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编者按 近年来,我国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积极稳妥地推进集团化建设以及由内涵式发展培育造就出一批大社名社。这些大型、优秀出版单位成为中国出版业的中坚力量,使出版产业的市场集中度空前提升,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效益与品种同步增长,中国出版跻身世界的竞争能力逐渐显现,对我国出版业发展具有了风向标意义。为了对这些出版集团和这些大社名社的发展状况有更冷静客观的认识,从而更加准确地掌握我国出版业的整体发展趋势,2007年初,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对我国已经批准成立的25家出版集团和14家年销售额在2亿元以上的在京出版单位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由出版专家组成的课题组进行了详尽周到的分析。现将课题组调查报告全文发表于下, 相信这个报告中数据的准确性与分析的权威性,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1 39家出版单位的总体经营情况
2006年虽然受到教材招标、中小学教材降价等因素的影响(根据各出版单位上报的数据,因教材招标降价和教材限价使得这些出版单位总计减少收入近10.11亿元),但从这39家出版单位的各项数据看,总体上保持了良性发展的态势,各项经济指标都有较明显的增长。
2006年,39家出版单位共出版图书品种132345种,约占全国出书总品种的54%;其中新书58542种,约占全国新书总品种的44%。
2006年,39家出版社(集团)的总资产规模达到933.52亿元,净资产总计为518.07亿元,销售收入达到737.61亿元,造货码洋和发货码洋分别达到409.83亿元和404.32亿元,全年共创造利润总额(税前)52.60亿元。库存总码洋188.11亿元,退货总码洋22.33亿元(这项数据7家出版单位未报,因此是不完全数据,有一定缺口)。与2005年相比,25家出版集团资产规模增长了8.43%,净资产规模增长了7.45%,销售收入增长了5.22%,而税前利润增长了0.68%。
从2004年到2006年,14家大社名社的资产规模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总体增长率平均每年达到9.84%,净资产规模、销售收入以及利润总额每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5.38%、13.87%和12.56%。
总之,2006年,不论是大社名社,还是出版集团,这些中国出版业的中坚力量都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规模不断扩大,盈利能力不断增强,品种的增长与效益的增长大体同步,而且这39家出版单位出版总品种数和新书品种数所占的比例要远远低于他们资产总额、净资产额以及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等经济指标所占的比例,表明他们的单品种效益远高于整个出版界的情况,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 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一)规模分析
1. 总资产分析
各单位总资产在此次调查全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相差很大,其中前15家大型出版单位总资产占到75%,其余24家出版单位只占25%。
江苏凤凰出版集团以88.94亿元的资产规模名列榜首。浙江、山东、湖南、河南和中国出版集团总资产规模超过50亿元。从整体看,出版集团的资产规模要大大超过大社名社。除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规模较大外,其他大社名社的规模要远远低于出版集团。14家大社名社的总资产合计为106.05亿元,平均每社7.6亿元。在各家出版集团之间,规模差距也非常明显。有3家出版集团资产不到10亿元,读者出版集团总资产只有6.26亿元,是资产规模最大的凤凰集团的7%。有一半的大社名社资产不到5亿元。
2. 净资产分析
与总资产指标一样,各家出版社(集团)的净资产规模分布也呈现出差别较大的特点。净资产超过20亿元的有9家,最大的江苏凤凰集团的规模是最小的电子工业出版社的20倍。排在总资产和净资产前20名的除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外,全部是出版集团。
3. 销售收入分析
把39家出版社(集团)的销售收入进行排名,排在前6名的是江苏、浙江、山东、湖南、河南、河北等地方出版集团,中国出版集团排在第7位。虽然多数出版集团销售收入都高于大社名社,但读者、重庆、北京、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等4家出版集团的销售收入低于很多大社名社。
表1 出版集团及大社名社总资产、净资产及销售收入情况
(按总资产规模排序)
4.利润总额分析
从利润情况看,虽然总资产、净资产及销售收入较大的江苏凤凰、浙江和湖南依然排名靠前,但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和外研社都进入了前10名。这体现出大社名社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
辽宁、吉林、山西等出版集团虽然资产规模超过20亿元,但税前利润却不足1亿元。此外,黑龙江、北京、重庆等资产规模较大的出版集团,税前利润也落后于大多数大社名社,在39家出版社(集团)排名中靠后。除机械工业出版社未提供数据外,有数据的38家出版社(集团)无一亏损。
表2 出版集团及大社名社税前利润排名
5.造货码洋分析
