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借普及经典构建“中端”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7/6/5 作者:李岩,王东

■受访人:李 岩(中华书局总编辑)

□采访人:王 东(商报记者)

\Images\2005-2009\sb070605T0602.JPG

在中国出版集团今年4月的推荐畅销书榜上,中华书局又有《庄子》(文白对照本)入榜;在各大书城,我们看见了更多中华书局的“中华经典藏书”等一批经典普及类图书。在于丹等人讲读经典的图书火爆销售的背景下,中华书局的这一系列举动又预示着什么?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华书局总编辑李岩。

□中华书局普遍被业界视为成功运作传统文化畅销书的出版社,为什么还要下这么大力气做经典普及读物?

■这几年,中华书局在业界异军突起。2004年,凭借阎崇年先生的《正说清朝十二帝》拉开了进军普及读物市场的序幕,到2006年底《于丹〈论语〉心得》更是创造了业界神话。每一本畅销书的推出都令人振奋,但也都会令人产生一丝隐忧。畅销书是有它自身特质的,像《正说清朝十二帝》这样成功转为畅销书的毕竟不多。因此,我们一直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除了运作畅销书,我们还应该做什么?2005年,我们的“正说”系列发货1800万码洋,当时就有人问,明年没有了“正说”,我们靠什么发1800万码洋?这个问题引起我和局领导班子的思考。如果说古籍整理和学术著作是中华书局的底盘,大众普及类畅销书是中华书局的尖兵,那么,我们还缺什么?缺衔接,缺“中端”。古籍整理和学术著作可以保证中华书局的品牌和传统,但是一时难以充当中华书局的经济支柱;大众类畅销书可以提升中华书局在市场上的号召力,短时间内实现大码洋销售,但是缺乏持久力。中华书局95年的传统告诉我们,不能只是死守古籍整理和学术著作,也不能单纯依赖畅销书存活,应该以坚守主业为基础,以常销书保证稳定持续,以畅销书促进迅速发展。经过认真调研分析,我们决定了两点,一是主动运作畅销书;二是开拓新的普及读物领域。现在看来这两个决定是正确的,前者,带来了《明亡清兴六十年》、《于丹〈论语〉心得》、《说慈禧》等一批畅销书,后者则是经典普及板块。

我们运作经典普及读物,除了中华书局生存发展的现实要求我们这么做,也是因为我们身上承担的一份责任。中华书局一直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以前,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古籍整理和学术著作上,强调“服务学术”多了,疏忽了做好经典普及读物这个弘扬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发行员在跟书店业务员交流时,对方都说,你们早就该出这些书了。

另外,经典普及更是时代的需求。这几年,随着“国学热”不断升温,随着《于丹〈论语〉心得》等一批为当代人解读经典的图书出世,广大读者发现,传统经典对他们今天的生活也能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对国学经典产生了阅读的渴望。所以无论从社会责任感还是市场竞争的角度,中华书局都应该大力开拓这一领域。

□为什么选择经典普及板块为突破口呢?

■除了做大众读物,我们还可以往哪些细分领域进军?在当时的研究中,第一个被提出来的就是经典普及,而最被怀疑的也是经典普及。当时争论比较激烈,支持的理由是中华书局有着大量的图书资源、作者资源,可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出书的进度,而且有着雄厚的品牌资源。反对的理由是放下身段,会不会有损中华书局古籍整理出版重镇的形象?会不会冲击我局原有的产品?市场上已经充斥了大量经典普及读物,我们还能不能挤进去?经过市场部、发行部、编辑部充分调研,局里决定进军经典普及读物市场,并于2006年专门成立了文化读物编辑室,负责运作此类读物。第一个“实验品”是《史记》白文普及本,当时,我局已有点校本、根据点校本出的简体横排本等几个品种,读者群主要是专业读者,每年销量稳定在几千册,定价在100多元,还能不能出新的品种?经过分析,我们发现,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普通读者神往《史记》,想读《史记》,于是我们请老专家把关,在保持原本子权威性、助读性强的基础上,去除了专业性、学术性很强的“表”和“三家注”部分,将《史记》的原文展现给读者,定价才28元。市场给我们的答案是可喜的,到今年4月,10个月已经销售3万多册。而原有的几种专业性较强的本子的销量并没有受影响而下滑。第一炮的打响给了我们信心和鼓舞,随后推出的《三国志》、《资治通鉴》白文普及本也受到了市场的欢迎。“白文普及本”系列成了我们一条新的产品线。

