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百年精神家园“并非语言”能详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8/7/29 作者:何柏

一个爱心“泛滥”的女人,总是可爱的。一个身处逆境、自强不息、热爱学习的女人,更是可敬的。

早就耳闻谢爱伟是名门之后,也因如此,她那优雅的身姿、浅浅的笑容、雍容的气度,在我眼中更多了一种神秘感、距离感,乃至压迫感。突然对她感觉亲切起来,是最近接连几次在有关工作活动中碰到她,发现她对下属和周围的人言必笑,笑必赞。乃至再读了她最近出版的新书《并非语言》,更被她对亲人、对朋友、对家乡和父老乡亲的真诚挚爱所感染,一个爱心“泛滥”的女人,总是可爱的。一个身处逆境、自强不息、热爱学习的女人,更是可敬的。

谢爱伟是我国著名革命教育家谢台臣的后人,谢台臣于1923年创办直隶省立大名第七师范学校(现河北省大名师范专科学校)并任校长,1926年冬大名七师建立了中共党组织,谢台臣本人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谢台臣提出“以作为学”和“为革命培养人才”的教育方针,为我党和革命事业培养出一大批高级革命干部。谢台臣是谢爱伟的大祖父,谢爱伟在《并非语言》中充满深情地所描述的“家”,就是以谢台臣精神为主线的“大家”。

翻开《并非语言》,里面有许多谢爱伟与家人其乐融融的照片,一股温馨的亲情扑面而来。但没想到,这种亲情居然强烈到催人泪下,读到“离别父亲”那个章节,我忍不住落泪了:那一年,谢爱伟还是一个14岁的天真少女,她的父亲在被造反派叫去批斗后几天骤然离世,谢爱伟是父亲最为宠爱的小女儿,父亲的突然离去,让谢爱伟和母亲、姐姐痛不欲生。

谢爱伟和母亲的感情也非常深,母亲是她心中完美的知识女性,“善良纯净、端庄大气、理性、温柔……”,谢爱伟毫不吝惜地用一切赞美之词来赞誉母亲。正是因了母亲的言传身教,严格要求,鼓励支持,谢爱伟才无论身处顺境逆境,时刻不忘对知识的孜孜追求,才从河南鹿斗村的一名淳朴少女,成长为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运用流利的英文出访世界多国,热情传播中国文化的外事领导干部。是的,读书改变命运,今日从容淡定的谢爱伟,当年也曾经在农村挑水种地,全家人为饭桌上仅有的一枚咸鸭蛋彼此谦让。

生长于特殊年代,谢爱伟的读书生涯一波三折,但是“我要读书”的热情却从不曾熄灭。工作后出差中,谢爱伟走到哪儿读到哪儿,我在《并非语言》中见到了她在国外出差时写在各种树叶上的中英文读书笔记,看到了她在飞机上、火车上、宾馆里做的书批。更甚者,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她,居然经过认真备考,于2007年考取了中国传媒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导师于根元教授的博士生,于教授夸赞她“一点拨就明白”。她写《并非语言》这本书,也是利用工作之余、茶余饭后、梦醒时分、节假日间的点滴时间,辛勤笔耕积累下来的。

无疑,谢爱伟是一个非常有心的人,一个勤勉的人,一个经常给自己设定目标做些力所难及的事情的人。她又把这种要求,这种谢家几代人的精神传输给她的女儿,时刻叮咛她的女儿要热爱学习,自强自爱,认真做人处世,用谢家家史教育女儿、激励女儿。

什么叫书香门第、革命家庭?我想大约就是谢家这种无论富有或贫寒,无论面对多么艰难的人生困境,却始终不放弃对信仰的追求和读书的热爱。一个家族的精神和历史,反映的正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侧影,原本学英文、EMBA出身的谢爱伟,用母语创作出这本《并非语言》,我们在读的时候,也会因此很轻易地越过语言进入书中描述的心境——爱、向上,缔造人生精彩。用和谐的心态励志人生。

\Images\2005-2009\yd080729T0610.JPG

《并非语言》谢爱伟著/安徽出版集团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6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