表3提供了39家出版社(集团)造货码洋排名。图书造货码洋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一个出版社或集团图书出版或生产能力,是主营业务的体现。因为很多出版集团包含了发行集团,因此造货能力主要体现了集团内出版社的生产能力,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中国出版集团虽然在总资产及净资产排名中落后,但分别排在造货码洋的第二三位,这说明它们与排名第1的江苏凤凰出版集团一样,经营情况良好,主营业务较强。而山东、河北、吉林、贵州等其他业务所占比例相对较高。造货码洋前20名的出版单位中,大社名社占了4家,包括高等教育出版社、外研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北师大社。
表3 出版集团及大社名社造货码洋排名
6.发货码洋分析
发货码洋的排序和前面几项指标略有不同,前面各项都排在第一的江苏凤凰集团在这项指标中降为第二。值得注意的是发货码洋排名前20名中,大社名社有6家入榜,这表明了大社名社具有较强的销售能力。
表4 出版集团及大社名社发货码洋排序
(二)绩效分析
1.盈利能力分析
39家出版社(集团)2006年的平均资产利润率为5.63%,平均净资产利润率为10.15%,平均销售利润率为7.13%,保持了较高的盈利水平。
表5、6和7分别提供了各家出版社(集团)具体的资产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排名。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大社名社普遍好于出版集团。25家集团的平均资产利润率为4.37%,净资产利润率为8.36%,销售利润率为5.52%,而14家大社名社的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3.94%,净资产利润率为17.32%,销售利润率为20.42%,分别比集团高出9.57%、8.96%和14.9%。排在资产利润率前10位的除了个别出版集团外都是大社名社,而排在后20位的都是出版集团。销售利润率的排名情况也与此类似。这表明大社名社资产优良,具有很强的盈利能力。
表5 出版集团及大社名社资产利润率排名
2. 净资产利润率分析(见表6)。
表6 出版集团及大社名社净资产利润率排名
3. 销售利润率分析 (见表7)。
表7 出版集团及大社名社销售利润率排名
4. 库存情况分析
2006年39家出版单位的总库存为188.11亿元,库存率(库存码洋/造货码洋)为46%,从总体上远远低于图书全行业的库存率(2005年全行业库存率约为98%),其中大社名社的库存率为43%,又略低于这39家出版单位的平均值。应该说,对这里的库存不能一概而论,对于面向高校教材出版的出版单位,由于目前高校招生情况的不确定性,保持高校教材必要的库存是保证课前到书的必要手段。但有一些出版单位如浙江出版集团、高教社、湖南出版集团、中国出版集团、辽宁出版集团、吉林出版集团、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等7家出版单位的库存率都超过了70%,而吉林出版集团高达200%,浙江出版集团、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库存率超过100%,这种情况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表8 大社名社与2005年环比增长率
(以总资产排序)
5.退货情况分析
由于有7家出版单位没有退货方面的数据,因此,这里仅就可以同比的32家出版单位的退货情况进行分析。32家出版单位的总退货码洋为22.83亿元,退货率为6.57%,基本上处于正常水平。由于这些出版单位绝大多数都承担了大量教材出版,因此,他们的总体退货率应该低于整个出版行业的平均退货率。但也有些出版单位退货率较高,中国出版集团、清华大学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退货率都超过10%,而机械工业出版社、科学出版集团的退货率都超过20%,科学出版集团的退货率高达23%。
表9 出版集团2006年较2005年各经济指标增长率
(按总资产增长率排序)
(三)2006年经济指标与往年的比较
1.大社名社2006年与2005年经济指标对比
与2005年相比,14家大社名社的资产规模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总资产增长率达到10.52%,净资产规模、销售收入以及税前利润也分别增长了18.61%、11.14%和29.84%。从2004年至2006年年均环比增长率分别是总资产9.84%,净资产15.38%,销售收入13.87%,税前利润12.56%。这几项指标都超过了出版业的平均增长率。
表8提供了14家大社名社2006年与2005年相比总资产增长率的排名。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14家出版社的总资产和净资产都有增长。在税前利润方面,与2005年相比,有北师大社、高教社、中国地图社等3家出版社出现了下滑。
2.出版集团2006年与2005年经济指标对比
由于有多家出版集团成立于2004年及以后,成立当年由于进行资产重组、出版社合并等,规模变化较大,所以,为了更客观地反映出版集团的发展,我们选取了2005年的数据与2006年进行对比。与2005年相比,25家出版集团资产规模增长了8.43%,净资产规模增长了7.45%,销售收入增长5.22%,而税前利润则只增长了0.68%。
表9提供了与2005年相比,25家出版集团2006年总资产增长率排名。与2005年相比,只有两家出版集团的总资产和净资产出现下滑。提供数据的24家出版集团中,有4家出版集团销售收入出现下滑,其中四川出版集团下滑幅度较大,下滑接近13%。
值得注意的是,提供数据的24家出版集团中,税前利润增长情况不容乐观。一是出现利润下滑的出版集团数量多:与2005年相比,有多达11家集团的税前利润出现下滑;二是下滑幅度大:11家利润减少的出版集团,减少幅度都超过了10%,利润下滑幅度超过20%的有6家,其中山西出版集团、山东出版集团的下滑幅度甚至达到或超过40%。
利润的下滑有客观存在的外部原因,因教材招标、限价等原因导致收入减少,25家出版集团共减少了10.11亿的收入,而2006年25家出版集团税前利润总额36.19亿元。其中由于教材降价而对利润影响较大的出版集团为:湖南、山东、河南、广东、四川等出版集团。
3 增长的特点和原因分析
(一)增长的特点
1.各主要经济指标大多数出版单位呈现全面上涨,但也有少数出版单位有所下降;2.在规模上集团呈明显优势,但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则是大社名社有明显优势;3.各出版单位之间的不平衡加剧,出版业分化呈现加速之势;4.中小学教材在经济增长指标中作用明显,市场化程度有待加强;5.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出版效益增长有明显作用。
