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87~2006,北京图书订货会一路走来,摘下了“集贸市场”“骡马大市”的帽子,已经成为与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全国书市并称的出版业三大盛会之一,被视为业内“风向标”,并正向全球最大华文图书交易盛会迈进。
而2006年,无论对北京图书订货会,还是对中国书业,都将注定是不平常的一年——“十一五”开局在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入关键时期;“入世”进入第五个年头,批发开放在即,出版物市场已能嗅到竞争与竞合的浓烈火药味;国务院刚刚下发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意见,出版发行改革进入关键时刻……
北京图书订货会,这位年方二十、风华正茂的“年轻小伙儿”,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登台亮相”。依旧是人潮涌动,依旧是好书迷眼,依旧是节目纷呈。短短的两天时间里,展场内外,不仅有传统的推介和采购交易,也有着各种各样各类群体的聚会,更有着关于新的一年的新的思考和新的思想碰撞。本报从中撷取几朵浪花,试着解读一些人潮与书海背后的潜台词,也算是两天时间里对“十一五”开局第一年北京图书订货会的不完全印象。
印象一
出版集团规模取胜
本次订货会上,出版集团再一次发起强大的集团军攻势,各集团展位规模大,气势足,展位设计风格迥异,个性鲜明,品牌推介活动更是精彩纷呈。在展场内,在会议厅,在附近酒店的新闻发布会上,不时能够看到集团总裁们活跃的身影,这些重量级人物的出现,也显示出各集团对北京图书订货会的重视程度。
刚刚转制为企业的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此次在展场以近百个展位的气势亮相,所属14家出版单位共展出图书6000余种,重点推介图书1000余种。这些资深品牌社展示的百种好书及联手打造的集团品牌标志出版物“中国文库”和“诵读中国”丛书,成为订货会现场最受关注的精品图书群。
以体制、机制、科技深入创新而备受关注的辽宁出版集团以其多年一贯的亮粉色重装上阵,展示的《钦定四库全书》、《红军长征史》、《工商管理大百科全书》等一大批具有重大文化积存价值的常销书同样引人关注。
在“原创性不足”成为出版软肋时,湖南出版集团一次性出版了6本原创文学,并举办了盛大的新闻发布活动,人气十足。
引起关注的还有刚刚落户吉林出版集团的朗文英语,它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亮相书展,并且首次在中国市场集中性推出系列英语教材,对于以“新概念英语”影响几代中国读者英语学习的朗文而言,2006年的大举进入可谓厚积薄发。
2006的历史大事很多,由此会带来的出版热潮已初见端倪。四川出版集团出版在周恩来逝世30周年之际出版的《周恩来画传》,因为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周恩来波澜壮阔又多姿多彩的一生,而成为了订货会热点。
集团之所以受到关注,不仅因为其强大的产品阵容,也因为其巨大的品牌优势。他们既是书店采购人员无法忽略的客户,也毫不意外地成为领导眼中的参观首选。作为北京图书订货会创办20年以来第一位现场视察的署长,新闻出版总署署长龙新民对展场内集团的展位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他首先来到了中国出版集团,随后又考察了上海世纪、重庆、河南、湖南等出版集团,对一批学术和文学价值比较高的图书给予了充分肯定。
印象二
华文出版“大团圆”
在连续两年邀请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日本等海外华文书店的基础上,本届北京图书订货会首次邀请港澳台地区出版单位设摊参展,使北京图书订货会真正实现全国出版“大团圆”,向成为全球最大华文图书交易盛会迈出重要一步。145家港澳台出版机构带来了7000余种2004~2005年度的新书,必将为大陆图书市场增加新的活力。
组委会对港澳台参展机构给予了“特殊待遇”——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1号馆一层西区,18个展位占据了“有利地形”,成为参会代表的必经之路,惹得不少国内出版机构心生“妒忌”。“特殊”还不仅限于此,组委会更是利用此次难得的“团聚”机会,邀请来自台湾、香港、新加坡、加拿大等地的四十余位出版机构和海外华文书店代表,与国内同行座谈,就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及海外华文书店在出版、发行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己见,共同探讨中国书业如何走向世界。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参加座谈会并讲话。他说,北京图书订货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和全国书市,以及即将在新加坡举办的首届海外华文书展,为华文出版走向世界提供了窗口和平台,对于培育、推动、造就华文出版品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华文世界的崛起与发展正受到世界的瞩目,国家将继续加大对华文出版“走出去”的重视与投入,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原则,希望大家积极参与,集中各方的经验与智慧,携手推广中华文明,传播优秀文化。
