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百佳竞争力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9/11/24 作者:孙珏,蓝有林,

\Images\2005-2009\20091124T1101.JPG

■商报记者 孙珏

如果说2008年的书业尚且红火一片,2009年的书业已然“战火纷飞”。京城刚刚降下大雪,有出版人就在MSN上签名留言:大雪摧城,回款压心。

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很多出版人曾暗自庆幸,书业受的影响并不大嘛!殊不知,在很多行业如今开始从谷底反弹之际,书业也明显感知到危机的影响。而就在这样的时期,全国“百佳”出版社的评选结果揭晓,告知天下,有这样一些人、这样一些企业,是能够敏锐地感知变化的。

从传统概念来说,竞争力是参与者双方或多方的一种角逐或比较而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它是一种相对指标,必须通过竞争才能表现出来,笼统地说竞争力有大有小或强或弱,真正要准确测度出来又是比较难的,尤其是企业竞争力。然而,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看,竞争力它也是一种随着竞争变化而体现的能力。也就是说,它是随时都在变化的,就如电子工业出版社社长敖然说的那样,“我们需要把握时代的脉动”。竞争力包含着对象的“现在”,也展示着对象“未来”的能力。

谈及“现在”,此次评选的指标采用的是2007年的数据,这让我们看到出版社在一定时期内的“定量”表现。正如很多出版社社长感受的那样,这样的一个评价体系,传达的一个突出信号就是:随着出版行业产业化进程的持续,各种影响行业主体竞争实力的因素将越来越需要被综合到一起起作用,也就是说,对一个正经历着产业转型、企业转制的出版社来讲,很有必要参照这个评价体系中的25个要素来对自身的情况进行审视,从中寻找可能的劣势,并以不断地创新来提升自己,从而使自身的发展更具长期性与可持续性。而这个评价体系也由以往的定性评选方式转变成了力图科学度量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而这也为出版社科学发展提供了思路。同样,要评价竞争力,是否可以在指标中加入关于“未来”的研究方法,让竞争力测定对象在“现在”中包含“未来”因素呢?就好比有一家财经媒体在报道前不久的法兰克福书展时用了这样一句话:“亚马逊、当当网赚走了传统书店的利润;谷歌扫描图书可能消灭传统印刷商;盛大则通过版权挖掉了出版社的墙角——传统图书出版业门口站满了野蛮人”。暂且不说此言论是否“言过其实”,但这足以向我们抛出关于出版业“未来”的命题。竞争力该如何维持并不断加码?就像有出版社提到,评估指标体系中的25项要素也有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比如资产运营只选取了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销售收入增长率、图书单品种平均利润、速动比率、主营业务销售收入等5项要素。还有很多的真正意义上的“运营”指标是否会在将来也进入评价体系?竞争力的强弱是不是靠出书的数量乃至专、精、特就可以囊括了呢?书业到底该朝哪个方向发展?出版企业是否能够感受并且及时把握机会呢?如果仅仅是依照本身就不可避免地滞后于社会发展的“法律法规”般的评选标准,我想,这也不是评选所要传达的理念吧,或许还需要出版人有一些先见之明。

此次,我们能很欣慰地看到,的确有这样一群人站在了时代的前端,他们是勇敢的尝试者。比如有的出版人建议将“走出去”作为图书出版能力的一项指标,并且看到,“走出去”不仅仅是出版物输出国外,更重要的是出版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归根结底是市场化的产物,除了“走出去”,更要“走进去”。也有多家出版社社长将打造图书、期刊、数字出版等多媒体多元化出版业务为一体的出版集团作为了自己的目标,他们的愿景不仅仅是做内容的提供商,而是“大文化的运营商”。当然这期间必然会充满艰辛。正如百佳名单的出炉也是在告诫我们,市场需要的不应该仅仅是一个竞争力排位的概念,谁前谁后,谁上谁下,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如果说在改制大潮尚未到来之际,还可以靠产品和营销以及企业占有的系统、政府资质取胜,那么如今,出版社胜出的关键就是其市场竞争能力的强弱。只有通过评价发现自己的竞争优势以及劣势,同时,通过不断在变化着的环境中反观自身实力,形成机理来识别、培育、配置、维护自身的竞争优势,才能最终促进出版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创新、特色、品牌之路

■商报记者 蓝有林

在庆祝建社55周年之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在国家开展的首次出版社评估中被评为一级出版社,成为科技类出版社18强之一,并荣获“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

轻工社被评为“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并非偶然。该社较早地开始了改革探索,并在“特色成就发展,时尚点亮生活”的主题下,走出了一条“创新、特色、品牌”发展之路。特别是“十一五”以来,轻工社连续四年稳步发展,实力不断增强,效益逐年提高。2008年,图书出版品种达1300余种,全社销售收入超过6亿元,收入、净资产、利润总额都取得了历史最好业绩,实现了“十一五”规划初期提出的效益增长快于规模增长的目标。而在盈利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由传统、单一的以发行为主的收入转向涵盖广告收入、合作收入、数字出版收入以及版权贸易收入的多元收入结构,这不仅表明了盈利能力的增强,也显示了良好的资产运营效果。

记者了解到,1954年,“轻工业出版社”正式成立,它诞生在原国家轻工业部的机关里。出版业务集中在橡胶、油脂、皮革、食品、火柴、肥皂等轻工业主要行业和经营管理方面。1966年出版《大众菜谱》,开辟了轻工社“关心群众生活,改进大众菜肴”的生活书出版方向。10多年前,中央级科技社面向计算机、外语、经济管理等社会热点专业,纷纷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轻工出版社怎么办?在选题的策划中,该社也曾进行过计算机图书的尝试,但图书上市后反响一般。

有人评论说:“你们轻工社就是捧着金碗要饭吃。”可是,“金碗”究竟在哪里?经过反复的研究、论证、市场调研,他们认识到轻工业科技与人民生活的消费品行业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行业的延伸就是面向大众生活,出版社既要“立足科技”,又要“面向生活”。结构的调整让出版社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如今的出版社,已有600多人,形成了拥有图书、期刊、音像、网络出版形态的出版传媒集团,在出版物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又鲜明的行业特色和生活特色。即依托轻工行业科技出版的优势,在食品科技、服装、艺术设计、轻化工科技等专业图书市场占有率排名领先;通过面向市场的图书结构优化,形成了美食、家装、服饰、美容、保健等优势生活图书板块,培育了多个畅销图书品牌,其中《家常菜精选1288例》原创图书近4年高居全国生活类畅销书榜首;以《瑞丽》为龙头,形成了《都市主妇》、《宠物世界》等时尚生活类优势品牌期刊群;同时作为国内第一批享有网络出版权的50家出版单位之一,创立了轻工出版网、瑞丽女性网、都市主妇网等多家网络新媒体,并在今年下半年尝试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全媒体动物小说。该社社长兼总编杨西京表示,总结轻工社55年来的发展,最主要的成绩是“实力由弱到强,规模由小到大,品牌由无到有,产品形态由单一到多元。”

“取得以上成绩的主要因素是坚持产品、业务、机制、管理创新。”杨西京说,除了做好出版工作,轻工出版社55年来同样没有忘记回馈社会和自己的社会责任。如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帮助天津SOS儿童村建立瑞丽图书馆;2001~2008年向灾区、地方、边疆、“农家书屋”等捐款、捐书累计达数千万元;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共捐款151.4万元,先后组织3次公益出版,年底又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共同成立了“瑞丽阳光基金”,进一步资助灾区孤儿并对弱势儿童芭蕾女孩李悦实施成长资助,受到社会赞誉;今年参加香港书展20周年之际,独家向解放军驻港部队捐赠书刊、文具及女军人用的礼品,并承诺今后每月向驻军女军人赠送瑞丽系列期刊,此举受到驻港部队热情欢迎。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战略、制度和人是成功三要素

