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看不清未来的时候让我们看看历史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7/12/25 作者:潜龙,吴晓波,陈彩虹,何帆,胡泳,苏小和

\Images\2005-2009\yd071225T0401.JPG

吴晓波

\Images\2005-2009\yd071225T0402.JPG

陈彩虹

\Images\2005-2009\yd071225T0403.JPG

胡 泳

\Images\2005-2009\yd071225T0404.JPG

何 帆

\Images\2005-2009\yd071225T0405.JPG

苏小和

\Images\2005-2009\yd071225T0406.JPG

\Images\2005-2009\yd071225T0407.JPG

\Images\2005-2009\yd071225T0408.JPG

\Images\2005-2009\yd071225T0409.JPG

\Images\2005-2009\yd071225T0410.JPG

\Images\2005-2009\yd071225T0411.JPG

\Images\2005-2009\yd071225T0412.JPG

\Images\2005-2009\yd071225T0413.JPG

\Images\2005-2009\yd071225T0414.JPG

\Images\2005-2009\yd071225T0415.JPG

\Images\2005-2009\yd071225T0416.JPG

\Images\2005-2009\yd071225T0417.JPG

\Images\2005-2009\yd071225T0418.JPG

\Images\2005-2009\yd071225T0419.JPG

\Images\2005-2009\yd071225T0420.JPG

\Images\2005-2009\yd071225T0421.JPG

\Images\2005-2009\yd071225T0422.JPG

\Images\2005-2009\yd071225T0423.JPG

\Images\2005-2009\yd071225T0424.JPG

\Images\2005-2009\yd071225T0425.JPG

《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

吴敬琏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9月第1版/35.00元

《非理性繁荣》

罗伯特·希勒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30.00元

《中国的新革命》

凌志军著/中信出版社2007年4月/38.00元

《不要玩弄汇率——一位旁观者的抗议》

向松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20.00元

《贫穷的终结——我们时代的经济可能》

[美]杰弗里·萨克斯著 邹光译/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28.00元

《混序:维萨与组织的未来形态》

[美]迪伊.霍克著 张珍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30.00元

《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

[美]富兰克.H.奈特著 王宇,王文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21.00元

《以自由看待发展》

(印度)阿马蒂亚·森著 任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39.00元

《穷人的银行家》

(孟加拉)穆罕默德·尤努斯著吴士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6月第1版/23.00元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卡尔·波兰尼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35.00元

《不顾诸神:现代印度的奇怪崛起》

爱德华·卢斯著/中信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39.00元

《M型社会:中产阶级消失的危机与商机》

大前研一著/中信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20.00元

《我是沃兹:一段硅谷和苹果的悲情浪漫史》

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吉娜·史密斯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32.00元

《维基经济学:大规模协作如何改变一切》

唐·泰普斯科特、安东尼·威廉姆斯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43.00元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 1978~2008》

吴晓波著/中信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35.00元

《战胜华尔街》

[美]约翰·罗瑟查尔德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48.00元

《风险投资家环球游记》

[美]吉姆·罗杰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32.00元

○潜 龙(书评人)

正如年初人们没有想到资本市场会如此火爆一样,在年末回顾出版业时,经管书的再次热销也同样出人意料。一度每天上涨百点的股指,8次提高准备金率、4次提高利率,不断创造10年来新高的CPI,这一切让金融业成为了一年来题材最多的领域,也让经管图书重新赢得了人们的关注。当证券公司营业厅里人头攒动的时候,书店的经管书架前也变得越来越拥挤。经历了近两年的低迷之后,一些敏感的出版人发现,经管图书再度繁荣的机会似乎已经到来,只是这一次的主角不再是那些“新奇”的管理概念,以及让人成为工作狂的励志故事,而是更加务实、也更加功利的投资理财知识。这意料之外的繁荣,即令人兴奋,但也着实让人不安,人们总是很享受财富扩张的疯狂速度,但却难以把握狂欢结束的时间。没有人知道下一次调整利率是什么时候,也没有人知道明年年末甚至年初,股指究竟会是多少。每当人们对未来充满困惑的时候,便会自然而然地回过头去关注历史,2007年的经管出版亦是如此。

