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对接,并腾跃着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6/3/21 作者:孙月沐,朱晓岚

\Images\2005-2009\sb060321T0101.JPG

\Images\2005-2009\sb060321T0201.JPG

商报图片资料 记者 朱晓岚/摄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自2003年开始的以集团化建设为标志的中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作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21世纪头几年中国新闻出版史上的大事件。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中国的出版体制改革试点单位走过了一个"长长"的里程。今日检视与回眸,"蓦然回首"处,我们眼前渐渐淡入并明晰起它们这样一个姿影--

上 背景篇

组建中国自己的出版、发行集团之梦,认真上溯,也许可追至近代出版史,找到王云五等现代出版家之于商务印书馆的"多元发展组织架构"--一个"集团"的雏形。而真正的当代意义的出版、发行集团,从梦想到现实,却实在是改革开放以来,更确切地说,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才有的事实。而2003年开始的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列进21个试点单位进行集团建设"试水",才算真正拉启了中国的新闻出版集团"成建制"整体推进的大幕。这一以集团化建设为标志的中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作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21世纪头几年中国新闻出版史上的大事件。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中国的出版体制改革单位走过了一个"长长"的里程,值得回眸与检视。回眸检视,蓦然回首,两个"主题词"愈益明晰,这便是:"对接"与"腾跃"。

对接的诱因或曰成因明白不过。一是国内大势使然,二是出版业现实使然,三是国际化视角使然。三者都亟需"对接"。就国内而言,至21世纪之初,经济部类的改革大多走过了探索期而至推进期、完善期,集团公司已然成型,成功者不乏其例。就出版业本身而言,业界也意识到集约化、规模化等现代化集团体制模式的"引力"不可抗拒,出版的产业属性不可回避乃至模糊和漠视,产业运作绕不过集团化。与这二者相比,也许国际上大型出版集团的表现,尤其是对中国出版发行市场的"痴迷",以及他们的实力、身姿,也许《第三次浪潮》《大趋势》中揭示的"现代图景",也许"知识经济社会"、"信息化时代"、"经济全球化"等,不仅仅是作为观念形态的东西强风吹拂而已经进入实践层面并咄咄逼人,使得出版、发行界日益清醒。这其中,党和国家主管部门,一直起着强有力的主导、主推作用。无论是WTO谈判,无论是对国外集团"大鳄"的考察,党政高级官员都与出版、发行界同一脉动,努力寻求基于上述三者的"对接"。而"对接"的目的不言自明,让"集团"真正"动"起来,加速运转,"提速"操作,谋求"腾跃"。

"试点"铺开,一时间中国出版业真有"忽如一夜春风来"之感,全国各地,多处"开花"。切入"试点",下列历史文献尤其值得关注--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即,两办发[2003]21号文件);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即,国办发[2003]105号文件);

《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即,国发[2005]10号文件);

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03年11月)。

最重要的是,是刚刚出台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试点"展开,大政跟进。而相关的大政,又来源于对形势的准确把握,对各种需要"对接"点的认真考察。其大政为--

7家出版集团(出版社)和经营性的2家报社:以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为主,进行从事业体制向企业体制转变(俗称"转企"或曰"转制")的试点;

6家发行集团:作为已经和正在转制的企业,主要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新型市场竞争主体为目标,进行股份制改造(俗称"改制"),加快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系统建设的试点;

4家党报报业集团和2家综合类报社:主要是以机制创新、增强活力为主,进行事业、企业两分开(俗称"两分开")的试点。

如此,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业界有时称之为集团试点工作,有目标、有组织、有步骤地全面铺开。而全面铺开、大张旗鼓地进行的同时,另一主题词也日益凸显:腾跃。这一点,将在"实绩篇"中"下回分解"。

中央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中确定了35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21家新闻出版单位成为"主体"(详见第2版题区),名列其中。

中 实绩篇

如上所述,规模化、集约化终至集团化,各种产业集团的高速发展和空前活跃,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全球经济界包括出版产业在内、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中央关注、政府主推的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正是顺应着这样的大势,进行着国际"竞争对接";也是对中国出版业界现实和梦想的"需求对接",对出版业的产业属性"身份"明确的"属性对接";还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繁荣稳定及其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一个"生活现实对接"。而"对接"的目的,是谋求实绩,是获取成效,是确保这项改革试点工作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两年多的时日过去了,实事求是地加以考察,这项试点工作,真的可圈可点,一些预期性的效果,正在如期出现:对接着,并腾跃着。

