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围绕创新,人文社不做事外之功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9/11/24 作者:谢迪南

\Images\2005-2009\20091124T2101.JPG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

\Images\2005-2009\20091124T2102.JPG

2009法兰克福书展,人文社偕作家毕飞宇及其作品参加中德文学交流。

■商报记者 谢迪南

“获评‘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对于人民文学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文社’)来说,既是对既往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当下和未来工作的激励与鞭策。”人文社社长潘凯雄感慨,老字号意味着历史悠久,但也意味着盛名之下的如履薄冰,意味着如何持续保持创新的动力,给老字号招牌不断注入新因子与活力。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学专业出版社,人文社的出版模式和运转机制已经非常成熟,积累了优秀的出版资源和人力资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出版传统,“但在今天看来,这种传统对于一家出版社来说,无疑又是一把双刃剑”。潘凯雄解释,在时光的流逝面前,传统总是包含着双重意味,但与时俱进又是出版永恒的追求,如何扬长避短、推陈出新?人文社的品牌建设之路任重道远、永无止境。

创新是21世纪的主题,每个企业都肩负着变革的使命。但在变革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不能丢掉优良的传统,文化企业更是如此。因此对于人文社来说,发展首先要立足自身特色。“文化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兼容并蓄”——是人文社自成立以来一直坚守的基本立场和文化态度。

随着网络、手机等多媒体的出现,许多出版社早就觉察到了新技术可能给出版业带来的变革,“人文社也不例外”,潘凯雄透露,人文社已经高度关注数字出版和数字阅读,并相应地思考应对对策,也在做必要的准备,以应对“汹涌而来”的数字浪潮。

通过选题论证、市场营销、内部管理等方面打造建设自己的品牌。

只有清醒地认识,才能不断地实践。“人文社对创新的重视程度是很高的。”潘凯雄介绍,人文社始终牢记“创新”两个字,并把它作为工作的常态。按照过去成功模式进行运作并不等于现在和未来一定会成功,毕竟,出版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市场和行业竞争微乎其微,即使进入了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代,市场秩序、市场环境、交易规则等所带来的问题在今天看来也显得微不足道了。“因此现在对创新的要求更高,需要不断唤起创新的动力。”潘凯雄用“空前激烈、近乎惨烈”来形容当前的出版环境。面临这样一种形势和生存环境,对于人文社而言,不是简单的不进则退的问题,因为人文社不仅仅是出版社员工的,它还承载着成千上万读者的“期盼”。“面对这种形势和生存环境,人文社每年不管是选题生成还是市场营销、内部管理,都要体现出‘创新’的思路。”

“劣势并不意味没有出路”,人文社在选题创新上有力地验证了这一观点。由于受自身专业分工的局限,人文社是一家纯粹出市场化大众图书的出版社,没有利润稳定丰厚的“教育出版资源和中国特色的图书资源”。“这是人文社面临的现实,但不等于我们不能有所创新。”21世纪初,教育部颁布了语文新课标,相对于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新课标更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以提高其综合素质。人文社立即敏感地觉察到了“商机”。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他们拥有了绝大多数经典中外名著的专有版权且版本精良。因此在“语文新课标”颁布之后很短的时间,人文社就编辑出版了“学生课外名著阅读丛书”,整套丛书的定位清晰,注重提升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随即取得了很好的市场和品牌效应。2003年,他们又修订丰富了该套丛书,更名为“语文新课标阅读丛书”。“新课标阅读的市场竞争非常残酷,但人文社的资源优势以及及时的市场反应、选题创新使得与对手竞争的优势非常明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营销推广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潘凯雄介绍,人文社在市场营销的“创新”上也费尽功夫。潘凯雄强调,市场推广首先是基于实事求是的、对读者负责任的态度,坚决杜绝脱离实际、欺骗读者的“恶炒”。为了推广“语文新课标阅读丛书”,2003年暑假,人文社成立专业小团队,社领导带队分头、先后去到18个城市做“暑期课堂”,为人文社在新课标阅读市场拔得头筹增加了“砝码”。超级畅销书《哈利·波特》的营销更是体现了人文社在市场营销创新上的不断追求。《哈利·波特》的魔幻内容对中国的读者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如何让读者接受?营造“《哈利·波特》的中国热”,人文社在全国各种媒体上做了大量不同形式的推介;2003年,《哈利·波特5》出版之时,人文社在北京图书大厦南门外广场上做了首发式,这应该是中国图书业首次在北京图书大厦广场上组织的营销活动;2007年,《哈利·波特7》出版时,他们又在北京朝阳公园圆形广场做了首发式,这又是中国出版界第一次在图书卖场之外做大型营销活动。今年人文社还组织了“新小说家”选拔赛和“商小说”大奖赛等选题创新和综合营销等活动。