■商报记者 孙珏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张梦欣谈起对这次评估工作的认识,对其“权威性、系统性、客观性和全面性印象深刻”。“这次百佳评估对于所有出版社来说都是一次检阅,一次考核,一次摸底,一次甄别。由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规划组织,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第三方机构实施,建立了一整套定性和定量的完整评估指标体系,以企业资产和经营数据等硬指标为主,结合企业经营内容、经营特点的描述性自评,严格遵循一套最大限度避免人为因素的工作程序和评估程序等,所有这些,都切实保证了评估活动的客观性、可信性”。张梦欣觉得,有了这么一个评估,对于准确判断各社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进而据此制定企业战略规划都大有好处。“过去观察自己,观察同行,就像近视眼没带眼镜,虽然能看见,但是看不清,对于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结构性弱点,只能形成一个大致的概念;而建立在缺少准确数据分析基础上的判断和决策,往往是似是而非,没有底气的”。

劳动保障社这次能够进入全国百佳出版企业行列,张梦欣认为,最为突出的因素在于出版社较为鲜明的专业特色和一系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经营效果。具体讲就是出版社的职业教育培训教材、劳动保障和安全生产图书特色鲜明,分别占在销6000品种的68%、22%、和10%;企业的盈利能力强——净资产收益率为17.55%;发展性好——净资产增长率为23%,流动资产增长率为25%。张梦欣说,通过指标对比,自己的团队喘了口气,有了一点欣慰感。他们曾经也有过一些困惑,“是不是我们太保守了,也应该进入一些陌生领域大干快上?”但从这次的指标对比反映出的结果看,该社若干年来坚持的精而专、专而强的经营理念、经营战略见效了,证明了他们的发展战略是可行的。“规模化发展,多元化经营是非常重要的,当条件具备时,我们也会走这条路。重要的是在选择发展路线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对自我条件和竞争环境做冷静的分析。具备条件不做,是保守;不具备条件硬上,就是冒进了”,张梦欣非常清楚现在所在走的路。她的判断是,在走上规模化、多元化经营之前,出版社还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许多基本功要练。因此,该社的基本策略是,在坚守本业的同时,在一定规模上多方尝试新的业务领域。这会不会因此放过一些做大做强的机会呢?张梦欣坚信,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张梦欣认为,劳动保障社最为重要的成功三要素是:战略、制度、人。她说“战略不是个概念,不是个说法,战略必须是反映在企业所有工作方面的具体内容,比如资金调配、业务布局、人员选派都要符合既定战略构想”。“战略只有在协同行动中才能发挥最大效用,我们必须不断地宣传这一战略思想,让每一个员工深入理解,并且能够自觉贯彻到自身业务中去。假以时日,一个战略的效果才可能显现”。目前,该社已经建立了一套简明、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比如绩效激励制度和业务流程制度,一直是出版社业务平稳运行的基本保证。同时,张梦欣认识到,企业中的人是企业文化中的人,每一个人在企业中的行为举止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和规范。因此,出版社常年来坚持建立、宣传、维护、加强一个主导性的企业文化,比如敬业、勤奋、严谨、创新等。“我们坚信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巨大而深远的作用。在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下,工作会变得非常顺畅,非常自然,非常平稳”。张梦欣坦言,“当每一个人都明白了为谁扛枪,为谁打仗时,员工的凝聚力和工作热情才有了源泉”。而“以人为本”的精神反映在企业管理中就是要在企业员工和管理层之间,建立一种坚实的信任感并取得共识:每一个人的劳动,有成效的业绩,必然得到应有的回报;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必然带来企业的兴旺;企业在竞争中的稳固发展,又是每一个人设身立命的保障。越多的人相信这一点,企业就会越有活力,越有战斗力。

面对未来,张梦欣一则是喜,一则是忧。喜的是出版社的竞争地位还可以保证其未来若干年的持续发展,忧的是市场环境的剧烈动荡。特别是对于行业内的重组整合、集团化将如何塑造市场格局,心里要有底。另外,出版社必须冷静地总结评估中反映出的一些不足和弱点。比如在国家重点图书的开发上,获奖图书的数量上,都还不尽人意。“我们已经认识到了上述不足,并且开始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希望我们的努力能有成效”,张梦欣如是说。

法律出版社

做法律信息产业第一内容提供商

■商报记者 蓝有林

日前,记者从法律出版社了解到,入选首届全国百佳出版单位的法律出版社今年迎来了55岁生日。成立于1954年的法律社,是在新中国法制建设主要奠基人董必武同志亲自倡导下成立的。作为新中国第一家法律专业出版机构,为新中国法律法令的出版传播、法律汇编编纂出版、法律及学术著作翻译引进、政法干部培训、法学研究成果出版做了大量工作,并奠定了中国法律出版基础。

“1980年恢复重建后,出版队伍全部重新组建,资金十分短缺,社会印刷力量高度紧张。同时,出版社房无一间,地无一垄,靠租房、租车、租地开展编辑、出版、发行等业务。其间多次搬家,办公地点从小学教室、游泳池更衣室、工厂、军营,到1990年才第一次搬进了属于自己的办公楼。”法律社社长黄闽回忆道,“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步伐,法律社还是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规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黄闽表示,从复建之初,社党委就不断探索改革的新路子。从1989年开始,出版社制定了加强管理的目标责任制,建立了考核办法。1992年5月,社党委在以往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路,之后又不断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形成了一套符合该社工作特点要求的工作规范和管理制度,使各项工作逐渐走上了正轨,保证了图书质量和生产管理正常秩序,2002年率先将发行部改造为股份制公司——中国法律图书有限公司。“近两年来,法律社优势地位得以巩固和提高,在法律图书市场的综合占有率排名第一,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若干个弱势出版领域的市场份额及产品竞争力明显提高,销售收入、净利润等各项生产经营指标均较之以前有大幅度的增长。”据他透露,在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该社的品牌效益和社会影响也不断提高,如2008年被《中国图书商报》列入专业出版最有影响的30家出版社之一,在全国出版协会和发行协会的社店互评中被评“诚信经营、优质服务”单位,并有多部作品分别入选“三个一百”原创图书、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中国版协国际合作出版促进会引进版社科类优秀图书奖、中国书刊发行协会优秀畅销书奖等。

2003年,法律社搬进了14000平方米充满法律人文气息的新办公大楼。“出版社这些年来取得的成绩,就是因为建立了赛马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考核机制,充分激发员工个人的创业激情、聪明才智和发展潜力。”黄闽表示,“下一步,法律社将按照内涵式发展和建立中国法律出版集团的战略构想,通过内涵式发展和联盟合作,把自己建成法律信息产业的第一内容提供商、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法律信息产业基地。”他说,这一来需要充分发挥建社55年来尤其是复社20多年来积累的品牌和专业优势,在法律信息资讯产业的专和深上下功夫;二是在做好传统纸介质媒体出版物的同时,利用数字技术高科技手段,充分整合内容资源,形成媒体互动,配套开发音像、电子、网络产品,扩大市场容量,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建立在产品不断优化基础上的有效规模化,即保持我国法律出版业第一大社的有效品种规模、销售规模,做到法律类出版物从内容到形式的全品种、多层次、多样化;四是在出版社现有母体基础上,立足于内部分社、音像、电子、期刊、网络、社属企业的内涵式发展和内涵的有效扩张,并通过项目合作、资本合作等手段,推动与利益相关者的联盟合作、联合经营,追求和关注联盟体和相关利益者之间的资源整合,在做大和做强之间选择做强。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开启中国财经出版新局面