关键词

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

目标·实绩:新闻出版改革试点,集团试点,试来试去,不断探索,都属允许和提倡,但是,我们多年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东西,我们的核心理念,一定不能动摇,一定要坚持,要弘扬。这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出版方向,不断加强和完善党对新闻出版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对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权、重大事项的决策权、资产配置的控制权、宣传内容的终审权等"四权"。

实例:这两年,集团试点单位对此坚定不移,充分发挥国家队、重要集团军作用。中国出版集团等试点单位,面对出版物低俗之风泛滥,旗帜鲜明地发出倡议书,号召出版界坚持职业操守,坚决抵制"讲金不讲心"的出版逆流,为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提供优秀精神食粮。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为有效落实"四权",在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一开始就在体制设计中做好统筹:通过股权结构安排,保证宣传文化主管部门对出版企事业重大事项的主导权;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保证党对转制企业各级领导干部的管理权;通过党委成员依法进入股份公司领导层和确立公司决策议事规则,保证党对集团重大事务的决策权;设置编辑政策委员会,确保党对出版企业导向管理权。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大众日报、新华日报等集团,也从转制伊始,就做好相应制度安排,积极探索建立一种既体现党对新闻出版工作领导,又符合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要求的新型领导与管理体制。

启示录:集团试点要转制,要改制,但转制、改制不能是转向、改向。这是新闻出版业的特性决定的。出版业,总体而言,既具文化属性,亦具产业属性,还有政治属性,三位一体。新闻出版产品,不能完全等同于一般商品,具有意识形态性、影响世道人心的"特质"。因此,对此予以管理、指导、引导,乃出版业本身内部规律,也是国际出版业的通则。对事关国家安全、种族歧视、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负责任的国家都有相关法律法规,行业协会也有相应自律公约,大集团也有相应"宏观管理"和"导向"。而我国社会制度和国情决定,对此特别要旗帜鲜明着力强调。这当是集团试点工作持续推进时矢志不渝的目的要求和目标要求。

关键词

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

目标·实绩之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企业法人制度。政企分开,管办分离,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前提。这两年,各试点单位,按照"行政主管部门与集团职能分开、政企分开、各司其职"的要求,在体制创新上有了突破。

实例:中国出版集团公司、辽宁出版集团公司、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省出版集团公司、四川发行集团、福建新华发行集团公司,这两年都分别获得了国务院或所在省、市政府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由中国出版集团、辽宁出版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江苏凤凰出版集团公司分别控股的发行子(集团)公司,与其母公司的产权关系也已明晰。四川发行集团已完成转制改股和公司改造,日前已被批准将在境外上市。吉林出版集团的建立规范子公司体制,浙江、江苏、辽宁、福建等新华发行集团完成整体转制,都顺利有序。

启示录:改制也好,转制也罢,都十分要求制度创新,十分要求按现代企业制度办事,十分要求有一个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那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管办不分、政企不分的旧的制度安排,显然与之相悖。同时,《公司法》对企业集团有明确的母子公司体制要求,要有相应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母子公司的架构中,应有相应的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这些,都是出版体制改革试点、集团试点工作中极其重要的工作。我们的目标是:尽快成为规范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即"四自")的市场竞争主体。这方面,试点单位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建设,也为整个新闻出版界改革提供了启迪。

目标·实绩之二:形成新的特色模式,实现体制机制创新。21个试点单位"做集团",做试点,这是共性,但21个试点单位又各自具有自身特点,各具"个性",因此,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进行体制创新、发展模式设计,尤显必要。目前,可以说,21家出版集团、发行集团等试点单位,都非常注重创新,"八仙过海",各擅胜场。出版集团的国有独资集团公司模式、有限责任公司模式、股份公司模式、内涵式发展公司模式及发行集团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股份制、公司制改造,都为业界体制改革过程中制度创新提供了思路。

实例·出版集团之国有独资集团公司模式。中国出版集团、辽宁出版集团、吉林出版集团、广东省出版集团等皆属此类,其共同特点是均已获得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国有独资集团。

实例·出版集团之有限责任公司模式。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属于此类。因其系由原法人联合体改制而来,现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而建。

实例·出版集团之股份公司模式。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属于此类。该集团按照股份制试点要求,将全部经营性资产剥离出来,与其余5家发起人共同成立该股份公司。