站在年末,回顾一年来的经管出版,虽然在内容上稍有不同,但是金融投资类图书主导市场的格局,基本没有变化。而从金融投资类图书中我们又不难发现一股坚实的上升的力量:金融与历史题材的结合。

回想年初,经管书还在试图延续2006年的大师路线,《饥饿的灵魂》等查尔斯·汉迪的作品已结集出版,《科学管理原理》、《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等经典作品也开始陆续上市,而宣传呼声很高的《长尾理论》,也在期望着再造《蓝海战略》的声势。不过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高启,不断传出的财富“神话”点燃了人们投资的热情,对此,在低迷中徘徊多年的经管图书编辑似乎既感到惊喜又有些措手不及,但他们还是以最快的速度让《新股民必读全书》、《炒股就这几招(绝招篇)》等入门实务图书(后者甚至是几年以前的老书重新翻版之作)迅速铺满了书架,也让之前出版的大师、经典作品再次回到了角落。不过,当股指从6300点回调到5000点,曾经被热捧的基金净值开始下降时,新股民、基民手册以及炒股绝招类的图书也开始悄悄地从排行榜上滑落,这也使得一直紧随其后的《货币战争》、《疯狂、惊恐和崩溃》等金融历史类作品升到了排行榜的顶端。

正如《文化苦旅》出版后,余秋雨备受历史学者的指摘一样,《货币战争》自出版以来,便一直争论颇多。批评者的理由多是,该书“资料来源不明”、“引用”过多,在学术细节上虚构成分过大;赞赏者的理由多是,作者将大量零散资料组织得逻辑上非常严谨,虽然讲的是百多年来的欧美金融史,但对于现代中国金融业的现状很有参考价值。批评也好,赞赏也好;正确也好,错误也好,正如《文化苦旅》成为了无数人文化历史观念的启蒙读物一样,笔者认为,《货币战争》的最大价值在于其带我们走入了这个对中国来说尚属陌生的行业的一段精彩的历史,让我们看到了金融的力量,也看到了资本的险恶。这远比我们早年读过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更加实际、更加有趣也更容易理解。即使其中有部分的虚假,但至少还有部分的真实。所有说,为什么就不能在讲授知识的时候更多一些想象力,让读者以更加愉快的方式去自己领悟其中的虚幻与真实呢?《货币战争》的持续热销,恰恰证明了,当读者对于一个领域一无所知的时候,支持他们去阅读、去探讨的动力首先是其对于该领域具有传奇色彩部分的好奇心。《货币战争》所包含的关于财富扩张、资本暴力以及美联储和英格兰银行等熟悉而有陌生的大牌机构的“故事”,无疑代表着2007年国内图书最具流行特质的要素。

股价在变,调控政策在变,人们投资的心态也在变,而唯一不变的只有历史。十几年积累的股市经验,或许只能支持我们几年甚至几个月(因为政策和市场调整的周期都在缩短)的投资决策,而几百年的历史经验,却可以让我们去感悟几十年甚至一生。正因如此,红极一时的股民、基民手册才会在热闹几个月后逐渐沉寂,而《货币战争》等历史题材的作品才会笑到年末,表现得历久弥坚。

