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70年前的“另一个”朱湘
摘要:

朱湘(1904~1933)
诗人、散文家。出生于湖南沅陵,15岁入清华学校,因诗名被称为“清华四子”之一。曾在上海大学代课教书,参与创建北京适存中学。1927年毕业赴美留学,先后于劳伦斯、芝加哥、俄亥俄大学就读,1929年10月回国,应聘于安徽大学筹办外国文学系。出版诗歌、散文、评论、译文、信札等多部著作。

■浮世绘
○董喃(书评人)
有时一些远去的事物会不期然地重新浮现,展现惊人的魅力。以诗歌和译文而闻名的现代才子——朱湘的英年早逝,使其满腹的才华未及展示,就被时间轻轻地掩去,成了一个时代的暗影,未免令人遗憾。但即便如此,其留下的为数不多的作品仍然价值不菲,让人重读之下,生出唏嘘感慨。
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在重读诗人那唯美的诗歌的同时,更会发现其散文随笔的丰饶可人,别有韵致。《才子英年——朱湘集》一书中选择的并不是他据以闻名的诗歌,而是散文,包括文学评论和书信等,让我们看见了现代才子孤傲倔强、怒目金刚之外的平静质朴、秀雅恬淡的另一面。
读朱湘的散文,犹如走进了亲身经历和体验过的生活,予人自然、亲切。他的散文,去掉了诗歌追求形式唯美的束缚后,显得更加平静、朴素、无矫无饰。如《北海纪游》,用轻松的笔调写出了风景的美丽清幽和友情的欢乐温馨,写景与抒情,赏物与谈论,结合得巧妙贴切,既轻松又发人深思,同时也传达了一个道理:游玩,景色固然要美,而陪在身边的人更为重要。有了好的伙伴,才能有好心情,有好心情才能见到好景色。“在春天梅雨左右的时候,凡人手所接触到的东西都呈现一种新奇的潮润,并且一阵阵可喜的轻寒不时地向面上飘拂起来;连绵的雨声节奏地敲击于屋顶之上,在深邃的房屋中惊起了微妙的回音。”江南之春雨时节,早在幼年读唐诗宋词时就已心向往之,朱湘在此描绘的江南梅雨季节,让人觉得仿佛置身其中,好像伸出手去,就能觉着那份潮润轻寒,空气中的雨意清冷透彻,室内幽暗,让一切亦真亦幻,如梦如烟。再如《烟卷》,抓住烟盒中的广告画片这一小物件来写,索然无味的话题一下子变得趣味盎然。
朱湘的散文带着诗人的眼光和情怀。在他的散文中,洒脱与隽永自然流淌,构成了一种不期而至的散文诗特色。《江行的晨暮》就是最好的例子。
平静秀美的白描,更增添了他散文的独特性。《迎神》中,写他过檀香山岛时见到的迎神祭祀的情形,虽然只是叙写一个事件,但我敢说,不管多少人看过这场景,都不可能像作者这样用如此静谧优美的语言叙说出来。经由作者之笔,这场景是这样的令人神往,使人如临其境。
除了散文,书中还收录了朱湘的书信和评论。朱湘的书信感情真挚,行文流畅,言辞浅如白话,给我们以美的愉悦。《海外寄霓君》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多情文人的家信,是那么地温馨。他在评论中以自己的艺术感受和印象为根底,并非学究式的研究,也非旁征博引的宏文,批评者被视为活生生的对象,同时又能以活泼的笔调表达自己的感受,因而许多评论也就成了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欣赏性极强。《周邦彦的〈大酺〉》就是极好的佐证。
生活总是残酷的,朱湘的一生,如流星划过,一时璀璨却漫天寂寞。一生追求美的他,在举身赴江的刹那,用自己的生命划出了最后一道美丽的弧线。时光似水,历史如河,生命在长河中就这样消逝,但作品却是永存的。在经历了自然的风雨和社会的沉寂之后,我们不但认识了一个诗人,更渴望去走近他的心灵与生活,去了解“另一个”朱湘。
《才子英年——朱湘集》朱湘著张联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版/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