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盘点’07 纯美激荡灵魂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7/7/17 作者:张倩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又到一年当中收获的季节了,此时的庄稼人正在收获今年的辛勤劳动成果,对于我们书界,此时也到收获的季节了,该收获一年当中的上半年的劳动成果了。《中国图书商报·阅读周刊》2007年上半年共出版报纸24期,合计192个对开大版,评论及推荐图书千余种。本刊本期特对上半年所评图书做一个概括式总结回顾,从中剔爬梳理出各个板块的精品图书,与大家一起分享。

散文类

2007年春季图书订货会之后,中国的图书出版市场出现了暂时的沉寂,出书的数量少了,精品散文更是罕见。今年出版的散文类图书中,首推的要数E·B·怀特的《这就是纽约》和《重游缅湖》了。一提到怀特这个名字,最先让国内读者想起的可能是《斯图尔特鼠兄弟》(又名《精灵鼠小弟》)、《夏洛的网》、《吹小号的天鹅》等等这些让我们小时候爱不释手的儿童文学作品,这三部书都被誉为“二十世纪读者最多、最受爱戴的童话”,但E·B·怀特作为美国当代著名散文家、评论家,他是以散文名世的。其文风冷峻清丽,辛辣幽默,自成一格。他的散文中,最为世人称道的一篇是(Once more to the lake)(重游缅湖)。这位声称童年一直处于焦虑不安中的作家,很怕在公众面前讲话。但他是一个身心健康的好学生,喜欢骑自行车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土地带给他内心的宁静。他最迷恋的小生灵竟然是仓鼠和蜘蛛。也正是这种对万物生命的探究与好奇,成就了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突出成绩。

今年出版的另一本值得关注的散文类图书是《钝感力》。该书是日本现代情爱文学大师渡边淳一的新书,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书与其最擅长的现代情爱无关,而是他的一本散文集。“钝感力”是渡边淳一生造出的词汇,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指的是拥有迟钝而坚强的神经,不会因为一些琐碎的小事而产生情绪的波动,甚至走向人生的毁灭。据称《钝感力》自今年出版以来,在日本印数已经超过100万册,“钝感力”成为横扫日本的流行词汇,就连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在针对舆论指责安倍晋三内阁欠缺领导能力向安倍提出忠告时,也用了“钝感力”的说法。渡边淳一在新书中告诫现代人,不要对日常生活太过敏感,凡事要有个“钝感力”,过于敏感往往就容易受到伤害,而钝感虽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却让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烦恼,不会气馁,钝感力恰似一种不让自己受伤的力量。这也是这位日本现代情爱文学大师的人生感悟。

诗歌类

诗歌,作为一种非常优美的文学体裁,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我国有过一个创作和发展的高峰,出现过一批很有思想抱负的诗人,如北岛、芒克、翟永明等等,也出版过好些不错的作品。到现在本人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北岛的那首《回答》中的名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我以为是对现实的最真实的写照。那个时候的人们,都以自己是诗人而感到自豪,出版的好作品自然也就多了。现如今,从事这个“行当”的人越来越少了,即便是坚持下来了,也是以副业的方式在坚持,更遑论出版什么好的作品了。但是,今年的诗歌出版界还是出现了一些亮点,虽然不是本土出版,能引进不错的作品,也能说明咱们的眼光。《随风而行——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诗集》就是其中的一种。阿巴斯是伊朗著名导演,伊朗电影工业浪潮中的一颗新星。无论是作为电影导演还是诗人,阿巴斯观察世界的方式是统一的,那就是以孩子式的最直接简单的方式把身边发生的一切简单地记录下来。孩子观察和表达世界的方式是不事造作的,而一个成年人要保持或恢复这一点很难,阿巴斯却具备这种能力。正因为他这种孩子式的记录使他获得了轻松自在、御风徐行的生命享受,同时也避免了常规艺术的创作中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混乱的泥潭,避免了诸如形式技巧和晦涩思辨所耗费的无谓精力。这一切使他能够回到自然和人性世界中最简单、朴素和直接的美和悲伤悲悯的感受和体验中。也许,阿巴斯这一观察方式的选择只与他的天性有关,但这种顺应自己天性的选择使阿巴斯成功地跳出了某些传统的观念和桎梏,获得了诗歌和电影艺术上的新奇飞跃。阿巴斯的诗歌极其简单,甚至这些简单的符号会让你浸染了美感和生命的愉悦之后很快忘记。不得不提的是,阿巴斯曾经说过,如果电影能够完成他所表达的一切,他大概不会写下这些诗歌,事实上阿巴斯写诗很早,他的诗歌塑造了他的电影语言特征。

