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打造江浙沪两省一市出版圈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8/1/25 作者:汪耀华

上海、江苏、浙江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是中国出版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在全国出版能力排行榜上位于北京之后的第二、三、四名。2007年下半年,中国民主促进会上海市新闻出版委员会承担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关于长三角出版业互动发展的调研课题,组成由李名慈、金良年、干建达和汪耀华牵头的课题组。经过对江、浙、沪两省一市出版业的调查分析,完成本报告。报告认为,长三角出版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业态同构化严重、市场互补性不够、标准化和规范性应用缺乏、应对外资开放性缺乏、应对新媒体(网络)行动迟缓、信息沟通机制和管道不畅。报告建议:启动制定长三角出版互动发展的协调沟通机制;鼓励行业协会发挥作用;建立公共网络体系;鼓励印刷企业的整合;推动发行业的互动发展;实施物流有效配置;建立物资采购平台;实施出版“走出去”和版权保护体系;共建长三角书展品牌和农家书屋;培育联合编辑出版图书的功能。

处于长三角地区的江、浙、沪两省一市,占有全国2.2%的土地面积、5.7%的人口、22.7%的经济总量,被称为中国第一区域经济板块和“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在区域合作和联动发展的路上,已经跨过10年“整而未合”的尴尬时光,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2007年12月1日在上海举行的长三角地区发展国际研讨会,被认为是江浙沪两省一市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的合作发展、协调发展已初见成效,目前已形成了多层次的政府合作机制,能源、环保、科技、交通等领域的合作有序推进,企业也逐渐成为区域合作的主体。

从产业角度来看,长三角城市群完全可以跻身世界主流城市群,但从文化力量来看,却无法和纽约、伦敦、东京、北美五大湖等著名都市圈比肩。长三角要率先发展,需要培育一种区域的共同文化,依靠文化来推动经济。

构建长三角出版圈,可使各地的文化精神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利用江浙的传统出版资源,借助上海的文化辐射力,把上海都市精神与江浙两地的传统优秀人文精神乃至长三角城市的精神财富结合、交织起来,产生一种巨大的文化力量,推进这一区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发展现状

出版 2006年上海市共有39家出版社,组建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12家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总社(7家出版社)两大出版集团,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印刷(集团)公司等。

全市图书出版单位从业人员3874人,总资产35.52亿元,出版图书17283种,其中新出9338种,总印数2.54亿册(张),总印张24.86亿印张。

发行 截至2006年底,上海市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的发行网点3355家,按经济性质划分:内资企业网点2203家,合资企业网点22家,外资企业网点6家,个体工商户1124家。同时,拥有出版物代销网点2279家、东方书报亭2120家。

2006年,全市出版物发行销售总额达100.21亿元。除去出版集团(出版社)自办发行、上海新华发行集团、上海外文图书公司、上海图书公司等批发机构的批发和课本发行,直接面向终端的销售约40亿元。

印刷 2006年末,上海共有各类印刷企业5281家,全市印刷业从业人员13.7万人,总资产460.8亿元。2006年全市印刷业销售产值347亿元,利润总额25.5亿元,GDP增加值108亿元。

出版 2006年江苏省共有出版单位18家。组建有凤凰出版传媒集团(8家出版社)。出版图书9630种,其中新出4344种,总印数4.76亿册(张),总印张30.53亿印张,折合用纸量7.22万吨,定价总金额35.79亿元。

全省图书出版单位从业人员1529人,资产总额79.78亿元,销售(业务)收入20.24亿元,增加值6.05亿元。

发行 全省发行网点11742个。另有全国连锁企业3家,总发行企业2家,外商独资、合资发行企业4家。

印刷 2006年末,江苏共有各类印刷企业14560家,从业人员23.3万人,总产值412.26亿元,销售总产值406亿元。

出版 浙江省共有出版社13家。组建有浙江出版联合集团(8家出版社)。

发行 截至2005年底,浙江新华书店连锁经营规模达到90个独立法人企业、279个门店(其中跨省连锁经营门店10个)、25万平方米经营面积;民营出版物区域连锁店6家。

印刷 截至2005年底,浙江省共有各类印刷单位19878家,其中出版物印刷企业398家,包装、装潢印刷企业7328家,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5152家,复印、打印、影印单位7000家,从业人员36.5万人,印刷业总产值约480亿元。初步形成了杭州、宁波、苍南、义乌等四大特色产业区块,印刷业已成为浙江的重要产业之一。

基本特点

积淀厚实

长三角地区位于长江下游和东海之滨,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于一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优越的地理区位,自明清以来就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近代以来,这里与西方工业和文化最先接触,奠定了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初步基础。

