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徐坤:一个人的奥林匹克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8/7/22 作者:任志茜

\Images\2005-2009\yd080722T0102.JPG

“‘青春中国’承接的正是百多年前梁启超、李大钊等仁人志士提出的‘少年中国’的理念。而今,一个世纪过去了,‘少年中国’的理想已然实现,‘少年’已然成长为英姿勃勃的‘青年’,我们中国正在迈向盛世青春时代。‘青春中国’,正是可以承接历史、朝向未来的一个题目。”

奥运之年,中国作家也修筑了一座恢宏的“鸟巢”。以2008北京奥运为题材,经北京作家协会规划和筹备,作家徐坤完成了50万言新作《八月狂想曲》,并于近日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这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部奥运长篇小说。为了这一天,徐坤经历了漫长的“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从不“宏大叙事”的她,交了一份漂亮的作业。

在上周中国作协召开的作品讨论会上,与会评论家均对徐坤为人为文表示赞赏。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金炳华赞扬徐坤是一位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作家。据悉,《八月狂想曲》作为中国出版集团与花旗爱国者联合开发的重点听书作品,即将完成制作,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正式上市。

献给青春中国

“历经四年打造、如今已然耸立在北京北四环边上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工程,它的设计使用年限是一百年。同样历经四年艰辛打造,我的长篇小说《八月狂想曲》,如果一定要给出一个设计使用年限的话,我想说,一万年。”徐坤希望将这部新作献给这个时代,献给青春中国。而经历了汶川大地震,读者对书腰上那句话“多难兴邦,大国崛起于东方”,也会有别样感受。

这部作品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以一座虚构的奥运协办城市为背景,以奥运场馆建设为故事的主线,塑造了一代年轻的城市管理者和建筑建设师的形象,并高扬青春中国的主旋律,弘扬奥林匹克文化精神。小说的主要情节始终在矛盾冲突中展开,并不回避人性的自私、软弱、贪欲,以及人群中错综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差异,“将城市、乡村、升降、争锋、饮食、男女等以丰富蓬勃的多线条有机地缠结在一起,构成了一座现实与狂想、冷峻与热梦相交织的,风生水起、视野弘阔的精神‘鸟巢’”(雷达语)。

四年下来,头发都白了

“这四年来我们就跟上场的运动员一样,拼力跑着一场写作上的马拉松。其情形,真如同我的小说里所写:四年下来,我的头发都白了。”漫长的采访、宏大的叙事、人物的把握、专业知识的了解、现实环境的艰苦使这次写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最初的采访困难重重,而写作上的困难,也让徐坤为此烦恼。奥运宣传纪律非常严明,有关奥运会的一切,都需要层层报批才能获得采访。而已经公布的信息,又无需小说再去重复。写小说更不同于写纪实文学,小说要有想像、有虚构,要有人物、有故事,要展示人物的命运。“虚构一场足球比赛、写运动员奋战训练为国争光?或者,写大城小事,说说老百姓怎样迎奥运学英语不随地吐痰、民工参与奥运建设不在乎按时发不出工资?这样的小说,有意义吗?”在无限的焦灼之中,她曾想到放弃。

但随着采访的一天天深入,事情渐渐有了转机。她从“要我写”的状态,终于走入“我要写”的冲动中。近距离对北京奥运场馆年轻的建设者们的采访,让她迸发了灵感。这些负责奥林匹克公园景观打造的建筑设计院的院长和总设计师,以及“鸟巢”的中方总设计师,甚至设计“水立方”的青年人,仅三十来岁;这群人英姿勃发,斗志昂扬,充满欢乐,充满自信,热情投身于这一场伟大的时代历史变革。

在徐坤看来,他们客气、放松、有趣、友好,也流露出自信、务实和偶尔的傲慢。理工科出身的履历,也让他们的思维更直率,更简单,也更有力。徐坤认为,他们是这个全球化时代率先让中国的建筑能够跟世界平等交流对话的一批人。眼前这些人,让她看到了“青春中国”的写照,也唤醒了她写作的激情。

“奥运会是人类青春膂力的一次竞赛和展示。我们说‘新北京,新奥运’,而不说‘老北京,新奥运’,也是为了标明一个‘新’字,标明二十一世纪伟大中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的朝气,沸腾,蒸蒸日上,雄心勃勃!当百年前仁人志士提出的少年中国的理想已然实现,‘少年’也成长为英姿勃勃的青年,我中华国家正在迈向盛世青春时代。‘红日初开,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的壮丽景观正展现在我们面前。青春中国,正是可以承接历史、朝向未来的一个题目。”

有了思路,还不能着手立即写作。她从阅读建筑行业专业书籍开始,大量进行专业阅读,并学习掌握主旋律小说的写作特点。与个人化写作、个性化写作,主旋律作品的写作,难度非常大。她需要在不炫技和无从炫技的情况下,在现实主义写作过程里实现题旨。她希望这部《八月狂想曲》是“遵命文学”却不是“应景文字”;是当代中国二十一世纪初风情人物的真实记录,而不仅仅是一时一事的奉命写作。

同时,为此写作的四年间,徐坤在北京作协领导的率领和支持下,采访了数名跟奥运有关的管理者、建筑设计师、运动员和老百姓,足迹遍及沈阳、天津、青岛、秦皇岛等奥运协办城市,还去探访雅典2004年奥运会场馆,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差点成为徐坤“遗作”

小说刚刚交到出版社付梓,徐坤就随中国作家抗震救灾采访团到陇南地震灾区采访创作。在那里,高强度的余震给了徐坤极大的震撼。事后她说,在随时可能死亡的那个夜晚,她惦念的除了远在沈阳的父母,还有她历时四年精心创作、即将出版的长篇小说《八月狂想曲》。“我多么想看上一眼啊,如果我死了,它就真的成为遗作了。”采访归来,她立即将《八月狂想曲》的10万元稿酬和一部照相机,通过中国作家协会捐赠给她采访过的康县豆坪乡小学,用于重建地震中完全坍塌了的小学校舍。

\Images\2005-2009\yd080722T0103.JPG

《八月狂想曲》徐坤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3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