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百佳品牌的力量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9/11/24 作者:金雅,金霞,王晓君,蓝有林

■商报记者 金雅

随着出版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国际出版资本的介入,国内出版社正面临着国际化竞争和市场化生存的双重压力。在优胜劣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市场环境下,以打造强势品牌来营造竞争优势,提升生存状态,成为出版社发展的必由之路。出版社的品牌是一个由内在和外在、隐性和显性、作品和人物等多重元素构成的系统概念。纵览此次荣获“百佳”称号的出版社,相当一批可谓“特色鲜明,品牌响亮”。这些出版机构通过盘点资源优势,找准差异性定位,系统规划自身品牌,不但从图书选题定位这些大的、根本性的方面着手,而且充分考虑编辑流程、作者读者沟通等方面,通过持久的、细节化的工作来构建出版社品牌。

品牌是目标消费者及公众对于某一特定事物心理的、生理的、综合性的肯定性感受和评价的结晶物。市场营销中说的品牌,则指的是狭义的商业性品牌,即公众对于某一特定商业人物,包括产品、商标、企业家、企业四大类型商业人物的综合感受和评价结晶物。所谓品牌战略就是公司将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以获取差别利润与价值的企业经营战略。

品牌战略是市场经济中竞争的产物,近年来,一些意识超前的企业纷纷运用品牌战略的利器,取得了竞争优势并逐渐发展壮大。在科技高度发达、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产品、技术及管理诀窍等容易被对手模仿,难以成为核心专长,而品牌一旦树立,则不但有价值并且不可模仿,因为品牌是一种消费者认知,是一种心理感觉,这种认知和感觉不能被轻易模仿。

当前,我国出版社的品牌意识正在与日俱增,品牌战略也被提升到核心发展战略的高度上来。如今在品牌建设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主要是一些“老字号”的大型出版社、专业出版社、教育和大学出版社、文艺少儿类出版社等,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机械工业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接力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等。

大型或专业类出版社立足于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独特的产品特点,同时在企业形象和产品品牌宣传两方面发力,将“金字招牌”擦得更亮。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近代出版企业和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化机构,商务印书馆凭借“选题环节注重思想学术含量,编校环节注重质量流程控制,印装环节注重技术工艺管理,营销推广环节注重高质量与高端品牌相匹配”等措施,在作者、译者、读者中赢得了广泛的口碑,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形成了经久不衰的品牌影响力。

在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08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人教社、高教社、外研社和机工社都得以入围,他们的品牌价值分别是38.52亿元、32.71亿元、22.29亿元和7.87亿元。以外研社为例,该社的品牌形象定位非常清晰,即“全国规模最大的专业外语出版机构”。外研社历来在品牌建设方面不遗余力:在图书产品方面,依托专业外语教研机构,开发出众多权威的、市场竞争力强的外语学习类图书品牌;在企业形象方面,既通过《中国图书商报》等行业媒体大量持续地进行宣传,又通过举办各种和外语学习、外语图书有关的活动,来加强出版社品牌形象塑造,如从1997年起,每年均举办“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大赛,2005年的“快乐嘉年华”、2006年的“快乐无极限”、2007年的“快乐总动员”和2008年的“快乐相伴、与爱同行”大型公益主题活动更是深受少儿读者与家长的欢迎。

出版社品牌的形成不是靠一两本书和一两次宣传完成的,它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和深入挖掘。如少儿出版领域的浙少社、接力社和二十一世纪社之所以能成为目前国内少儿出版领域的翘楚,正是因为他们长期致力于打造精品少儿图书,并借助一切机会展示自身形象,形成了独特的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接力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造了一大批品牌图书,这些品牌产品在市场上的突出表现使得该社的企业形象在激烈竞争的图书市场得以脱颖而出。反过来,强势企业品牌形象也为出版社进一步包装产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两者的良性互动使得接力社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走上了可持续品牌发展之路。二十一世纪社今年的口号就是“长风破浪,品牌畅行,辉煌2009”,可见其对品牌的重视。该社社长张秋林认为,打造品牌乃立社之根本。该社十几年来一直坚持走市场化的道路,致力于品牌化发展,已逐渐掌握了少儿出版的发展规律,形成了多条完整的品牌产品线并不断延伸,让读者充满持续的期待和无穷的想象。

总之,实施品牌战略,在选择品牌战略的过程中,充分考虑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选择最适合企业发展的方向,这样才能走上成功的品牌经营之路。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期待战略转型后的下一个30年

■商报记者 金霞

记者采访外研社时,正值该社2009财年各项指标统计之中。“1870余名员工,总资产近15亿元,出版新书1600种,重印书2912种,发行码洋20亿元。”说出这一连串数字的时候,社长于春迟保持着一贯的从容淡定,并未如记者想象中的那般激动与兴奋。“11月28日,外研社将迎来成立30周年纪念日。‘外研社’三个字意味着什么?下一个30年,我们是否能给这三个字增添更多的含义?这是全体外研人近期都在思考的问题。”的确,2009年这组让同行“艳羡”的数字,对外研社而言,不是从天而降的“惊喜”,而是外研品牌30年的积淀,是外研社敢为人先、顺势应变的硕果,是外研人孜孜矻矻、不懈躬耕的收获。

说到此次“百佳”评选,于春迟没有提《新概念》、《新标准》、《新视野》等常销不衰的经典品牌,没有提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快乐星球》和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汉语900句》,没有提创新领域中《突围》、《季羡林全集》等畅销新品,没有提10大分社、11个独立法人企业、16个信息中心和推广中心的集团化出版架构,没有提1.7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办公大楼和建筑面积130亩、可容纳千余人的国际会议中心,没有提正在对外研社实现战略跨越发挥关键作用的ERP,而是在沉思了约一分钟后,跟记者谈起了评估体系五大评估项目中所占比例最小的“公益事业”。

“推动中国英语教学改革,培养优秀复合型人才,营造全民学英语的氛围,这不仅仅是外研社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更是外研人作为‘企业公民’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不论是外研社曾经的掌门人李朋义还是如今的少帅于春迟,都把“坚持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公益心作为不变的信条——自1999年外研社首开组织社会培训先河至今,10年免费培训大学英语教师10万人次、中小学英语教师50余万人次,总投入达3亿多元;1996年起举办的“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和2002年起起举办的“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总投入数千万元;连续承办三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总投入过亿元;歆语工程、百校工程,少儿教师认证、新概念、剑桥国际研讨会……这一切,都塑造和强化着外研社“学术性教育性出版机构”的品牌形象,更为“外研社不只是出版社”做了最好的注脚。经过30年跨越式发展的外研社,目前正迎来又一个嬗变的关键期——出版主业的强化和新业务的起步互相交融、碰撞,共同构成了外研社向教育服务商转型的多元化发展战略。网络学习方面,外研社在2009BIBF期间一口气发布了基础英语自主学习平台、基础英语教育试题库系统(初中版)、“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在线培训平台、定制测试与学习报告项目、外研社数字学习平台FLTRP-Learning五大平台,将覆盖中国英语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各个层面;面对英语学习者的外研社悠游在线(http://www.2u4u.com.cn/)也已正式上线。手机方面,继诺基亚“行学一族”移动学习计划抢占手机学习市场后,国内首个由出版社主导开发的8语种手机词典产品也高调亮相,将外研社的内容资源移植到了移动终端。有声阅读方面,200余种点读书已成系列,与江苏电信、中国网通合作推出的“听计划”及“网通语音玩具”相继崭新面世;早教方面,“布奇乐乐园”渐成少儿英语市场上叫得响的高端品牌……

对于未来,业界对外研社,外研社对自身,都有更多的期待。“做中国出版的百年老店”,面对这一目标,年轻的于春迟依然从容。

长江文艺出版社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商报记者 王晓君

众所周知长江文艺出版社是一家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出版社,始终以弘扬文化使命为己任。记者在采访长江文艺社的社长刘学明时了解到,他们社今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大江东去》被中宣部评为全国第11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这是湖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图书。刘学明介绍说,今年他们还有多种图书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湖北文学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作为一家文艺老社,他们还深入检讨了近20年来的出版工作,认真总结了其中的成败得失,认为一方面必须坚持过去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另一方面,还应随着当下出版形势和公众阅读趋向的变化,适时调整工作方式和选题思路,与时俱进,求新求变。

具体的做法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出版思路的调整:畅销+常销。长江文艺社曾经出版过很多优秀长篇原创小说,“九头鸟长篇小说文库”就是其中代表。尤其在长篇历史小说方面下力尤重,出版了以“二月河文集”、《张居正》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历史小说,奠定了历史小说出版重镇的地位。在重视原创小说出版的同时,长江文艺社还加大了常销品种的出版力度。出版社首先选择世界文学名著作为突破口,一次性推出世界文学名著系列(全译插图版)50个品种。两年内,逐步扩张到近100个品种。凭着过硬的出版质量和正确的发行策略,到目前为止长江文艺社的这套名著实现单本销售过2万,30%品种达3万以上的业绩,成为该社重印次数最多、表现最稳定的大型套书。不仅如此,长江文艺社还重新包装了上世纪90年代镇社书系,实现了单品种销售近3万册。今年,长江文艺社还一口气推出7个常销系列,每年为出版社贡献了几千万的码洋,图书重印率达到68%。