从发展的角度看,长三角不仅是中国的三大“高地”之一,也正在形成世界第六大都市圈。长三角的经济是开放的、文化的,它的发展与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文化创新精神和文化对经济的牵引分不开。长三角有宋元明清的文化积淀,上海是大都市海纳百川的文化,江苏、浙江则有诗书耕读的风气。因此,长三角的文化不应该只是经济的补偿,而应该用文化来牵引经济。

作为文化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曾是全国出版的中心。1864年,以墨海书馆为代表的中国近现代出版业开始在上海出现。商务印书馆于1897年、中华书局于1912年在上海创办。新中国成立前夕,上海有321家出版社、200多种报刊,中国80%以上的出版社(书店)集中在上海。同时,上海出版业从业人员又多为江苏、浙江背景,上海的出版企业在上海发展的同时,也向江苏、浙江迅速展延。

构建长三角出版文化圈,一方面是恢复过去原有的东西,使其再流动起来,更重要的是站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战略高度,用发展的眼光有意识地引导、鼓励长三角的出版文化融合、循环、再造。

产值领先

2006年,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525.72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8.9%。长三角经济发展使出版业的大发展有了更多的空间。

在出版体制改革上,长三角相关企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成立于1999年2月,是全国第一家组成出版集团的试点单位。上海新华发行集团于2000年9月组建,2006年5月24日更名为“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华传媒”)并上市,是中国图书出版发行业首家上市公司。

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湖南、广东是中国出版业最发达的地区,被列为图书出版业的七强。长三角地区的两省一市排位第二、三、四名,仅次于北京。

配置完善

长三角出版业生产要素(出版的上中下游)配置完善,可以充分满足大发展的需要。譬如各地建有出版集团、发行集团、印刷集团,有遍布城市和农村的图书零售网点。在生产要素配置完善的前提下,为树立长三角统一大市场的观念,有效融入长三角生产要素配置的大格局,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奠定了基础。

市场活跃

长三角经济的发展使图书市场发展充分,最突出的现象是三地图书零售市场的相互交融。

近年,浙江新华和江苏新华纷纷与民营企业联手进军上海,布局长三角,做大市场。2005年上海的民营企业思考乐书局因资金链断裂而停业后,南京大众书局高调进入,盘下思考乐原有的门面,在上海开出了4家连锁店。浙江新华的博库书城同年也在上海开了一家万米书城。博库书城还以控股、参股和加盟等形式,分别在江苏的徐州、无锡、常熟等地开设连锁店。江苏新华也以同样的方式在浙江义乌、湖州开设了连锁店。

如此充分的市场竞争,已打破三地原有的垄断局面,进而不断寻求更优质的图书批发、零售模式。

发展迅速

三地出版事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一个出书品种众多、手段先进、面向世界的重要基地。所出版的各类读物精品迭出,大型出版工程不断涌现,图书市场空前繁荣,完成了一大批高质量、有影响的大型文化工程。

在利用新技术方面,浙江则走在了前面。2005年,“中国动漫产业基地”在浙江杭州市滨江区成立,大量资金流入动漫业,滨江区政府出资租赁了华荣时代大厦的16层楼,用来吸引外资,如动画产业的强势企业等。进驻华荣时代大厦的动漫企业也顺利地享有高新企业、动漫产业的扶植政策。滨江的中国动漫产业基地,每年有约二万分钟的动画产品开发完成,这个产量甚至超过全国动漫产业的一半以上。

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三地政府的积极推进,各城市的创新发展,使长三角显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创造力,长三角正在迎来它的“黄金时代”。

存在问题

江、浙、沪三地地域相连、文化相近、经济相融、人缘相亲,区域文化合作由来已久,但还存在区域文化合作与发展的意识不强、区域合作缺乏深度和广度、区域文化资源不能有效整合、区域文化市场发展还不够健全等问题。

业态同构化严重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同构问题—直广受关注,表现在出版业上,一方面是三地出版社的配置基本相仿,所出版的图书同构化严重,并且占有相当比例,这也是全国出版行业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印刷及相关产业发展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缺陷,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使其总体竞争力不强、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结构趋同、市场分割和压价竞争等。

市场互补性不够

由于三地出版业的发展历程、体制改革等进程上基本相同,因而产业及其产品的互补性不够,直接导致彼此之间合作空间较小、难度较高。即使有所合作,也难以从区域协作中获得规模扩张。基于此,三地在出版发行上缺乏强有力的投资。

标准化和规范性应用缺乏

三地图书信息标准化、行业操作规范性应用仍然缺乏,如三地的出版集团之间、发行集团之间、出版集团和发行集团之间的信息基本是不对接的。比较而言,浙江新华标准化工作做的比较好,进销存信息连线透明化,因为只收取定价6%的采购物流费,而成为当当、卓越等网上书店的供货商,被称作“浙江平台”。

