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06中国书业十大期待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6/3/17 作者:穆宏志,蓝有林,王丽琼,张红玫,文东,谢迪南,王东

编者按 正如太阳每一天都会升起,中国书业在几分喧嚣、几分沉寂的序曲中,开始了2006年新一轮的运行。但2006年的春天又不同往常,"十一五"大幕初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颁布,给处在改革关键期的中国书业带来了新的希望、新的课题。

2005岁末,本报曾梳理了当年书业的"关键词"(详见2005年12月30日《2005中国书业的春夏秋冬》)。2006年,这其中的许多"关键词"仍将继续"关键",在年内甚或更长的时间内发生量变乃至质变,成为业内外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基于此,并结合开年至今的种种信号与迹象,本报对2006年可能对中国书业乃至全社会产生重要意义的趋势予以勾勒,与业界共同关注,共同期待。

\Images\2005-2009\sb060317T0101.JPG

1农村发行

政府推动 利好不断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中国必须将基础建设投资的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农民将摆脱在中国延续2600年的农业税,并将享受免费义务教育。此外,2006年商务部继续推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快速发展,力争建设10万个标准化农家店。各种支持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推动政策性贷款投向农村流通领域。2006年,教育部门将继续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加大"绿色证书"培训力度。种种利好,对农村图书出版发行可谓机遇多多。

农村图书发行需要更多借助政府推动。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去年推出了"益民书屋",今年将开展"星级书屋"的评选,并根据反馈信息,扶持出版一批"低价位、高质量、有特色"的优秀读物,打造"读书益民"工程用书品牌,带动出版单位推出更加适销对路的产品。市局还以书屋为基础,推动农村发行网点建设工作,赋予"益民书屋"兼营出版物发行的资格,开展为村民代购出版物的服务。由政府拨款资助,动员新华书店对"益民书屋"的代购服务供货,以解决农村发行网点缺乏的问题。江苏省新闻出版局正与江苏新华发行集团合作,规划建设全省性的农村图书发行网点。湖南新华书店集团将加强农村网点建设,扩大"三农"图书发行,全面打造100个规范门店和100个优质农村网点,为农村读者及时输送健康优质的精神食粮。还有业内人士建议,农村图书发行网点建设能否借力 "万乡千村市场工程",将图书、音像制品同时也输入这些门店。

除发展农村图书发行网点外,捐赠、送书下乡仍是新华书店农村图书发行的方式。如湖南新华书店集团推出了建设新农村"百所学校、百万图书"捐赠活动,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向全省贫困地区农村一百所中小学校捐赠总价值200万元的图书,首批捐赠确定为向14个市州的28所具有代表性的农村中小学校捐赠60万元图书。

今年出版社在"三农"读物的选题上"眼睛朝下看",更多推出关注民生的通俗读物。如农村政策口袋书、农民如何维权、免税后农民的出路等热点问题的策划、组稿均有现实意义。湖南出版集团等都提出今年增加"三农"图书品种,拓宽选题思路,不仅推出种养殖图书,还出版有关社会文化、信息技术、法律等图书及音像制品。

当然,推动农村图书出版发行大改观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项时间长、见效慢的工作。长期以来新华书店是拿教材发行利润补贴农村图书发行,而教材招投标的开展,使他们面临一味出让折扣利润所剩不多,甚至可能失去教材发行权的现实,这可能会影响农村图书发行,业内对此非常关注。(穆宏志)

