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红楼”今年漫卷出版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5/6/24 作者:谢迪南

\Images\2005-2009\yd050624T0101.JPG

我很愿意把红学从学院派的状态解放出来,如果别人看不起随笔这个形式,我们不管,随笔精炼,而且照样谈学问。如果现在的红楼随笔热是由我引起的,我很高兴,总得有新气象、新局面、新方法,不能是老一套。

《四牌楼》是我自己最钟爱的作品,我的这部小说,在叙事方法上借鉴了《红楼梦》。譬如说贾宝玉人道的情怀、自我探索的意识在我的作品里都有一些痕迹。

《红楼梦》留下的许多疑问,一直是红学家和读者们关注的问题。去年《红楼夺目红》创造了学术类图书10万册的发行奇迹,就引发了图书市场的红楼热,使红楼研究走出学术圈子,向大众普及。“越经典越流行”因此成为真正的至理名言。

道不尽的红楼梦

无庸置疑,88岁的红学泰斗周汝昌是这股红楼热的主角,他在《红楼夺目红》出版之后,就迎来了自己红学研究成果的大丰收年:其中有历时五十余载潜心汇校十一种《红楼梦》古钞本的《石头记会真》校勘本及简本《周汝昌精校本》;有他第五次撰写曹雪芹的传记,并以图文并茂形式出版的《曹雪芹画传》;有咏红诗词书法手迹《诗红墨翠》;还有《周汝昌点评红楼梦》、《文采风流曹雪芹》等书陆续出版。

据周汝昌的女儿周伦苓向记者介绍,今年周老就要出八九本关于红楼的著作,除了已经出版的《周汝昌梦解红楼》(漓江出版社)《红楼十二层》(书海出版社)《红楼又一层》(书海出版社),即将上市的有《《与贾宝玉对话》(作家出版社)和《我与胡适对话》(漓江出版社),除此之外,正在出版中的还有《红楼无限情》、《定是红楼梦里人》、《红楼内外叙红楼》、《红楼真梦》等。

值得一提的是,两位研究红学很有名的作家也推出了自己的红学作品,他们分别是刘心武的《红楼望月》(书海出版社)和王蒙的《王蒙活说红楼梦》(作家出版社)。

有关《红楼梦》的争议历来非常之多。作为红学分支——秦学的开辟者刘心武在该书中继续从秦可卿入手,秦可卿真是养生堂里抱来的野婴?贾母为什么将她视为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她死后为什么宫里太监打伞鸣锣地来上祭……《红楼望月》都为读者一一解答。

《王蒙活说红楼梦》一书的责编陈晓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许多人都以为她的书名中出了一个错别字:不是“活”说,应该是“话”说,据了解,这本活说(不是话说,而是活说)红楼梦,是把红楼梦同时当生活说,是把红楼梦往活里说,把读者往活里而不是往呆木里说。王蒙把他对生活的理解与红楼梦这本书结合在一起,打破了评论文字的局限,抒发了对人生对政治对爱情的感悟。

经过五年多时间编辑、校对、排版,著名红学家冯其庸教授毕生研究《红楼梦》的集大成之作——《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也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这套书也是《红楼梦》众多版本中的全新版本,为红楼图书出版热又添一把火。

另据了解,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准备再版一套红学研究资料,以期给读者介绍一些优秀的研究红学的方法论,如《红楼说梦》《红楼梦辨》《红楼梦研究》《石头记支本研究》《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 此外还有《红楼梦植物图鉴》(上海书店出版社)、《名家论红楼》系列(北京出版社)、漫画版《红楼梦》(中国画报出版社)也即将推出。

“红楼”为什么这样红

漓江出版社编辑刘文莉是一个铁杆红迷,幸运的是,她还能为红学图书的出版以及普及做一些很有意义的工作。

谈起自己做红楼图书的契机,刘文莉告诉记者,这应该追溯到2000年底帮助邓遂夫先生整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开始,那时候她认识了周汝昌先生。看到周老的学术成就和学人风范,以及他那种大师的谦和和清贫,就动了想给他做一本书的想法。《红楼夺目红》出版终于实现了她的梦想,而该书的受欢迎程度是她始料未及的,后来她又相继编辑了《周汝昌梦解红楼》《蔡义江解读红楼》以及即将出版的周汝昌先生的回忆录《我与胡适先生》。

究其原因,她分析,周老作为红学泰斗,他的著作本身就有市场号召力。而《红楼梦》不只是一部好看的小说,它的一大特点是留下了太多的空白,就像王蒙先生说的“这些空白就相当于一道道填空题,它呼唤着记忆力、联想力、想像力、直至侦探推理的能力,谁能经得住谈红楼梦的诱惑呢”?因此周老通过随笔这种形式把深奥的问题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立即受到了大众的喜欢,那些留在《红楼梦》读者心中的许多疑问在这些作品里都得到了解决。