二是选题思路的调整:抓两头,控中间。所谓“抓两头”,即加大畅销和常销品种出版力度;“控中间”即控制压缩内容无特色、前景不明朗的平庸选题。沿着这一思路,长江文艺社每年新出20余个畅销品种,重版100多种常销图书。多个品种销量超十万乃至上百万,雄踞畅销书榜单。这些畅销品种,不仅有《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的50万册首印,还有《圈子圈套》系列2000万元码洋销售,职场小说新贵《潜伏在办公室》两个月销售超过10万册的佳绩。

三是经营思路的调整:严格“三控”。“三控”即控制首印、首发、重印。为了有效降低库存,减少退货,长江社对首印、首发和重印三个环节进行了适当控制。“三控”实施几年来情况良好,发货、造货不减反增,发货率年均增长10%,退货率则年均下降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长江文艺社希望乘着被评为“百佳”的东风,劈波斩浪,奋力前行,驶入加速发展的航道,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机械工业出版社

打造跨媒体实现双平台

■商报记者 蓝有林

在新闻出版总署首次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等级评估中,机械工业出版社因其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等因素,可谓毫无悬念地被评为一级图书出版单位,荣获“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荣誉称号。而近两年来,机工社连续入选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品牌排名和品牌价值分别由2008年的第496名、7.87亿元上升为今年的第487名、9.73亿元。值得一提的是,进入中国品牌500强的出版企业仅有5家。那么,机工社这些年是如何塑造品牌并扩大其影响力的呢?记者为此专访了该社社长王文斌。

王文斌表示,机工社能进入“百佳”和中国品牌500强说明该社目前在读者心目中有一定地位,但品牌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比如每年3000万册图书、700万册杂志的市场投放对读者本身就是一种渗透;更关键的还是要看产品和服务。比如出版的图书是否确实有价值,能否满足读者各种层次的需求,对读者和经销商的服务如何,最终能否产生信任感。“我们要求策划编辑必须站在读者的立场上问一问,我为什么要买机工版的图书?”与此同时,机工社还购买了一台小型交换机,设3名专职客服人员接听读者和客户的电话,并要求每本书都至少要在30多家网站进行图书推广,以使读者更方便地了解到出版信息。他说,正是由于机工版图书贴近读者,进入“十五”以来,机工版图书才连续保持了国内图书零售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的纪录,2008年销售码洋达到了8.3亿元人民币。

即便如此,王文斌仍感觉目前的市场形势异常严峻,他说,机工社教材和店面书各占一半,但随着教材循环使用,店面书竞争越来越激烈,未来如何发展也成了当务之急。“目前,我们的大体思路是打造跨媒体、双平台、具有鲜明特色的内涵发展型的出版集团。”王文斌介绍,经过50多年的发展,机工社的产品体系不断完善,正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编辑出版多个专业领域板块期刊20余种,使出版社的跨媒体发展成为可能。

王文斌说,在积累八九年后,该社的数字与网络出版也有了良好的基础。科技金书网、互动出版网的电子书平台已开始运行,自主研发的搜索引擎、双核数据库、资源快速加工、嵌入式资源平台技术、个人图书馆建设技术等都已基本具备使用条件。因此,数字与网络出版平台的商业运营将有可能进行项目试验。他说,图书作为一种整合资源的形式还是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的,但手机、专用移动阅读器、计算机这些新型阅读介质的发展,互联网、无线通讯网这些传播渠道的介入,使得知识的整合、传播、载体、表现形式更丰富、更高效了,这些新的要素将极大地提高知识的搜索效率和阅读效率。作为以纸质图书和期刊出版为主的出版商,如不积极地跟上新的技术发展潮流,那必将在新一轮的竞争中丧失主动地位。“没有了对读者良好的服务,出版社的品牌和影响力也就没有了”。

化学工业出版社

以专业的精神履行企业责任

■商报记者 蓝有林

“化学工业出版社能够在备受关注的全国首次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等级评估取得‘一类’的成绩,荣获‘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是新闻出版总署和行业对于化学工业出版社的最好的肯定。”化学工业出版社社长俸培宗对记者表示,综观“百佳”评价体系,其中图书出版能力、基础建设能力和资产运营能力,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等指标就大有必要。

“图书的专业特色和内容质量可以说是出版社的立身之本,对出版社而言,鲜明的专业特色和优秀的内容质量,是衡量企业实力的标尺,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它传播着企业良好的商业信誉、品牌价值,预示着企业的发展前景。只有在图书的专业特色和内容质量上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和信誉,才能增强市场竞争力。”俸培宗说,生产经营业绩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具体到出版社,主要体现在图书产销能力和资产运营能力,这可以说是出版社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命线;只有生产经营业绩上去了,才能赢得较高的行业地位,才会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实际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解答了化工社此次为什么能够获得“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俸培宗表示,化工社取得当下成绩,既是全社干部职工通力协作、努力拼搏的结果,也是该社长期坚持走专业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的结果。他说,在实际工作中,出版社不断加强职工培训,努力提高全员素质,并实行带有企业特征的“岗位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机制”,依托制度体系、岗责体系,建立起较为科学、规范的考核体系和有效促进工作的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调动了全体职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各项工作得到及时有效的开展与落实。与此同时,该社坚持“面向市场、面向读者”的原则,以“读者的需求,我们的追求”为口号,时刻根据市场与读者的需求而进行图书生产、销售的计划协调,力争实现“双效”俱佳,以专业的精神和表现履行企业责任。

俸培宗表示,“化学工业出版社虽然获得了首次‘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但是我们清醒地看到化学工业出版社的生产经营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我们还清楚地明白‘百佳单位’不是终身荣誉,可得也可失。我们要把这次评估结果作为新的起点、新的鞭策、新的动力,今后还将继续坚持以科技出版为主、教育出版与大众出版并进的出版格局;将以纸介质出版为主,加快数字出版发展,逐步形成纸介质出版和数字出版共存、共生、共荣的格局;将以国内市场为主,加大国际市场输出的力度,逐步形成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格局;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化学工业出版社战略目标体系,在当前出版业转企改制的机遇之下,将出版社努力建设成为导向正确、品牌优秀、特色鲜明、具有一定规模、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实现化学工业出版社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

商务印书馆百年品牌翻新篇

■商报记者 邹昱琴

对于商务印书馆荣获“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的荣誉,虽然在意料之中,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涛仍然感到沉甸甸的责任与压力。

王涛认为,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近代出版企业,作为在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化机构,作为当代中国现代学术传播以及识字普及的重要推动者,100多年来,商务印书馆为中华民族复兴做的工作可以用张元济先生所制定的馆训“昌明教育,开启民智”这8个字来概括。他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但在商务印书馆成立之前,历朝历代99%以上的人口是文盲,所以,文化只是极少数文化人圈子内相互唱和之事,对社会进步基本不产生大的推动作用。商务出工具书、出教科书,使中国的文盲比例大幅下降,人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才有了实现的最基础性条件,至此,文化才可以作为一种生产力对民族复兴发挥作用。近代以降,中国社会的一条进步主线就是用先进文化来开启民智,所以,商务百多年来才会如此坚持不懈地扶持学术、引进新知,虽历经万难,终不敢稍怠。”112年来商务累计出版图书近5万种,持续常销的品种比例达10%,在我国出版界无人比肩。目前,商务的动销品种有4000余种,其中新书占10%,再版图书占90%,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作品超过10%;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为代表的品牌图书,其产品生命周期达几十年之久。两个效益高度统一的优势产品积累丰厚,为商务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经过长期发展,商务已形成以品牌影响力为先导、以优势产品为支柱、以出版质量为保障、以专业人才为支撑、以独特企业文化为持久发展内在动力的核心竞争力”。谈及“商务”二字所代表的实力,王涛如是概括。出版质量是商务在长期发展中始终坚持的生命线——选题环节注重思想学术含量,编校环节注重质量流程控制,印装环节注重技术工艺管理,营销推广环节注重“双高匹配”(即商务高质量出版物与图书市场高端品牌相匹配)。正因为如此,在跟进、仿冒、盗版者众多的不利市场环境中,商务的品牌图书仍保持着优势竞争地位。

去年以来,商务印书馆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进行了全员绩效考核,成立了汉语出版中心,对流程进行了再造。改革给商务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截至今年10月底,出书品种增加了44%,其中新书增长了136%;出版码洋增长了24%,三项费用下降了33%,利润增长了23%。“改革的确能解放出版生产力,对此,我以前的认识大多是推演的,这一年多的感受是非常具体和真切的。”王涛如是说。