应对外资开放性缺乏

有人形容传统出版业仿佛是一条古老的、缓慢流动的河流,正在被迫改变方向和跨度。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传统出版业正经历着阵痛,但更多的人是坐井观天,依然把出版业当作一座挖不完的金矿。长三角地区除了印刷业引进外资空间较大(但力度仍很不够),出版社由于政策的因素难以引进外资之外,发行业、出版物流也极少引进外资,这与长三角的整体经济发展极不相称。

应对新媒体行动迟缓

现代社会是用经济来说话的,谁的经济实力强,谁就拥有更多的话语权。经济实力的大小、强弱,主要表现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水平,以及企业是否具有长久的、巨大的效益增长空间方面。新浪、搜狐、网易、盛大、TOM、腾讯等,无一例外都是上市公司,这些网站的经济实力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增长,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得益于对数字化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反观长三角出版业,虽然也有易文网等被行业较为认可的企业官方网站,但绝大多数观念陈旧,缺乏对数字技术开发和应用的敏感性。以电子书出版为例,目前四大电子书出版商——北大方正、书生公司、超星、中文在线,由于很早就进入了电子出版领域,已经形成了较强的对图书资源数字化整合的能力,占据了全国电子书市场90%以上的份额。众多的出版社,在图书资源数字化整合集成过程中,充当了图书资源提供者而不是控制者的角色。

信息沟通机制和渠道不畅

三地出版业资讯沟通与人员交流缺乏,更没有定期的各层面的信息交流和广泛的合作。虽然三地出版集团、发行集团、印刷集团都建有网站,但绝大多数网站信息滞后,反应缓慢,连自己的员工都不去自家的网站搜集信息。在信息沟通的渠道上,网络应该是很好的平台,但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互动良策

制定协调沟通机制

为了加强长三角出版互动发展,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应携手江苏、浙江省新闻出版局,尽可能形成区域性出版合作的共识,尽快制定长三角出版互动的总体规划和路线,促进相关出版资源进行互动,制定或梳理适合三地互动的相关法规和条例,保证三地出版整合的可行性。

同时,建立长三角出版对口圆桌会议机制——出版集团对出版集团、发行公司对发行公司,社对社、厂对厂,形成互动对话的议事决策机制,以项目为主导,有效推进。

发挥出版行业协会作用

长三角出版互动发展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有效的机制,这方面的动作应该由三地的出版协会、发行协会、印刷协会等行业协会“登台唱戏”,发挥行业协会的功能,组织区域性沟通机制或定期交流,使成员固定、交流定期、议题充分,共同研究制定适合长三角出版互动发展的行业规范、标准和守则。同时,发挥和优化对行业、市场的协调、监督等功能。

建立公共网络体系

长三角出版互动首先可以考虑建立和互相链接长三角出版网站,使三地出版网站一体化,将三地的出版发行印刷的资源集中发布,成为长三角出版发行实现一体化的重要一环。如果能建立这样一条出版产业信息高速公路,对整个长三角出版联动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打造印刷企业新高地

近年来,受区域经济强劲增长的拉动,长三角印刷业快速发展,成为全球印刷界瞩目的焦点。打造长三角印刷新高地,也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制定长三角印刷业合作发展规划。三地分别理清印刷业的详实情况和各自优势,进行充分的调研评估。根据三地区位和人力成本等方面的各自不同条件,实现区域内印刷产业的高低搭配和错位竞争。在充分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制定长三角合作发展规划。其次,建立“长三角印刷业合作发展年会”制度,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每年轮流进行研讨。其三,发挥印刷行业协会的作用,使其在政府和企业间架起一座桥梁,印刷行业管理部门应给予印协更多的支持和扶持。

推动发行业互动发展

积极探索三地发行集团在异地发展的可行性,加强可操作性,为真正打破区域限制和相对“垄断”局面,以资本为纽带,做强做大企业,以市场为主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地区、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异地发展模式。尽管江苏、浙江在这方面已有所建树,但是,三地市场的互相渗透仍然不够。建议三地发行集团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为图书市场的开放、发展提供样本。在三地图书营销方面进行联动。如果实现三地图书营销一体化,将非常有利于图书的宣传和促销。可建立三地联合营销机构,挂靠某个机构,譬如长三角的图书网站,或某个协会,可由其进行协调,推出长三角上千家书店参与的大型营销活动,声势浩大,效果必然显著。同时,也可赋予该机构协调、研究市场现状和前景的职能。