总署对外交流与合作司司长张福海对目前两岸交流情况作了简要的分析。版权贸易稳中有升,交流日趋密切;2006年连锁也将放开,但总发权、报刊的进口权和销售权并未放开。张福海认为,两岸交流仍存在规模偏小、结构较为单一、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单向型合作较多而团队式、组合式合作较少,战略层面的合作不多,应向合作更深广、具有战略高度、更为专业等几个方向进行拓展。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于友先表示,今后组委会还将继续邀请海外华文书店参加订购,为华文出版走向世界、为海内外交流奠定基础。
台湾图书发行协进会理事长、联经出版公司副总经理王承惠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台湾市场图书出版、发行业的有关调查数据。数据显示,2004年台湾出版业产值306.68亿元台币,比2000年397.5亿元下降了90亿元,2004年申请ISBN的新书39700余种,市场流通新书23900余种,出版百种新书以上的出版机构68家。两岸书展交流日益频繁,也收获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5年大陆出口到台湾图书37万种、160余万册。在台湾上海书店的销售排行榜上,文史社科、文学艺术、西洋文学类位居前三,其中上海古籍出版社、三联书店出版社、中华书局版的图书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三位。
台湾出版事业协会秘书长陈恩泉在发言中回顾了两岸出版业交流的历程,强调了协会在交流中所发挥的桥梁作用,提出推广闽台书城、厦门书店模式,可以成为两岸合作的方向之一,并建议强化华文出版联谊会会议功能,推进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与交流机制。
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广东联合图书有限公司、新加坡大众书局、温哥华现代书店、新加坡上海书局等机构的代表分别介绍了在两岸交流中的经验与体会。
当然,由于本次订货会是第一次邀请港澳台地区参展,在一些细节上也反映出组织经验上的不足,如不少台湾出版商抱怨不了解订货会的交易模式,收上订单来却不知该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发货;港澳台展位的参展图书因为没有贴磁条,被“雅贼”窃去了不少书;另外,对书目和图书的审核标准相较BIBF和其他书展而言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但同时他们也表示,非常重视这样进场交易的机会,来年定会事先作好规划,包括寻找合适的代理商等。
印象三
信息化建设成焦点
连锁经营的推进,物流中心建设的方兴未艾,出版物发行信息标准的即将实施,使信息化建设在书业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北京图书订货会作为书业人的盛会,信息化建设自是与会者热衷的话题。1月8日,新华发行集团总公司、新华书店总店和本报联合主办,北京新华中启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2006年中国图书发行信息化论坛”,由此集聚了众多业内人士的关注。
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新华发行集团总公司总经理宋晓红指出,目前图书市场的最大特征是集团化、信息化、经营连锁化,信息化技术是图书发行行业变革的助推器,相信通过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支持,通过业界的努力会把这件事情做好。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软件行业协会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天行认为,在网络应用和推广的今天如何把发行事业、把书店做好是我们的任务。完善全面的信息化平台,是新形势对图书发行事业的要求。
本报社长、总编辑孙月沐则表示,中国图书商报愿为推进中国书业的信息化建设和中国书业的改革发展做出有益的工作。
在随后的论坛中,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唐肖鲁教授发表了题为“集中管理——打造出版物发行行业集团财务管理新模式”的报告。他在借鉴世界500强管理实践经验的前提下对中国企业集团的竞争力和系统化建设的任务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了中国出版物发行业存在的五大问题,并提出了大中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不同解决方案。
针对目前中国零售业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裴亮作了“信息化应用技术在零售企业如何落地”的报告。他认为,目前中国零售业信息化方面存在数据挖掘和利用薄弱、对企业流程改善和业绩提升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的问题;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建立一套信息应用的绩效衡量指标和方法的解决办法。
赛迪顾问有限股份公司计算机与软件资讯事业部总经理陆渝女士演讲的“协同商务 和谐管理”演讲分为四部分,分别讲述了企业信息化的现状与挑战、协同商务整体解决方案、商业智能市场应用特点及策略建议。
