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天价书稿袭击出版业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5/11/25 作者:任志茜

一笔书稿交易,引来各家纷纭,是正常的商业操作还是搅局?天价书稿,一线畅销书作家将尽数被收购?资本介入,出版业是否狼来了?

路金波:签韩寒很爽快

记者日前从榕树下文化公司获悉,韩寒的校园小说《一座城池》(暂定名)将于12月18号首发,明年2月将推出安妮宝贝新书《莲花》。这两本书稿的购买价被该公司总经理路金波用“天价”形容。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社长张秋林表示,韩寒新书由他们和榕树下文化公司共同合作,同时原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长安乱》、《毒》、《韩寒五年文集》,也将由他们重新出版发行。对于书稿购买价格,他也避而不答。而此间已有传闻纷纷,有人称他们开价20%的版权购买了韩寒和安妮宝贝书稿的出版权,还有人说,是榕树下文化公司花了200万购买了书稿。

虽然当事人未明确表态,但路金波声称,目前该公司有500万的项目预算来签一线畅销书作家。目前他开列有20人的畅销书作家名单,最先签下的韩寒和安妮宝贝是名单中最贵和最难的,但凡是30岁以下的畅销书作者,都在他的猎头范围之内。

路金波用“爽快”来形容他和韩寒的签约过程:几个月前的某夜晚11时,两通电话之后,双方顺利签字。而曾经的榕树下同事安妮宝贝则是在仔细翻阅条款之后花了3天时间签约。据称,他是在韩寒提供的2部书稿中选中了这部校园小说,而另一部则是后来被接力社买下的韩寒赛车生活的书稿。张秋林说,韩寒新书依然保持《三重门》冷幽默的风格,用笔老到、泼辣,读来忍俊不禁。

据了解,榕树下文化公司在2003年被贝塔斯曼收购,进而涉足图书二级批发业务,在经营上,进行作者代理签约转售业务。而早在2002年始,“榕树下”就大规模与出版社合作。迄今为止,不仅打造出大批网络写手,出版的不少青春文学图书也成为当年畅销书,如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蔡智恒的《洛神红茶》、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今何在的《诺星汉天空》、孙睿的《草样年华II》等。而此举被路金波称为正式进军出版界之笔。

对此大手笔,路金波表示,虽有各出版社的围追堵截,但高价码让此番购买尚属顺利。虽然价格不菲,但他认为仍有丰厚利润,在他看来,和其他行业的回报率相比,做畅销书只要等两三个月就能收回投资,哪怕是顶级畅销书作家,以6折发货,支出20%的印刷费用,即使开20%的版税,也至少有10%的回报率,而这比商业平均8%的回报率还要高。

同时他提到,在盈利模式上,将实行以书卖书。考虑到韩寒在国外的知名度,他看好韩寒新书在海外版权的拓展。同时在作者品牌的运营上,也将在服务和定位上进行更好的服务。他表示,虽然两个作者在中国有相当人气,但过去“太低调了”,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宣传活动。因此,他会精心推广作者品牌,还将在上海举行类似歌友会性质的朗诵会等活动。

对于这些宣传活动是否会影响作者迎合商业化写作的看法,他表示,他尊重作者的写作,对创作过程并没有提意见,所做推广活动也并不过分。

自称“捣乱分子”的路金波表示,他已经听到了出版界的议论之声,哪怕看起来违反商业常规,投资赚钱为什么不做?在他看来,目前最大的风险是卖不掉。

出版界:作者向钱看?

对此,黎波认为不排除炒作的嫌疑。但他同时表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的都是必然的。有钱、有资源,就可以做。而三年前他和金丽红到长江文艺出版社也有很多人议论,但事实上,在他看来,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正常情况。

同时他表示,榕树下文化公司所做是在冒风险,毕竟市场认作品不认人。对今年的图书市场,他分析说,读者认老品牌,但更认合口味的作品。出版者应把握需求读者口味和内容,而不是靠人来吹捧。他举例说,前几年,出版社只要把握住海岩和王朔就可以,但现在的作家如雨后春笋,只有把握读者口味才能把握市场。而且今年的畅销书市场图书销量在逐步递减,读者阅读方向在分散,如原来郭敬明一本书可以卖七八十万册,但现在逐步下降到三四十万。其他作者也有类似情况。同时他提到,很多出版社注重前期“抓”作者,但后期的市场操作能力亟待加强。出版需要精细化运作,比如版权的拆卖以及其他边缘权益。当然,他认为出版市场的趋势是,有能力包装的人会逐步将优势资源整合,身靠贝塔斯曼,榕树下文化公司还是可以做到渠道垄断的。