刘文莉跟记者说,尽管红楼梦虽然没有清末“开谈必讲红楼梦”的热度,但还是有很多人关注的。她就一直就在关注着很大一批《红楼梦》的爱好者和几大红楼网站。这里面有很多对红楼梦研究很深的年轻人。他们对红楼梦的热爱和对红学书的关注,让人觉得自愧不如。这是一个大的读者群,他们是红楼图书的主要购买群体。

同时,近几年电视剧《红楼梦》的重播以及《曹雪芹》的播映,也是红楼图书出版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值得一提的是,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也功不可没。该节目在继2003年推出《新解〈红楼梦〉》之后,再次打造大型红学系列节目《红楼六家谈》,邀请原曹雪芹研究会会长胡德平、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蔡义江、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研究员吕启祥、著名作家刘心武、辽宁师范大学教授梁归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周思源六位红学名家,用全新的观点解读《红楼梦》。据记者调查了解到,许多《红楼梦》原著的普通读者都是在看了该节目之后,又重新燃起对红楼的兴趣。

现在的红楼图书市场与以前不完全相同,在过去专家们要想把自己的学术成果出版,一般是自己掏钱出书,或者是以很低的稿费卖给出版社,而印数呢,也就三五千本而已。但现在呢,这些红学图书都有较大的市场需求,据记者了解,作家社出版的《与贾宝玉对话》首印就是28,000千册,这在低靡的图书市场而言,不是一个小数目。

记者采访作家出版社同时也是该书的责编王宝生时,他笑着对记者说,现在读书人不多,但读红楼的人绝对不少。他向记者介绍,《与贾宝玉对话》做成小十六开,收录了周先生在99天写成的81篇文章,他在该书中谈红楼、谈宝玉、谈《红楼梦》中的人物和诗词,引导读者来读《红楼梦》,侃侃而谈之中,讲一些关于《红楼》的故事。周先生作为一个大家对红楼的普及和探讨有独到见解,很容易引起共鸣,在他周围有一批固定的读者。因此这本书出来之后,会让读者感到更新奇,包括他们准备出版的周汝昌的《红楼别样红》都会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分析红楼图书的出版热,王宝生解释,以前的红学观点局限在专家学者圈子里,而现在他们都走出了红楼考证的圈子,更雅俗共赏,和读者形成了互动,红楼专家们写文章,更贴近了读者。

同时,网络也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以前,读者讨论交流很困难,因为大家发表文章的机会也不是很多,但是在网络兴起之后,网友在红楼网站发表对自己的看法,网友之间的讨论也非常热烈,这都对红学的热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陈晓帆认为现在大家都有钱了有闲了,他们也有很多困惑和失落,他们希望能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找到一种共鸣、契合、对应,恰恰《红楼梦》就是最好的桥梁,《红楼》除了在文学史上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还有永远不会过时的品质。

红楼永远有市场

红楼图书的前景怎么样呢?在接受记者采访中,出版社都表示持乐观态度。

王宝生向记者透露他们还将出一系列关于红楼梦的书,包括今年年底将出版的香港民报月刊40年作品集,会收录一大批红学家40年间在民报“红楼书系”栏目里发的文章。这些文章很多是没有在大陆发表过的。

陈晓帆认为红楼永远都有市场。只要是内外兼美的作品就会受到读者的喜欢。

中国的图书市场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弊端:跟风。而目前的红楼图书还在成长中,已经出现了一些跟风作品。

刘文莉向记者介绍,现在许多红楼图书是为了赶市场做出来的,良莠混杂,混淆视听,让读者买书时无所适从。尤其看到还出现错别字的书就更让人难受了。譬如有一家出版社出版了好几本红学的书,但这些书中都有错别字,买书的读者都大呼“上当”。

“我想这就是我所担心的,到时候市场一片混乱,而让刚热起来的红学重新走向低靡。我是一个出版者,也是一个红楼梦爱好者,我希望所有的出版社做书不仅为了赶红楼热而出版一些粗制滥造的书,这是让人伤心的事。”刘文莉很担心地对记者说。

王宝生指出,现在红楼图书出版“炒冷饭”得多,以前出过的,现在包装一下又重新出,这样容易破坏大家的“胃口”,让读者对红楼的喜爱产生一些副作用。

“我出了很多关于红楼的作品,但我坚持出新书。”王宝生强调。

而在红学出版里,还有值得忧虑的一件事,是新的有影响的红楼专家学者不多,给人后继无人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