■商报记者 蓝有林

在新闻出版总署首次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等级评估中,隶属于财政部的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从全国近600家出版企业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一级图书出版单位,荣获“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荣誉称号。

财经社社长兼总编辑贾杰认为,作为我国财经类出版领域的主力军,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成功进入“百佳”,关键的是该社在财经出版领域形成优势和专业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财经社成立伊始,就明确以为经济建设和财政工作服务为立社之本,出版财税、会计方面的图书,满足财政理论研究、指导财政工作实务、提高财政干部业务水平的需要。”他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财经出版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该社目前已成为集图书、期刊、电子和音像出版于一身的大型财经出版机构,年出版品种1300余种,码洋逾4亿元,出版范围涵盖财政、会计、税务、金融、工商管理、世界经济、国际贸易、投资经济、统计等经济类各个学科。“目前财经社还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以及麦格劳·希尔公司、经济学人集团等许多著名国际出版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引进出版了一大批国外优秀出版物,凝聚了吴敬琏、于光远、刘国光、许毅、胡寄窗、邓子基、张卓元、葛家澍、郭道扬、李京文、高培勇等一大批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在社会各界专家学者、财经工作者、大中专院校师生等广大读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声誉。

与此同时,财经社在内部管理机制改革中也摸索出一些有益经验,并取得了一定成果。2007年2月8日,财经社历时一年半,正式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我国率先引入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的出版社之一。“这标志着我社质量管理工作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目前,财经社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制度化、程序化和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贾杰透露,贯标过程中,该社还分别召开综合部门、编辑出版部门以及经营部门岗位设置研讨会,在进行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拟定了《岗位设置情况表》、《各部门工作职责》、《岗位说明书》(222个岗位),并根据不同部门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分别制定了《综合管理部门考核任务目标》、《图书编辑部门考核办法》和《经营部门考核目标》。

为适应市场推广的需要,该社的发行模式也进行了较大调整。比如,在渠道建设方面,该社实行统一折扣政策和客户管理办法,客户管理实行代理制,折扣适当下调,散户和代理的折扣有区别,代理客户全年发行增长者还另有折让。在编发互动方面,主要是由编辑人员与发行推广人员一起,按照年度销售推广计划,依托特约经销、特约代理等渠道,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面向终端的推广、促销、培训、走访、研讨等多种活动。与此同时,发行部门对活动中直接反馈回来的相关信息,定期进行图书市场分析,为编辑部门选题策划提供服务。

贾杰表示,近年来的系列改革以及正在进行的转企改制,其最终目标都是坚持“以图书出版为主业,多种媒体及相关服务协同发展,集团化管理,内涵式发展,成为国内具有绝对优势、国际知名、现代化的财经专业大型出版组织。”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以专业追求成就一流品质

■商报记者 王东

1979年成立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在2009年成功改制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30年的时间里,这家在创立初期以6万元起步的出版社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最大、最权威的外语出版基地之一,完美地印证了“三十而立”的古训。这家大学社目前员工近200名,创造了连续10年销售码洋年均5000万元的增幅,并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出版社的创新能力、发展能力、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保值增值率等指标名列出版行业前列。与各项出色的经济指标相对应的是其获得的各种荣誉:这些年外教社多次被评为“良好出版社”、“先进高校出版社”和“上海市模范集体”等光荣称号;2007年,外教社赢得了上海市“企业诚信奖”;2009年,新闻出版总署将其评为“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注重双效益的均衡式发展,铸造了业界瞩目的“外教社现象”。

作为一家以出版教材、学术著作、工具书为主的专业外语出版社,外教社用自己的发展为“专业”做了最完美的注脚。在该社社长庄智象看来,出版业是一个占GDP总量非常小的产业,所以出版社应该首先强调文化责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外教社能够始终认清自己的优势,发挥特长,发挥大学出版社特有的作用,在近30年高端英语教材的策划、设计、组织、协调、质量控制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外教社特色的教材编写出版体系。1998年,外教社在全国最先开始尝试立体化教材的开发,推出了《大学英语》配套多媒体教学光盘;2000年,外教社全面建成了内部网,实现了图书出版从选题到成品进库到完成销售整个流程的计算机处理和网络化管理;随着“外教社有声资源网”、“技术服务网”、“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平台”等一系列数字产品的问世,基于新技术的多媒介、数字化出版正在成为该社新的经济增长点。

庄智象说,“大学出版社最根本的目的不在于实现多少销售。大学社的宗旨是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学术积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服务。”在外教社的30年里,他们也是这样做的,“服务外语教育、传播先进文化、推广学术成果、促进人才培养”成为其一直坚持的发展方向。据统计,外教社每年出版的学术专著、论文集和学术参考书占全社出版量的30%以上。一些高品位的学术专著出版成本较高,利润相对较低,甚至无利润出版,但外教社将学术著作的出版视为专业出版社的首要任务之一。

专业大学社如何做大做强?外教社的途径是为教育这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服务,实施出版、科研、教育的互动。在为外语教学和科研服务方面,外教社在20多年前率先开办了“全国大学英语教师暑期研修班”。近几年,该社的教师培训的投入与规模一再扩大,每年参与培训的英语教师超过万人,而其每年组织的各类学术研讨会更达百场……为了推动出版社的科学化发展,外教社成立出版物研究所和出版发展研究所,其产品结构、选题规划、营销战略、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均有专门人员进行研究分析,综合比较国内外成功的做法、思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出版社长远发展所用。更为重要的是,外教社在图书出版业务发展的同时也汇聚了国内外最优秀的作者和出版资源,集中了最先进的外语教学信息和数字资源,逐步从一个单纯的图书出版者转变为综合性教育信息服务的提供机构,用行动实践了“全心致力中国外语教育事业发展”的宗旨。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竞争的核心。外教社倡导的是“每个员工都是科研人员”、“人才强社”,时时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对员工的培养目标是“学有所长、业务精干、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编辑出版经营管理队伍”。每年该社都安排员工出国培训或进修,采取一帮一的形式创新“传、帮、带”机制,并鼓励员工开展职业规划。

关于未来,外教社的目标是发展成为“集出版、科研、教育为一体的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大学出版社”。庄智象说,“一流就是要有强势的产品,不光是板块,要有产品群;要有比较好的市场运作体系,稳定的市场份额;要有打硬仗的人才队伍;要有规范、科学的管理。世界知名,就是要有广泛影响的出版物,其产品要对人类的文化传播、文化积累做出贡献。”

清华大学出版社

多元攻略跻身“第一阵营”

■商报记者 刘海颖

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即将迎来建社30周年之际荣膺“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这表明该社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赢得了作者、读者以及出版界业内的一致认可,进入了国内一流出版社行列。

对于清华社得以进入百佳的重要因素,社长宗俊峰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归纳。

第一,始终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鲜明的特色,在业界具有较广泛的影响力。清华社自1980年建社以来,始终致力于高等院校优秀教材及优质科技图书的出版,传播有益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技文化知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保持较快增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水平稳步提高,形成自己的品牌和鲜明的特色,具备了跨图书、音像、电子、网络、期刊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多元出版能力。清华社在业内已产生较大的影响,曾被教育部评为“先进高校出版社”,被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优秀出版社”,并于2007年获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