面对新的形势,王涛说:“商务虽然评上了百佳,但我们必须十分清楚地看到差距和问题,商务的体制和机制改革才刚刚破题,产品结构单一使经营风险越来越大,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前景也不明朗,这更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商务前辈们文化担当、玉汝于成的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迎接新的挑战,争取新的辉煌。”

中华书局

传统文化出版的新里程

■商报记者 王东

对于中华书局入选“百佳”,书局总经理李岩感到很自豪,并用“顺理成章”四个字表达了自己态度。在这次强调经营性指标的评选中,中华书局的稳步成长确实是值得肯定的:发货码洋从2003年的6000万元增长到2007年的2.6亿元,销售实洋从当年的3000多万增长到2008年的1.1亿元,市场占有率从排名141位提高到现在的总排名40多位,年出书品种从原来的300余种增加到现在的1000余种。更重要的是,这些年中华书局可以说在古籍出版领域重新竖起了“重镇”的旗帜,并且在品牌经营、市场拓展、扩大社会文化影响力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1912年创办的中华书局,在将近百年的成长历程中形成了古籍整理出版的专业特色。而在最近这些年当中,中华重新凸显了核心竞争力,大张旗鼓地树立了古籍整理出版的品牌,确立了古籍整理出版重镇的地位。目前中华书局每年都会推出4到5部比较有影响力的产品,比如最近出版的《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天一阁藏明抄本天圣令校证》、《新编诸子集成初编》、《敦煌文献文集》、《读史方舆纪要》、《印顺法师佛学著作全集》以及一系列一流学者的全集,即将推出的《顾颉刚全集》和《文献通考》,也是学界广为期待的重头图书。目前,中华书局正在操作的大型项目有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重修工作,动员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全国几十位一流专家学者参与了这项工程。

但是挺拔古籍整理出版这个主业,长期以来也给中华书局带来了资金和经营上的很大压力。古籍整理出版是一个精品工程,需要长期的积累,很多项目都要耗费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对此中华书局一方面采取大众读物出版反哺学术出版的做法,一方面也积极争取政府主管部门、上级主管单位以及社会基金和学术团体的支持,从而保证了主业发展的良性运转。同时,为解决古籍编辑队伍梯次过于年轻化的问题,中华书局也通过返聘老编辑的方式带新人,安排骨干编辑参加总署举办的各类培训活动,同时也注重通过重大出版项目带动中青年编辑的成长。

从历年的经营模式来看,中华书局是以常销图书出版为主的,但他们也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做畅销书的机会,近几年推出了一系列畅销书作家的作品,通过这些与传统文化有关联的大众普及读物的出版,争取到了更广大的读者群对中华书局产品的关注。尤其是于丹的系列图书,成为“令业界惊喜的事情”,在2006年下半年到2007年年初,这本书的畅销不仅提升了中华书局在大众读者当中的影响力,也振奋了整个书业界。李岩认为,现在政府提倡全民阅读,就更需要出版社不时推出有重大影响力的好书,这是锻造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重要环节,也是每个出版人的重要使命。在机构建设上,中华书局采取以分社制进行市场拓展的发展模式,在近两年调配编辑力量成立了大众读物分社、基础图书分社、活页文选杂志社。李岩表示,明年中华书局还要再成立一个文化遗产分社,打造中华版的文化遗产类图书。

对于未来的发展思路,李岩表示要在原有的出版宗旨“弘扬传统,服务学术”上再增加两点“传播文明,优化生活”,也就是不仅要服务专家学者,也要向更为广大的社会公众传播中华传统文明,让出版更多地与百姓的当下生活紧密相连,帮助人们通过阅读提升精神品级,从而改善自己的生活。

科学出版社

争做中国科技出版旗舰

■商报记者 蓝有林

“图书出版能力、基础建设能力、资产运营能力是整个评价体系的基本内容,当然是最重要的指标。”科学出版社总经理林鹏对百佳评价指标体系的印象作如是回答。“图书出版是载体,基础建设是保障,资产运营是效果。书出得好,质量过硬,市场反响好,能获奖,背后肯定有一支出色的人才队伍,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体系,因此也才能获得好的资产运营收益。每一个方面都是硬杠杠,做不得假。”近年来,科学出版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推动变革与创新的主导思想,深入贯彻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努力探索实践两个效益高度统一的道路。在市场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实现了出版规模、销售收入等主要经营指标连续多年“两位数增长”,预计今年产值将超过14个亿;经营理念进一步提升,经营结构进一步优化;在重大项目出版、获奖、“走出去”等方面也有突出表现。在刚刚谢幕的第61届法兰克福书展上,科学社输出版权162项,位居各出版社首位,在中国出版“走出去”中继续领跑,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对外科技文化的合作交流。

“作为出版的经营者,我对违规记录作为扣分或降级考核项目的印象比较深刻,特别是对出版有重大政治问题图书、有重大违规行为或受到停业整顿处罚的出版单位实行一票否决,他们是没有资格进入百佳之列的。”林鹏特别强调指出,出版社必须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需要每位经营者掌好舵。“还有社会公益事业参与度,科学出版社一直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以2008年抗震救灾为例,科学社先后捐款总计300万元。还利用自身优势积极组织出版了《地震救护与防疫手册》、《灾害救援医学》等抗震救灾图书指导灾区抗灾与灾后重建,出版社因此荣获了《中国图书商报》颁发的“中国书业首届(2008)企业公民奖”。

说到获奖林鹏如数家珍。自1982年以来,科学社在历届优秀科技图书评奖和科技期刊评奖中始终名列前茅。1993年,科学社荣获国家首批“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2007年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获得图书奖二项、图书奖提名奖一项;《物理改变世界》、《好玩的数学》分别获得了2007年、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林鹏介绍,近年来,根据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该社积极调整出版结构,在强化原有科学(S)、技术(T)出版的基础上,积极扩展了医学(M)和教育(E)出版领域,促进STME四大出版领域的均衡发展。在科学(S)出版领域,巩固了数理化、生命科学、地学、资源环境、考古学、科技哲学等优势板块;在技术(T)出版领域,形成了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特色板块;在医学(M)出版领域,形成了医药卫生和中医等特色板块;在教育(E)出版领域,培育和形成了高等教育、中高职教育等优势板块,恢复龙门书局副牌后,还形成了龙门教辅品牌。

“随着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版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市场主体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骨干出版发行集团纷纷建立,出版产业规模逐步发展壮大,以骨干出版企业为主体,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出版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林鹏表示,面对诸多压力和挑战,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未来5年的总体目标,是建成为实力雄厚、主业突出、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高水平、综合性、国际化出版传媒集团,并发展成为集图书、期刊、报纸、文献信息与服务、数字出版、进出口、印刷等为一体的中国科技出版旗舰,到2020年努力实现集团公司总资产与总销售达到双百亿元。要实现这个目标,一是要调整5个出版方向,即在持续增强STME的基础上,较快发展大众出版,整合规划人文社科出版,大力推进期刊出版,全面开拓数字出版;二是构建专业图书、出版物进出口业务、数字复合出版与科技信息、大众书刊4大产品营销服务平台;三是营造高效便利的出版服务环境、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战略投资环境、品牌效益提升的科技资源聚集环境,进而促进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的互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互动。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做有价值的行业服务商

■商报记者 孙珏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一直是善于抓“两端”的。前端是图书质量。社长王珮云认为,社里所注重的质量不仅仅是编校、差错率方面的问题,而是从内容上保证选题的高门槛。“以前也是吃过亏的”,王珮云直言不讳,他们曾经出过深圳一家公司关于城市交通的稿件,之后被交通业的专家看出了纰漏。之后,建工社在选题上把关很严格,虽然被有的业内的人说成是“很多书都看不上眼”,但仍然没有降低自己的标准,只选一流的专家和作者,即使是应用型的普及读物也不例外,“也只找权威的作者来操作”。“前端的质量保证了,后端的销售跟上才能实现产品的价值”,让王珮云较为欣慰的是,多年来,建工社在全国范围内布局的专业销售渠道已经有了很好的信用机制做保障,几乎没有大量退货和欠款的情况发生。而从2008年开始,建工社也与一直少有联系的新华系统有了“对话”。今年五六月的开卷数据显示,该社在建筑图书细分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过半,牢牢掌握住了市场的领先优势。

虽然建工社在此次“百佳”评选中的多项重点指标上的分数都不低,但王珮云对于成绩,却有着很清醒的认识,“百佳只是出版社在一个阶段的表现,并且入选的各家出版社实力也较悬殊,所以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警惕。”基于这样的认识,王珮云对于出版社转企改制以后的路考虑得更多。“转企后,出版社再也不是依靠国家的事业单位,而只能靠自己在市场中打拼”。王珮云从国际企业的生存曲线中得到过启发,他提到,有65%的企业只能存活2年,2%的企业能够发展40~50年,这样算下来,企业的平均寿命在七八年左右。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出版社应该怎么做?“很简单,就是要做对社会、对行业有价值的企业”,“只有被需要的时候,企业才有存在的必要”。王珮云这样认为。

