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米粒儿老师》沙蕙著/中国画报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24.80元
和以往关于教育、关于校园的小说不同的是,“米粒儿系列”小说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它既是一部涉及教育现状、揭示校园内幕的作品,同时也是一个年轻女孩的成长体验——透过成长中的年轻女教师的目光解读今天的中学教育,以成长中的年轻女教师的视角展示诗意中包裹着丑恶的中学校园生活。
《米粒儿老师》是“米粒儿系列”小说的第二部。从小说的时间结构来看,则可以说是《好校长 坏校长》的前传。它讲述米粒儿老师从一个自由散漫、无拘无束的中学生变成一个有责任心、爱学生、对教育事业有着真诚的热情和独立思考的中学教师的成长历程。如果说《好校长 坏校长》以静态的方式刻画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理想校园和理想教师的形象的话,那么《米粒儿老师》则以原生态的方式真实记录下在理想背后艰难跋涉的脚印。
和之前的校园小说相比,尤其是“80后”的青春体验小说相比,作者沙蕙更注重展示校园生活中遗忘在公众视野之外一个非常需要关注和重视的群体——年轻教师的生活形态,同时她将以往传统观念中学生和教师的对立关系,巧妙地转化为一种共同成长和相互协作的关系。米粒儿老师的与众不同之处,不仅仅在于她在教学和教育行为上的特立独行、教育理念上的超前性和实验性,更重要的是,作为小说主人公,她首先是一个学生,之后才是一个老师。
小说的前半部分描写了女生米粒儿的成长故事。米粒儿是一个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漂亮女孩,父母同为大学教师的家庭背景使她的性格中自然地富有理想主义色彩,而90年代日渐开放的大学校园又为她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成长空间。她向往的是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大学期间她做过模特儿,拍过广告,到歌厅走穴,流连于时尚的娱乐场所,她任性,散漫,天真,固执,是个和传统的游戏规则格格不入的女孩,但最终迫于压力她走进一所市属重点中学,当上了一名平凡普通的中学教师。小说的后半部分讲述了米粒儿经过一番矛盾挣扎的心路历程终于爱上了教师职业以及她的学生,她与学生的关系愈来愈亲密——甚至连自己从中学时代就萌芽的爱情也因此黯然失色,但教师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利益的明争暗夺不断烦扰着这颗单纯的心灵,终于,势利势力突然掀起的变故,逼使她离开了心爱的教学岗位,离开了她朝夕相处、相亲相爱的学生们……
从某种意义上说,《米粒儿老师》可以称作“校园隐情小说”。在当下的中学生活中,一种在全球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的环境下的严重的矛盾已经日益凸显出来,当今的学生与校方,似乎都失去了往日的单纯,面对各类新闻层出不穷的中学校园,我们难免好奇。校园是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米粒儿尚未成熟,套用那部描写青年成长的著名电影的题目,我们又可以将《米粒儿老师》命名为“另类年轻女教师的青春残酷物语”。
当她是女生米粒儿,她像后来的学生一样,也面临过各种各样的成长问题:早恋、叛逆、父母的不理解、朋友的离家出走、高考的失利、大学的处分、前途选择的迷茫……那些成长的烦恼和青春期的困惑她都有过铭心刻骨的体尝和记忆,也正因为如此,当她目睹着他们经历自己曾经经历的挫折和困境时,她自然而然地站在了他们一边,诚如歌中所唱:“因为路过你的路,因为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悲伤着你的悲伤”。
从“成长小说”的角度来看,小说提供了不同于其他20世纪70年代女作家的成长经验,在小说中我们看不到通常对欲望叙事的迷恋,而看到了小说主人公内在的精神历程,她怎样由一个单纯的女学生,经历社会的磨练与心灵的坎坷,最终成长为一位体贴、善良、关爱学生的女老师。她的成长,是从一个单纯的受教育者到充满浪漫理想的教育者的成长——一个现今文坛稀见的纯净文本。
诗意是喷涌而出的,从米粒儿的爱心中,从沙蕙的笔底下,二十几万字激情纵贯,让你的感动再无处可藏。
据我了解,作者本人与她笔下的米粒儿老师的经历有颇多相似之处,她是成长于北京高校大院里的女孩,也做过模特和中学教师,我们固然不必在小说中寻找作者的影子,但从这个角度来读解这部小说,会发现其实它不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校园小说,它实际是以小说的形式表达沙蕙对于当下中学教育问题的一种深度思考,这种思考是为了寻找出路的思考,因此而区别于以往对中学教育的简单粗暴的指责和挞伐。或者说,这是第一次身处中学教育实践最前沿,也是对中学教育最有发言权的教师认真而有建设性的发言,声音尽管微弱和单薄,但毕竟显现出一种努力。
和《好校长 坏校长》风格一致的是,小说《米粒儿老师》最打动人的地方,除了成功塑造了一个全新意义的教师形象之外,还在于透过描述女生米粒儿和她的老师袁丁之间的关系,女生米粒儿和她的好朋友吴非、杜兜儿、小渔儿之间的关系,以及米粒儿老师和她的学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米粒儿老师和学生之间平等合作、相亲相爱的关系,营构了令读者神往的理想的新型师生关系。
事实上,近年来在基础教育领域内,以师生关系为视野的“当代合作思潮”正成为一股新的潮流。它汇集了包括苏联的合作教育学、美国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德国的交往教学论、美国斯莱文的合作学习理论等多个国家的著名教育理论,以师生关系入手反思当代教育,并为当代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其中美国教育家罗伯特·E·斯莱文在多年研究基础上提出,应当把合作学习的基本原则纳入到整个学校教育系统,包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育行政人员,学校与家庭及社区等的全面合作,他在《教育中的合作革命》一文中宣告:“一切合作革命正在缓慢地,但又无可置疑地在美国教育中崛起。”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在教育中要贯彻人际关系的3要素,即真诚、接受、理解。其中“接受”即指“教师要允许学生表露自己的情感,不管是令人高兴的,还是让人不快的,教师应该接受这些表露,并由衷表示欢迎。”前苏联学者也指出:“教育教学并不取决于教师的善良愿望,而是取决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活动的性质,他们之间的关系的性质……”倡导用“同志式的创造性教学的关系”和“创造性的友谊关系”取代“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概念,其中“创造性的友谊关系”起主导作用。这部小说的精神底蕴,正与这种教育理念相契合,自然要触痛当下教育体制的某些神经。
无论如何,当我们看到女生米粒儿在班主任袁丁的帮助下健康地长大,当我们看到学生们在米粒儿老师爱的关注中快乐地成长,我们会突出重围,在众声喧哗中对中学教育保持一份难得的冷静和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