第二,实施精品工程,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清华版图书以作者的权威性、内容的精湛和编校的严谨赢得了广大读者的信任与赞誉。

在锻造精品方面,该社制定了严格的选题论证和选题三审责任制以及书稿三审责任制,坚持“服务读者第一、内容质量第一、社会效益第一、品牌形象第一”的选题优化和论证原则。以专业能力和著述水平为主要标准遴选作者,从源头上保证内容质量。在教材出版方面,重视专业适用性、反映最新教学成果和教学特色。在科技图书出版方面,针对学术著作的选题,重内容的创新性和前沿性;对一般专业性和普及性图书,重内容的针对性和深入浅出。目前,该社沉淀了一大批优秀的大学教材和科技图书,重版重印率也很高。清华社被列入国家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的数量在大学社中名列前茅,有上百种教材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并有多种图书先后获得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和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还有相当数量的图书获全国发行协会和大学版协等单位评选的优秀畅销书奖等多种奖项。

第三,坚持学术为本,深入挖掘和利用优质出版资源,优化出版结构,强化核心出版领域的竞争力。清华社坚持在高等教育教材、学术著作和科技类图书方面树立品牌,作好出版规划和组织实施工作,不断扩大优势领域和特色图书的出版比重。通过优化选题、提高选题内在质量等措施,强化了高等教育教材和计算机图书等科技图书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加大经济与管理、职业教育、外语教学领域的发展力度,成效显著;配合清华大学的学科发展规划,在医学、建筑、人文、艺术领域加大投入,使图书品种更丰富,增强了高等教育核心出版领域中的竞争力。

第四,以出版体制改革为契机,促进出版社的科学发展。清华社已率先完成体制改革工作,实现了国有资产授权经营,2008年销售码洋达到了9.1亿。该社在“创新体制,转换机制”的基础上,实施“品牌化、数字化、国际化”发展战略,在重点发展图书出版主业的基础上,强化跨图书、音像、电子、网络、期刊等各种媒体形式的多元出版能力。该社已形成了一支经营意识强、结构合理的专业化、年轻化的队伍。在对外合作和版权引进过程中,该社在国外同行中享有很高声誉,现已与Springer、PearsonEducation等国外几十家著名出版单位保持良好关系,并成为他们的首选合作伙伴。

此外,清华社进一步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印有清华大学出版社标志的英文科技专著已进入国际市场,《建筑模拟》、《纳米研究》英文期刊也正式出版发行。在此次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该社与德国Springer公司联合举办了“面向国际:学术图书与期刊合作”新闻发布会,介绍双方在国际学术图书与期刊的合作成果,并特别发布了双方合作的第三份英文期刊——《Networking Science》的创刊讯息。

谈到出版社未来的发展,宗俊峰表示,新闻出版总署将对获得“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的出版社在相关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鼓励其做大做强,发挥示范作用。这些将为今年全面完成转企改制的清华社又在快速发展的新起点上增加了一种助力。今后该社将努力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寻找传统教育与出版在数字时代的转型之路,实现教育与出版在新旧媒体的有机融合与双赢,为建成世界著名的大学出版社而努力。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青年人的书天堂

■商报记者 任志茜

在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的员工看来,社长张景岩是一个平易近人却不喜张扬的人。2009年是中青社建社60周年,正因如此,我们的采访才算是“逮”到了他。中青社出版过捷克作家赫拉巴尔的一系列作品,其中,爱书人汉嘉抵达的“书天堂”,是所有爱书人期盼的圣地。在某种意义上,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是青年人的书天堂。

出地铁站,再穿过胡同里弄,经过红砖绿瓦,小巷深处,便是位于北京东城区东四十二条21号的中国青年出版总社。虽然幽静,却并不偏僻,即便是在地铁口问路,路人也能告诉你它的所在。在早晨的朝晖中,在青砖铺就的路上,每一步,都像走在中国青年出版总社60年来的路。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三红一创”(即长篇小说《红岩》、《红日》、《红旗谱》和《创业史》)时代,到《李自成》的出版,再到1981年《青年文摘》的创办,这些不仅奠定了中青社在新中国文学出版领域的地位,更影响了中国几代读者。

这是中青社辉煌的过去,目前,该社的品牌影响和综合实力也位居中国出版业前列。当记者寻访到中青社,门口大厅的屏幕正滚动播放着有关该社喜获全国一级图书出版单位的文字。

在全国出版企业的评选中,中青社脱颖而出,其竞争力体现在什么方面?社长张景岩最看重两个指标,平均利润和人均利润。据介绍,就2006年到2008年的经济效益来看,该社平均年利润从2006年的1600万增长到3000万,今年预计能达到3300万,人均利润10万以上。

中青社的竞争力靠什么?2003年12月,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与《中国青年》杂志社合并成立,现在旗下每年出版新书600余种,期刊10种,包括目前月发行量达300万册的《青年文摘》杂志。作为一家具有多年历史的国家级大型综合出版社,中青社无论是旗下刊物还是图书中心,都秉承“启迪思想,传播知识,为青年的成长成才服务”的宗旨。

服务青年,以杂志为龙头。全国发行量最大的青年期刊《青年文摘》是该社的第一大招牌。张景岩告诉记者,以《青年文摘》为龙头的刊物占到总社年利润的一半以上。《青年文摘》是一本面向全国、以青少年为核心读者群的文摘类综合刊物。在很多读者心中,《青年文摘》是他们的成长伙伴。创刊以来,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塑造积极向上的青年形象,弘扬社会的正义和美德,成为其朴实亲切、淡雅清新的独特风格。而在传播渠道的创新上,2008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尝试手机媒体与《青年文摘》杂志结合,并在立体办刊的道路上不断开拓创新。在杂志数字化的过程中,2008年《青年文摘》的网络阅读率稳居龙源期刊网第一。

对内容资源的开发,还体现在持续开发历史资源上。张景岩介绍说,该社的图书再版率已经占到年销售码洋的六成。今年,该社推出以《红岩》、《烈火金刚》等组成的红色经典系列,《现代童话:杭州》、《人间神话:鄂尔多斯》等组成的英雄中国系列,《新中国60年杰出青年成长故事》、《60年中国青春小说经典》等组成的新中国60年青年系列,《中国新民主义革命史》历史传记系列等,集中展示60年来中国青年的青春风采和精神面貌。

中青伦敦分社,探索让出版走出去。开发历史内容资源,但不代表不锐意进取。同时出版的《中国》(中文版、英文版)、《西藏》(中文版、英文版)等组成的“对外出版”系列丛书,展示了中青社国际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青社伦敦分社)坚持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的成果。

而在今年的法兰克福国际书展的欧美8号馆,中青社伦敦分社租用了40余平方米的大型展位,对有关中国文化的图书进行重点展示。展会期间,订货码洋近400万美金,创造了其参加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征订码洋的最高纪录,也创造了中国出版界出版的中国文化图书在法兰克福书展上订货码洋的最高纪录。

中青社伦敦分社创建于2007年3月,力图开拓国际营销渠道,这是中国商业意义上投资海外的第一家以出版业务为重点的出版分社。这也体现了中青社领导班子国际化、企业化和市场化的理念。到目前为止,中青社伦敦分社推出了100多个关于中国文化的艺术类图书选题,而2008年推出的大型画册《中国》,销量已超过3万册。

开源的同时,还要节流。在管理上,张景岩重新给员工算账。除了实行单品种核算,还进行效益和工作量的考核。因此,出版社面临着部门之间利益的协调,以及管理理念的改变和优化的难题。面对一些人的不理解,社领导亲自带编辑参观库房,在库存中寻找与市场的差距,那次参观以后,做选题前先算账,也成为中青社编辑策划选题的常态。