2横向联合

实体化跟进

对于中国书业而言,"联合"本不是一个新鲜的字眼,但毋庸置疑的是,"联合"必将是一种普遍的趋势。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迫于市场无序化、选题同质化等竞争压力,出版社就开始呼唤横向联合,企盼规范市场竞争,随后以组织订货会为主要功能的各种出版社发行联合体纷纷出现,如美联集团、大学版协、华东六省少儿集团、师大社联合体、教育社协调委、少儿社联合体、人民社联合体、文图联、经济联、法律八联、文教类社联合体、京版九联、社科十联、署直发行联合体、中央部委出版社联合体、地科联以及科技版协等。由于这些联合体不以资本为纽带,结构相对松散,联合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功效在很长时间以来还主要停留在营销层面。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这种横向联合之势依然兴盛,合作升级态势愈发强劲。此时,各地组建的出版集团、发行集团,其实质也是出版社间的联合。而像上海高校社联合体、江苏高校社联合体、交通大学社联合体、国防高校社联合体、古籍联、医药联、音像联、城市联、科技八联、建筑联等也陆续登台亮相。原有联合体的成员不断扩充,各联合体内部合作也更加紧密,像美联体、法律八联、经济联等先后建立起自身的专业书店渠道,设立区域代理制度;师大社联合体每年除了举办师大社订货会外,暑期还联合举办图书宣传销售月,还有的在选题方面已开始整合,甚至在作者资源、选题开发、人才培训等方面实现共享。去年,又出现"全国民营社科文艺图书发行联合体"、"全国民营书业少儿读物分销联合体"以及"中国媒体出版社联盟"等三大联合体,前两者的组建势必改变社科文艺类图书、少儿类图书的发行格局,后者更有意向资本整合靠拢,合作各方表示不仅要整合资金、资源,还将共同搭建全国优秀图书推介、评选的权威平台,以进一步推动图书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在新的联合形式不断催生和问世的同时,联合也将从"选题合作"、"发行协作"开始,一步步发展到"资本合作",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改制的发起人名单中,浙江联合出版集团赫然在列。而今年年初,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与河南出版集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更是开创了我国出版集团跨地区合作的先河。据介绍,两大出版集团的合作,是以资本为纽带、以资源为基础、以项目为带动、以共赢为目的的战略合作。合作领域包括出版、发行、进出口贸易、物流、印刷、数字化网络出版、海外出版和发行网络建设资源共享等多方面,重点在图书出版、渠道建设、电子音像和新兴媒体等方面稳步开展长期、深入的合作,共同打造出版品牌和市场主体。可见,出版集团之间的相互参股、发行渠道的共建、物流体系的共享,将是今后联合的一大趋势,而原有联合体也将朝实体化演变,逐渐建立进入和退出机制。(蓝有林)

3新华书店

股改全面展开

2006年,新华书店的股份制改造将深度推进、全面展开。

2004年9月,上海新华发行集团迈出了改制的第一步,由国有独资变为5家国有企业共同所有。同年12月通过竞标,绿地集团进入,并拥有49%的股份,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2006年,上海新华发行集团计划通过兼并和购并一些企业,扩大股份制规模,目前这些工作正在进行中。

山东省店早在2001年就拟好了股份制改造的方案,但迟迟没有批下来,改制方案也在不断修整和改进,今年山东出版集团对其提出了加快改制步伐的要求。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的扩股计划也在逐步实施。早在1999年底,完全由民营工商资本投资的浙江省台州经济开发区新华书店开业,当时六位股东投入50万元,归属台州市新华书店统一管理,5年时间扩股到400多万元。同时还与浙江省新华书店合作,2003年底在江苏徐州创办了全国第一家跨省连锁经营的新华书店。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立伟说,台州的民营工商资本投资新华书店的成功实践表明,让更多的民营工商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将成为浙江省文化大省建设强大的推动力。浙江新华书店集团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2003年下半年开始带领旗下70家公司整体进行"事改企",日前改制全面完成。

重庆新华书店集团公司把完成股份制改造纳入了"十一五"发展规划,力争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目前湖南新华书店集团正在尝试推进产权体制改革。根据不同产业属性,采取差异化操作方式,在部分业务领域率先进行组建股份制公司,吸收界外资本参与经营,待条件成熟,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在确保集团控股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产权多元改造。山西新华书店集团力争在3年内完成股份制改造,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机构,提升企业的现代经营管理能力,打造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作为图书零售的主渠道,全国新华书店纷纷加快了体制改革的步伐,通过股份制改造或者扩股,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新华发行集团改革的方向,也有利于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王丽琼)

4跨省连锁

催化竞争格局

2006年,浙江和江苏、四川文轩和大众书局等跨省连锁活动稳步推进。浙江新华发行集团在这几年的运行中,投资方式灵活,跨省连锁的模式丰富,到目前,该集团所属的跨省连锁书店达到10个,经营面积5.17万平方米。今年4、5月份该集团还将有两家连锁书店正式开业。

江苏省新华书店集团相继在上海、浙江义乌、辽宁大连等地设立了连锁书店,2006年元旦,其下属的贵州万卷新华图书有限公司也在贵阳开业。今年,该集团依然把稳健建设省外卖场作为自身发展的一个方向,列入工作计划。据了解,今年该集团将有选择地在不同省市建设2~3家连锁书店。

去年新涉足跨省连锁的四川文轩,利用总署批准的全国连锁经营牌照及自身资源优势,在实施跨地域连锁经营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据了解,一家新的跨省书城有望于今年5月开门迎客。