(二)增长的原因
1.从总的增长情况看,大社名社的增长率要高于集团的增长率,可以说,大社名社不仅有较好的创利能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很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增长率靠前的出版集团包括北京出版集团(25%)、黑龙江出版总社(21%)、吉林出版集团(19%)、上海文艺出版总社(19.1%)。一方面主要是这些集团启动改革,改革的活力刚刚激发;另一方面可能也与这些集团的总体规模较小、基数较低有一定关系。增长率排在前列的大社名社的情况有所不同,其中高等教育出版社增长最快,与2004年相比,2006年高教社总资产增长66.15%,达到22.76亿元,净资产增长45.05%,达到18.75亿元,销售收入增长37.49%,达到11.81亿元,税前利润增长42.93%,达到3.07亿元,资产利润率为13.49%。不论是总资产、净资产规模,还是盈利能力,高教社在大社名社排名中都独占鳌头。
增长率较高的还包括外研社、科学出版集团等。上述这些出版单位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扩大出版资源,积极开拓新的增长领域,如高教社除了传统的理工科教材优势外,近年来大力进军高等文科教材、职业教育教材、社会考试等领域,其他几个社在中小学教材、经济管理等出版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第二,积极进行市场开拓,整合发行渠道,向市场要效益。例如,外研社和高教社都在营销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高教社的“蓝色畅想”更在图书销售领域影响巨大,产生了巨大的市场能量,促进了该社的销售增长。第三,积极探索内部体制和机制改革,他们在内部结构、用人机制、收入分配、绩效考评等方面都进行了很多变革,通过这些变革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企业的活力,强化了企业的竞争力。第四,有一些在市场影响较大的拳头产品,如高教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外研社的《新编大学英语》、一条龙英语等。
4 存在的问题
1.个别出版单位主要经营指标幅度有所下降。
如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河北出版集团、广西出版、河南出版集团的造货码洋、发货码洋、销售收入、税前利润等几项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像河南出版集团的税前利润下降幅度达33.63%,有的出版集团虽然销售额增长,但利润也在下降,如黑龙江省出版总社发货码洋增长21%,而利润却下降25.23%。广西出版、河北出版集团的利润下降幅度也在17%-18%。
2.集团总体利润状况不佳。
从上报数据情况看,集团的总利润只比上一年度增长0.68%,这固然有中小学教材招标的降价因素,但恐怕与这些集团刚刚组建,资源整合和减少内部交易成本还需要一个过程有关。如何通过集团化来减少内部交易成本、扩大规模效益、提高经济效益,仍然是出版集团面临的重要任务。
5 政策建议
1.出版集团做大更要做强。
从绩效表现看,14家大社名社合并计算的总资产利润率为13.98%,净资产利润率为17.48%,销售利润率为20.68%。而25家出版集团合并计算的总资产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分别只有7.67%,11.06%,13.73%,大大低于大社名社。从规模增长速度看,14家大社名社2004年到2006年2年,总资产、净资产、销售收入和税前利润分别增长了20.65%、33.13%、29.66%和31.05%,年均增长率分别是总资产9.84%、净资产15.38%、销售收入13.87%、税前利润12.56%。而25家出版集团2005年到2006年这4项指标分别只增长了8.43%、7.45%、5.22%和0.68%。在出版集团总资产增长率中排名第一的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也出现了税前利润较大幅度地下滑的状况。这提醒出版集团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应当重视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促进盈利能力的提高。
2.大力扶植走内涵式发展的专业出版集团。
大力扶植走内涵式发展的大社名社,使之成为专业出版集团,应该成为下一步体制改革的重点,要给他们以优惠政策,鼓励他们把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扩张相结合,通过兼并等手段快速做强做大,使其成为我国出版业最有活力的新生力量。
3.打破地方出版集团的垄断。
在重要出版社(集团)总资产、净资产、销售收入等表现市场占有率的排名中,居前列的除了中国出版集团外,都是江苏、浙江、山东、湖南、河南、河北等地方性出版集团。这些地方出版集团,基本上都把本省内除大学出版社外所有的出版社都纳入其中,而且他们大多既包括出版环节也包括发行环节,把出版和发行融为一体,容易在当地市场上产生垄断,形成区域封锁,这与我们所要打造的全国统一、竞争有序的出版物大市场是背道而驰的。而且从现实情况看,虽然组成集团扩大了出版社的规模,但把一省之内所有的出版社组建为一个集团,却并未带来出版集团经营绩效的大幅提高,相反却落后于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大社名社,这种情况同样值得深思。
4.正确处理集团的多元化和专业化的关系。
当前国际出版竞争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更加专业化,通过专业化打造核心竞争力,通过提高专业化水平来增强竞争力。在多元化的选择上要密切注意产业关联,从产业链的上下游上考虑多元化进入的路径,避免“多元化陷阱”。我国已建立的出版集团中有些资产很大,但盈利能力不强,远远赶不上专业化的大社名社,这从反面说明了专业化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