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幸福学图书的写作不仅是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的事,也使作家、企业家参与其中。本文介绍其中比较突出的积极心理学系列、心灵疗伤文学和商界人士的幸福哲学书。人人都追求幸福,但不幸福的人却越来越多,于是可以预计,有关幸福学类图书在中国的出版总量将越来越多。
于丹讲述心灵鸡汤式的《论语》,打动了无数追求快乐的观众和读者,于是被人称为近两年在中国最红的人;无独有偶,在哈佛这一常青藤名校,也出现了一位最红的教师——泰勒·本-沙哈尔,他是以色列人,也讲授如何得到快乐的幸福课,即积极心理学,并使这门课成为哈佛上座率最高的课程。也许是“不幸福的人”越来越多,和于丹一样,他们身边聚集起了无数将他们称作“人生导师”的拥趸。
何谓人生的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但有一点,古往今来,人类对幸福的需求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越来越多的人想解决一个悖论——财富带来的似乎并不全是幸福。
而以“幸福”乃至“如何度过一生”为主题的图书出版,并不仅仅是心理学专业著作或大众心理学类出版的范围。泛概念来说,还有如大众哲学类图书、心灵鸡汤式散文,以毕淑敏为代表的心灵疗伤类小说,王石等企业家乃至国外的管理者讲述企业之外的人生哲学类传记,乃至以此为主题的其他类型图书。本文对其中比较突出的积极心理学系列、心灵疗伤文学和商界人士的幸福哲学进行介绍。
国外“于丹”和积极心理学系列在中国的出版
幸福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对幸福主观感受的规律的学科。哈佛大学网站对“积极心理学”一课这样定义:“本课主要是为营建一个充实人生的健全心理,话题涉及快乐、自尊、理解、友情、爱情、成就、创造力、音乐、精神和幽默感。”
在哈佛开课的4年多来,本-沙哈尔从默默无名的老师,一举成为美国校园的红人。甚至有报道称,选修哈佛大学的王牌课——经济学家曼昆讲述的经济学导论的学生,都比不上选修沙哈尔的课程人数。
但他并非是在美国大学校园中开设“自我帮助”课程的第一人。据悉,全美共有100余所高校开设了“积极心理学”课,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积极心理学中心”主任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是这项运动的发起者。而在中国,本-沙哈尔已经多次来华讲课,并将在7月再次来华。
积极心理学的讲述内容可能会令我们惊讶。譬如“什么最能让我们感到快乐”?他们的答案是“与财富、学历与青春对快乐的帮助相比,信仰与亲情友谊,让我们快乐;至于婚姻,影响好坏参半”。
积极心理学这样对传统主流心理学作出修正,因此成为上世纪末在美国开始兴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的倡议者认为,过去的消极心理学只担负了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病的使命;但积极心理学在此之外,还担负了要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有意义,即鉴别和培养天才这两项使命。所以,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不仅要帮助处于“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普通人如何学会建立高质量的生活。
塞里格曼已经有20多本著作出版,其中较著名的是《真实的快乐》、《学习乐观》、《你可以改变什么,不能改变什么》以及《乐观的小孩》。目前,《真实的快乐》繁体字版由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在2003年出版。《学习乐观——成功人生的第三个要素》在2006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塞里格曼将积极心理学变得有趣。例如,在《真实的快乐》一书中有个快乐公式:H = S + C + V(H =快乐指数 S =Set Range可快乐的范围 C =Circumstances生活环境 V =Voluntary Activities可自控因素)。简单地说,S是代表先天的快乐潜质,其对快乐的影响大约为40%;C是环境因素,其影响约为20%;V是个人信念及思想行为,其影响占40%。因此可以看到,先天的特质虽然很重要,但并不能主宰快乐;人们可以由后天的努力,使自己更快乐。
而对于快乐的构成要素,他认为有三个:享乐、参与(对家庭、工作、爱情与喜好的投入度)和意义(发挥长处,达到比个人更大的目标)。其中,享乐带来的快乐最为短暂。虽然世界上有太多人以享乐为生活目的,但参与和意义却远比享乐重要。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家桑雅·吕波密斯基(Sonja Lyubomirsky)也这样认为,他对人们如何快乐提出八项做法:心存感激、时时行善、品尝乐趣、感戴恩师、学习宽恕、爱家爱友、照顾身体、逆境自持。
虽然“积极心理学”是1998年才在美国创立的心理学新学术流派,但很多元素与中国的哲学思想和世界观不无共通之处。如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以自我完善为基础。而这正是现代幸福科学的基本假设:要帮助别人,我们得先学会帮助自己。而西方心理学现在才刚刚开始研究(或是重新研究)身心合一的重要性。正如本-沙哈尔在他去年10月在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中文版《幸福的方法》中所写,许多的中国人对此方面的了解,要比西方科学家要早得多。