在国外,上市公司也称公众公司,公司上市,也就意味着企业的所有权被社会化了。而在我国,正是在今年,上市公司总市值首次超过了GDP,这个形式上看似非常简单的数字比较,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深层含义,其代表着我国国内金融资产的社会化已走过了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且这一趋势还将延续。这也似乎预示着,在未来的一段时期里,金融业的成长以及社会金融资产的扩张,将始终是国内经济领域的主题,而且也将是所有大众媒体关注的焦点。正如2000年前后,风起云涌的民营企业和IT创业浪潮催生了一段战略、组织管理类图书的繁荣期一样,由今年开始成形的金融资产社会化的趋势,或许也将开启一个出版业的金融时代。连续两年的低迷,曾让许多人离开了经管出版领域,即使留下来坚持的人,也大多调整了自己前进的方向。但回顾2007年,不仅有许多“新人”进入,而且更有一些其他品类的“高手”跨行加入了经管图书的竞争,比如,在社科领域已经数一数二的“金黎组合”在今年10月高调推出了他们的第一本投资实务图书。从中我们可以感到,一方面大众出版的品类界限正在逐渐模糊,另一方面图书出版业在总体上也在受到读者阅读倾向的影响而趋于时政化,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开始在更多的领域缩短着自己产品与社会主题的距离。虽然这一倾向在几年以前出现的泛杂志化的系列图书中已有体现,但在今年却有了许多新的变化和发展,而这种趋势将对出版业或者至少是功用性很强的大众经管出版业的内容甚至传播形式带来深远影响。几个月前出版的《维基经济学》采用的一种重要的推广方式就是建立了一个以该书为主题的论坛,为读者提供阅读和交流的平台,我相信,登陆论坛阅读该书的人无疑会远远多于购买纸质图书的读者。由此我们看到,网络出版在不远的将来,或许会成为行动更快、更加贴合读者需求的出版机构的一种有效的甚至是主要的传播手段。从上述角度来说,要到几年以后,我们才能完全理解2007年所发生的变化,对于经管出版业的全部意义所在。

吴晓波(财经作家)

《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

已经78岁的吴敬琏先生在今年5月出版《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这是过去8年来,吴先生最重要的50多篇论文的结集。在序言中,这位当代史上最具人文气质和道德勇气的经济学家充满忧患地写道,“改革的两种前途严峻地摆在我们的面前,一条是政治文明下法治的市场经济道路,一条是权贵资本主义的道路,在这两条道路的交战中,后者的来势咄咄逼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这种潮流对于我们民族前途和未来的威胁。” 在1991年前后,吴敬琏率先提出“制度大于技术”,到2003年杨小凯警告“后发劣势”,再到2007年吴敬琏、江平等人对法治市场经济的再度呼唤,在30年中国改革的后半程,中国的学者一直保持着对制度滞后的警惕与评判。

《非理性繁荣》

“非理性繁荣”这个书名是对2007年中国股市最贴切的形容。事实上,希勒这本初版于2000年的著作之所以能够在今年新版重印并重新唤起人们的热情,也正得益于股市的狂热。希勒在这本经典著作中对投机性泡沫的经济学成因及文化、心理因素进行了生动和深刻的描述。希勒曾经戏嘘说,人们也许读得懂我的理论,却宁愿不相信它。

《贫穷的终结》

萨克斯是俄罗斯“休克疗法”的设计者之一,他的写作充满了美国人式的乐观。他在本书中雄心勃勃地构筑了一个庞大的医治贫穷的全球化方案,他自称这本书的主题是结束我们这个时代的贫困——“现在我们有一个激动人心的机会来推进杰佛逊、亚当·斯密、康德以及孔多塞的启蒙主义思想。”

《中国的新革命》

在2007年,原创商业类图书的创作如火如荼,譬如郑作时的《汽车疯子李书福》、沈威风的《倒立者赢》以及苏小和《局限》等等都值得推荐。不过,最优秀的作品还是出自凌志军之手。在中国做记者或财经写作者,要找研究型的榜样,首选是凌志军。他是一个肯下死力的人,资料工作做得很细,而且便边记边思,有自成体系的思维逻辑。在研究联想、中国微软之后,他新出的《中国的新革命》写的是中关村,关于这个主题之前有数人写过,凌志军此次出手,显然遥遥凌驾众人之上。他研究了众多的材料,访问了大量的当事人,对中关村的26年历史做了目击式的纪录。这是一部让人致敬的作品。