电子工业出版社

寻找短板并不断创新

■商报记者 孙珏

电子工业出版社社长敖然敏锐地意识到,“这次‘百佳’图书出版单位评价体系的变动将会有力地引导出版行业向产业化转型”。时代在变,环境在变,规矩也在变;从评优到等级评估,从定性指标多于定量指标到定量指标居于主导,出版人所经历的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也许就是这不停的变化;由是,以新的视野来评价出版单位的发展实力,让业内竞争主体有一个更科学、更客观的维度来判定自身的行业地位,寻求可资操作的努力方向就成为引领行业真正走向未来所必需的一项开创性工作。

问及此次得以进入百佳的最主要原因,敖然说,“不断地寻找短板与不断地创新奠定了电子工业社实现持续性发展与超越的基石。”比如,该社以业内较早的自办发行为先导,首先解决与市场脱钩的短板,缩短出版社与市场终端间的距离,通过销售重心的下沉、及时到位的服务等,顺畅信息沟通,既及时将图书等信息传递到目标市场客户群,又能从更接近终端目标客户的地方快速获得需求变化等相关信息,从而形成良性互动的市场互信基础,为出版社图书的快速流通提供了有效的通路。

有了这样的通路,更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把握好出版物的内容质量以获取市场更大与更持续性的认可,并以严格选题管理与内容管理为前提,把影响出版物内容质量的因素做综合的考虑,进而出版社通过引入ISO9001质量保障体系为出版物整体质量的提升构建一个有效的保障,同时,借力技术手段来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敖然称,以自身技术实力开发的PMIS系统,使电子社在业界最早实现了出版流程网络化管理,不仅有效提升了出版管理水平,更为及时决策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支持。随着一个又一个信息化管理模块的开发与应用,电子社在推进自身出版业务管理水平前行的同时,更为整个行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做出了贡献,业内已有多家出版社采用该系统。

敖然一直认为,坚持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持续发展并获取优势所必需的核心竞争能力。尤其在数字出版的冲击波已开始影响传统出版发展的现今,一个需要加以探索的、新的业务已出现在我们面前,更需要新的创新;为此,在以各种网络资源的整合为前提、以门户网站的不断改进为牵引的网络营销整合已初显成效的基础上,电子社已开始着手数字内容服务运作模式商业化的探索,以书、刊、盘、网各种资源的相互支撑为基础,以科技知识内容资源库的搭建为核心,以《中国科技知识资源网》与《中国科技文献》电子杂志为传播的平台……电子社正通过不停的探索,以逐步提升业务发展短板长度的恒心构造着一个面向未来、面向未来数字世界的、新的业务发展平台。

正值出版行业转企改制之际,敖然觉得,旧有竞争格局将被打破、新的格局远未形成,电子社将因时以事、不居于形、打破旧有、固化新生,依靠不断的创新来踏准这变化时代快节奏的律动。

青岛出版集团

新机制下的活力主体

■商报记者 李雅宁

在今年3月完成转企改制并正式成立集团之后,青岛出版集团又经过激烈的竞争角逐荣获“百佳”出版社称号,可谓双喜临门。这些都非一日之功,而源于该社成立20多年来日积月累的持续发展。

2001年以来,青岛出版社图书销售收入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06年,图书实现销售收入1.916亿元,比2000年的6700万元增长3倍多;2007年,经营规模和效益再创新高,图书销售收入实现2.227亿元,同比增长16%;2008年,尽管面对经济危机等不利因素,图书销售收入还是实现2.705亿元,同比增长21.5%,书报刊总收入突破3.3亿元,是2000年的近5倍。在发展图书主业的同时,青岛社还进行了多元化的经营,置业公司开发的地产2007年销售达5000万元,2008年销售超过1亿元。有数据显示,2008年青岛社在图书零售市场的占有率排名居全国第32位,在全国17家城市出版社中位列首位。

如今,新成立的青岛出版集团已经成为特色鲜明、机制先进、灵活的城市出版集团,在城市社中独树一帜。该集团董事长孟鸣飞介绍了集团的三大特色。首先,6大出版形态全功能覆盖。青岛出版集团是国内少数几家6大出版形态全部齐全的城市出版集团之一。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齐全的集团构架,在我国出版界享有较高的美誉度,为新闻出版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其次,出版资源全产业链的完全整合。通过资源整合和机制转换,青岛出版集团集编、印、发、供、贸于一体,拥有完整配套的上、中、下出版产业链条,这一少有的超越城市社的构架与远见,将有利于青岛出版集团在全国出版产业的竞争格局里进行更深远的资源置换与竞合,加快集团创新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做大做强,乃至增强国际竞争力。对企业而言,在转型的时刻,能够联合上、中、下游产业,将创造最大利润。第三,多元化的发展平台。青岛出版集团是以国有资本为主体、产权机构多元化、产品经营多元化,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出版传媒企业。多元化的发展平台将有利于集团在国有资本控股的前提下,适时引入战略投资者,拓展融资渠道,扩大企业的发展空间、保持企业的持久发展活力,稳步发展为一个现代出版企业集团。

2010年,进入大规模、多元化的集团发展轨道,作为一个新起点,青岛出版集团将进一步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巩固以图书为主业、报刊为支撑、其他实业为补充的产业结构,加大行业的跨媒体整合和跨地域整合;进一步完善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努力做大做强出版延伸产业,实现资本要素投入和产出效率最优化;在发展中完善壮大青岛出版产业实力,把青岛出版集团打造成真正的文化骨干企业。孟鸣飞表示:“企业发展既是百米冲刺又是一场马拉松,保持基业常青要求企业既有速度和耐力,又要不断自我超越。经历了22年发展之路的青岛出版集团正站在战略转型的新起点上,我们的后继创新发展道路更值得期待。”  (下转15版)

复旦大学社

以商业态度做学术事业

■商报记者 王东

在全国大学社当中,复旦大学出版社一直以其人文社科图书以及高校教材出版领域的特色和品牌闻名,当代原创性学术著作出版影响力尤其深远。与此同时,这家大学社也没有忽略产业发展,该社每年销售码洋可以达到3个多亿,其生产规模的增长、利润的增长以及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了业界的平均值,在全国100多家高校出版社中名列前茅。对于此次出版社获评“百佳”,刚刚受命出任完成转企改制的复旦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编辑的贺圣遂认为,由于此次评选的评估体系中利润指标所占的分值颇高,入选其实是对其整体经营实力的肯定。

对于复旦大学社近些年取得的成就,贺圣遂认为首要因素就是出版社所背靠的高校——作为中国的名牌大学,复旦大学的学术成果积累深厚,给出版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就是该社执行中长期发展战略的持续性,用贺圣遂的话来说,复旦大学社建社将近30年的历史,“就是出版社苦心经营、潜心挖掘、耐心等待的历史”。从1993年前后,该社就已经确定了现在所遵循的出版思路,很多图书都是“十年磨一剑”甚至十几年打磨出来的成果。而为了做好学术和教材出版,复旦大学社还非常重视专业编辑人才的培养,通过多年经营,打造了一支有学术判断力、优秀编辑技能以及严谨服务精神的编辑团队。

