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校以及大学生活
摘要:
整个三月,我都在阅读这本书——《河南大学的青青子衿》。它像三月的春阳一样,拂慰着我的心灵。
张清平写她的母校河南大学,字里行间饱含深情。无论是书写母校历史的《贡院碑》,还是描述母校建筑的《我是景色,又是目光》,其笔墨字字精当、十分传神。她的叙述真挚、率性,有时甚至带有夸耀的口吻。其情也真,其意也切!
在叙述母校多舛的命运时,作者是那么焦急和沉痛。本来长于描摹和抒情的笔调,此刻却无法像往常那样娓娓道来,款款深情。在写到河南大学因日寇西侵而罹难的那一章里,作者的叙述节奏明显变得急促。她大量运用独立成段的句法:“5月12日,血色清晨。”“5月13日,血色黄昏。”作者的心一定是纠结着的,为母校师生在异族践踏下的苦难历程。她选择了简约而克制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忧伤和悲痛。
作者用力最甚的,是写河南大学那些早年的先生。那些身着蓝布长衫的师长,其道德文章、性情为人,像一个个独特的文化符号,穿越了几十年的岁月,赫然烙印在历史里,鲜明而真切:嵇文甫、任访秋、李嘉言、姚雪垠、李白凤、苏金伞……这一个个振聋发聩的名字,不仅曾经是河南的骄傲,而且体现了真正的大学精神。
当写到自己的同窗和大学生活时,张清平的笔又变得轻松而俏皮。她用调侃的语调写她的同窗好友……
书中采用了许多老照片,更见出作者独特的用心。那些几十年前的人、上百年的老建筑,在黑白的照片里,像屹立于风雨中的汉代石碑,把一个学校、一个时代的青春记忆传递给了后人。一幅幅黑白照片,却见出了厚重的底蕴。凝重的底色上,五彩的文字呈现出了斑斓的校园生活和多采的青春。
本书作者对时代的记录和把握,对家国和民族的忧思,都独特而一往情深 。作者对重大事件的叙述真是举重若轻,她只用那么轻盈的几句话,就足以拨动读者的心弦。这个中的滋味,还是留待各位看官自己去细细品味吧!

《河南大学的青青子衿》张清平著/大象出版社2008年2月出版/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