《不要玩弄汇率——一位旁观者的抗议》

尽管今年有一本十分热销的财经图书《货币战争》,不过我宁愿推荐向松祚博士的这本著作。这是两本主题惊人相似的作品,跟前者的“戏说”性质不同的是,后者的论述则更为严谨和体系化。向松祚的论点是,欲摧毁一国家,必先摧毁一国之货币;欲扰乱一国之经济增长,必先扰乱一国之金融货币体系。美、日迫使人民币升值和人民币汇率浮动,旨在遏制中国快速持续稳定之经济增长。这一结论见仁见智,却不可轻视。

陈彩虹(中国建设银行董事会秘书)

《贫穷的终结——我们时代的经济可能》

萨克斯告诉我们,当今世界的贫穷问题,若仅仅从经济角度看,解决起来并不存在多么大的困难。但是,在人类社会现行历史阶段,由于不存在普世的伦理道德,富国很难甚至于不可能向穷国提供基本的经济支援来帮助穷国登上发展的起步台阶。我们能否推动一种基本的人类共同道德建设?理想主义者应当读读此书。

《混序:维萨与组织的未来形态》

此书我只是读了一部分就想向大家推荐。制度和组织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普遍的存在,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普遍困惑——我们都生活在制度和组织中,我们不知道在现实普遍制度和组织形式之外是否还有新的选择,而且我们又都有突破现行制度和组织约束的某种冲动。读此书我们可以想象一种不同于普遍现实的未来生活。

《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

企业的利润从何而来?应当由谁得到?这样的问题从企业诞生开始至今无统一的“解”。奈特的基本“解”是,利润是企业家承担不确定性的产物,应当归入到企业家的口袋里。你认为对吗?

《以自由看待发展》

经济学以往只看重物而不看重人,产品、生产要素、GDP、货币量便是经济学的目标物。森打出了一面以人为中心的经济学新旗帜,明确经济发展必须以人的自由为衡量标尺。我认为,森的经济学是关怀人的生命的经济学,经济学由此有了人的生命的内涵。

《穷人的银行家》

这是一个感动世界的故事,又是一段逻辑严密的“穷人银行制度”演化的历史。坚信并凭借穷人以生命为基础形成的最高信用,尤努斯创造了“穷人的银行”——违约率极低、效益卓越、资产质量优良并规模扩展迅速的世界金融史上无先例的金融机构。一般读者可在故事里读到尤努斯的人格魅力和理想主义精神,银行人则可在书中读到惊人而又平凡的经营理念。

何 帆(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编辑部主任)

先向大家推荐两本我自己翻译的书吧。一本是托马斯·弗理德曼的《世界是平的》(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60.00元)。这本书讲到在IT革命和全球化的带动下,竞争的竞技场已经被夷为平地,从此小企业将不再弱小,同样可以和大企业一样在全球市场中同台竞争;小人物也不再无助,草根阶层在网络时代会如鱼得水;西方国家和白种人不再能主导创新,未来的创新很可能来自像中国、印度这样新兴的国家。说实话,《世界是平的》在中国受欢迎的程度是出乎我的意料的。我并不认为弗理德曼说的都是真理,但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多的信心。今年我和厦门大学的林季红一起翻译了《维基经济学》。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可谓《世界是平的》之续集,因为作者更关注“Web 2.0”时代我们的生活和经济组织方式的变革。

我自己阅读的经济学方面的新书,印象比较深刻的有萨克斯的《贫穷的终结》、赫尔普曼的《经济增长的秘密》(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25.00元)、米什金的《下一轮伟大的全球化》([美]米什金著 中信出版社2007年10月/38.00元)。这三本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自己领域的最好的学者,对这个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了非常简洁而且生动的综述。相比来说,萨克斯的书更有激情,但是也更有争议。米什金的书说服力很强,但是不如我过去推荐过的《从资本家手中拯救资本主义》。赫尔普曼的书非常严谨,但也更为单调。今年还读过一些比较轻松的经济类读物。《边际的谋杀》是经济学家写的小说,语言平实活泼,情节一环扣一环,货真价实的侦探小说。美国一个女记者以自己的生活写的《离开中国制造的日子》读来也很有趣,这是一个普通家庭对经济全球化的真实感受。秘鲁学者德·索托的《资本的秘密》让我思考很久,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学者,以及一个参政议政的经济学家,他对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的感悟超过了那些美国的教授的教条。