与此同时,接力出版社有关韩寒赛车新书《就这么漂来漂去》也即将出版,总编辑白冰认为,这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根据自己的实力选择战略。对作家而言,注重自己有效的文化传播,对出版社来讲,要把书稿的效益最大化,对作家和读者负责。谈到和韩寒的合作,他认为韩寒的唯一性和独特性,以及他对特立独行生活方式的选择都是吸引人之处。合作是在综合考量之后作出的决定,他透露双方还会长期合作。对这种国外常见的操作形式,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部主任孙顺林认为,双方自愿,无可厚非。韩寒作为新锐偶像,卖的是他的品牌。

而某图书策划人认为,这是路金波急于做业绩的表现,这种行为并不理性,可以认为是资本介入文艺类图书出版的信号和表现,更会带来资本对产业的伤害。虽然国外有如此做法,但我们应该从培育市场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一味拉高出版成本;我们应该精耕细作,而不应该一味炒作。如果提高作者版税,对出版社来说,成本抬高,发行折扣也要抬高,这意味着必然要在渠道推广上下力。事实上,他认为,出版社做畅销书就是拉现金流回款,如同鲶鱼在鱼群中活动一般,并没有实际意义。他还认为,做畅销书有赚钱多少之分,有传统意义的精耕细作,还有投资性的,比如以前读书人做的《谁动了我的奶酪》,但这种情况可遇不可求。事实上也有前车之鉴,比如前两年中信出版社拼命买畅销书版权,导致当时的版税费水涨船高,从几千美金提高到一万美金。而想靠一两本书炒起来,从国际角度来说还很少见。

相对大陆作家被出版社抢来抢去的热闹景象,台湾地区的皇冠、时报等出版社操作则相对稳健,作者群也相对稳定。如此稳定局面,对作家来说,也是在稳步发展。同时,国外大牌作家的忠诚度也比较高。

对此,该策划人认为,这和中国出版业的环境有关,出版公司经营无信用,不能按时结版税,而出版社则有能力无信用。

此种高价购买书稿是否会水涨船高,提高出版成本?黎波认为,或许有作者会哄抬物价,但出版社之间的交流也比较多,事实上,很多公布的数字只是出版商在造声势,真实情况如何,出版社心知肚明,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并不好。如果作者来回挑选出版社,反而书稿价格会降低。

蔡峻在2004年与萌芽书系签约之后,出版的三本书销量都在十万以上。在他看来,作者对出版社的选择是综合的考评,不仅看稿酬,还要看出版社对作品的理解以及整体的营销能力。他认为写书不是做生意,而是在文字中实现自己的梦,赚钱只是结果而不是目的。商人可以在商言商,文人却应该有更高的追求。

资本介入:狼来了

根据二八定律,畅销书占出版社出书品种的20%左右,但产生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却可以高达80%左右。畅销书具有经营利润高、销售周期短、资金回笼快等特点,打造畅销书就成为很多出版策划人的梦想,而不少出版策划人也只做那20%的红花。

因此对畅销书作者的争夺分外激烈,和名人签约,版税能发挥大部分作用,所以,出版社竞争常常以版税“抓稿”,不少畅销书作者在各家跳来跳去。一些出版公司策划人苦笑着说,作为小的出版机构,他们是属于经常被挖者,辛苦培养了作家却常花落别家。出版社也有相似抱怨,孙顺林提到,这种情况在人民文学社也不少,除了钱的问题,还有人情以及作家对出版社某个环节的不满。最初很多人希望在人民文学社出书,因为“响头更大一些”,而现在则更多地看印数。尤其是知名作家一般有经纪人代理,会在印数和版税上权衡,进行综合选择,这种“打仗”屡屡发生。

虽然大家对抢作者并不感到吃惊,作家作为公共资源,各家都在各显神通,但是,对于这样高的砝码,就有些看法了:“捣乱”。 当然,上游也在积极采用应对措施,在培养新作者前都要签一个长期协议,如同球星一般,想走,拿转会费来。作家想转会也不是那么容易。

但这种急于抢快钱的积习在出版业已经很久了。本报2003年10月曾刊登图书策划人杨文轩的《资本对产业的伤害》一文,他提到,资本能改造一个产业,同样会伤害一个产业。从行业整体来说,中国图书产业仍然属于高利润行业。相对的垄断性、良好的增值性、独特的赢利模式、较高的盈利性等特点使得图书行业成为理想的投资产业。而资本带来的伤害是由资本的属性决定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资本永远是逐利游走的动物,不会将改造产业作为自己的使命,如果现有的市场体系能够让资本赚取其所希望的利润,它会维护其现有格局,同样,当市场体系无法让其获得超额利润时,它会完全不考虑体系的完整性,从而去打破它而不是重建。在这种资本意志下所产生的公司,必然会出现种种问题。

他认为,一个成熟产业的形成,不是一个简单的“钱“字就能解决的,而是众多社会资源的整合。既需要外来思想和管理模式的洗礼,也需要对传统资源的继承。并非反对外来资本对图书产业的介入,而是希望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资本方能多一些思考:选择什么样的资本形态,以及什么样的方式才能保证图书产业稳定地过渡。如果我们不能正视这些负面的问题,也许真的可能是一种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