王珮云从三个层面考虑过出版社的未来。一是战术层面:出书、定价、销售……“这是最基础的,对于出版社来说并不难做到”。二是战略层面:用什么样的经营策略、人才策略……“这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王珮云认为“长尾理论”对于建工社战略思路的改变已经有了些许影响。比如,以往很多企业都是遵循“二八定律”,用20%的优质产品带动80%的稍逊产品。而“长尾理论”告诉大家有更多的可能性,有更加丰富的产品,即使单品利润率有所下降,也可以提升整个企业的出版实力。“如现在建工社已经覆盖到了建筑行业100多个大大小小不同的领域,但这个领域还有很多可挖掘的地方”。三是理念层面:也就是关乎企业生命力以及生存与否的命题。王珮云的想法是,“如果出版社在为服务对象做的工作中没有体现出价值——在分销商那里体现不了合作的价值,在行业里,不能为其带去有价值的东西”,那么,“我们的存在就很危险”。而这个理念目前已经在建工社全社以及合作伙伴那里得到了认可。前不久,建工社55周年社庆,大力表彰了多年来为该社写好书的100多名优秀作者。“作者是出版社为行业提供价值的核心资源,我们需要不断培育”。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全面发展凝聚实力

■商报记者 李雅宁

“浙少社是一家没有计划内教材教辅的地方出版社,从天时、地利的角度来说并无什么发展优势,可能正因为如此,我社较早地开始了市场探索之路,并在出版结构、选题特色等方面渐渐找准了自己的市场定位。”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蔡潮峰告诉记者,该社坚持畅销与常销并重、引进与原创并重、时尚与经典并重的出版思路,汇聚了10余位国内外知名儿童文学作家,以一系列规模化、品牌化的产品引领了“冒险”主题、“感动”特质等少儿阅读潮流,从内容到形式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形成了一定的产品特色和品牌规模。同时,在产品的编校质量上,该社始终坚持“三审三校”制度,把一切质量问题消灭在读者可见范围之外,在小读者、家长、学校及经销商当中都形成了较好的口碑,多年来在版权贸易方面的作为也为其发展加分不少。正是这样强大的图书出版能力,让浙少社被评为少儿类一级出版社。图书出版能力也是此次全国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等级评估工作中,蔡潮峰印象最为深刻的一项指标。他表示,毕竟作为一家传统出版单位,无论社会角色如何转换、单位性质如何变化,出版生产能力才是其中的核心竞争力,无论何时都应该作为自身提高和突破的关键点。

荣膺“百佳”出版社,这是继“全国优秀出版社”、“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等荣誉称号之后,浙少社获得的又一次官方肯定,与该社专注于少儿市场、各方面均衡发展密不可分。蔡潮峰认为,历时1年多的全国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等级评估工作,体现了国家对出版单位转企后在管理机制、配置方式、淘汰机制上的市场化取向。从某种程度来说,此次评估是对出版社综合实力的一次考量,对出版社在明确市场定位、调整出版结构、打造自身品牌、科学规范管理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基础建设能力的评估涉及到出版社从业人员结构,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出版社对于人才的培育和塑造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浙少社在编辑团队培养、营销队伍建设方面确实下了不少功夫,也培养了一批行业内较有影响力的专业人才,在内部管理制度、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该社以现代企业的标准来规范自身行为,努力从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在资产运营方面,作为转制改企后的出版单位,浙少社不忘社会效益的同时积极调整社会角色,以市场主体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状况来优化和配置资源,不断探求新的增长点,拓展市场空间,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业绩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多年来,浙少社通过整体品牌优势在专业少儿出版领域内精耕细作,凭借渠道资源、作者队伍、编辑力量等专业优势进一步做专做强,以平稳的节奏走好少儿出版的每一步。蔡潮峰总结道,这些因素的均衡发力,助推了浙少社成为“百佳”社之一,反之,如果其中某一方面特别薄弱的话,这个一级出版社可能便与浙少社失之交臂了。

“入选全国‘百佳’出版社是对浙少社前一阶段工作的肯定,同时也意味着今后的发展将站上另一个新的制高点。”蔡潮峰表示,2009年,尽管受整体经济环境和行业调整的影响,浙少社仍秉承全面发展、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在优化产品结构、加强精细化管理、拓展渠道建设等方面保持了自己的既有特色。在选题结构中,浙少社力求全面发展、重点突破,出版了《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品藏书系》、汤素兰《笨狼的故事》、《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典藏作品》、伍美珍《同桌冤家》等原创儿童文学精品,并适时对《世界少年文学经典文库》等既有经典品牌读物进行了延伸和拓展,赢得了市场和读者的一致肯定,同时在全国各地区农家书屋的建设工作中积极尝试有所作为。今后,该社将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立足自身实际,激发团队潜力,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多角度、宽视野地做一些发散性思维,为传统出版业务提供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和思路,再创发展新优势,更好地发挥“百佳”出版社在行业内的表率作用。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重单品效益防止空壳化

■商报记者 江筱湖

对于这次的“百佳”评选,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张秋林认为评价体系中的某些指标确实令出版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他表示把评价体系粗略分为经济效益的指标与社会效益的指标两类,其总体设计比较合理,尤其是把图书单品种的平均利润作为一种考核,还是很到位的。在他看来,有一些出版社确实存在出版空壳化的现象,与民营公司进行合作出版,书出得很多,但出版社本身的单品种平均利润很低,虽然总码洋的盘子做得很大,但属于自己的东西很少。在这次评比衡量出版社社会效益的指标中,有个指标是从出版社品牌和特色的角度去考量的,这就鼓励了出版社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形成鲜明的出版特色,而不是跟风出版。

张秋林表示,二十一世纪社多年来一直坚定不移地走市场化道路,在零售市场的排名名列前茅。尽管按照开卷的数据统计该社的市场占有率不是第1名,但这主要是因为统计没有加入网络书店的销售数字,也很少对民营渠道进行取样——而在这两个渠道中,二十一世纪社都是有很大优势的。目前,二十一世纪社在中国最大的网络书店当当的销售居全国出版社第1,今年销售可突破4800万,而他们的目标是继续稳居市场销售排行的第1。另外,二十一世纪社也是两年内拿遍全国3大奖的少数少儿社之一。

记者了解到,在今后的发展中,二十一世纪社首先会继续推进出版社品牌化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市场化道路,不断提高图书市场占有率,以超越读者的期待去满足读者需求。争取在动漫、低幼、儿童文学等各个少儿图书细分市场都有领军图书,打造10条以上稳定的图书产品线,通过建立图书品牌进一步打响二十一世纪社的整体品牌。同时也会找准切入点,大胆介入不同出版业态;延伸出版产业链,不断提高内容产品的附加值。对签约作家的作品进行包括纸介质出版、数字出版、网络出版、网络游戏等形式在内的全版权经营;大力建设二十一世纪童书馆,通过加盟连锁的方式在未来3年内在全国大中城市开办20家童书馆,形成集图书销售、童书阅读体验、读者服务等于一体的多元化经营网络。

在未来,二十一世纪社还会大力实施“走出去”的出版战略,争取在未来3年内开发出50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童书产品,以实体书的形式走向世界。注重国内、国际市场的同步发展,借助与麦克米伦公司和香港利奥集团建立起来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用优秀作品打开国际市场的大门,实现“走出去”的目标,在未来世界童书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上海译文出版社

用做学术书的态度做畅销事业

■商报记者 任志茜

诞生于改革开放之初的上海译文出版社,30多年来出版了大量外国文学传统经典与现当代外国文学精品力作,铸就了有口皆碑的译文品牌。在上海译文出版社社长韩卫东看来,做畅销书不是他们的基本追求,他们力图在翻译图书领域完整呈现世界文化精品的整体面貌。这位社长想要的,不是追求暴富,而是“在有限的阅读流行中,将经典之作做成常销书。”

译文社在中国当代出版史创下四项第一:第一个与海外出版商签订购买畅销书《斯佳丽》的版权合同,第一个推出中国人首次自建语库、独立研编的双语工具书《英汉大词典》,第一个系列完整地出版“世界文学名著普及本”,第一个与外国出版商合作出版刊物《世界时装之苑ELLE》。出版了以“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俗称黑皮书)和“当代学术思潮译从”(俗称黄皮书)为代表的一批经典学术译著,影响了改革开放初期学术界的思想解放。至今,译文品牌铸就了《挪威的森林》、《老人与海》、《夏洛的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相约星期二》、《情人》等外国文学6大超级畅销书。