在回顾新华书店总店近几十年在中盘商领域地位的变化中,新华书店总店总经理刘国辉作了“发展图书发行中盘 追求精细化管理”的主题演讲。他指出,目前要利用地域、政策优势服务上游,发展特色经营,要处理好规模效益与经济效益、企业服务市场与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关系,这都离不开企业信息化的支持。在经历深刻变革的时刻要利用信息管理工具辅助提高企业竞争力,他呼吁业内外人士共同努力,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图书发行行业中管理需要的信息系统。
以信息服务于书业多年的开卷书业信息服务机构自然不会放弃订货会这一“特殊舞台”,他们与订货会组委会联合主办了“2006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分析报告会”。开卷常务副总经理、首席产业研究员孙庆国在会上作“2005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分析”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图书零售市场仍然处于增长期,2005年同比增长为7.34% ,各细分市场中少儿、科技、文学、艺术等类别增长明显,而语言、教辅等细分市场增长速度缓慢。《细节决定成败》位居全年大众类畅销书榜首,而10月上市的《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仅凭借3个月的销量即位居全年第二。
孙庆国还结合开卷数据对2005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整体走势、重要细分市场、竞争格局、畅销书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2006年的图书市场进行展望,据开卷分析数据预测,2006年零售市场将有8.74%的增长。
开卷总经理蒋晞亮作了“2005年度六城市读者调查研究分析”报告,就读者人群特征、读者阅读习惯、读者购书习惯、书店的经营与管理、营销活动评价等方面,剖析读者在购书方面的消费行为、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变化。
印象四
书业报告
“唱衰”还是“看好”
从2004年开始邀请民营批发书店参加北京图书订货会进行货源调剂的试点工作,到2005年订货会放宽对二级批发单位的数量限制,正式邀请一批有影响、规模较大、讲诚信的民营批发单位参展。民营书业进入主会场,由幕后走向前台,渐与国营书业享受平等待遇,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条件下公平竞争。
作为主要渠道的有益补充,非国有力量已不可小视,无论在订货会场内还是场外,都表现得异常活跃,第三极书局10个展位的规模和丰富多彩的营销活动吸引了众多目光,志鸿集团的展台气势逼人……特装展台、新产品发布、营销理念推广、经销商大会,一个都不能少,一样都不能差。
告别小打小闹的同时,非国有力量已不再把目光只聚焦在自身,已不再只是埋头实践,而是开始进行理论思考和探索,关注整个书业的生态环境。2005年是书业在困境中发展的一年。对于经营者而言,正确认识与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应对竞争环境中的诸多危机或潜在的危机,从未像今天这样紧迫。图书行业表象下的现实到底是什么样子?未来会沿着哪些路径变化?经营者如何挖潜属于自己的机会创造新的盈利模式?这些都是业界人士需要思考的方向性问题。为此,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非国有书业工作委员会(简称“非工委”)委托相关机构和专家组成课题组对当下图书出版业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希望通过研究解析行业经营现状并藉此勾勒出产业未来,为行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为经营者提供经营创新思路,从而推动全社会共同建设健康的书业生态环境,促进行业的有序发展。1月8日,非工委举办以 “文化、制度、产业视角下的书业困局及对策”为主题的第四期书业观察论坛、2005年度书业产业报告发布暨研讨会。
论坛特邀请中国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演讲的“文化产业的‘战略性短缺’与中国书业”,从宏观角度阐述了中国书业面临的文化环境。和君创业研究咨询有限公司总裁李肃就“国际产业整合经验与我国出版业的重组整合”这一主题,分析了国际产业整合的五大命题,即以资本为本、技术为本、能力为本、信用为本和文化为本。目前我国出版产业面临着出版无再生能力,中盘无控制力,零售无渗透力,需要做五重整合:一是终端整合先行,尽快形成客户渗透能力,引导市场。二是中盘整合为主,国家扶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三流结合的服务平台。三是出版整合突破,体制改革加速分化分工系统。四是技术整合提升,全面推动图书消费模式与媒体技术。五是开放整合产业,出版业与文化产业打破分割,整合集团。世纪蓝图市场研究与营销咨询公司首席研究员张守礼分析了“消费者主导时代图书行业的经营困境与出路”。他指出,中国图书行业在经历了长时期的高增长后,正步入萧条,行业危机已然显现,书业正处在一个大转型的前夜。张守礼认为,这是一个“唱衰”书业的报告,给茫然者以警醒,给有识者以前行的方向,这也是一个“看好”书业的报告,中国书业远远没有达到其应有或者已经实现过的辉煌,仍有巨大的产业整合和价值提升空间,从这个角度看,今天的困局未尝不是一个契机。在消费者主导时代,出版商和渠道商应该致力于满足消费者最佳需求而不是一般需求,致力于提供超便利和体验,因为读者只愿意为体验和服务支付较高的价格。出版商和零售商必须树立自己的品牌,让品牌来代言品质,争夺读者的认知空间。
