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仔细盘点这几年一波一波的历史热,分明看到各个朝代风水轮流转,各领风骚数几年:先是清朝热,后来又“反清复明”,接着三国热,时下炙手可热的却是民国热了。电影、电视里满是民国时的政治风云和风花雪月,网络、报刊上民国成了拥有大量的粉丝群的热门话题。忽如一夜之间风气大开,人人都开始谈论章太炎、胡适之了。
历史热:古即有之的传统
改革开放初期文学热,20世纪90年代经济学热与政论热,现在独领风骚的是历史热。人人都拿历史说事儿,中央电视台讲述历史的《百家讲坛》栏目一度受到空前追捧,网络草根作为“历史票友”也不甘落后,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等通俗历史读物出版后都高居畅销书排行榜,从这些可以窥见当前的历史热热到了什么程度。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史学发达的国家,老百姓对历史一直兴趣浓厚。村夫野老茶余饭后都喜欢谈古论今,天崩地坼易辙之季的明末,竟出现比当下易中天还要红的讲史明星柳敬亭,得当时封疆大吏左良玉欣赏,让其参与军机要务,黄宗羲、吴伟业、张岱一班最一流的学者文人都为他树碑立传。历史是一面镜子,宫廷争斗与政经权术被用以借古鉴今;历史是一种工具,或警世或励志,足以经世致用。眼下的历史热可见是一种古即有之的传统延续。
仔细盘点这几年一波一波的历史热,分明看到各个朝代风水轮流转,各领风骚数几年。忽如一夜之间风气大开,人人都开始谈论章太炎、胡适之了。
民国热:从2005年以来清史热的衍生
所谓民国始于1911年清朝覆亡,终于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这段历史不是国泰民安的盛世,却是暗发魅力的时代。这段被称为民国时期的38年里,既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又光怪陆离醉生梦死,既兵荒马乱枭雄横行,又英雄辈出志士如云。
民国热其实是清史热的衍生,清代由于文字狱的桎梏,士人都收敛了性情钻进故纸堆里做考据之学,后人写来写去也就是康乾盛世与宫廷政变那些事儿,而民国却因为大厦将倾出现了极致的多彩斑斓,外来的和固有的东西交错碰撞出绚丽的色泽。章太炎、鲁迅、胡适、陈独秀、苏曼殊、周作人……有时读了他们激动人心的文字,便想象那让人怦然心动的时代和人事,觉得谜一样的话题和掌故是那样多。
由于意识形态和现实环境的种种原因,讲述民国历史向来是学术界和文化圈的薄弱环节,但恰恰这段历史对现代知识分子影响比较大。因此,近年来民国作为一个散发文化热力的名字,在文化界已如燎原之势,许多作家学者都对民国这一题材迷恋。
梳理民国热要追溯到2005年。当年一本类似《世说新语》的体例结构的书,从集纳大量丰润真切的历史细节中再现了民国的种种情境。唐德刚的《袁氏当国》则以其不依风附草的学者气概,给袁世凯这个遗臭百年的人物“同情之理解”,烹调了一份具有独特口味的历史文化大餐。张鸣的《历史的坏脾气》以其对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勾勒出民国人物百般脸谱,检讨中国历史的劣根性,取得市场和文化界的认可。
2006年民国大记者陶菊隐的《北洋军阀史话》以《武夫当国》的书名推出,描绘民国那风云变幻时代里的枭雄惊奇与政治秘闻,从这本文笔与现场感俱备的煌煌130万字的历史巨作开始,出版界掀起了一场关于民国热。就在这年傅国涌推出《笔底波澜》,这部号称“百年中国言论史”至1949年便戛然而止,其实主要内容集中于民国时期,作者以史家的血性和厚重独辟蹊径地关注近代言论。何兆武的《上学记》则是以自己的亲历叙述了民国那些陈年往事,蕴含着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民国历史的反思。杨天石、智效民、邵建等人关于民国这些人那些事把民国热推向了高潮。
2007年李辉选取美国《时代》周刊有关中国的封面人物为独特的切入点,结合该杂志的报导原文,再参照当事人的回忆录和相关史书的记载,以编年史的方式描述了民国重大历史事件的演变进程和历史人物的命运,这本《封面中国》被一些报刊评为年度十大好书之首。就在这年末国内文坛著名奖项——“十月文学奖”的桂冠被孙郁一组关于“民国人物”文章所摘去,这组文章在2008年初以《在民国》为名集结出版。这些有关民国的大量图书,把民国热延续到了2008年。
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是以鲁迅研究而鸣世的学者型作家。他在鲁迅博物馆的办公室就充溢着民国的气息,满目遍是发黄的民国旧刊与书籍,让人仿佛置身“在民国”。孙郁常概叹文化是需要生态的,而在民国时的艺术与学术,基本还保留了精神的多样性,使得各类人物有了驰骋的机会。所以《在民国》一书,向人们展示了那一时代的多样性:超人的激情与禅林之风,左翼斗士与自由主义绅士,托派与安那其主义,遗老和西崽。这些民国的士人们演绎了诸多的故事,这些力透纸背的文字后面,确乎有直指我心的思想。
民国史:需重新审视
长期以来,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有些僵化和狭窄,把有血肉的历史变成一种干枯的公式。每个历史人物都被贴上了阶级标签,脸谱化、教条化的宣教使得好人和坏人都按照一个模式写。这时期的人物比如朱自清被作为爱国文学家写进教科书,闻一多长久以来作为革命斗士被宣传,胡适之被贴上资产阶级反动文人的标签定格在白纸黑字上……这些概念化遮蔽了民国人物身上的精神理念,使得他们遭到历史的曲解与遗忘。