实例·出版集团之内涵式发展公司模式。人民邮电出版社属于此类。该社的做法是,保留事业单位性质并作为出资人,投资建立人民邮电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实例·发行集团之进行股份制、公司制改造。这是我国发行业先行"放开"后的"实惠",几乎所有的发行试点单位都在朝着这个方向迈进,目前只有进度不一之别。四川发行集团进展较快,为人瞩目。该集团完成"事转企",妥善有效地解决了"人"的问题,并且已着手按现代企业制度来规范运营。在改革中,逐步完成了从行政式管理向产权管理、从事务性管理向战略管理、从粗放式管理向绩效管理、从单点管理向系统管理、从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的转变。

实例·报业集团之"两分开"模式。报业等传媒业的经验,同样值得出版界关注。"两分开"模式,即采编、经营两分开,即内容采辑姓"事"(事业体制),经营部分姓"企"(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面向市场)。这一模式,当会对一些含有报纸、期刊的出版集团以有益借鉴作用。

启示录:改革就是改变、变化,就是创新;体制改革当然就是变化、变革、"刷新"、创新体制。而运用何种模式,决不仅仅是"技术层面"问题,更是制度层面问题,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问题。这里介绍的几种新闻、出版、发行的新模式,着实会让业界耳目一新,也会令不是"试点单位"的业界中人触类旁通。我们的眼光更应放远:这种种模式,不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物质生产经济部类集团早已使用了的模式吗,不是国外成熟的各类集团包括媒体集团的成熟模式吗?--学习、借鉴,也是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应当更好地结合精神生产、流通的特点,在学习、借鉴中更重"刷新",更重创新。

目标·实绩之三:探索多元投资主体格局,试点单位上市取得进展。吸纳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争取上市,这是近年来体制改革的一个焦点,人所关注。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在履行完备严格的审批程序后,一些试点单位"近水楼台","春江水暖",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实例:外资方面,有新华发行集团的新华书店总店与人民出版社等7家国内出版单位、北京博恒投资有限公司及英国派克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立新华出版物流有限公司,现已挂牌运营;业内、业外资本方面,有世纪出版集团与上海大盛房产有限公司、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和浙江联合出版集团等做共同发起人组建公司。上市方面,北青传媒在香港上市;四川发行集团公司、辽宁出版集团等一批试点单位,在完成整体转制后,都在积极准备上市。

启示录: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上市融资,是现代企业的良好运营方式之一,亦称资本运营。企业之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通畅与否及多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展开竞争的要素。新闻出版这方面起步晚,且有严格的审批要求。现在,试点先试,值得贺喜。紧接着的问题是,"上市融资之后"的运营,包括上市之后的风险应对,均已到了应当马上跟进研究、制定对策的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关键词

重塑市场主体、效益、业绩

目标·实绩:体制改革试点、集团试点运行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目标、目的,便是重塑市场主体,使新型市场主体凸现其实力、活力、竞争力,凸现"集团效应"或曰"集团效益",创造良好经营业绩。试点单位这两年不负众望,在这个"关键部位"做出了好的回答。

实例:中国出版集团2006年工作会议上,提供的最新材料表明,继2004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9.29%后,2005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增速明显,其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2%,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4%,资产总额比上年增长11%,所有者权益比上年增长6%。辽宁、吉林、广东等出版集团,中国科学出版集团等这两年都有较大增幅。

发行集团试点单位则在积极投身市场竞争,逐步形成现代市场营销体系上着力、发力。江苏新华发行集团构建了以连锁经营为特征的现代营销体系,按照统一规范的连锁经营组织建设要求,搞好"八统一",即,将连锁总部与子公司连锁门店间,形成"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进货、统一结算、统一退货、统一策划、统一信息标准"的运营机制,2005年销售已达75.08亿元,去年,又跻身"大型企业500强"之列。浙江新华发行集团公司的连锁"触角"外伸,效果明显,去年全集团销售额增长12.89%,利润增长11.64%,净资产23.57亿元(不含宁波地区,并已剥离改制成本4.55亿元),比上年增长60.01%。

启示录:出版体制改革,转制改制,重要目标便是重塑市场主体,俗称"造大船"--还有称为打造"航母"的,一句话,是要这个主体是新型的,能竞争的,有实绩的。"壮大实力、激发活力、增强竞争力"这"三力",是目标,也是检验集团化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这两年的试点表明,这一"试水",有"利"可图。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的集约效应、规模效应正逐步体现,市场表现不俗。事实上,国企改革难度极大,而这两年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相比而言,颇有差强人意之处。要稳定,要"分流",要"安置",还要抓"集团效益"和"经营业绩",抓变"物理变化"为"化学反应",难度颇大。人们期待的是,假以时日,集团化在市场中,"新型主体"能发挥更大成绩,表现更好的经营业绩。