译文品牌的塑造,是由译者和译文人共同维护和呵护的,读者从下面两个故事便可窥一斑。2004年,译文社召回存在装订缺陷的2003年版《俄汉-汉俄袖珍词典》,此举开我国图书召回之“先河”。这次召回是由于装订厂的胶粘技术不合格,部分图书的外壳极易与书芯分离脱落。等到出版社拿到样书发现问题时,首版印制的8000册词典已经流通到市场上,但他们选择了主动向媒体发布消息,召回问题图书。次年,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确定了图书召回制度,要求不合格图书30天内必须召回。

而在由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第2版)在2007年的出版座谈会上,还未及庆功,陆谷孙就要求出版社设一勘误网站,以网页表格形式主动勘误并欢迎读者投诉。为此,译文社在译文论坛的读书俱乐部开设英汉大词典栏目,以便编者与读者间的交流沟通。陆谷孙也以一个担水老头为头像的ID活跃在论坛上,除了增订勘误,答疑解惑,他还和网友互动交流,从英语学习到读书经验、人生趣谈,无所不包。甚至他在病中,也惦记论坛网友。出版半年,《英汉大词典》(第2版)重印之时,出版方即根据勘误表进行订正。在陆谷孙看来,勘误论坛中读者与编者的互动,“不但使一部《英汉大词典》受益,更使一批《英汉大词典》之诤友、挚友渐渐形成,即便视作未来‘参与式’词典编撰的雏形。”

实际上,译文社选择将打造品牌作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王牌是有切肤之痛的。进入新世纪以来,译文社在探索期走过几年弯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他们曾一度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还出现选题分散、出版质量下降的情况,最困难的时期,图书业务甚至出现严重亏损。

近四五年来,译文社最终选择了品牌建设和稳定增长为发展追求,明确了有效出版能力的重要性,即出版商要提供能长期存在下去的有价值的文化产品,才能取得经营效益。同时明确要通过品牌建设,做精品图书,塑造译文品牌。

译文社旗帜鲜明地喊出了自己的口号,即用做学术书的态度做畅销书。这种态度反映在对待图书选题上的精益求精,可做可不做的不做,不能控制质量的合作书不做;在经营效益上,服从出版社长远发展的需求,为读者多出好书,大力提高图书重版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还力图适应图书市场,了解读者需求,为读者提供服务,并实行内部抽查制和严格的考核制度,比如,经济效益越大的书,出现差错扣的钱就越多。

最近几年,在外部竞争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译文社内部还面临着新老交替的局面,目前35岁以下的员工占到了总人数的60.70%。为了传承译文传统,社里一方面重视编辑的培养,定期举办内部培训,一方面还请老编辑作年轻编辑的导师。

品牌建设、质量抓手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形成了良好的互动。经过全社努力,到今年,译文社的年利润能达到1300多万。但这一切,在社长韩卫东看来,只是出版社保持发展能力的必要保证,“在创意产业的出版行业,文化单位存在的价值不只是经济价值,还最终体现在为文化做的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承载光荣梦想 传播先进文化

■商报记者 陆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近55年来始终坚守大学出版社服务教育、服务学术、服务社会的崇高使命,高扬人文社会科学这面旗帜,不受社会浮躁之风干扰,不为眼前利益左右,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出版的一面旗帜和重要阵地。此次荣获“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是对人大社长期努力、不懈追求的肯定。纵观人大出版社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的是:

他们始终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大批积极健康的精神食粮。人大社几十年来高度重视出版业在我国建设中的特殊意义,始终不忘大学出版社的理想和追求。经过几代人艰苦不懈的努力奋斗,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具品牌影响力的出版社之一。例如,他们组织策划了一大批影响巨大的精品力作,如“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历史新起点丛书”等,其中一些图书更是脍炙人口,如《马克思传》、《毛泽东传》等图书均取得了很好的业绩;李瑞环《学哲学用哲学》、李铁映《论民主》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图书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

他们始终坚持多出高水平、高质量、有价值的精品力作,坚决抵制粗制滥造、平庸低俗的产品。人大社坚守和保持大学出版的高尚情怀和品位,积极地投身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之中,坚决抵制各种粗制滥造、不负责任、唯利是图、平庸低俗的出版现象。出版了一大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著作、研究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重大问题的学术成果,讴歌我们时代巨大进步的优秀图书,例如大家熟悉的“经济科学文库”、“管理科学文库”、“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丛书”等。多年来人大社出版的许多出版物荣获了约400项国家和省部级奖项。

他们始终坚持继承与弘扬优良文化传统、传播知识与发展学术的出版定位,搭建优秀文化成果出版平台。人大社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积极推动科学研究和学术发展,多出上品、精品,多年来策划和组织了一大批优秀的出版物,许多出版物都是可以传世的文化精品,包括大家所熟悉的如:《康有为全集》、《钱玄同文集》、《吴晗全集》、《缪灵珠文集》等,组织策划翻译引进的如《亚里士多德全集》、《康德著作全集》、《罗兰·巴尔特文集》等,多年精心打造的“当代世界学术名著”系列已经积累了200余部当今世界的重要学术著作。

他们积极参与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策划和组织了一批优秀图书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近年来人大社一直把“走出去”战略作为出版社的基本工作内容和重要发展战略来考虑,逐步形成了出版社国际化发展的短期、中期、长期战略规划和战略部署。他们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全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2008年获得了全国单体出版社输出版权第一的优异成绩,受到了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表彰。在刚刚结束的第61届法兰克福书展上,人大社全面与国外出版社建立和加强联系,进行40多场高质量的会谈,输出版权达107项,成为内地地区输出版权最多的单体出版社之一。

他们不断加快改革与发展的步伐,积极探索适合于我国大学出版社发展的新模式。改革给全国各类出版业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我国大学出版社改革试点单位,人大社正在加快体制机制改革,走出一条大学出版社新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面对数字化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出版业呈现出的多种多样的产业发展形态,不断加大开拓和创新的力度,促进新型出版业态做强做大。他们认为,大学既是学术研究的重镇,孕育着丰富多彩和先进的文化,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基地,不断产生着重要的科研成果。大学出版社应加强与大学的联系,发挥在接触、接受高新科技创新成果方面快捷、敏感的优势,力争建立在未来出版业发展中优势地位。

总之,人大社不忘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牢牢坚持传播先进文化,传承历史文明,致力于把出版社建设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出版的“第一品牌”。

教育科学出版社

专业化发展领跑教育出版

■商报记者 刘海颖

作为教育专业领域图书中最强的出版实体以及生产能力稳居全国出版第一阵营的教育科学出版社,此番从容位列“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再度证明了这家专业教育出版社在科学的战略思路中堪称强势的发展能力。正如该社社长所广一所言,回顾这20多年的经历,教科社之所以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关键就在于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把出版范围牢牢锁定在教育领域,集中专业力量,整合优势资源,始终为服务与引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而努力。

教科社成立于1980年,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科学专业出版社,现在与1993年成立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音像出版社、2004年成立的教育科学电子出版社合署办公,拥有图书、杂志、电子、音像出版权。长期以来,该社在“弘扬教育学术,繁荣教育研究,传播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促进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出版理念引导下,年出版图书千余种,重印率达70%以上,数百种教育理论图书在全国各类图书评比中获奖,出版物品种包括教育理论图书、教师教育用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用书、中小学教材、幼儿教育用书和助学读物及其相关的电子音像产品等。近年来,该社图书生产码洋和销售码洋持续攀升,2007年销售码洋全国排名第6位,与全国38家出版集团和大社、名社的发展指标相比,该社资产利润率和净资产利润率均居第一。2008年,教科社的生产码洋和销售码洋再次实现历史性跨越,取得了双双突破10亿元的优异成绩。从社会效益而言,该社共有上百种图书问鼎“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国家图书奖”、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工程入围奖等重量级奖项,为教育界奉献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精品图书。

目前,教科社逐渐形成几乎涵盖教育发展整个过程的教育理论图书、中小学教材、幼儿教育用书、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用书和助学读物五大特色板块,并依照“高端带动战略”培育品牌,凸显品牌的领跑角色,其教育理论图书已在相关领域极具号召力。此外,该社一方面培养专业化的编辑队伍,另一方面积极盘整外部资源,双管齐下提升竞争力。而在营销方面,该社也已探索出一条专业化的营销新路,深入打造研产销一体化的营销组织,使出版社保持高效的市场竞争能力,迎接不断变化的市场挑战。

在以后的发展中,教科社将以传统优势项目为龙头,以教育学术著作出版为特色,以建材建设为基础,努力实现图书、电子、音像、杂志、网络等多介质跨媒体经营的良性发展,力求打造综合教育出版传媒集团。

人民邮电出版社

打造多媒体专业出版集团

■商报记者 孙珏

在总署组织的首届经营性出版单位等级评估工作中,人民邮电出版社被评定为科技类一级出版单位,获得了“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的光荣称号,人邮社社长季仲华对此感到由衷的自豪。