相信很多企业都希望自己的员工能够充满活力和激情地工作,复旦大学社的编辑们就是这样,他们有身为文化工作者的自觉,注重以文化传播为己任,“为了使命感、为了乐趣而工作”。贺圣遂很自豪地说,在复旦大学社有两个广为传播的信念:第一个,编辑的工作是“传播上帝的福音”——作者是出版社的上帝,编辑的思想荣耀都来自于作者,但只有经过编辑的手才能将作者的“福音”传播得更广、更久、更远;第二个,做出版不能忽略图书作为商品的功能,文化的传播只有在商品效应得到体现的时候才能达到最大化,出版社要通过商业的途径让文化尽可能地在公众当中实现流通。在采访中记者也深深地感觉到,正是因为这种使命感和工作热情,复旦大学社才能获得巨大的动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对于今后要走的道路,贺圣遂表示,复旦大学社将会从产业层面日益强化自身的特色。他认为,将来的图书市场是高度细分的市场,一个出版社只要在自己的细分领域做出特色,成为公认的品牌,不管服务的是哪个读者群体,都一样可以取得成功。大学社总体发展规模都比较小,不可能“全面开花”,在未来也只有强调自己特色才会有所作为。就复旦大学社来说,他们未来的出版方针,最重要的还是要为高校教学和学术发展服务,将教材建设和学术著作建设作为出版社思考的基础点。最近复旦大学社正在围绕“十二五”选题规划做工作计划,突出大学出版社的特色和理念,发展自己的已有优势,在现有特色上继续深化复旦大学社的品牌价值。另外,随着民营出版业的兴旺,复旦大学社还希望与优秀的民营出版单位建立战略性的合作关系,积极向他们学习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互相取长补短,推动出版产业的快速前进。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继承传统加速发展

■商报记者 蓝有林

首批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命名的“全国优秀出版社”、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已经成为国内规模和影响较大的综合性出版社之一。该社社长毛文涛表示,“荣誉是对过去的认可,对历史成绩的表彰,在新的出版征途中,我们仍旧任重道远。”

上海科技社已成立53年,是一家有着光荣传统的出版社,始终坚持出版精品图书和为社会建设服务的宗旨。从百废待兴的年代、改革开放的年代、市场经济的年代到坚持科学发展观的21世纪,该社作为一家科技类的专业出版社,一直准确地把各个时代的科技发展成果记录和传承下去,出版了一大批高水准学术专著和有文化内涵的科技类图书。自实行优秀图书(期刊)评奖以来,上海科技社先后有600多种书刊分别获得国内外重要奖项。近几年来,更是把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多项国家出版大奖收归囊中。

毛文涛认为,出版社的成就离不开各个时代科技工作者的厚爱和大力支持。许许多多的学者将他们的作品在上海科技社付梓成书就是对其最大的信任和鼓励,这其中包括280多位两院院士以及李政道、杨振宁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我们没有忘记以科技成果服务社会”,毛文涛说,《实用五金手册》和《家庭医学全书》的出版就是最好的证明。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两本书的出版对于解决广大读者遇到的难题和提高人民健康知识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这两本书也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分别累计印数达600多万册和120多万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将继承科技社优良的传统,加强纵深发展,以医学、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等领域的专业出版为主,兼顾理科基础教育及大众健康等生活类图书的出版。逐渐发展成以结合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专业出版为主、具有品牌特色的综合性科技出版社。继续扩大上海科技社的品牌影响力,力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努力进取,再创佳绩!”

明天出版社

“小而美”的发展之道

■商报记者 李雅宁

明天出版社能够在此次评估中荣获“百佳”出版社的称号,该社总编辑胡鹏认为,正是得益于近些年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在抓好一般书出版的同时,也不放松教育读物的出版,这是明天社一直坚持的发展思路。这几年,该社一般书板块增长迅速,特别是在儿童文学和图画书领域,已经形成品牌优势,不仅拥有杨红樱、伍美珍、郁雨君、彭懿、商晓娜等优秀的作家队伍,还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小而美”之道,即不靠量取胜,而是通过出精品,提升单本书的效益来获取出版社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将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发行营销等各环节做精做透,以精品图书占领市场,取得单品种效益最大化。

2009年,尽管受经济危机影响,整体经济环境不好,但明天社的各项经营指标都达到比较高的水平,预计全年销售码洋将到3个多亿。今年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胡鹏认为主要原因是其教育读物市场稳定;一般书市场营销工作开展得深入而细致,这在今年暑假期间的少儿图书市场表现非常突出。今年暑期,明天社少儿文学读物销售火爆,居然有8本书荣登少儿类畅销书排行榜前10名。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该社的作家队伍能够适时地推出精品力作,归功于该社在暑假前夕就严谨策划的整体市场战略,以及近两年持续开展的、已具有良好品牌效应的“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暑假前夕,通过举办作品赏读会和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讲座等活动为暑假阅读活动预热,提高老师们的儿童文学修养,更好地指导孩子们的暑期阅读;暑假期间,结合各地特点,组织“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倡导孩子们“悦读暑假”,把优秀的少儿图书推荐给孩子们。在确定推荐书目时,充分考虑孩子们不同的兴趣和需要,除了原创儿童文学之外,还添加了适合校园诵读的《最美的儿童诗》系列等不同类型的作品。

这些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明天社在少儿文学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也让该社坚定了把这个领域作为重点和出版社品牌进行持续打造的决心和信心。图画书作为明天社的另一优势板块,2009年也有迅速发展。一方面,他们大力引进国外经典图画书,另一方面鼓励原创,推动原创图画书的繁荣。

2010年,明天社将在保持2009年发展态势的情况下,根据自身优势和编辑营销能力,把工作做扎实做细致。除了少儿文学和图画书这两大优势板块之外,也将更加关注知识读物和低幼读物,力争在这两个板块也有新的突破。

人民军医出版社

高速发展医学出版劲旅

■商报记者 刘海颖

人民军医出版社位列“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这个结果应该说并不突兀,因为在长达9年的时间里,这家社一直保持了30%以上的高速增长。人民军医社社长齐学进则称这是一个“催促出版社苦练内功、快速发展”的奖项。他表示,这次评选的指标体系很科学、很严密,不仅要考察出版社的发展思路好不好,还考察了它是怎么做的、做得好不好,这一方面可以凸显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出版社更加清醒地看到自身的不足。

人民军医社成立于1950年,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中央级大型医学专业出版社,出版医学期刊杂志、医学图书、医学音像制品和医学电子产品,年均出书千余种,销售码洋3亿多元,每年约有200种图书进入全国医学图书销售综合排行榜和分科排行榜,市场占有份额居医学图书分类市场第2位,是公认的国内医学出版强社之一。

在齐学进看来,“高速发展”是人民军医社入选“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的硬指标。与2000年底相比,该社的销售码洋增长了近10倍,市场占有率增长了6倍,所荣获的国家和军队图书奖项多次排名全军和行业前列。目前,在“以医学专著为主体,以科普和教材为两翼,以引进国际经典名著为后盾、以数字出版为牵引”的出版布局下,该社积极践行“抢占高端、扩大亮点、优化结构、积累品牌”的发展战略,遵循“选题最优化、成本最小化、服务最佳化、时效最快化”的管理要求以及“质量为本,成本领先,选题是魂,终端为王”的经营对策,力求凭借明晰的发展思路、明确的发展方向、高起点的发展战略和配套有力的经营策略,保持高速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此外,人民军医社推出的大批品牌书获得了国家图书奖等重量级奖项,这也成为该社此次进入百佳社的一大筹码。齐学进说,人民军医社过去在精品图书战略方面做得不错,今后更要以“潜心磨一剑”的精神,做出更多的品牌产品。