关键词

跨行业、跨地区、跨媒体

目标·实绩:重塑新型市场主体后,这一新型主体就要发挥优势,像一个真正的集团那样在市场打拼。而跨行业、跨地区、跨媒体,正是集团之长,也是政策所允,"有实力办大事"的长项得以发挥,合力效应得以实现。目前,出版、发行集团试点单位都有动作,初见成效。

实例:跨区域跨所有制搞连锁是发行集团这几年的"兴奋点"、"重头戏"。浙江新华发行集团公司将其产品资源和信息资源与社会资本的网络资源结合,开通网上书店,他们"伸手"在同样发达的省份江苏的徐州搞连锁,业界瞩目。继徐州"博库"之后,又在上海徐家汇开设10000平方米的上海"博库"。他们还和浙江邮政的网络、投递资源相结合,开通浙江邮政183图书网购和浙江邮政185图书话购业务,与浙江邮政所属的邮政书店进行连锁配供试验。跨地区方面,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和图书配供能力,与社会资本合作进行连锁经营,与深圳核工业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在深圳开设8000平方米的连锁卖场。

出版集团方面,今年1月的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与河南出版集团"跨地区战略牵手",当是一个重要事件。事实上,这一举措,既实现了出版业的强强联合,又实现了以资本为纽带的跨地区联合,动静较大,反响强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广东省出版集团、辽宁出版集团等,也均在北京设立了分支机构,谋求扩大在京的业务发展。

也许报业"三跨"的"动作"更大。《第一财经日报》的创办,既是媒体联手,又是跨地区合作,北京青年报、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强强联合,使得这张报纸甫一问世,便有响动。北青报参与北京儿童艺术剧院的股份制改造,与香港TOM集团公司成立中国网球公开赛体育推广有限公司等"手笔","跨"的步子,都堪称"腾跃"了。

启示录:在国家政策允许的前提下"三跨",是集团运作的优势所在,"经济增长点"所在,也是集团"腾跃"的新目标。人们更感兴趣的是集团之间的强强联手,更感兴趣的是"三跨"后的结果。

关键词

高新科技、出版生产力

目标·实绩:集团,现代企业集团,尤应重视高新科技的应用,使之成为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助推和提升其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两年,出版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十分关注"第一生产力",效益明显。

实例: 2006年2月17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和浙江联手,使用新的"发标"(《图书流通信息交换规则》),正式签订《社店信息对接合作协议书》,对改善连锁经营中信息不畅的问题,促进社店间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正常运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两家表示,希望借标准出台的契机,通过社店间的信息对接,改变行业库存积压严重、不讲诚信等一系列出版生态问题,以此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江苏新华发行集团在连锁经营改革中,"信息先行",顺利实现了企业网第二次升级换代,成功开发了拥有60多万条数据的马克数据系统,建成了电子化销售模式,运作后的图书馆直供销售额快速增长,新的销售增长点正在形成。集团总部与子公司网络成功对接,总部和门店的信息数据都实现了实时交换,实现了集团内部信息一体化的改革目标。辽宁出版集团建立了以高新技术基础设施为标志的取代传统出版方式的发展平台,建设了全国第一个出版智能大厦,包括通讯、卫星、信息等七大系统,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大大提高,该出版集团还单独铺设专用光缆线,直接用三颗卫星连通。

启示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点,也许越是现代企业,越是"大船"、"航母",体会越是深刻。建设"智能型出版大厦",辽宁出版集团的眼光、气魄和手笔,都是现代的,是信息化社会的,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告别出版粗放式生产和流通,提高、解放和发展出版生产力,注重高新科技已成当务之急。不仅集团改制需要对此高度关注,整个出版业,一些不是集团的大社名社,一些有条件的出版发行单位,都应与时俱进,及时跟进。动手宜早。

关键词

走出去、国际视野

目标·实绩:"走出去",系新闻出版五大战略之一("五大战略"为:精品战略、集团化战略、人才战略、科技兴业战略、"走出去"战略)。出版体制改革试点,集团试点单位,是"大船"、"航母"。打造之初衷,就是不仅要有全国眼光,且要具国际眼光,要整合出版资源,打造新型市场主体,这个市场,包括"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即包括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这两年试点期内,试点单位表现不俗。