细数人邮社成立50多年来取得的成绩,季仲华觉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年一直坚持以“传播先进文化知识,反映最新科学成果”为出版立足点,出版了大量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图书,不但四度荣膺“中国图书奖”,而且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累计有300多种图书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版权输出成果丰硕,累计突破百种。2008年出版物总销售码洋跃升至7亿元,全社净资产是2004年的2倍。先后被授予“诚信经营优质服务”出版单位、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等荣誉称号。

季仲华深感这次等级评估指标中对图书质量的重视。在图书出版能力评定所涉及的9项评估指标23个得分点中,与图书质量有关的就占到了4项10个分值,“充分说明了质量在图书出版中的重要性”。出版社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和快速发展,加强图书质量管理,重视出版社品牌建设是最根本的一条。而人邮社多年来不断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建立、完善出版物质量保障体系,强化责任机制,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生产流程,加强监督检查,在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和创新性方面保持了较高水平。

多年来,该社突出专业特色,服务工业和信息业发展,实施精品战略也成为人邮社立社的总体思想。尤其针对工业和信息行业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通过设立出版发展基金,支持原创,鼓励创新,大力扶持反映我国工业和信息技术领域自主创新优秀成果的高水平著作出版,为推动产业发展和促进技术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人邮社可以说是科技社中市场化经营比较早的一家,除了通信、电子图书以其权威性和先进性在国内同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教材出版实现年销售过亿外,计算机图书的零售市场占有率一直位居全国之首,摄影类图书在短期内迅速打开市场局面并夺得零售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少儿类图书以先进的出版理念、鲜明的出版特色和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开发国产动画图书,取得了突破性的增长。

而以上种种收获都缘于对“人才”的挖掘与肯定。季仲华说,人邮社与其他出版社提倡的敬岗、忠诚等企业文化不同,社里倡导的是“出版社与员工共同成长”的发展理念,通过加大激励机制的改革,建立起员工的工资、奖金与出版社的发展状况、岗位责任、工作绩效之间的联动机制;加大员工的岗位交流力度,拓宽员工的成长空间;加大培训力度,更新员工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这样一来,员工会感觉与出版社是“一荣俱荣”的命运共同体,并且在这个舞台上,有成长的空间,是值得留下来的企业。正是如此,一支素质高、能力强、能够适应出版社今后高速发展需要的干部员工队伍已初步形成。

作为已走过50年风雨历程的出版社,季仲华始终认为,出版社在搞经营的同时,也要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于是,该社积极投身公益事业,2006年、2007年两年累计捐款5万多元,捐赠图书期刊等物品价值300余万元,荣获中央国家机关精神文明单位、首都精神文明单位、北京市广告行业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北京市东城区“A级纳税企业”等荣誉称号。

对于未来的路,季仲华表示,他们在着力保持现有领域的出版优势的同时,将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发展变化,积极开拓新的出版领域。“将继续坚持立足工业和信息产业,面向现代社会,以出版为核心,以专业和专业教育为主要出版领域,以数字出版为未来发展方向,逐步将我社建成专业特色明显,集图书、期刊、数字出版等多媒体、多元化出版业务为一体的出版集团公司”,是他们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分两步走:一是从推进传统出版与现代出版相结合和拓宽出版领域的角度锁定开发项目,寻找与现有资源和能力匹配良好的且具有较好成长性的新图书板块业务;二是加大数字出版力度,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构建具有自身产品特色的销售和盈利模式。而这次“百佳”荣誉的获得,也让他更明确地看清了今后出版社经营管理的方向。

中信出版社

引领商业图书出版新潮流

■商报记者 郑杨

很早就认识中信出版社总编辑潘岳,在我的印象中她总是温文尔雅却又干练敏捷。讲起话来声音柔和但是逻辑极为清晰,表述极为准确。讲完了就用黑亮黑亮的眼睛看着你,目光专注,搞得记者也不敢有丝毫的走神和放松,所以采访进行得极为神速。对于这次中信社入选“百佳”,潘岳表示这实际上是对出版社一个极大的激励,虽然感到非常荣幸,但也有点惶恐。她说“作为一家年轻、新锐的出版机构,能跟许多老牌、大牌社并列入选,我更多看到的是不足和差距,更愿意把它当作鞭策,更多思考的是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信社以平均每年40%以上的增长率高速发展。出版数量、销售额和重印书比例逐年提高,净利润大幅增长,从2002年到2008年底,净利润增长了104倍。取得这样的成绩跟中信始终坚持“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的出版使命,努力“打造中国经济、商业、创意、生活的最佳知识品牌,成为专业化、跨媒体、国际化、多渠道,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企业”的出版愿景分不开。

“目标明确,而且贵在坚持和不断地创新”,潘岳还认为中信社这次能入选“百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出版社近年来在财经、经管板块表现出的图书出版能力和专业特色。中信的财经、经管图书在市场竞争中已经形成有影响的图书品牌。

谈到品牌建设,记者请潘岳谈谈这里面有什么秘诀而且要说得具体点,她轻轻一笑。她认为,中信社在品牌建设方面可以说是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两手抓。“中信倡导的‘大众阅读’理念,以及‘商业畅销书’概念和模式,已经成为商业图书出版的新潮流。我们把完全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引入图书出版领域的模式,在业界得到了一定认可:在业务上推行出版人负责制,按领域和产品划分业务单元,通过对策划、编辑、包装、品牌管理、营销、渠道管理等业务环节全流程的市场检验和锤炼,培养提高整体选题开发能力和市场策划力。另外,我们着力树立引领出版潮流、充当市场先驱的出版者形象:外观上统一装帧风格和整体形象,内容上敏锐地把握市场需求,传播时尚、前瞻、健康的理念和知识。还有就是借鉴其他行业市场营销的先进经验,以客户为中心,通过整合营销,有效地支撑销售。诚信经营在中信是一以贯之的。2007年,在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联合组织开展的全国‘诚信经营、优质服务’出版单位评选活动中,中信是20家上榜单位之一。我们杜绝假书、伪书,得到读者和主管机关的充分肯定;在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全国打击假书、伪书专项工作中,多次受到表扬。”

品牌建设,说到底靠的是过硬的产品。中信社自从2001年推出了《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超级畅销书之后,接连推出了《杰克·韦尔奇自传》、《基业长青》、《水煮三国》、《货币战争》、《激荡三十年》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强大市场号召力的图书。这些图书频频上榜,中信社也成为全国畅销书排行榜上榜最多的出版社之一。潘岳还介绍,虽然“走出去”战略业界说得很多,但难度很大。中信社这些年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扎扎实实的工作。他们规模性输出财经图书,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企业和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水煮三国》、《联想风云》、《货币战争》、《看不懂的中国经济》等一批优秀图书获得“最佳版权输出奖”。

“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说了这么多成绩,但是总是已经过去的事情。潘岳表示,在书业今后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信社如果想取得更大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创新。中信社一直在建设一个旨在改革创新的“五五工程”,即重建创新能力、重建企业理念、重建核心能力、重建业务结构和资产结构、重建组织功能“五大建设”,和构建新的组织体系、信息管理体系、营销体系、预算体系、业绩评估体系的“五大体系”。2008年中信全面完成股改工作,取得“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营业执照。中信社集团化的业务布局全面展开,成为全国第一家由出版社改制的股份制企业,也是第一家由单一出版社向集团化发展的出版单位。中信社还制订了“成为以内容、信息和品牌管理为核心的知识集合供应商”的发展战略。中信社将发挥中信的品牌优势,依托中信集团资金优势和长于资本运作的背景,在渠道建设、内容出版、数字出版及新媒体、增值业务等领域继续拓展。“在当下市场变化迅速和竞争环境严酷的形势下,中信还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我们的底子还不厚,还要继续突围。” 

品牌的力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竭诚为读者服务

■商报记者 郑杨

采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樊希安是一件愉快的事,因为他谦谦君子的风范,温和儒雅的谈吐令人感觉仿佛是和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在谈话。樊希安待人接物的风格跟三联书店在我心目中一直以来的形象非常吻合,这就是低调、朴素、诚恳和认真。

说到三联书店的品牌形象,樊希安认为这是三联书店能入选“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最重要的因素。此次百佳评价体系中特别强调图书出版能力这一指标。樊希安说“图书出版能力是一个出版社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这9项要素其实是三联一贯重视的。比如说内容质量,我们的标准是‘新锐、一流’,怎么理解呢,就是三联出版面向不同读者群的不同类别图书——中众的、大众——不管是哪个群体,我们出版的图书都是这一类别中比较新颖的、质量最好的。再说品牌特色,三联是国内最注重突出、保持特色的出版机构之一,长期以来,三联的出版物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和风格,在读书人中有很好的口碑。这要特别感谢我们的前辈,是几代人的心血才凝聚成这一出版品牌。”是的,三联书店及其前身76年的发展,可以说一直继承了邹韬奋先生创办生活书店之初创立的店训“竭诚为读者服务”。

