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为恢复汉语的优雅而呐喊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7/3/13 作者:谢迪南,吴茵

□采访人:谢迪南

■受访人:吴 茵

\Images\2005-2009\yd070313T0201.JPG

《汉语文化读本》吴茵 唐逸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28.80元

汉语是美丽的语言。由形声意三个维度构成的少量汉字,可以根据需要造成无限的词语。意义和意象极其丰富,一字一音,有四声变化,抑扬顿挫,十分优美。然而也唯其如此,汉语特别难学难用。读音错误、语义错误、错别字以及提笔忘字、词汇贫乏几乎是每一个人的困扰。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提高汉语能力和文化修养呢?《汉语文化读本》一书将常用词加以分类,以简洁、科学的释义和例词,使读者利用零碎时间,随手翻阅,无论从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下去,日积月累,迅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提高文化修养和个人素质。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历代诗歌和诸子百家选读。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因袭理学道统,迷恋“读经”。有人持批判立场,认为传统文化对多元自由的现代生活有害无益。本书则以为,传统是民族的集体记忆,深植于我们的潜意识和语言习惯,实际上摆脱不了。但文化恒常处于变动和交流之中,要靠主体的重复认肯才能存在发展。如果我们的认肯是理性的,常常以现代人的价值取向来重新阅读传统,那么传统的内容和意义自然会随着时代的步伐而演化。本书就是以严格的学术方法再解读中国传统的思想,找到民族走向未来的牢固坐标。古老的传统,将焕发青春的生机!

\Images\2005-2009\yd070313T0202.JPG

吴 茵 笔名王盟。1990年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多年从事记者、编辑工作。1993年《北京基督徒的信仰与生活——采访与反思》在海外发表,立即被转载。英文发表于英国伦敦China Study Journal(1994)。2000年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现代企业导刊》任职总编室主任,策划并发表《放任假冒伪劣,国家就没有希望》长文(与人合作)。曾发表小说、文学论文等数篇。

早在2005年12月,本报就以《汉语危机》为题报道过汉语的危机状况,并提出了“汉语保卫战”的口号,从而引起很多学者的同感,并在网上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一年多时间过去了,汉语危机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改善,而且汉语的魅力颇有失落之虞。

在近百年的历史中,汉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发生了三次断裂。

“五四”运动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在张扬新的时代人文精神的同时,也由于文言文逐渐被白话文取代,造成了汉语与传统文化的第一次断裂。

汉语与传统文化的第二次断裂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政治话语模式成为中国人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从公共话语到知识分子的语言都被单一的政治话语所替代,进一步造成了汉语和传统文化的又一次断裂。

而在我们现代化建设、全球化的进程中,汉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西方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冲击。今天我们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价值内涵与传统文化的血缘关系受到考验,也使汉语与传统文化的血肉之亲变得疏离。

如果这种断裂不修补的话,裂痕肯定会越来越大。《中国图书商报·阅读周刊》不辱一个文化传媒者的使命,多次关注汉语的现状。北京大学谢冕教授也很好地表达出对于汉语危机难以名状的心情:“当前汉语的境况实在令人担忧。简化汉字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但随之而来的混乱,已是无庸讳言的事实。它已‘培养’出至少不止一代人不认识繁体字、不会使用毛笔,更不会阅读古代典籍的中国人。这些人是‘新文盲’。而且这个队伍还在不断地扩大。社会是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着,而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正一步一步地走出中国古典文明的灿烂。更多的中国人正在远离那种由辉煌的古典文学作品培养的优美的文笔、高雅的谈吐以及端庄的举止。我常想,不会读古书和使用文房四宝的中国人是可悲的。”

吴茵和先生唐逸在学者圈里是有“名”的低调者,近一段时间,却高调发起“新汉语运动”和“文化复兴运动”,引起多家媒体关注。为了探知他们发起“新汉语运动”背后的故事,本报专访了发起者之一的吴茵女士。同时,我们也要感谢像吴茵、朱竞(《汉语的危机》文化艺术出版社一书的主编)这样的民间力量,不遗余力地为“保卫汉语”而呐喊。

汉语式微的窘境

发起“新汉语运动”,是源于我们观察到四周发生的种种事情。例如在我们社科院小区内有人把车开到花池草坪上停车,仅仅为了个人的车避开日晒,不惜轧毁好容易培育的公共草坪;为了停车侵占他人利益而大吵大骂,等等。这种语言的粗暴,实际上是思维和行为粗暴的反映。粗暴的语言行为,在我国日常生活中,譬如在公车上、车站上、商店中,一言不合就对骂甚至对打起来的现象极为普遍。有一次在家乐福超市,有人要求退鸡蛋(因怀疑含有苏丹红染料),但超市不肯退,双方就用鸡蛋对抛起来,商场顿时变成战场。此外,“文人、作家、学者”的互相谩骂也是极普通的现象。难道我们的汉语就是粗暴的语言么?

观察到的另一种情形是中国人对祖国语言文化的忽视和无知。例如试卷、报刊、影视上错别字和不通文句很多。2005年12月16日,韩国《中央日报》以“令人心寒的中国人的汉语功底”为题发表评论,指出上海举行的翻译资格考试笑谈百出。有不少考生将“富贵不能淫”译成:Be rich, but not sexy(发财但不性感)”。又如将“人之初,性本善”译成“Since the beginning of human beings,sex is always good(人之初,性爱本善)”。中国大学生连普通成语也不懂了,也就难怪著名德国汉学家顾彬直言不讳地宣称,当代中国文学毫无价值了。难道我们的汉语就是这样不中用的么?