随后,我们开始运作“中华经典藏书”这套丛书。以前,我局已经出过一些经典的注释翻译读物,比如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销量一直很好,但存在的问题是规模不够,体例不尽统一,不太适合一般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我们分析了市场状况,预感到社会上渐渐升温的国学热将带动图书市场的传统文化热,经典普及读物将成为新的热点。就在这套书第一批8种推出后不久,我局出版了《于丹〈论语〉心得》。于丹热带动了人们关注《论语》、关注经典的热情,半年时间,“中华经典藏书”销售势头喜人,领衔的《论语》销量近4万册,最少的《战国策》也接近2万册。这样的销售数据不仅在我局是少见的,在同类图书市场也名列前茅。而今年4月推出的第二批8种也借助第一批的势头迅速获得了市场认可。

□中华书局是如何运作经典普及读物的?

■首先,我们强调的是质量。市场上有很多经典普及类图书,但是明显可以看出一些出版社不具备出版此类图书的能力。比如《论语》,大家都知道这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汇辑而成的一本书,但是很多出版物上赫然写着“春秋·孔子 著”,这不是贻害读者吗?中华书局是业界公认的出版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出版社,我们出版普及读物也要强调权威性、学术性,不能提供粗制滥造、错漏百出的东西给读者。

其次,我们强调市场运作。做畅销书需要了解市场,做经典普及读物一样需要。我们的“中华经典藏书”为什么一下子在市场上站稳脚跟?除了中华品牌的号召力起了很大作用外,精心设计选题、装帧,选择出版时机,跟踪市场动向都起了作用。本套书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因此我们首批推出的都是只要具备一点传统文化知识的读者都耳熟能详的经典,我们称之为“经典中的经典”,诸如《论语》、《孟子》、《老子》、《诗经》、《周易》等,共8种;在设计上体现引导家庭藏书计划的理念,开本疏朗大方,双色印刷。在《于丹〈论语〉心得》销售火爆,引领广大读者关注经典的形势下,我们要求发行业务员要对客户强调“中华经典藏书”配套阅读的功效。再比如,于丹的两本书市场反响很好,激发了读者阅读原典的兴趣,但是原文毕竟较难读懂,特别是《庄子》。我们便适时推出了“文白对照本”,原文和译文在一个展开面上,非常方便读者阅读。《庄子》首印2万册,当天就发货一空。

□市场上有那么多品种,为什么中华的经典普及读物这么迅速地为市场所接受?

■这主要还是“中华”品牌的作用。现在的“中华”品牌不仅是传统文化权威出版社的象征,也是传统文化好书出版社的象征。换句话说,就是中华书局的知名度提高了,读者群扩大了。年长的读者通过二十四史等一批古籍整理图书了解中华书局,希望我们向下做一些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年轻一代的读者通过《正说清朝十二帝》、《于丹〈论语〉心得》知道了中华书局,希望我们向上出版帮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的图书。所以说,是市场的需求、读者的需求在促使我们加大出版经典普及读物的力度,获得市场的认可也就比较自然了。

□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形成了“白文普及本”系列、“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系列、“中华经典藏书”系列等产品线。下一步是要加大这个板块的开发力度,扩大规模。具体来讲,一是进一步充实、完善现有产品线,比如“中华经典藏书”今年还将推出第三批的8种,“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系列除了已经推出《论语》、《庄子》、《四书》、《三国志》,即将推出《史记》研究大家、著名学者韩兆琦主持翻译的《史记》等等;二是新开产品线,毕竟经典普及的领域非常广阔,而且细分读者群的种类较多。我们的目标是,在丰富品牌优势的同时,形成种群优势,每年实现1000万码洋的增长,在若干年时间里,形成一批常销书,构建中华书局的“中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