随着思想的解放与气氛的宽松,很多学者作家开始重新审视民国这段历史。民国热就是当代思想界在反思和我们最为接近的时代,在对民国想象的基础上建构新的思想谱系,为当下行为和理论寻找合理性。
谈及研究和书写这段历史,傅国涌与谢泳诸位是无法绕过的,他们在此领域有拓荒之功。傅国涌在1999年第一次提笔写与民国有关的文章时,所有的情节典故都是从传记、回忆录等原始的材料中爬梳搜集得来,他第一本关于民国人物的《叶公超传》,光写作的资料复印就堆至人高。一些健在的民国名人弟子如季羡林、何兆武等人,其中当然也包括近年逝世的张中行,他们在垂垂暮年开始忆人怀旧,为师长树碑立传,追寻逝去的传统。这无疑为民国热多了几分榜样的号召作用。
在各种原因的促进下,对民国的书写处于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民国热使得民国题材的图书越发繁多,各种被冠以传记、写真的民国书籍琳琅满目,而且逐渐向娱乐化的另一种极端发展。有人开始研究民国的“吃喝玩乐”,有人出书写民国“四大公子”,有人研究民国人物的“绰号”……这些在长时间被屏蔽的历史“好玩”元素,通过各路英雄共同加工与一致想象,终于逃不过娱乐至死的命运。
民国热:喧嚣中被遮蔽的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追溯与重新审视民国这段历史时,可以发现现实与历史同构的地方。一切历史都是在历史学家自己的心灵中重演过去的思想,以当下体验和语境基础推衍出新的意义,民国这段历史的书写也不例外。
民国热确实有点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的意味。民国热对很多大众来说是看逸闻趣事,从民国题材里可以读到一些故事性的段子以供谈资,又可以了解到民国的世态人情丰富眼界,而一些作品其中包涵着微言大义的东西却不被重视。这些写民国历史的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却潜伏在文字背后的,只有用心去体会阅读才能在字里行间寻到所传达的思想内核。
在民国热的过程中,各种关于民国的同类作品蜂拥而至,从人物传记到口述历史应有尽有。但从这些以民国为主题的出版物可以清晰地看到出版界的分化,一方面有一部分人是真正在追求逝去的传统,对民国历史进行反思重建。但纵观各类研究民国著作,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品不多,很多在诸如民国的日记、书信等原始材料挖掘还不够深入。出现了一堆跟风媚俗的“水货”书,以编攒拼凑的方式来攫取市场的利润。这些鱼龙混杂的书一起造成了民国热的虚假繁荣,使得一些正真有思想内力和历史关怀的作品淹没在其中。在日益娱乐化和商业化的背后,民国历史也正在遭受一次来自消费主义最强劲的解构。
民国这段历史承载了太多沧桑厚重的思想内容,又和当代血脉相连,从而才显得如此重要。那一时代最大的丰富性莫过人物的不旧不新又又旧又新,不古不今又又古又今,不中不外又又中又外。在纲纪毁坏、旧屋欲倾的民国时代,知识分子都在想办法救国拯民,在一个铁屋子里呐喊。从研究思想史的角度,教育、实业、革命、立宪、共和等这些主张的提出正反应出百家争鸣的盛况,正因为这些思想提出了,民智也大开了,所谓除旧布新、乱世出英雄,不是没有道理的。这大概也是为何现代不复再出现民国那些大师迭出的原因吧。
书写民国这段历史同样史识是最核心的要求,在尽可能真实地还原民国的真实面目,写出了国危世乱下的文人侧影,亦新亦旧的狂士风流的同时,也让人在读历史故事时关注到背后的逻辑。我们需要有刘知几提出“史学三才”具备的好作品出现。我们今人谈起所钟情的民国人与事,每个人的理由虽有不同,但在对中国的未来做出预设与憧憬的时刻,我们更需要从在民国中开掘资源,嚼一嚼民国所留下的思想文化余根儿。
民国这段历史承载了太多沧桑厚重的思想内容,又和当代血脉相连,从而才显得如此重要。
《民国政要的最后岁月》范小方 李永铭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35.00元
《曾经风雅:文化名人的背影 》张昌华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29.00元
《民国年间那人这事》傅国涌著/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28.00元
《黎东方讲史:细说民国创立》黎东方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25.00元
《民国十年官僚腐败史:北京官僚罪恶史》沃邱仲子撰/中华书局2007年5月第1版/13.00元
《民国那些人》徐百柯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28.00元
《失败的遗产(1913~1923)》严泉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34.00元
《在民国》孙郁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2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