而作为民营图书连锁零售企业代表的大众书局今年将在北京、上海、江苏等地成立7~8家书局连锁书店。据悉,3月份在南京又将有新店开业,上海店也将在4月开业。

业内人士指出,跨省连锁清楚地表明了新华书店打破区域界限的走向。虽然异地经营面临资本、管理、信息技术支持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但"雄心勃勃"进行异地扩张的书店本身实力较为强劲,必然会引发当地图书市场格局的一系列新变化,加强对人才和市场的竞争。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会成为部分业内企业的战略目标。(张红玫)

5物流建设

火热中趋向理性

近几年,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书店,物流建设风起云涌,如火如荼。随着教材招投标实施、连锁推进和疆域拓展,物流建设在2006年仍将保持旺盛势头,不仅有新的物流中心投入使用,在建的或准备动工的也不在少数。部分发行集团正筹划另起炉灶,建设新的物流中心,改善原物流中心面积偏小或设计不尽合理或鞭长莫及的问题。

江苏新华发行集团新建的物流中心占地总面积214亩,物流中心规划建设总面积16万平方米(分两期建设),第一期建筑总面积近10万平方米(其中直接用于物流配送的作业场地约8万平方米),建设经费总投资约2.4亿元人民币,预计2006年第二季度正式投入使用。一期工程建设总面积是现物流中心总面积的2.5倍,能够充分满足江苏目前的图书发行经营规模和今后5~10年的经营发展需要。

北京发行集团计划今年10月建成北京出版发行物流中心,总投资7亿元,占地428亩,建筑规模近30万平方米,位于北京通州区台湖镇。拥有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将依托10余条自动配货、分拣流水线和先进的电子标签、自动识别系统,为直营连锁店和社会加盟连锁店提供图书、音像电子制品配送服务,设计年配送能力80亿元,设计吸纳400家以上的出版社进驻,常年展销50万种图书和音像制品。

山东省新华书店兴建的山东出版发行中心位于济南市高新区孙村片区,占地面积约210亩,计划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其中,联合发行工房8.7万平方米。项目计划总投资3亿元,设计年发货18亿元。目前,项目正处于建设阶段,预计2007年完工并投入使用。

湖北省新华书店物流中心今年开工,占地100亩,计划一年半的时间建成。

山东世纪天鸿书业有限公司自获得"出版物国内总发行权"和"全国连锁经营权"后,信息化技术、物流系统已不能适应业务高速发展的需要,他们近期已在山东淄博圈地200余亩,酝酿兴建一个新的现代化物流中心,更重视信息化建设。

此外,江西省新华书店计划今年开工建设一个文化产业园,其中设有物流中心、数码产品研发加工基地等,开拓新业务。据悉,为谋求更大发展,浙江新华发行集团也在筹划新的物流仓库。

相比过去的摸索阶段,今年物流中心建设渐趋理性,不再一味求大贪全,或盲目追求高新技术,本着够用但留有一定发展余地的原则,避免设备闲置。江苏新华新物流中心预留了近40亩土地,将根据集团经营发展的需要进行第二期工程建设(可建6万平方米)。另外,物流中心的功能也日渐丰富,为了紧跟图书发行的电子化趋势,建成后的北京出版发行物流中心将依托自身强大的信息优势和出版物品种齐全的优势,整合现有网上书店,建立大型网上交易平台,发展电子商务。同时,该中心具备强大的功能,包括出版物展销、图书音像制品市场、出版物代管代发服务、物流配送、出版发行信息服务、出版业多功能会展以及外省驻京出版发行基地等多个领域,届时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全、交易量最大的出版物发行集散中心,投产后年交易额将达100亿元。(穆宏志)

6大书城

挡不住的风景

2006年,书城建设持续升温,省市中心城市大型书城的建设也在稳步前行。

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投资成立的北京世纪金典图书有限公司(北京百万庄图书大厦)将于2006年中旬完工并投入运营。深圳书城将进一步打响书城的品牌,当今世界单店经营面积最大的书城--深圳书城中心城,预计2006年5月投入使用。而作为国林风书店升级版的第三极书局也将选择在今年的4月23日开业。

与此同时,安徽新华发行集团今年计划在淮北、马鞍山、安庆、阜阳等地成立大书城。而由江苏淮安市新华书店投资3000万元建造的淮安书城将于今年年底开业。广西区南宁市新华书店投资1个多亿,在市民族大道、金湖广场附近成立的营业面积过万的市新华书店图书大楼将在今年下半年开业。此外,武汉崇文书城、北方图书城、东莞永正购书中心等在2006年也会有一些书店连锁建设。

如今,许多地方政府都将大书城作为城市的文化景观建设加以扶持。同时,随着民营资本强劲冲击、上游出版物品种激增等因素导致的市场竞争加剧,新华书店本身对于大书城的建设也有很强的助推力。