今年股市异常热闹,市面上关于股票投资的书也层出不穷。我平素最讨厌这些只有赤裸裸的贪婪欲望的赚钱指南。但是今年我读到了不少有趣味和思想的投资书籍。比如彼得.林奇的《战胜华尔街》,西格尔的《投资者的未来》,还有最好玩的,罗杰斯的《风险投资家环球游记》。不知道为什么,我对索罗斯的《金融炼金术》非常抵触,始终看不进去。林奇的书中有很多对人性,对生活态度的睿智思考,罗杰斯一边周游列国,一边观察市场的风格让我很喜欢。我记得最牢的是他说,茅台酒是最难喝的东西,比汽油加上变质牛奶还难喝,呵呵。

胡 泳(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著名策划人)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卡尔·波拉尼在重写工业革命史的过程中,揭示了市场资本主义并非仅凭演化力量就可以实现。毋宁说,它的起源是由于国家权力的占有者一方出于有意的努力和战略利益的考虑,创造出了最适合于市场经济的各种制度及管理上的安排。

在此,波拉尼的矛头直指亚当·斯密开启的古典经济学。他用翔实的史实批判了市场神话和市场乌托邦,他所做的就是澄清社会意识和文化中古典经济学造成的经济人假象,恢复人的本性,论证人们在本质上并不逐利,而是相互需要。而国家和市场恰恰摧毁了人们原有的满足相互需要的制度。经济变得凌驾于其他领域之上,社会中的所有行为和活动都服膺于经济的价值与市场的操纵,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领域间关系错位。这是19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根本性变革,波拉尼将其命名为“大转型”。

作者显示,市场并非唯一可能的经济体系,也未必是最先进的一种,还存在另外的选择,和经济、社会互相调和,并使经济成长和个人自由并行不悖。难怪研究苏东转轨问题的学者和中国反对新自由主义的新左派都从他那里汲取营养。

《不顾诸神:现代印度的奇怪崛起》

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托马斯·弗里德曼描述了一个正在快速崛起的印度;然而,有关印度的信息技术、经济能量和超级大国潜力的欣狂,最近被诸多的研究所冲淡。好几本著作都审视了这个国家受过教育的刚刚兴旺的都市精英与居住在广袤内地的穷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底层民众之间的鸿沟,爱德华·卢斯的《不顾诸神》堪称其中最完备的一部。事实上,仅从这本书的正副标题上,就可以读到当下印度的对立与张力。

《M型社会:中产阶级消失的危机与商机》

印度的“奇怪”矛盾之一就是,在大量贫困农民看着自己不多的财产十年来持续缩水的同时,具备高度的竞争能力(尽管规模还不大)的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帮助催生了一个中产阶层。这和中国的情况很相似,它也希望在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培育中产阶层,最终达成一个“橄榄型”社会结构。

在中印等国为“橄榄”还远不够成熟而焦虑的时候,西方却在为中产阶级的消失而导致的“M型社会”忧心忡忡。所谓“M型社会”是指社会正逐渐形成一种双峰结构:收入高的和收入低的一小部分人,各居收入群体两端,并且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远,中产阶级则向下沉沦为下层阶级,就像英文字母M一般。

提出“M型社会”概念的是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他这几年在中国出版了多部著作,但是全部的书加起来,知名度恐怕都不及这本书。他以宣言式的口气说,中产阶级社会正在崩溃,M型社会已然到来。