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副会长、当当网联合总裁李国庆谈了2005年出版业值得关注的几个新现象。他从市场的角度分析,2005年文艺、社科、励志书市场下滑了两三成,学术、专业书市场稳中有升,生活、管理类图书内需兴旺;图书定价上涨为书业带来了10%~20%的利润增长;图书馆购书增长带动了书业内需。从体制角度来说,因为没有外资注入,也没有民营公司之间的合并,民营中下游去年处于徘徊期。许多民营公司关注教辅书,仍在策划和发行方面加大力量。此外,出版研究专家程三国也在会上谈了对书业发展的看法。
印象五
共话风雨二十年
1月6日,第19届北京图书订货会开幕前夕,20多位曾经亲历北京图书订货会从无到有、从“集贸市场”到“国际书展”的老同志共聚一堂,畅叙订货会20年发展的风风雨雨。为表彰老同志们对订货会所作的贡献,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和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还特地向他们颁发了纪念证书。
中国版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谢明清主持座谈会。中国发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新明首先回顾了北京图书订货会的发展历程。他说,当年出版发行业的一些人士,勇敢地站立在改革的潮头,从出版发行业的实际出发,发扬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办北京图书订货会,当时看是小打小闹,但实际上体现了改革的精神,代表着发展的方向。订货会有力推动着出版社由单纯的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折,较好地解决了出版与发行脱节、工序不简便的问题,极大地促进了出版发行业的繁荣和发展。正因为如此,它受到了党和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得到了行业的大力支持,从而路走越宽,规模越办越大,影响范围越来越广。20年来,由一棵“小树苗”逐步成长为“参天大树”,参展单位由当年的40多家在京出版社,发展到包括全国出版单位及分支机构、民营批发单位以及海外华文书店、港澳台出版单位共同参展的大型书展,展场面积近四万平方米,订货由最初的600多万元到2005年的30.69亿元,被誉为国内出版业三大文化活动之一,并被称为全世界最大的华文图书订货会。刘新明表示,只要市场有需要,版协和发协就会继续把图书订货会办下去,并且力争越办越好。
当年为订货会奔波忙碌、并肩“战斗”的老同志们,从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和总署出版物发行管理司司长范卫平手中接过纪念证书,回忆起创业、守业的情景,都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版协原秘书长王业康表示,如何创造好北京图书订货会这个品牌,怎样使图书走出去,全国书市、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北京图书订货会怎么协调,是目前需要做好的一篇“大文章”。曾任版协经管委秘书长的王久安将多年来精心收集的历届北京图书订货会简报、工作总结等相关资料认真整理,作为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订货会组委会,并为订货会20年题词:“订货会应运而生,有志者径流入境,二十年前赴后继,愿出版繁荣昌盛。”王久安还为订货会今后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希望组委会重视包括媒体报道在内的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保留录像资料,并可在会后邀请出版社和书店的领导为订货会建言献策。版协经管委原主任许邦表示,订货会是发行体制、出版体制的改革,反映了出版界和发行界双方的需要,建议改革、扩大订货会功能,主要是在版权交易上下功夫。
邬书林代表总署对20年来为北京图书订货会不断繁荣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老同志表示真诚的感谢和敬意。邬书林说:“你们当时的一小步,成为推动整个出版发行业发展巨大进步的一个强大动力。”“回顾订货会20年的历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尽管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矛盾,但是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靠发展和改革。”范卫平肯定了北京图书订货会越来越凸显出的作用,并表示发行司一定做好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希望老同志继续关注北京图书订货会。中国版协主席于友先建议组委会加强调研,请业内人士多提意见和建议,共同把订货会办得更好。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王俊国参加会议。
(本次报道只是2006北京图书订货会前两天“走马观花”的初步印象。订货会的相关深度关注,本报将在后续报道中呈现,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