还有一种语言现象,就是简单化。人的感觉,以及对感觉的描述或表达,本来是极其微妙丰富的,人人自有不同于他人的独特感受,因而也就应该有自我独特的表达方式。然而目前似乎只有那么几个流行的词语,众口一词,千人一面。无论什么舒服的感觉,都是“爽”,无论什么男性美,都是“酷”,顶多是“帅”,帅得不能更帅了就是“帅呆酷毙”了。至于对象有什么特点,什么地方令人“养眼”,根本没说出来。也就是说,主体的独特感受和思维,全被流行的简单化语言给抹平了,自我失语和异化了。不仅单词,还有语句的简单化。比如语式“不就是什么什么吗”,例如“老子不就是五千年吗(有什么思想!)”、“工作不就是养家糊口吗”、“恋爱不就是结婚生孩子吗”、“朋友不就是互相利用吗”、“人活着不就是吃饭吗”这种简单化表达式特别适合“难得糊涂”的心理状态。然而,我们的汉语就真是这么“蹩脚”么?

另一种语言方式就是不清晰。如果把中国的产品说明书和日本或西方同类产品说明书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来,我们的说明书很不清楚,照着去操作往往出问题,或者干脆没法照着操作,因为步骤细节往往有遗漏,甚至自相矛盾,名词没有定义,甚至同一对象在不同段落中使用不同名称,产品开包内容与实际不符,等等。不仅说明书,社会上的公示性的文字,包括法律条文、政策文件在内,都有不清楚的共同特点。自相矛盾,互相撞车,漏洞百出,语焉不详,常常可以作各种解释,或摸不着头脑。学术著作、教科书也往往缺乏细密求证的严谨语言风格。难道我们的语言就这么没有理性秩序吗?

更令人忧虑的是,在现代汉语中俯拾皆是封建的“人身依附”“附庸权势”的话语,使人感到我们仍然生活在封建时代。例如对官衔、官衙、领导、长上的种种卑恭屈膝的称呼和赞颂词语,对“父母官”“清官”的感恩戴德、感激涕零。仿佛我们天生永世是子民黔首,生活在没有皇帝的皇帝时代,永远也不能成为现代公民。种种隐含依附权力的用语也很多,例如“国家免检产品”“人民大会堂专用产品”,这些反市场经济的话语司空见惯,谁也不觉得荒谬可笑了。其实只要问一个为什么,就会发现这类话语是多么怪诞。什么叫“国家免检”?谁给他免检的特权了?根据什么免检?如果说根据过去某次检验合格,就依仗“国家”的权势一辈子免检了,谁能保障他现在或以后不出问题?能不能根据过去某次审查,没发现某官员贪污,就给他一个“国家免检”的招牌,保证他现在或以后永远不会贪污了?这是多么怪诞的逻辑!然而我们就生活在这种逻辑里面!难道我们就永远使用这样陈旧的语言吗?

新汉语运动就是新思维运动

也就是现代公民心理建设运动

这些观察到的现象,使我们深深感到,咱们中国的说话方式和思维方式离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还有很大的差距。语言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意识的表现。一个社会有什么话语,也就有什么社会意识。而一个社会的发展和转型,也绝不是单单发展经济可以完成的。不管经济怎样发展,如果人们的思维意识仍然是封建落后的,社会也不可能转型。而且经济是需要人来管理的,如果人的思维和行为不适合主体契约的市场经济,到头来只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所以经济发展必须和其他方面的发展同步进行,包括制度、法律、文化、教育、思维、语言。而社会语言的问题完全被忽略了。因此我们需要提倡新汉语,也就是提倡一种规范清晰、理性求证、主体自由的说话和思维方式。新汉语运动就是新思维运动,也就是现代公民心理建设运动。

我们的历史经验说明,社会的转型往往从话语的转变开始。如果没有五四的白话文运动,以大众口语取代了文言八股,谁能想象后来的新社会局面呢?然而“五四”的语言运动没有完成,仅仅有了白话文,但人的思维还是陈旧的,没有发现人的价值,因而没有出现现代人的面貌。什么是现代人呢?其实也没有什么神秘,就是市场经济的人,就是有能力订立契约,能够为自己的利益谈判博弈,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尊重他人同等权利的人。这样的人知道自己是自由人,知道自由的价值,知道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来设计自己的人生和建设社会的正义。

因此,新汉语运动就是“五四”白话文运动的继续,就是“五四”未竟事业的继续。它的意义是重大的,可惜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多少人理解。

我们推广的困难正是在此,究竟我们如何做,才能使更多的人理解新汉语运动的意义?我们所能作的只是点滴的工作,例如推出《汉语文化读本》和汉语文化网站(www.hywhdb.com),前者意图以严格的学术方法提供学习规范汉语(正确理解词义、扩大词汇、提高写作能力和文化素养)以及认识祖国文化精髓的最简洁最方便的手段,后者力图提供一个交流和探讨的平台。此外所能作的也不过是向公众解释我们的想法而已。最大的期望是引起学界的重视,一旦写作的人以新的语言风格向公众说话,就可以带动社会了。如果教科书得以改进,就有希望培养新的一代人了。

我们计划去全国的大学和部分中学演讲,明确指出现代汉语的危机和问题,以期唤起人们对汉语的重视和热爱,恢复汉语的美丽、优雅、简洁,深寓意,富联想等等的特性,只有这样使用汉语,国人才会是有文化,高素质,教养良好的现代人。目前已经去大学进行了两场演讲,很受学生欢迎,提问踊跃。

任何社会运动,都是由社会的有识之士首先发起的。目前,新汉语运动已经得到了一些著名学者、作家和资深编辑的认同和支持,他们在《汉语文化读本》的研讨会上给予我们热烈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