齐学进表示,此次评估中的一些指标也让出版社触动很大,就如同“考试”中一些难题会让人印象深刻。比如,人民军医社的重印率虽然由4%上升到56%,但刚刚达到此次评估的标准。齐学进坦言,医学图书这个细分市场受众比较小,在重印和成本的考量上,会把精准印数作为追求,而不会过分追求重印率。对目前市场上很热的一些不讲科学的所谓保健图书,作为一个专业医学出版社,他们会以谨慎的态度对待,“在医学上存有争议但却叫座”的选题,不盲目跟风,不会为了金钱而放弃科学道德和出版操守。另外,在这次评估之后,人民军医社更加注重在职培训,继续做好内部培训的同时,还组织编辑全员参加新闻出版总署以及相关机构组织的各种培训,为出版社的明天储备更多更加优秀的人才。

面向未来,人民军医社将以实施高端出版、数字出版、整合出版这三大战略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快品牌积累、人才积累、资金积累和文化积累的步伐,加快实现由传统出版社向现代医学传媒中心、增长方式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整体实力由大中型出版社向国内大社强社的战略性转变,为“争做中国数字医学出版引领者”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以“专精特新”谋求高质量发展

■商报记者 刘海颖

作为一家地方高校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多年来始终坚持“专业性、开放式、国际化”的发展模式和“财经教育出版”的战略定位,在“专精特新”的思路下以高质量的发展为企业赢得了充沛的活力,同时也在成长中用心地回报读者、回报社会,而这些也恰恰是这家位列中小型出版阵营的出版社得以跻身“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的重要筹码。

近年来,东北财经大学社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均呈现持续上扬的发展态势。2006年,该社的销售码洋突破亿元,此后2007年、2008年两年间的销售码洋也以1.22亿、1.35亿的成绩稳定增长。3年来,出版社每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6000万元,上缴利税近1000万元。与此同时,该社的精品战略也硕果颇丰。2006年,两个系列的选题列入“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80种选题入选“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也是同类出版社中入选数量最多的出版社之一,2000年至2004年连续三次获得中国图书奖;2006年,《利用教师资源库,助推高校教材营销》获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论文)奖”;2008年,3种图书入选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多个系列的教材先后被评为国家精品课教材、省级精品课教材。

在东北财经大学社的发展模式中,“专业化”占据基础性的地位。该社在财经领域坚持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其财经类图书所占比例近90%。在此基础上,该社还以“开放式”、“国际化”的思路为专业的细分市场拓开广阔的空间,如将眼光瞄准全国的优秀出版资源、尝试多种出版模式,并积极通过对外合作等方式来提升自身的出版品质。

一直以来,东北财经大学社始终以服务高校、传承学术文化为己任,不仅以丰满的产品结构满足了研究生、本科、高职高专、中职等多个教育层次和全日制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的图书需求,还积极推进文化内容的创新,设立出版基金资助出版原创高水平学术著作的出版,弥补学术研究及出版空白。目前,该社还正在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数字出版领域展开了积极探索。该社在网站建设方面已经取得长足进步,该社网站在2008年入选全国出版业优秀网站。另外,从2006年获得电子出版版权以来,该社已经推出1500多种电子书,盈利逾10万元,目前还正在积极推进相关合作,以求将这一板块推向更深层次的发展阶段。

对于未来的发展思路,该社社长方红星表示,转企改制对于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一方面能够使得在战略制定和实际过程中突破一些传统体制的束缚,带来有利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出版社重新反思自己的发展战略的良好契机。出版社转企改制的主体工作已经完成,转企工作全部结束后将通过董事会遴选出比较专业的经营班子。然后,通过专业的调研和综合的分析,详细、科学地去拟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会更加贴近市场竞争的格局和出版社自身的实际情况。具体来讲,在未来几年,东北财经大学社会进一步强化“专、精、特”的发展思路,以特色创品牌,靠品牌求发展;进一步优化图书结构,适度加快增长率和成长速度,适度扩展规模,形成竞争优势明显的产品链;大力拓展其他介质媒体出版业务,为图书出版业务的成长形成有效的支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而今迈步从头越

■商报记者 王东

对于自身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一直都有着很清醒的认识。在今年早些时候,该社社长朱杰人提出了提出了“三个创业阶段”概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是包括华东师大社在内大部分大学社的初创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是整个大学社群体飞速发展并且产生两极分化的时期,华东师大社在这个阶段成长为大学社第一梯队的出版力量;第三个阶段就是目前转企改制之后,出版社将进入第三次创业时期。

而在这样一个新的阶段进入“百佳”,对华东师大社来说也许只是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当中的一件:今年4月份,他们开始举办数字出版人才招聘会,数字出版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加速;7月底,华东师大社完成了转企改制工作,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单位名称变更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社的管理体制、组织架构、绩效考核、薪酬体系等都进行了相应调整;8月初,出版社全面启动数字化管理,实行“无纸办公”;与此同时,该社凭“张翎小说精选”(6册)和“华师大作家群丛书”第二批作品进军原创文学领域,并推出国内第一套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审读通过的学前儿童阅读材料——《阅读树·学前儿童分级阅读能力培养用书》,而新近出版的《聪明格》则被认为是全新形式的教辅读物和青少年益智休闲读物;此外,他们还并购了大雅、六点等民营出版公司,出版规模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在过去的10年间,华东师大社的各项经济指标的增长也是惊人的:出版社的码洋从10年前的4000万元增长到现在的近6个亿,上交学校的利润在10年间累计近2亿元,与此同时出版社所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总量也与此相当。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华东师大社也很注重人才资源的储备,大举引进各类人才,在最近两年人员规模迅速扩大,从不到200人迅速增长到300多人。

在华东师大社社长朱杰人看来,出版社这些年所取得的成绩有三大原因:首先是图书结构平衡,出版品类涵盖了高等学校教材、教育心理学原理专著、一般人文社科图书、大众读物、中小学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近年还逐渐向少儿、动漫出版领域拓展,这样就避免了某个选题一枝独秀、市场情况不稳定的问题出现;其次是走大教育之路,将出版与教育事业紧密结合,为实现大学社的出版使命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再次,早在1997年,华东师大社便未雨绸缪,有意识地按照市场规则进行出版经营工作,采取符合市场需要的企业管理方式。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该社对于出版理想的坚守,抱定“给您一个智慧的人生”的理想与憧憬,坚持“以教育为本,走大教育之路”,也充分提升了出版社的凝聚力。

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华东师大社也在积极按照第三次创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朱杰人认为,如果说在第二个创业阶段出版社还可以靠产品和营销以及企业占有的系统、政府资取胜,那么在第三个创业阶段,出版社胜出的关键就是其市场竞争能力的强弱。在未来,出版企业只有处理好企业化、集团化、资本化、数字化、国际化这五大重要问题,才能在转制后获得发展的先机,在未来的大变局中获得主动地位。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总能捕捉时代前沿的东西

■商报记者 李雅宁

由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联手江苏文艺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一字千金’手机短信作品大赛”自今年9月30日在南京正式启动以来,如今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在业内,苏少社总是能够捕捉到时代最前沿的东西。苏少社社长吴星飞说,“手机现在成了人们不可或缺的贴身用品,举办短信大赛就是搭建一个创作平台,以大众参与大众娱乐的方式丰富人们的信息文化生活。”

2009年,苏少社总体上沿着既有的发展方向往前走,实现了持续稳定增长,各板块发展态势良好。在教育板块,由于遇到政策的调整,音乐和美术教材循环使用,这对苏少社产生了较大不利影响,但该社通过开发新产品、拓展市场、增加与各方合作等一系列措施,保持了该板块的稳定。在大众图书板块,该社的传统优势——儿童文学读物板块继续保持上涨态势,由于在馆配、政府招投标等方面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再加上强势营销策略,该社的少儿文学类图书市场占有率日益扩大。(下转16版)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总能捕捉时代前沿的东西

