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转企背景下古籍出版凸现人才瓶颈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9/7/17 作者:王东

\Images\2005-2009\20090717T0801.JPG

■商报记者 王东

在近日召开的2009年度古籍整理项目补贴评审会上,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指出当前古籍出版存在的一个现象——大部头的古籍汇编类出版物增多,但学界对质量颇有微词。在他看来,要改变这种状况,提升古籍整理出版质量,“需要拥有一支专业素养良好的古籍整理出版队伍做保障”。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古籍出版社一度人才济济,以上海古籍出版社为例,当时该社仅文学编辑室就有30多名专业编辑,这些编辑当中还有一大批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参加工作的老专家——其专业实力并不逊于任何一所大学的古典文学教研室。但是时至今日,虽然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呈现繁荣景象,重大项目遍地开花,但是古籍编辑人才断层现象严重,编辑人数减少、素质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可以这样说,古籍编辑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这一专业领域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

古籍编辑人才匮乏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不同类型出版社的相关原因不尽相同。浙江古籍出版社总编辑石英飞在出版社工作时间虽然并不长,但她对于出版社古籍编辑人才断层问题也已经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她发现,造成人才断层的主要原因,是一批工龄在30年以上的老编辑在转企过程中因为待遇问题而提前退休,严重削弱了编辑队伍的整体实力。因为转企而造成的老编辑流失现象,也存在于大部分古籍专业社当中,而这对其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影响也比较大。

与此同时,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古籍出版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加大,目前国家财政出版古籍补贴经费已从1983年的170万上升到2008年的2000万元,各地政府也都有一些针对古籍出版设立的专项资金,这推动了一批重大项目的开展,而与之相对应的编辑人才队伍在过去的20多年中却没有很大变化,这就在客观上形成了古籍编辑人才相对短缺的现象。北京大学出版社典籍与文化事业部目前正在承担国家十一五出版项目“儒藏”的出版工作。据该事业部主任马新民介绍,在北大社古籍出版的历史上,其相关编辑力量长期处于国内前列,后来该社的古籍编辑室和文史哲编辑部合并,专业古籍编辑的培养也陷入停滞状态。但从2004年开始,随着“儒藏”编纂工程的启动,北大社将典籍与文化事业部独立出来专门进行古籍出版,但由于需要同时承担“儒藏”以及其他出版项目,目前这个事业部虽然已经有9名专业编辑,仍然面临人手不足的问题。

重大出版项目的实施所带来的编辑人才缺口,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动态增大的趋势,这使得古籍编辑一时间成为“紧俏人才”。据岳麓书社社长易言者介绍,湖南省重点出版项目“湖湘文库”获得了省委省政府7000万元的拨款资助,该社就承担了“湖湘文库”一半以上的出版任务,另一个国家重点项目“中华大典”的艺术典则获得了国家500万元的拨款,其所承担的其他两个国家重点项目“大中华文库”和“清史出版工程”的部分项目也正在展开。而随着大项目的陆续上马,编辑力量不足成为古籍社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该社从2006年开始大力引进人才,相继从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文史哲专业招收了7名应届毕业生,并且在今年上半年再度引进了两名古籍编辑。易言者表示,岳麓书社今后还会以每年两次的频率招收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巴蜀书社副社长林建介绍说,作为一家专业古籍社,该社在1996~2005的10年间一度停止招收专业古籍编辑,但是最近几年开始大量吸收编辑人才,主要是因为该社承担着国家重大出版项目“精注本二十四史”、“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法律典以及经济典)的出版任务。尽管如此,现在专业编辑人手依然不足,在今后3年内出版社仍将保持目前的招聘势头。

在吸纳人才的同时,如何保持古籍编辑队伍的稳定,也成为业界另外一个关心的话题。对于这个问题,林建表示“很头疼”——巴蜀书社从2005年开始招收的编辑目前已经有4位离职,他们或者奔赴更有吸引力的工作岗位,或者去读书进修。

要解决这个问题,建立适合古籍编辑工作特点的业绩考核标准和适当的薪酬标准,可以让热爱这个专业的编辑更加安于岗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文献分社社长雷回兴介绍说,该社的珍稀文献出版业务开始于1994年,今年年初正式成立文献分社负责这个板块。她认为,文献古籍整理的编辑工作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且不同的项目需要投入的时间的弹性比较大,这种工作的特质决定了出版社在管理编辑的时候不能以对一般图书编辑的考核方式管理他们。广西师大社就比较注重给这类编辑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出版社只对文献分社的总生产量和图书销售情况有考核指标,并未将其落实到每个编辑头上,在薪酬制度设计上也并不会单纯以图书的经济效益作为衡量指标。据高克勤介绍,上海古籍社新入行的编辑在出版社工作的前3年主要用来打基本功:第一年的考核指标仅为成熟编辑的三分之一,第二年递增到三分之二,逐年累加。对于那些有发展潜力的编辑人才,上海古籍社也会大胆启用,有的编辑在参加工作5年左右就可以走上编辑部负责人的工作岗位。

总的说来,目前全国古籍社分成三类:一类是享受地方财政或出版集团政策补贴的古籍社,他们的古籍出版重点项目可以得到集团的项目补贴,或得到来自集团的流动资金支持;一类是有上省级目录的教材或教辅图书的出版社,他们的古籍出版因其经济效益好而有充足的资金支持;还有一类是没有上述资金来源的古籍社。就前两类社来说,他们同很多出版古籍图书的教育社、大学社一样,其古籍编辑队伍建设可以获得比较充足的资金支持,队伍也就更加稳定;相比之下,第三类社就不太“有办法了”。

天津古籍出版社社长刘文君介绍说,最近几年,随着老编辑的大量退休,该社出现了专业编辑人才队伍紧缺的问题。刘文君认为,古籍编辑的案头工作难度比一般做通俗、青少年读物的编辑要大,因此对人才的教育背景和素质要求比较高。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天津古籍社无法像一些兄弟社那样提供比较好的薪酬,既不利于留住人才,对年轻学子也没有吸引力;同时,由于古籍图书的编辑含量高于一般图书,且具有显著的公益出版性质,经济效益无法与教材或时尚读物相比。因此,虽然出版社已经改制为文化企业,但如果古籍出版的公益部分缺少相关的扶持政策,很有可能加剧古籍专业编辑队伍的人才流失。中华书局副总编徐俊也认为,古籍图书出版需要的时间周期、人力投入都很大,销售量却很小,销售周期很长,有的古籍图书出版之后3—5年才销完,不适应出版产业高度竞争的态势。出版业转企改制对于古籍出版也有很大影响,企业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但是古籍整理是纯粹的文化传承事业,单凭出版社自身力量难以支撑,应该有来自更多方面的支持。可喜的是,国家对古籍出版项目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这对于中华书局专业人才队伍的稳定起到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