有效配置物流体系

三地的出版集团、发行集团都建有自己的物流体系,譬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目前有引进台湾管理方式的秋雨物流。一期工程早已投入使用,占地49亩,机械先进,设施完备,秋雨二期物流完工后,仓库面积可扩至6倍,出版物的运能吞吐量约30亿码洋,可供近40家出版单位使用。浙江新华、江苏新华、上海新华近年也在各地的物流配置上花了大钱,形成了规模。

由于长三角区域内的交通、经济均有较好的互动和协作,建立物流的互动和一体化非常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资源利用,降低运输成本,加快流通速度,进而提高长三角地区各出版环节的竞争力。三地物流要尽快联动,增加效能,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物流成本,有效加快出版物进入区域内外市场速度,这方面的潜力很大。

建立出版物资采购平台

虽然三地的出版、发行、印刷在各自企业中,基本能实现集中采购。但就全局看,长三角出版业一直存在采购点过于分散、各地仓库过多,企业追踪管理货物难,导致货物共享区域市场能力弱、滞销较严重等问题,产品周转速度和资金使用效率较低。

建立长三角出版物资的集中采购平台,可在三地政府的主导下,将印刷机械、纸张、油墨等材料进行统一采购,节约的资金将会很可观。如江苏省自2004年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后,平均每月比采购前节约1亿元。这种采购平台可以通过定期、定点参加或联组展会,包括通过网络进行,以竞价、比对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尝试等方式从根本上降低经营成本乃至促进客户降低商务印刷成本,为长三角出版联动发展提供基础优势以及后续保障。

联手实施出版“走出去”和版权保护体系

联手实施出版“走出去”行动。首先“走出”长三角,“走向”全国,即长三角出版单位的发行部门联合行动,以“长三角出版界”组成“长三角出版集团订货会”、“展销会”之类的形式,三地出版物向东北、西北、西南地区等薄弱地区、薄弱环节辐射,每年(或两年一次)开订货会或展销活动。其次,“走出去”还应以国际市场为目标。拟可先以“长三角出版物”的名称,进入一年一度的香港书展,在香港书展中以出版物的形式宣传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文化,并逐步走向北美和欧洲出版物市场。

联手实施长三角版权保护体系。三地共同建立一个版权保护联盟,以条款形式拟订文本,以保障知识产权,特别是国外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在“长三角”地区不至于被侵犯。由此展示“长三角地区”的形象、扩大“长三角地区”对海外的影响。

举办全民读书活动培育市场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预示着出版物市场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市民的读书习惯有待激发和培养,举办全民读书活动能培育市场,扩大图书消费份额,拉动出版、印刷、发行、版权等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为此,三地目前的固定书展:上海书展、西湖书市、南京书市,可以联手在长三角的16个城市同时举办,使其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全民读书活动。

此外,还可以通过农家书屋的建设,在江苏、浙江、上海的农村地区,通过三地出版业联手送书下乡等活动,培育农村的阅读人口。

整合内容资源主打“长三角版”品牌

从三地的出版物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江苏、浙江两地的出版物主要以教材为主,大众出版为辅,上海则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取胜。三地可在专业出版选题和教育出版选题上进行互动,强化各自的优势,联合挖掘学术专著、重点图书的市场潜力,挖掘重点作者的创作潜力,形成“大众化”的专业出版,提高专业出版的市场延伸度。特别是利用重点专著的衍生资源,拓展产品线,为教育出版提供内容资源。

三地可就一些重大选题项目方面进行合作,以“长三角丛书”的形式加以整合。同时,还可以策划长三角地区的历史、经济、文化的选题,共创“长三角版”图书的品牌,为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的互动发展提供必要的出版服务,如在招商引资、教育、旅游以及“迎世博”等方面共同策划一批“长三角版”的图书选题——“长三角招商引资”、“长三角经济开发区”、“长三角高新技术”、“长三角港口经济”、“长三角金融业”、“长三角文学艺术”、“长三角民俗文化”、“长三角旅游资源”等,这些选题可在联合组建机构、培育功能的基础上,与相关部门共同确定,如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办公室、各省市的社科研究院所的经济研究部门、宣传部的理论处,乃至国家发改委的有关部门、研究区域经济的专业单位等,以求其权威性,并在发行上有拓展的空间。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流动,以前我们谈到长三角地区出版文化的时候比较重视差异,现在我们看到,其趋同的地方很多,出版文化的差异正在逐步缩小。实行市场经济以后,经济要素流动得更频繁,出版文化的流动却有些滞后。我们应该建构一些共同的东西,求同存异,建设一些共同的区域出版文化,同时不断创造一些新的共同的体系,譬如公共网络体系等。

(请参阅本报今日第1版《区域经济成出版业新趋势》一文)

\Images\2005-2009\sb080125T0501.JPG

我国长三角各城市区域位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