樊希安强调,尊重作者、努力为作者服务,可以说是三联这么多年品牌建设的一个秘诀。“因此三联书店的老前辈们非常重视同作者的关系,不仅认真处理他们的书稿,而且帮助其解决家庭中的难事,对生活困难者给以资助等,从而赢得了一大批资深而有名望的作者的信任,出版了许多有重大影响的作品,开创了三联历史上的成就。为了开创新的局面,创造新的辉煌,在新的时期三联也特别注意作者队伍的维护,注意密切和作者的关系,但和前辈们相比,我们做得还很不够,还须更加努力。除了稳固原有作者队伍,还要开发新的作者队伍,使我们源泉不断,永续利用。”

维护一个品牌,光靠为读者和作者服务是不行的,应该还有长远的战略规划。谈到今后的发展思路樊希安向记者介绍说,三联书店在2008年完成了五年规划,确定了未来5年(2008—2012)的总体战略:“确立一个目标:做强做大出版主业,巩固发展一流品牌;抓好两个重点:图书出版和期刊出版;形成三个互动:图书出版与期刊出版互动、纸介质出版与数字出版互动、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互动;实现四个突破:图书出版实现规模化突破、期刊出版实现集群化突破、结构调整实现实质性突破、数字出版实现商业化突破;完成五项任务:创新体制机制、优化组织结构、改善经营管理、壮大人才队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了完成这个总体战略,樊希安认为,三联今后的首要任务首是紧紧抓住当前出版产业改革的大好机遇,整合优质资源,选好发展方向。要取得重点突破、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其次是进一步打造品牌,“品牌的力量是无形的也是无穷的。品牌对出版单位而言既是市场的竞争力又是一种精神力量,是旗帜、是方向。三联书店已在国内外形成很高的品牌认知度,我们下一步还是进一步发扬品牌、维护品牌、发展品牌,使品牌发挥更大的文化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当然,在坚持品牌特色的同时,樊希安认为加大面向大众读者图书的出版力度也非常重要,因此,三联制定下发了《加强三联书店大众文化读物出版的决定》,成立了大众出版中心。通过调整选题结构,调整编辑部门的组织结构,组织畅销书的出版,拉动其他品种销售。“我们还决心下气力抓好营销。成立了营销工作领导小组,围绕重点图书成立若干重点图书营销小组,分工负责,责任到人。今年下半年,我们组织营销的《七十年代》、《1944,松山战役笔记》、《目送》、《老子十八讲》等图书都取得了较好的营销成果。通过调整,我们进一步明晰了学术、文化、大众、旅游四条产品线,围绕产品线进行深度延伸、横向拓展,形成集中优势,争取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樊希安对三联书店未来的发展前景满怀信心。

人民卫生出版社

放眼百亿集团立足医药行业

■商报记者 蓝有林

人民卫生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胡国臣认为,该社得以进入百佳的重要因素正是因其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和高品质的图书质量。他介绍,人卫社是积56年历史锻造出的国内著名医学专业品牌出版社,实力强、出版品种多,已形成图书、报纸、期刊、网络、音像制品、影视互为载体的医药卫生出版格局。其中,医学图书和数字音像制品先后获国家图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全国优秀教材奖、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制品奖等奖项488种,在出版界名列前茅;获得集体荣誉奖项181种,特别是2008年在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中摘得6大类中的5个奖项:图书奖、装帧设计奖和音像电子网络奖提名奖及先进出版单位奖、优秀出版人物奖。

胡国臣说,近年来,人卫社立足行业发展,锐意改革,“引进来”、“走出去”并举,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经济效益稳步上升,目前下属8家独立法人企业,总资产约12.47亿元,并取得了2005年经济增长10%,2006年增长15%,2007年增长8%,2008年增长5%的骄人业绩,效益稳居国内出版社前列。“人卫社还拥有一批国内一流的、高素质的作者队伍,在全国250名医药界院士中,有200余名是人卫社的资深作者,由他们与人卫社共同策划出版的权威医学参考书和科普品牌图书,代表了我国的医疗科研水平,成为专业领域的风向标。”他说,该社的医学教育图书已形成规划教材、配套教材、改革教材、实验教材、创新教材、引进教材6大类并行,研究生、8年制、7年制、5年制、大专、高职高专、中职中专教材7个层次立体发展的学校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各类应试教育并举的格局,占国内80%以上市场份额。同时办有国家级医学专业核心期刊《中国医刊》,还有《中国临床医生》及6本引进版电子期刊和科普期刊《生活与健康》,以及面向大、中、小学生的《中国学生健康报》。

胡国臣还强调,图书质量是出版单位的立社之本。为此,该社历来都十分重视图书质量和品牌的建设,严格执行《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等一系图书质量管理法规,并结合工作实际和医药编辑工作特点,制定了许多相配套的规章与细则,建立了计算机出版流程管理系统,使工作程序与质量要求得以量化控制。“正因为有高品质的图书质量,人卫社得到了业务主管部门和广大读者的肯定,1993年即被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评为全国首批优秀出版社,2007年度获得‘质量信得过单位’称号。”

“而继去年投资成立美国公司,并收购加拿大BC戴克出版公司的全部医学图书资产,本月下旬,我们即将搬迁进入投资7亿元建设的世界医药图书大厦,这个集办公、图书展示展销、会议会展、饭店接待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近8万平方米大厦,将搭建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出版机构交流平台,树立人卫品牌的国际形象。”胡国臣自豪地说,目前人卫社正在分三步进行转企改制,并将在强化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资本运作、资产运营手段快速发展壮大,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构建一个立足行业、跨媒体、国际化的百亿医药卫生专业出版集团。

人民教育出版社

根在教育

■商报记者 王东

“总署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推出了全国百佳出版社的评选结果,也可以看作是对过去数十年中国出版事业的一次总体评定和检阅。”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李志军这样评价“百佳”评比。对于人教社的顺利入选,他认为这是对近60年来人教社在新中国教育出版事业中突出贡献的肯定。

1950年12月建立的人教社,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出版社之一。建社近60年以来,人教社始终坚持“倾心服务基础教育,编写出版一流教材”的出版定位,累计出版各级各类出版物3万余种,发行量逾600亿册,并形成了全方位、多样化、系列化、立体化的教育出版格局。

60年过去,如今的中国出版业已然发生了巨大变化,李志军表示,根据“十一五”规划,人教社将按照“一体两翼”的战略规划全面发展。“一体”,即以研究、编写、出版和发行中小学教材为主体;“两翼”中之一是其他各级各类教材、教育图书、教学资源、报刊、电子音像和网络出版物,之二是与教育出版相关的版权贸易、出版物进出口、现代物流、生产印制和培训服务等。

近年来,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和出版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人教社一直坚持“立足教育出版、面向社会大众、传承科学知识、服务科教兴国”的出版宗旨,按照“立足主业、调整结构、转换机制、拓展领域”的发展思路,以中小学教材及相关配套教学资源的出版为重点,积极开发新的经济增长领域,以存量资产的盘活和优化为中心,引进多样化资本和经营方式,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目标是把人教社建设成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跨地区跨媒体经营的国际一流现代教育传媒机构。不仅如此,人教社还将继续积极发展音像电子和多媒体产品,大力推进数字出版,加快人教版出版物的立体化进程;充分发挥人教社在品牌、资源、科研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整合资源,大力发展与教育出版相关的版权贸易、出版物进出口、现代物流和培训服务;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开发和推广对外汉语教材和其他出版物的力度;不断拓展经营范围,积极探索以资产和资源为纽带,跨地区、跨所有制的经营,做强做大教育出版产业。

在未来的发展中,人教社将会继续发展包括中小学教育教材在内的各个级别的教育产品。与此同时,人教社还将着眼“立体化”、“数字化”出版大趋势,以中小学教材建设为中心,以图书出版为主的同时,大力发展音像电子、多媒体产品及网络出版和服务,利用图书和音像电子出版物已经形成的优势互补局面,加快推进人教版出版物立体化进程,逐步实现跨媒体经营。此外,人教社还将探索和拓展新的市场领域,并且会以版权贸易的形式在著作权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实现更多的增值。

目前,人教社正在按照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积极地进行体制改革。通过体制改革、机制创新,这家教育名社、强社将会以全新的面貌出现于中国乃至世界书业之林。但李志军认为,无论如何改变,人教社将始终与新中国的教育和出版事业共成长,坚持不懈地做好教育出版。

人民音乐出版社

做音乐出版的“中国第一、世界一流”

■商报记者 任志茜

人民音乐出版社创建于1938年,近年来在以社长吴斌为首的社委会领导下,该社通过创新内部管理体制、创新市场运行机制,提升了品牌效应,获得了快速发展。2008年度,该社发货码洋为1.3亿元、本版图书实现销售收入1.12亿元,而人音版中小学教材市场总量也达到6亿码洋。可以说,在音乐出版领域,无论是资产规模和品牌影响力,人音社都做到了“中国第一”,并且在国际音乐出版领域也力图成为世界知名音乐出版企业,打造“世界一流”。