建不建大书城?建多少大书城?大书城幸福时代是否已经终结?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大书城存在问题的讨论沸沸扬扬。不过就2006年的形势来看,质疑并没有挡住前进的步伐。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大书城建设是好事,但要区域布局和数量均衡,不可盲目求多求大,不可一哄而上,一哄而退。发挥地域优势、更新经营理念、提升管理模式、打造书城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应当是书城今后发展的方向。(张红玫)

7教材招投标

一场重要的变革

新一轮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投标,是2006年中国书业最重要的一场变革。对中国书业的支柱性产品--中小学教材长期以来的指定出版方式和单一渠道发行的体制进行改革,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其波及面超过全国三分之一的省份,对中国书业不能不说是一场极大的震撼。

新一轮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投标,是对2002年首轮教材出版发行招投标试点的深化和拓展。与首轮试点相比,本轮试点在许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可归纳为"三扩两改":一是扩大了试点范围--在首轮试点的安徽、福建、重庆三省(直辖市)继续试点的基础上,将浙江、江西、山东、广东、广西、四川、云南、陕西8个省(自治区)纳入试点范围,使新一轮试点扩大至11个省域,既有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又有西部欠发达地区,既有直辖市,又有少数民族自治区,兼顾了各类不同域情,使试点区域在全国更具代表性。二是扩大了招标对象--首轮试点,各地只面向本地区的出版发行单位招标,本轮试点打破了区域限制,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符合资质的出版发行单位均可跨区域参与投标,而且出版招标对象还扩大至招标教材原创出版单位,发行招标从面向书刊发行企业扩大为面向书报刊发行企业。三是扩大了招标品种--纳入出版招标项目的中小学教材品种不低于全品种的10%,招标品种中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主要学科不低于40%。改变了招标方式--首轮试点规定既可采用邀请招标方式,也可采用公开招标方式,试点地区大多采用的是邀请招标,而本轮试点明确规定仅采用公开招标。改变了发行投标者的核心资质--首轮试点规定发行投标人必须是国有或国有控股发行单位,而本轮试点改为发行投标人不受所有制限制。这些变化凸显出新一轮教材出版发行招标在突破地区封锁、所有制限制和扩大竞争等方面的鲜明特色。

新一轮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投标,是对2006年秋季至2008年春季试点地区中小学教材部分品种的印制和供货权,以及全部品种的总发行权实行公开招标,从2月下旬起已在11个试点地区陆续展开。至目前重庆市、浙江省的出版、发行中标人均已产生;广东省的发行招标已经开标,出版招标将于3月20日开标;其他试点地区也将于3月下旬至4月中、下旬陆续开标。

从已经开标的情况看,本轮教材出版招标的投标者实现了跨区域,而发行招标的投标者实现了跨区域和不受所有制限制。部分地区的发行招标实行了分标段招标,则进一步加剧了竞争。

至4月下旬,本轮教材出版发行招投标将全面揭晓。据粗略估算,本轮各省、区教材发行招投标年度总额均为七八十亿元,约占全国图书年度销售的16%。在全国三分之一强的省份进行的这场涉及整个书业近两成销售的变革,为业界所期待,同时也为社会所关注--它关系到千家万户,自不待言。(文 东)

8业外资本

"试水"还需慎

2006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对于中国出版业而言,市场化的进程肯定会加快,因改革带来的对资本的渴望和冲动也会更加强烈。业外资本的进入无疑将成为2006年书业关注的热点。

关于业外资本的话题,要追溯到2004年我国出版发行领域出台的两大重要政策--《外商投资图书、报纸、期刊分销企业管理办法》、《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这两项政策为业外资本进入出版分销颁发了"通行证",中国出版业一时也被视作"围城":城里的资本想出去,城外的资本想进来。

业外资本进军书业的失败案例并不新鲜:名声在外的百荣书店存在的寿命还不到3个月,消失得太快,快得连张内部照片都没有来得及拍摄;而曾经"勇敢地"与广州购书中心隔街"叫板"的南方书城,因为经营管理层专业化水平欠佳,也在开张10个月后歇业;重庆现代书城大张旗鼓,高调入市,走的却悄无声息……有趣的是,尽管失败的案例很多,可是业外资本就从来没有放弃过投资书业的想法。2006年,背靠民营资本的第三极书店很快就会开业,中国房地产界颇有名气的卓达百人行投资有限公司也在年初高调声称进入书业。