《文明的孩子——布罗茨基论诗和诗人》是值得关注的第二本诗歌类的图书。该书是俄裔美籍诗人、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瑟夫·布罗茨基的作品。此书10年前在国内有过中译本,此次出版实属重版书,出版社和译者都没有变化。此书是中央编译出版社主持策划的“诗与思文丛”之一种。众所周知,无论在整个人类的发展中还是在一个人的生活中,保持灵魂与肉体、精神与物质的平衡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在人的精神生活中,“诗”与“思”的平衡发展也同样是重要的。我们需要“思”的庄重,也需要“诗”的空灵,我们需要“思”的结果,也需要“诗”的过程,两者都是我们精神生活最基本的立面。这大小两种平衡的谋得和维持,便是我们最正当的精神存在状态。这年月,如果您还喜欢诗歌的话,这当然是不容错过的一本了。该文丛中的另一本书《三诗人书简》也是值得关注的。三诗人是指: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其作品和思想对20世纪上半叶西方文艺界和知识界有重大影响;俄罗斯诗人帕斯捷尔纳克,他因小说《日瓦戈医生》而获得195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俄罗斯女诗人茨维塔耶娃。三位伟大的诗人,一段揪心的爱情故事。他们在孤独中肝胆相照,互诉情怀。真诚的书信,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诗歌史上的一段珍闻,更使我们得以窥见三位大诗人心灵的一隅。他们视诗为生命,视写诗为生命能量的释放、生命价值的实现,更是人格魅力的体现。这些书信,完整地记录了三位大诗人对诗歌与艺术、对爱情与生活的信念和探索。

艺术类

《毕加索:创造者与毁灭者》是美国作家雅瑞安娜·哈芬顿为“天才艺术家”毕加索做的另类传记。与以往名家传记只顾片面歌颂艺术家的艺术成果不同的是,该书将作为男人和艺术家的毕加索活生生地再现在人们面前。作为艺术家的毕加索,他本身就是一部传奇。毕加索在多次民意调查中,都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艺术家之首。毕加索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同时他也是一名多产的艺术家,一生中大约创造6万件艺术品,平均每天超过一件;而且他还是一位全面的艺术家,除了画画,他还有许多的雕塑作品、陶瓷作品、文艺作品以及其他艺术设计作品。对于辉煌的艺术生涯,毕加索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创造者,但是,作为男人的毕加索,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毁灭者。毕加索的一生有过两位太太、无数情人,所有与他有关系的女人的命运都是那么悲惨:第二个妻子、孙子、多年的情人特蕾丝先后自杀身亡,结发妻子精神失常,《格尔尼卡》时期的情人、艺术伴侣朵拉·玛尔精神崩溃——这些只是曾经亲近过他毁灭性性格的一部分人。有超乎人想象的大量证据说明毕加索是个毁灭者。该书描述的毕加索的一生,不仅仅是他的感情际遇,还是一段跨越了91年生活的创作和毁灭的非凡之旅。

艺术史类的著作中,美国著名哲学美学家阿瑟·C·丹托的《艺术的终结之后——当代艺术与历史的界限》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从历史来讲,艺术不再是人类的自然需要和生活必需时,意味着艺术的终结,此时的艺术的功能不同于历史上与人类生活和宗教诉求自然结合的艺术,就艺术的最高职能而言,都是一件过去了的事情。面对黑格尔之后的各种艺术以至到今天的当代艺术,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的实质是,他要说的不是关于艺术的生产,而是关于艺术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因为艺术对于失去了它的真正的真实性和生命力,艺术已经转换为观念,而不是像早期那样是我们的生活的必需品,具有崇高的地位。丹托则认为“艺术”这个术语就是近代观念的产物。我们今天视为艺术的东西,在远古、在历史中都不被看作“艺术”的,是逐渐被历史中存在的人建构起来加以认识的。

电影类

随着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电影类图书的出版与日增长。本人今年读到的第一本有关电影的好书是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自传《蛤蟆的油》。黑泽明在书中一再地声明是因为不怕丢丑才写下了这本书,并且自比那只看到自己的丑样子吓出一身油来的蛤蟆。这本书并不能让人们了解一个完整的黑泽明,它只是一本电影手记,书中谈的更多的是他拍电影前以及童年和青年时期的一些记忆片断,似乎,那也都是为电影做准备的必须经历的一切。黑泽明说,“没有电影,我是就是零”。在他看来,电影才是他的全部,因此,在筹不到资金拍电影的时候,他甚至想到过自杀;但是,他也被人称作霸道的“国王”,对于制作人员的严厉,拍摄时的说一不二,让他确实像个暴君。所以,只有看了黑泽明的电影,然后结合电影回到书中你就立马能够从中找到许多现实中的黑泽明的生活点滴和电影背后的故事:《六个梦》里的桃花姐姐就是黑泽明早逝的小姐姐百代,地狱般的景象就是童年所经历的关东大地震的惨象等等,这些电影中的片段都能在黑泽明的生活中找到原型。