出版优质产品全力打造企业品牌。人音社以自主开发的中小学教材为品牌建设奠定基础。该社从1982年开始受教育部委托,编写了用于全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统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到1992年,教育部曾两次颁布并修改音乐教学大纲,人音社聘请各省音乐教育专家编写了多套教材。2002年,教育部制定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该社迅速组建专家组编写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音乐》教材。在编写和营销过程中,由于该社坚持教材的编写高质量、培训高质量、教材配套系列的品牌建设策略,人音版中小学教材始终稳定在60%的市场份额,年发行量约1.5亿册,是单科发行量最大的教材之一;人音版高中教材占据80%的市场份额,部分省市甚至达到100%。

除了教材出版,该社还制定了“精品类图书系列化、乐谱类图书层次化、普及类图书市场化”战略方针,出版了大批主旋律图书及学术和普及图书。其中《圣火2008年》、《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被列入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等。此外,人音社还积极参与奥运会歌曲征集活动、汶川大地震救灾等公益活动。

以版权为核心,抢占资源,打造完整产业链,提升品牌。从2006年以来,人音社率先在国内启动音乐资源积累计划,先后和赵季平、郭文景、鲍元凯等20多名作曲家签约,创建《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实施“营销立体化”的策略。还在2007、2008年先后组织了4场交响音乐会,提升这些作品的价值,打造品牌;同时在国内首创“乐谱租赁”项目,延伸产业链。目前,该社与马来西亚、新加坡、德国、英国以及我国国内各地的乐团开展了乐谱租赁业务。

加强国际交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人音社积极策划外向型图书,开展版权贸易。如专为国外编辑出版了《中国旋律》系列丛书等。2007年以来,人音社输出图书版权68种,输出与引进比例为1:2.2,远高于同业1:7的比例。其中有输出到德国、入选“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的《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26册)》,获政府资助32万元。在海外合作方面,该社先后和德国硕特出版社合办钢琴网站,和美国弗瑞汉德公司合作乐谱下载业务,和德国骑熊士、朔特等出版社建立原版直销合作业务,与美国海伦德出版公司合作出版业务等。

用“忠诚、敬业、创新、卓越”企业文化,不断丰富品牌内涵。2005年以来,人音社开展了以“忠诚、敬业、创新、卓越”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忠诚”就是忠诚于音乐出版事业,“敬业”就是好好做事,“创新”就是使用智慧和学识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卓越”就是高质量高标准。正是这样的企业文化,鼓舞该社员工为中国音乐出版事业的不断繁荣做出贡献,也使得该社品牌不断得以强化和丰富。

译林出版社

20年以品牌塑青松书香

■商报记者 任志茜

成立于1989年的译林出版社隶属于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年被评为“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先进集体”,2009年入选“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以三棵青松为社标的译林社年销售收入超2亿元,年出版图书800多种,多年来致力于外国文学、人文社科、英语教育等领域的图书出版,已成为一流的世界文学出版基地和重要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平台,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专业翻译出版社之一。

出版理念清晰,方向坚定是品牌建设的前提。译林出版社成立20年来,坚持品牌战略,着眼持久发展。译林社从外国文学起家,不论社委会班子如何更替,都注重在原有业绩的基础上,根据市场变化稳步深化优势,提升品牌影响。“译林世界文学名著”曾是国内同类丛书中动销品种最多的一套,这几年来,依据市场调研调整更新,陆续推出精装“名著译林”,软精装“译林名著精选”;又为青少年度身定制“译林世界名著学生版”。还推出“20世纪经典”和“21世纪外国文学大奖丛书”,强化译林社在外国文学出版中的领军地位。同时,“传记译林”、社科丛书“人文与社会译丛”、“名家文学讲坛”及“译林人文精选”也是该社多年来形成的优质品牌。

稳步拓展新领域,扩大译林品牌影响力。在外国文学出版和人文社科出版领域树立起品牌后,译林社依据选题和作译者优势,稳步拓展新领域,使译林品牌体系根深叶茂。

2006年起,译林社进军大众英语市场,建设“双语译林”,还引进出版“牛津通识读本”,又有针对性地开发了“新课标双语文库”,初步形成译林双语读物的品牌。从成为一流英语教育产品及服务提供商的目标出发,译林社多年来树立起基础英语教育优秀品牌后,近年来又进军高等英语教育出版,《灵通高职高专英语》2008年正式被教育部列为普通高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期刊出版方面,外国文学旗舰刊物《译林》今年已创刊30周年,是国内唯一获国家期刊奖的外国文学刊物和江苏唯一连续三年获国家期刊奖或提名奖的刊物。译林社继而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办《国际博物馆》等重要学术期刊。

精品书、畅销书不断推出,积累口碑,巩固品牌号召力。译林社一向重视精品图书出版,以学术含量高、出版质量好的优秀图书在学术界和读书界留下一流口碑。早先《尤利西斯》等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国图书奖等;近年来,译林社又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两种图书入选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图书等。这有效强化了译林社的出版品牌。同时,译林版畅销书在市场形成了较强的品牌号召力。多年来,译林社拥有以《魔戒》、《荆棘鸟》、《芒果街上的小屋》等为代表的全国优秀畅销书44种。

有译林特色的宣传营销模式,推动品牌建设走向深入。如果说译林版图书是出版主体,那么具有译林社特色的宣传营销模式就是让品牌翱翔的双翼。目前,译林社已和全国各大中城市300多家重要媒体建立了密切联系,同时不断创新宣传营销理念和方式。他们逐步将单一的新书发布会发展为有深度有风格的立体化发布宣传活动。

加强流程管理和质量管理,为译林品牌做好坚实保障。为了译林品牌的长远发展,需要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做保障。《译林出版社关于图书出版流程的操作规定》是该社这几年出台的核心业务制度,有效改进了图书出版节奏。同时,图书出版的高质量是译林品牌建设的重要基础。在深化出版改革的同时,译林出版社还不断完善其他各项内部管理,形成和谐进取、严谨活泼的企业文化。

接力出版社

靠领军人才发展全国事业

■商报记者 李雅宁

接力出版社近年来的高速增长与稳健发展为业界瞩目。在国家需求、市场需求和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中确定自己的发展思路,同时居安思危,时刻具备危机意识,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寻求突破创新,这是其不断前进、赢得市场和业界肯定的不二法则。

此次入选一级出版社,接力社社长黄俭表示:“这不是1—2年的短期努力能做到的,实际上是我们建社近20年长期努力的过程。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4个重要因素:第一,改革开放30年为出版产业提供了重大的博弈的舞台,接力出版社取得的成绩,首先取决于这个大舞台的背景和机遇。第二,全体员工的努力,来之不易的成绩来源于接力团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定力。第三,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局、广西出版总社自始至终对接力出版社的关注、支持、帮助,没有他们的支持帮助,接力出版社做不到今天。第四,出版领域及其经营成败,主要是依靠人才的一个行业,而且市场化程度越高,对人才的需求越高。接力出版社有幸先后出现了两位重要人物,一是创始人暨第一任社长李元君,二是现任总编辑白冰。他们作为接力社图书出版领域创新发展的带头人,发挥出了领军人物的重要作用。”

全国经营性出版单位等级评估的诸多指标,对市场化背景下出版社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明确的要求,也成为接力社在今后发展中的参考目标。黄俭认为:“此次等级评估中,首先是对出版能力,特别是社会效益的考量,体现了出版文化属性的重要;而经济效益考评中的硬指标、数据化评价系统,也与以往评比中较为模糊的考量有所不同。这些不一定完善,但却是一个现代优秀企业应该追求的方向。”

回首20年风雨历程,接力社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紧紧抓住机制创新、产品为王和以人为本三个核心。机制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重中之重,接力社大胆创新,逐渐形成了选题三级两次论证制、项目竞标制、生产流程制、激励制约机制、项目主管制等机制,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保证了接力社生产的效益化、规模化、品牌化。在图书产品生产方面,接力社不断推陈出新,从整个民族主流文化构建以及满足少儿读者多元化阅读需求的角度来考虑,时刻关注市场变化,及时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推出了众多畅销和常销佳作。企业的核心的资源是人,企无人则止,因此接力社始终把人放在企业发展最核心的位置,不断培养新人,加强团队建设。

“今后,图书出版面临两个大的变化。”黄俭分析说,“一是出版产业全面进入集团化时代。二是新技术、数字传媒对纸质出版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如何在新的体制机制下发挥接力出版社自身的优势?接力社将在广西出版集团领导下,很好地贯彻集团意图,在集团的指导和支持下继续努力创新、进入市场,将自身进一步做强做大,迎接数字化时代的新机遇和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