同时,苏少社的少儿文学作家阵容也日益强大,除了金波、曹文轩、黄蓓佳等一批老朋友外,梅子涵、程玮、彭懿等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也陆续在苏少社集束式地推出自己的优秀作品系列。

今年年初,凤凰出版集团的动漫中心落户苏少社,带动该社的动漫图书出版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中心凭借自身的优势不仅拿到哆啦A梦、变形金刚等国际卡通版权,还开发出版了一系列国产原创动漫系列图书,其中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合作推出的“中国原创经典动漫”系列最受好评。今年8月,该社又顺利签下《喜羊羊与灰太狼》第二部电影版的图书版权,这将成为2010年该社动漫板块的重头产品。

在知识读物和低幼读物板块,苏少社也毫不放松。今年该社的知识读物板块中,突出强调创新知识读物形式、科学人文密切结合的理念。同时,苏少社还努力提高低幼读物的差异性和品质,品牌低幼读物“小凤凰”系列已有200多个品种,初步形成了纵横交错、丰富多彩的产品系列。期刊是苏少社近两年发展势头最猛的一个板块。今年该社期刊码洋预计达到7000万,未来两三年将有望冲击1个亿。

2010年,苏少社将彻底完成转企改制,吴星飞相信,这必将带动出版社的整体发展进入全新阶段。他说:“苏少社2010年将丰满和调整几大传统业务板块,从选题开发、编辑培养和与国外出版机构建立深入合作等方面着手加快‘走出去’步伐,这些都是我们谋求发展的具体举措。”

北京大学出版社

以名牌资源争做世界一流

■商报记者 孙珏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全国首批十五家优秀图书出版单位之一,也是首批优秀高校出版社之一,这次在首次全国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等级评估中,北大社又被评为一级,成为首批“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该社社长王明舟说,“今年是北大社恢复建制三十周年,此时获得这一殊荣,是对北大社三十年艰苦奋斗发展历程的充分肯定和褒奖。”

王明舟认为,包括北大社在内的大学社能取得如此迅速的发展,有两条重要经验:一是与国家对大学出版社实行了优惠的经济政策;二是有依托学术、教育资源丰富的高校的天然优势。北大社在初创阶段,作者资源来自北大,编辑甚至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来自北大,北大成为出版社的天然品牌。逐步发展壮大的出版社也对学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改善大学的办学条件起了重要作用。今年国庆节前,北大校长周其凤到北大社调研工作,称赞出版社是北大一张重要的名片,对学校贡献很大。王明舟说,大学出版社也是学校品牌的延伸和体现,是学校学术成果的展示平台;学校的支持是大学社继续发展下去的动力。

三十年来,北大社始终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该社一直在树立自己的优质学术品牌。北大社的出版物获得的各种奖项,包括中国出版政府奖、国家图书奖等超过900项。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最具影响力的300种图书”系列推展活动(由中国图书商报组织主办)中,北大社就占了9种,北大社品牌图书的社会影响力可见一斑。

放眼未来,王明舟觉得有两条原则要继续坚持:一是坚持为教育、科研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为社会发展与进步服务的办社宗旨。“教材优先、学术为本、创建一流”是北大社的发展方向。“传播知识,积累文化,繁荣学术,服务社会”,是北大出版人的最高社会责任。二是“立足北大,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开放式办社模式。不仅要充分使用北大校内资源,还要广泛吸收社会优秀资源,努力把北大社的品牌优势与国内及至国际的区域优势、市场优势结合起来。

王明舟深知社会各界对北大社寄予了很高的期待:北大社应成为与北大地位相称的有国际影响的世界一流的大学出版社,成为全方位的综合性大型出版集团。但他仍然对前景很有信心:“这条路会很长,但荣获首批全国百佳,将成为北大出版人向这个目标奋进的新起点。”

重庆出版集团

主业“走出去”产业“多元化”

■商报记者 李雅宁

《藏地密码》、《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女心理师》、《摩尔庄园》……一本本畅销书印证着重庆出版集团的主业突围之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优秀企业、全国优秀出版社、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先进集体、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一项项荣誉为重庆出版集团不断探索前进的果敢步伐作着注脚。此次从全国500余家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中脱颖而出,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荣誉称号,再一次让这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勃勃生机的出版机构成为业者注目的焦点。2005年重庆出版集团成立后,逐步确定了“做强主业、做大产业,辅业反哺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指导思想,形成了主业“走出去”、产业“多元化”两大发展战略。思路决定出路,在这样发展思路的指引下,重庆出版集团的发展步伐日益加快。

将图书出版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重庆出版集团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精品书和畅销书,在主业上实现了跨越发展:图书销售从2000多万码洋到2亿多码洋,增长了近10倍。重庆出版集团董事长罗小卫介绍,通过大力实施主业“走出去”战略,该集团把选题策划、资源开拓和营销发行延伸到了北京、上海、广东等我国三大出版发行中心区域,形成了驻外文化公司和集团本部出版中心相互推动和竞争发展的格局;同时,通过“重述神话”国际出版合作项目成功“走出国门”,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影响,目前已与英、美、法、德、日、韩等43个国家建立了版权贸易和项目合作关系。

在做大主业的同时,重庆出版集团同时注重多元化发展,通过辅业反哺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集团利用自身的品牌和资源优势,先后与优势民营、国企组建了多个由集团控股的股份制公司,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不仅直接吸收社会资本1亿多元,还达到了借他人资本、渠道、经验和团队为我所用、共同发展的目的,极大激发了国有文化产业的活力,使集团的产业面貌焕然一新。目前,集团组建的多家产业经营公司,涵盖了图书发行、报刊传媒、电子音像、网络出版、纸业贸易、精品印务、卡通动漫、广告、旅游及房地产等业务领域,为集团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今年5月13日的2009年中国(重庆)国际投资暨全球采购会上,重庆出版集团一举签下两笔总金额超过20亿元的大单,成为了当天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推介会上当仁不让的“主角”。其中,与重庆市能源投资集团联合开发的重庆出版传媒创意中心项目,计划投资逾10亿元,除完全覆盖重庆出版集团本部及其下属20家公司外,还将大力吸引国内外文化企业入驻。中心建成后,将充分依托重庆出版集团书、报、刊等传统出版的内容优势,以数字及网络出版、图书网络发行销售、电子音像、卡通动漫创作及其衍生产品开发为重点,突出选题策划创意的特色,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意基地。同时,通过资源整合,中心计划成为中国出版传媒创意产业在西部的人才、资金、物流、管理、信息聚集的高地。预计到2012年,中心年销售收入总额将突破20亿元。“‘以辅业反哺主业’是基于现实情况做出的部署决定,事实证明,这条路是走对了。”罗小卫言谈间难掩欣慰和兴奋之情。面对机遇和挑战,重庆出版人给自己提出了“2221”的“十一五”总体发展目标:到2012年,年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利税突破2亿元。“要真正实现这些目标,仅仅靠现有的融资渠道是明显不够的。”在罗小卫看来,除了向银行贷款合作,更需要面向社会融资,而最佳的方法就是——上市。“用上市的标准来鞭策自己,按上市公司的要求搭建战略合作平台、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同时也享受寻求上市的美妙过程,得到更多的外部认可和资源支持。”正积极筹备上市的重庆出版集团渴望更广阔的平台施展鸿鹄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