在国内,只要一提到“欲望电影公司”,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佩德罗·阿尔莫多瓦。1951年,阿尔莫多瓦出生于西班牙的拉曼恰地区,1969年他离开家乡,前往马德里发展,1987年和弟弟阿古斯汀·阿尔莫多瓦组建欲望电影公司。《欲望电影:阿尔莫多瓦谈电影》用访谈的形式对这位世界知名电影导演的电影创作历程做了一次深刻的总结。阿尔莫多瓦这位集编剧、导演于一身的西班牙影坛奇才,在过去二十年中成为欧洲影坛最活跃的力量。他执导的《欲望法则》、《神经濒临崩溃的女人》、《斗牛士》、《高跟鞋》等均获国际大奖。很多导演一生都在讲差不多相同的道理,差别仅仅在于如何去讲这个道理;阿尔莫多瓦显然不是这样的导演,他的每一部影片传达给我们的都是截然不同的思考,虽然他是那么一如既往地忠于女性的内心世界,但是,每一次探索都有新的收获。

同样地,只要一提到希区柯克这个名字,人们就会感到毛骨悚然,倒抽一口凉气,不过,这位举世公认的“悬念大师”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这些,希区柯克是一位对人类精神世界高度关怀的艺术大师,他一生导演监制了59部电影、300多部电视系列剧,绝大多数以人的紧张、焦虑、窥探、恐惧等为叙事主题,设置悬念,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引人入胜,令人拍案叫绝。与其相对的是法国电影大师弗朗索瓦·特吕弗,这位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创始人1932年出生在法国巴黎。他的电影有着法国人特有的轻松与幽默,同时不乏法国人的睿智与对哲学的喜好。在以《电影手册》为中心的法国新浪潮电影圈中,特吕弗是有名的自大狂傲者,在影评圈被誉为“恐怖小孩”。1957年他发表的《作者的策略》,攻击法国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导演,说他们拍出的电影不好看、没个性、太商业化、缺乏热忱等等,把所想到的电影大师挨个数落一遍。但是,他同样也是一个热爱电影和崇拜大师的人。有的时候他崇拜大师的程度都有些让人匪夷所思。据说,他甚至很认真地考虑过要不要娶希区柯克的女儿派翠西亚为妻,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特吕弗对希区柯克的狂热喜爱程度。《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正是这两位世界级知名导演就电影艺术问题进行的对话录。这是一本最具“挑战性”的书,它揭示了希区柯克这个易受攻击而又敏感的人的真正本质,也记录下了自默片时代起便活跃在影坛上的这位大电影艺术家行将消逝的艺术秘密。这场交谈进行了四年,希区柯克回答了特吕弗关于自己电影生涯的500个提问。后者以俄狄浦斯求神示的方式向他发出询问,试图通过希区柯克的全部作品去搞清“希区柯克式电影语言”的独特架构——正是这种架构形成了他不可模仿的风格。

以上所述的图书主要是引进版,其实国内原创的图书虽然好书很少,但还是有亮点的,如本报刚刚评论过的范伯群先生著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赵柏田著的《岩中花树——十六至十八世纪的江南文人》等,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再赘述。

■相关链接

“E·B·怀特随笔”[美]怀特著 贾辉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这就是纽约》/20.00元

《重游缅湖》/22.00元

《钝感力》[日]渡边淳一著 李迎跃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15.00元

《随风而行: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诗集》[伊朗] 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 李宏宇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26.00元

《文明的孩子》[美]布罗斯基著 刘文飞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5月第2版/18.00元

《三诗人书简》[奥]里尔克等著 刘文飞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5月第2版/18.00元

《毕加索:创造者与毁灭者》[美]雅瑞安娜·哈芬顿著 陈子慕译/金城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48.00元

《艺术的终结之后:当代艺术与历史的界限》[美]阿瑟·C·丹托著 王春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22.00元

《蛤蟆的油》[日]黑泽明著 李正伦译/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11月第1版/25.00元

《欲望电影:阿尔莫多瓦谈电影》[法]弗雷德里克·斯特劳斯著 傅郁辰 谢强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21.00元

《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法]弗朗索瓦·特吕弗著 郑克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39.80元

\Images\2005-2009\yd070717T0502.JPG

\Images\2005-2009\yd070717T0503.JPG

\Images\2005-2009\yd070717T0504.JPG

\Images\2005-2009\yd070717T0505.JPG

\Images\2005-2009\yd070717T0506.JPG

\Images\2005-2009\yd070717T0507.JPG

\Images\2005-2009\yd070717T0508.JPG

\Images\2005-2009\yd070717T0509.JPG

\Images\2005-2009\yd070717T0510.JPG

\Images\2005-2009\yd070717T051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