书店是无法开下去的。

\Images\2005-2009\sb070525T0301.JPG

上海书城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