绝大多数人的传统观念中,幸福=成功+金钱+地位;但在他看来,幸福=快乐+意义。增强幸福感的方法,就是增加想要做的事和减少不得不做的事,同时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诸如此类的言论,在他的著作中都有体现,如《更幸福:学习永葆开心和充实感的秘密》(麦格劳-希尔集团公司出版)、《有关幸福的问题》(作家俱乐部出版社,2002年8月版)等。
让我们看看国内已经出现的引进和编著的心理学版本,就学术著作的出版来看,中国对此的引进与国外几乎同步;通俗类作品无论是引进或原创并不多,标杆性人物塞里格曼的作品并无几本。不完全统计来看,有《积极心理治疗:一种新方法的理论和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4月版)、《积极心理学——心理学新进展丛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版)、《当代心理学理论与重要实验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人格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心理资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版)、《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版)、《撬动幸福》(中信出版社,2008年03月版)、《双色:写给年轻人的心理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4月版)等。
疗伤文学:反面看幸福
《相约星期二》、《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直至《一日重生》,三本书将米奇·阿尔博姆与众多渴求心灵慰藉的读者联系到一起。第一本讲述死亡与生活的图书制造了“星期二神话”,全球累计销量超过1000万册,成为超级畅销书。对作者而言,与恩师“相约星期二”的经历也成为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这一经历通过他的笔,讲述出来。而第二本《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纪实换成了虚构,虽然同样讲述生命终结,但主题是生命可以结束,爱却不会。如果说第二本延续了普通人对生命的思考,那么第三本《一日重生》,便描述了母亲之爱,“像一口深井深不见底”。普通的故事,平凡的人生,却有着珍贵的情感,人人皆是如此。也正是如此,阿尔博姆才一次次感动了读者。
在中国,同样擅长疗伤之书的作家是毕淑敏,她是一位既能医治凡体肉身又可疗伤心灵的作家,写作内容和她本人一样,恬淡从容。从《红处方》、《心灵7游戏》,到《女心理师》,她的作品越来越畅销,越来越多的人们在书中寻找慰藉,甚至窥视和猎奇。她的作品,成为心理学和流行小说的结合体。
商界人士的幸福哲学
成功商业人士的传记乃至人生哲学,如同串着珍珠的丝线,是揭示企业家成功之学的又一“道”,被许多膜拜者津津乐道。在展示企业核心领袖的魅力和风采的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人生价值观。同时,商界人士的自传和读本也是出版界对企业资源进行多方面开发的良好范例。
“想看什么就去看,想做什么就去做,想去哪里就去;凡事心有所想,必定身体力行。”这是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在《我的人生哲学》中所表达的对人生看法的核心。作为国际上顶尖的国际经济战略家,他也是一个生命力极其旺盛的人,对人生的理解十分通透。有关他的哲学系列,也成为日本畅销书榜的常客。
中信出版社自2006年以来推出大前研一的文集,在集结出版他的管理学作品的同时,也出版他的为人之道、生活之路。在《我的人生哲学》中,他披露自己人生长乐的秘诀,希望读者从年轻时起进行必要的人生规划,不畏曲折地追求自己的美好人生。而在《OFF学——会玩,才会成功》中,他更是详尽地将自己作为一位身心健康的成功商务人士生活样本进行剖析,将自己打造成知道如何忙碌更懂得如何休闲的例子。他更在书中贴出密密麻麻的日本地名下详细的日元花费记录。至于生活,他还提到了如“边看电视边吃饭是家庭融洽的最大杀手”、“带父母同游,尽孝从现在做起”这样常识性的问题。也许是现代生活过于匆忙,人们都忘记了生活中的常识。而在另一位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旁观者》中,更缓缓讲家常故事,这些看似平常的逸事,是人生智慧的灵光一闪。《旁观者》并非是他的作品中卖得最好的,但却是德鲁克最心爱的作品。
企业家王石算得上是中国财经领域的精英,无论是他的道路还是梦想,都吸引大众注意。王石在《王石这个人》中展示了他的平民化和真实,而同样具有眼球效应的地产大鳄潘石屹在《我用一生去寻找》(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中,解答了人们眼中的他为何总是笑容可掬。还有诸如史玉柱、马云等这些在中国已经成为公众人物的企业领袖,都出版了自己的人生哲学书。对于忙碌的白领人士,这些读本,显然是能触动人心并奋起直追的范本;而对中产阶级人士来说,从物质追求到精神体验,这一心路历程颇具代表性。

于 丹

本-沙哈尔

米奇·阿尔博姆

毕淑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