实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的法兰克福书展,政府由于第一次出面组团,各出版集团试点单位成了团中之"团",都很活跃,业绩骄人,广受瞩目。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对外输出图书版权90多项,相当于该集团前几年在法兰克福书展签约数的总和,内容涉及医学、科技、教育、中国历史与文化等多个方面,包括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多个语种,还引进图书版权300多项。辽宁出版集团携260种图书参加法兰克福书展,选题具有鲜明的中国社会和艺术文化特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集团与德国贝塔斯曼集团签署了"中国读本"德文版合作出版协定。

而此前,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同施普林格出版社签订了在海外合作期刊出版的协议,即在今年也就是2006年,代表我国自然科学领域最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中国科学》、《科学画报》,将纳入Springer Link网络平台,扩大海外发行,提升品牌形象,促使我国学术期刊走向国际。而辽宁出版集团这几年,以"输出中国"为战略目标,实施多元化、产业化、全方位输出,与美国第一国际投资集团公司合作,在美国建连锁书店,开发北美市场,与美国出版公司合资在纽约成立大中华出版公司,输出辽宁出版集团图书版权,令中文图书直接进入美国图书市场;与意大利、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出版、发行公司合作,输出中国文化。发行集团这方面也有建树。四川新华发行集团下属的文轩连锁在台湾地区开办了大陆出版物分店,新华发行集团总公司也已启动了海外连锁经营项目。

启示录:"大船"是要出海远航的,新型市场主体面对的是整个国际出版市场。我国的图书出版业贸易逆差严重。"官""民"同忧。这里,有市场份额的"经济账",也有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传播的"文化账"--也许后者更是一切负责任的出版家,更应关注的责任。出版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尤其重任在肩。去年法兰克福书展上中国试点出版集团"群像"的成功亮相和一些出版发行试点单位的成功"出击",给了我们以信心,我们期盼一艘艘"大船"扬帆远航。

下 前瞻篇

作为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试点单位、集团试点单位在短短的两年中,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重塑市场主体,在诸多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与进展,实现着"腾跃"。这,不仅为21家试点单位继续前行,"可持续发展"积累了有益经验,也会给业界同仁以良好启迪。毕竟还有相当量的新闻出版单位不在"试点"之内,毕竟中国新闻出版业是一个更加庞大的群体。因此,对试点单位的梳理,当会对整个出版界,对建设良好"出版生态",对出版事业、产业协调发展,起鉴往知今、互相启发的作用。--这,理所当然,也应包括直面其困难、问题。

换言之,21家试点单位的"对接"和"腾跃",还有不少罅隙、差距,还有不少缺憾、毛病,回避不得。体制改革,集团建设,也许更需耗费我们的汗水、劳动和智慧。这,同样是我们应当清醒看到的。问题,有的是"内生"的,有的是"共生"的,有的是过程性的,有的还可能是体制性的,全局性的。如,出版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国家文化资产管理的理顺问题;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中的公益性事业单位相关政策问题;试点单位转制成本问题;有些配套经济政策不到位的问题;集团建设不可盲目攀比和重复建设问题;等等。这些,好多都属"外部因素",是试点单位自己"试"不出路子来的,需要更多政策指导和扶持。

出版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本身也有若干需要思考的问题。比如,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到位与否问题;集团品牌建设与集团内部原有品牌的关系问题;目前已为媒体或业界关注的一些集团热衷的楼厦建设、物流工程等是否会成为"形象工程"和"短期行为"的问题;如此等等。相信身临其境的试点单位同仁当会理出更多条目。此外,我们在对试点单位出版体制改革予以关注和全力推进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全局,关注"出版生态",关注那些跟进"试点"的大社名社,关注更多的中小出版社。"新型市场主体的'对立面'不应是其他正在成功运作的市场主体",一位资深出版人士如是说。这,当然也是深化出版体制改革不应忘记的,是深化出版体制改革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先哲如是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鲁迅先生的名言。出版体制改革试点单位、集团试点单位这两年走着的路,在中国,有困难当道,无先例可援,然而,试点单位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大胆改革,紧紧围绕与书业本身内部规律,与国家发展大势,与国际大势包括国外新闻出版集团运作发展趋势的"对接",艰难摸索,坚定前行与"腾跃",初见成效。鉴往开来。不管是21家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也好,还是更多的出版单位也罢,来日方长,长路迢遥。我们的选择只能是,缘着"对接"之途,努力"腾跃",扎实前进,迈向新的里程。

参考文献与资料:

《新闻出版总署调研报告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有关管理部门提供的21家试点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材料

有关管理部门提供的有关新闻出版转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材料

《出版集团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

《国外出版业宏观管理体系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

《中国图书商报》《中国出版》《出版发行研究》《出版参考》等报刊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