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古籍整理出版原创力缺失为哪般?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9/7/17 作者:徐俊

○徐俊(中华书局副总编辑)

新中国有计划地开展古籍整理工作,始于1958年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的成立。古籍小组设立之初的主要工作,就是制订古籍整理出版的长期规划。在1982年古籍小组恢复工作以后,又陆续制订了1982~1990年、“九五”、“十五”、“十一五”的古籍出版规划。中华书局作为古籍专业出版社,承担完成了这些系列规划的主要任务。最初中华书局承担的规划项目占全部规划项目的80%,现在总数虽有所减少,但仍是承担相关项目最多的出版社。在国家“十一五”古籍出版规划的196个项目中,中华书局就承担了39项。古籍规划在保证古籍整理重点项目和原创作品按计划出版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古籍整理出版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也直接影响了古籍整理出版的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古籍规划从原来自上而下的制订颁发,逐步转变为由各社申报、古籍小组汇总审批立项并进行资助的模式。这种模式转变的背后是古籍出版格局的变化——从原先中华书局、上海古籍社两家专业古籍社为主,变成20余家古籍社以及众多综合性出版社、大学社、教育社同台竞技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古籍出版的专业化队伍并未能随着这种转变而培育和稳定。随着古籍出版专业分工的打破,规划的主导作用弱化,编辑队伍专业化不够,客观上造成了原创古籍整理图书减少,同质化产品甚至质量低劣产品充斥市场的现象,也带来了出版资源的浪费。

从社会文化的整体环境来看,人们对传统古籍越来越陌生,古籍图书的市场也越来越局限在专家学者的小圈子。古籍整理的上游环境不好,长期以来,高校及研究机构对古籍整理成果的考评体系不尽合理,古籍整理作品不能与论著、论文拥有相同的评价标准,导致古籍整理人才缺失,学者们主动承担的古籍整理项目越来越少。不过这一情况最近有所改善,教育部目前已经对原有的考评体系进行了调整。

此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严重影响了专业古籍社的积极性,伤害了古籍出版的原创力。如古籍整理著作的版权保护一直有很大的困难,侵权认证可操作性差,使得该类图书的著作权官司很难打,改头换面的古籍整理作品大量出现;再如近年蓬勃发展的民间古籍整理数字化项目,大量非法使用已经整理出版的古籍整理图书,侵犯了专业古籍社的版权,也侵害了从事古籍整理的学者的权益。中华书局、上海古籍社这样的出版社数十年积累下来的大量古籍整理图书,被扫描之后放在网上非法传播,直接影响了本版纸质图书的印数和销售。

总之,要保证古籍整理出版的健康稳步发展,以下三点缺一不可:一是制订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切实可行的中长期规划,二是保证古籍整理专业出版社队伍的稳定,三是出版社内部要培育古籍整理出版的专业化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