这一切,或许源于"出版业是暴利行业"的说法,这是业外资本进入书业的最大动力。另外,"文化"的光环或者也是业外资本看重的一个砝码。当业外资本在书业经过几年"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命运后,有业内人士提示,2006年,不管是业外资本还是书业,都要慎重试"水"--一方面,业外资本为书业的繁荣注入了"活力",以资本为纽带、高度市场化的经营理念和模式给出版业提供了很多借鉴和思考;另一方面,卖书的钱是否那么好赚,还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谢迪南)

9诚信问题

"怪圈"解咒任重道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是中国书业的现实是,一方面,出版与发行之间诚信不够,折扣、销售信息反馈、结算回款关系还没有形成规范的可以遵循的制度;另一方面,书店占有主导地位,出版社的话语权非常微弱,使得后者陷入被动经营的怪圈,这种现象被人称为"诚信缺失怪圈",它所引发的恶果,同时加剧了成为制约书业发展、出版三大"痛"之一的库存问题。说到底,诚信危机的本质就是信用缺失,它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相悖。在缺乏规范与诚信的市场条件下,市场的正常机制就会被扭曲,从而伤害市场的良性运转。出版产业各个环节也被迫陷入恶性循环:出版社回款难使得他们不得不拖欠作者稿费、印刷费、纸张费甚至自己员工的费用。

诚信问题不能不成为2006年书业发展的热门话题:完善诚信体系,规范诚信秩序,是当前中国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所有身处其中的人都必须寻求应对之策。

从2005年开始,社会科学文献、作家、浙江少儿、上海外语教育、武汉大学等出版社与经销商签订"诚信合同"这一举动对于出版业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一纸合同,而最终受益的,将是整个中国出版业。但是,在经销商"结账可以,先退货"的强势话语权之下,从根本上解决诚信问题还任重道远。

2006年或者在更长一段时间内,要让"诚信缺失怪圈"在书业"解咒",并引导行业进入良性循环轨道,需要出版社和经销商以及政府共同努力:双方要签订"诚信合同",在意识层面上树立信规则、守规则、建规则的愿望,形成和达成信守商业道德的共识;在法律层面上建立权利保护、义务履行、责任承担的范例和规则,逐步建立出版社权利保护的体系和机制,最好有专门机构能公布书业诚信体系的基本建设,媒体开辟专栏对书店诚信度进行评级;银行部门也能参与进来,对诚信缺失的书店账进行监控等等。只有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才能使困扰书业的"诚信问题"有望在"十一五"期间得到最大程度的解决。(谢迪南)

10"走出去"

步伐稳中见快

2005年7月,首届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汉语文化海外推广已经进入到了政府"推手"的阶段。也是在这个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发布《"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实施办法》,将对购买或获赠国内出版机构版权的国外出版机构进行翻译费资助,首次为走出国门的中国图书翻译费埋单。而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跨政府部门的协调机构,从去年开始一直有计划地派出教师、设立国外教学中心以及编写国别教材,并且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海外汉语教学机构--孔子学院。对于出版业而言,2005年9月1日至5日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第十二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可算序幕,而10月19日开始的第57届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中国出版业首次以整体形象亮相国际书业界,则成为2005年"走出去"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走出去"的模式上,我国主要的几家出版集团和大型出版社都进行了探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通过与海外出版商的合作,在提高自身产品内容和编辑出版队伍素质的基础上,反向开发海外图书市场,牛津大学出版社和汤姆森学习集团,都从上海世界出版集团引进了英语学习读物,输出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同时,世纪集团还采取通过购买海外出版商的核心资源进而自主研发的方式,寻求与后者共同开拓海外市场,比如该集团译文出版社与牛津大学出版社(美国)就联手进行双语词典在线出版平台的建设。国家外文局借鉴经济工作走向世界的做法,加大对外出版的国际化运作,实施"出版发行本土化"措施,比如在英美等国结合当地需要开发选题,在日本、俄罗斯等国推广中国期刊,并且加大海外发行渠道的建设。中国出版集团则主要在版权输出上做文章,与麦克米兰、托比伊迪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不仅积极推进版权领域的对等合作,而且还根据国际图书市场的需要共同策划开发适合国际市场的出版项目,同时根据中国出版界国际合作从业人员的需要,共同策划和组织系列培训项目。在法兰克福书展登上展会头条的外研社,提出了自己的"对外汉语出版工程",计划每年投资1000万,10年陆续投资1个亿,在图书出版、汉语培训及网络信息服务领域积极探索汉语产业的国际化之路,切实推进汉语的国际推广工作。

在2006年,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步伐只会更大,但是面对更为广阔的国际图书市场,如何建立更为稳妥有效的开拓模式,如何在全球化洪流中凸显并张扬汉语文化的价值,将是2006年书业非常值得探讨的两大问题。

(王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