在出版社日常的内部管理上,人文社也不断贯彻着“创新”意识,从2004年开始就实行了以“全员竞聘、双向选择”为核心的用工制度改革;今年,他们又在少儿图书编辑室的基础上组建了天天出版社,并实体化运营,力图在少儿读物专业市场上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围绕创新,人文社从来不做事外之功,实实在在地凭内容说话;靠品质立身,我们不断地强调市场化,但市场化有一个前提,就是保证品质。”潘凯雄说人文社的品牌建设有一个标准——就是“内容为王,品质老大”。

清醒地认清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认识你自己。”这句刻在希腊阿波罗神殿上的箴言已经成了人类社会颠扑不破的真理,对于每个个体如此,对于一个企业也如此。“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凸现自己的特色,我们需要认真总结自己走过的路。”潘凯雄说,在书业群起争做畅销书的情况下,人文社当然不会视而不见,在新世纪,他们也出版了很多畅销书及至全球顶级畅销书,譬如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丹·布朗的系列小说,但他们要立足于自己历史地位的清醒认识。努力追求“你无我有,你有我精”,明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要说“特色”,人文社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人文社首任社长冯雪峰定位的出版理念——“古今中外,提高为主”,这个宗旨决定了人文社在文学类图书的出版方面非常全面,几乎涵盖了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学作品,这也给人文社打下了明显区别于其他所有专业文艺社的烙印——“全”,“没有其他文艺社能做到像人文社这样的规模”,潘凯雄信心十足地说。

相对于当下许多出版社的市场主导、强调发行量和销售数字为出版“追求”的大环境而言,即使有些图书完具不具备这种“追求”,但人文社并没有放弃自己作为一个国家级文化企业的“担当”,一些文化积累的工程,人文社始终在坚守,比如古今中外大家的全集、文集,或者专业学术理论书等。作为一种文化传承,这些书绝对有文化价值。“我举个例子,比如说《鲁迅全集》、《巴金全集》、《老舍全集》、《托尔斯泰全集》,规模都很大,动辄数十卷,但销售可能就是三五千套,因此绝对不能仅从发行量上来衡量‘出版价值’。”

“提高为主”考验的是人文社的勇气和眼光,提高其实就是指“品质”。对文学作品来说,就是要有精品意识。这一意识是全方位的,既包括对作品的判断、选择,也包括作品的制作过程。现在有的出版社十来天就能出一本书。但人文社则始终严格遵循选题论证制、书稿三审制和制作中的三校制。“要保证品质,不求一时的利益。”潘凯雄自信地说,也许某个单项指标,人文社不一定靠前,但综合排名肯定靠前。

“人文社会坚守‘古今中外、提高为主’的定位,但随着时代和出版行业的变化,也会不断地丰富和调整这个定位。”

无视和贸然进入数字出版业都是要吃苦头的。

“近些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数字出版、数字阅读等新兴写作与阅读方兴未艾,深受年轻朋友的喜爱,中国已聚起3亿多网民,这些与新技术有关的现象我们都在密切并予以高度重视。”潘凯雄也同时指出,目前,数字出版或数字阅读,都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也还没有形成清晰的盈利模式,其核心竞争力也还在探讨之中,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更是模糊不清,尤其是最核心的“内容”问题远未解决,究竟什么内容适合在网络媒体“刊出”或阅读?现在内容在网上发表几乎没有门槛,导致的结果当然是数字出版与数字阅读的泥沙俱下。因此,潘凯雄认为,对待新技术,要高度重视又要冷静分析、小心“尝试”:“无视新技术的存在要吃苦头,贸然进入也是要吃苦头的。”2009年4月,人文社在天涯社区和新浪博客上同时推出了“2009首届‘商小说’原创文学大赛”,作为一家传统出版社,人文社牵头主办网络大赛引起了业界的热议。“这是人文社应用新技术的小心尝试”,潘凯雄指出,采用纸质媒体还是数字形态,只不过是传播方式的不同,并未从本质上偏离主业。此次人文社选择以网络为平台进行大赛,正是顺应时势的一种选择。在潘凯雄看来,传统本身就是一个流动的概念,不断创新、不断丰富才更具生命力。

“产品该有的版权要维护,相关的数字化转化也要做好准备,一些探索与尝试也要持续跟进,到技术模式和盈利模式成熟那天,我们不至于措手不及。”潘凯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