《我是沃兹:一段硅谷和苹果的悲情浪漫史》

作家和咨询师拉里·米勒喜欢把创业者分为两种人:先知与野蛮人。先知对思想而不是结果感兴趣。他们拥有出色的视野,能够创造满足客户需求的新方式,然而假如没有野蛮人以行动为导向的迫不及待的干劲,先知的远见将可能永远停留在纸面上。一个野蛮人会抓住先知的想法,然后一鼓作气地去实现其价值。

个人电脑业的传奇——苹果公司的成长既离不开先知也离不开野蛮人。先知叫斯蒂夫·沃兹尼亚克,是他的设计成就了最初的苹果电脑;野蛮人叫斯蒂夫·乔布斯,他拥有非同凡响的市场领导力和让人激动的感召力。

野蛮人的故事我们听到很多,先知的故事则太少。《我是沃兹》讲述了一个先知的故事;一个天才的发明如何改变世界的故事;一个抓住了窥见未来的机会而不放并终于收获的故事。

《维基经济学:大规模协作如何改变一切》

对那些熟悉YouTube,MySpace和Wikipedia的人来说,所谓“维基经济”的说法或许没有提供多少振聋发聩的东西。然而,假如你从来不曾听说过Web 2.0,那么,无论是为了职业生涯还是个人生活起见,你都应该读一读塔普斯科特和威廉姆斯的这本书。

两位作者相当精准地抓住了大规模合作的经济趋势,其中关键的指导原则是,到公司外面去寻求战略方向和伟大的想法。调动网络社区贡献其思考和知识是必备的条件。维基经济不是别的,就是如何掌握驾驭合作以获取更强竞争力的艺术和科学,它是对合作和参与的新时代的一种隐喻,正如狄兰所唱的:“它将很快摇晃玻璃,震荡墙壁。”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 1978~2008》

中国企业的过往30年,本书用大量史实细节娓娓道来,几乎完美地实现了作者的初衷:“从一开始,我就决定不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这部著作,我不想用冰冷的数字或模型淹没了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作者以一种好奇者的单纯扑入中国30年历史变革的复杂历程中,适时结合当年的世界 “风云”,直面中国遭遇的各种“气候”, 把握在各色“风云”和“气候”当中出现的特定情境。本书紧密关注变迁时代的商业伦理、社会道德、民族意识、历史心理,同时,极为丰富的中国特色的企业家性格素描贯穿企业往事的背后,这一经一纬如一条条细线织起一部中国企业史。

略有遗憾的是,虽是出于“关心人在大变革时代的命运变迁”的思绪,作者的感性书写多少遮蔽了对一部企业发展史的更深辨析和探究。但反过来,也许正是这种不加掩饰的情感自然流露,让此书以史为题,又不拘一格,有血有肉,亦重亦轻。

苏小和(财经作家)

《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

吴敬琏先生乃顾准学术体系最卓越的继承人,我们经常被他的众多极有建设性的声音深深打动。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吴先生的经济学体系宛如一首教育诗,他一个人做着开启民智,也开启官智的工作,如同当年奥地利学派创始人门格尔教育那个时代的德国人一样。

《中国农民工的发展与终结》

这本书让我们隐约看到,高层可能并不是一味的画地为牢,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农民问题就会走上自由权利的轨道。

《资本的秘密》

按照索托的理解,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前共产主义国家一直无法把自己国内的资本真正“市场化”和“全球化”,本质原因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有权阶层和既得利益阶层把资本主义看成了一间“私人俱乐部”,看成了一种只利于“钟罩”之内的特权阶层的歧视性制度。

《货币战争》

这是今年最没有财经常识的一本书,因为迎合了某些国人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竟然一时间畅销起来。其中的假想敌思维,夸大其词的煽动,让那些信息面狭窄,思考能力有限的读者迅速升上来一种廉价的激情,犹如当年的《中国可以说不》。几年之后,我们看到中国要发展,走到世界的文明体系中去,多沟通,多交流,多学习,才是康庄大道,那种莫名其妙的对立情绪,仇恨心态,只能让这个千年古国更加积重难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