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公布的《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近年我国图书库存呈连续增长趋势,2005年库存金额高达482.92亿元,与2004年相比增长7.52%; 库存量为42.48亿册,同比增长
2.02%;库存和销售之比高达98%,出版社的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虽然有业内人士质疑这组数字的准确性,但谁都无法否认中国出版业库存居高不下的事实。
高库存给出版社带来诸多经营隐患,阻碍了可持续发展。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潘凯雄曾撰文表示,出版社的库存产品,从财务处理上固然可以作为资产,但这绝大部分是不良资产,能够二次出库、将资产盘活变现的微乎其微,这本身就是一种国有资产的流失。应该把库存管理提到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的高度来重视。
采访中,许多出版社的负责人对高库存均“有话可说”,但一涉及本社的库存量便三缄其口、讳莫如深。可见,高库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消化库存、提高周转能力是整个出版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库存这道“难题”也非“一日之功”。除了“望库兴叹”,出版社还能做些什么?
既有处理方法效果有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绝大多数出版社开始采取严格措施控制库存。以安徽某出版社为例,从选题策划阶段便对每一本新书在财务部门登记台账,把投入资金、出版印刷成本等费用全部入账,详细记录该书的发行销售情况。责任编辑据此申请进行强制处理:过了使用时效的教辅等图书报废化浆,滞销画册等打折销售。
近两年,“读书月”、“图书漂流”等推动全民阅读的活动在许多城市如火如荼地展开,“希望书库”、“农村书屋”和“送一本好书回家”等公益性工程、活动也日益深入,这些都为出版社提供了捐赠机会。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表示,捐赠库存图书,既有助于减少库存,又能享受公益捐赠的税收优惠,还能创造社会效益,提高知名度,本应成为出版社消化库存的一种理想选择,但实施起来却非常困难:首先,受赠机构较少;其次,很多受赠机构不能开具国家税务机构认可的收据,捐赠单位无法享受国家相应的税务支持;再者,缺乏制度保障,难以长期实行。令人欣喜的是,近日通过的《企业所得税法》明确表示鼓励公益捐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实施细则的完善,捐赠这种方式将被更多出版社采纳。
低价处理是当前出版社处理库存书最常用的手段。不过,出版社“忍痛甩卖”,有时非但不能减少损失,反而带来更大损失。接力出版社发行部经理廖继雄谈到,目前特价书发行渠道混乱,“特价书倒流”现象时有发生,给出版社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另外,特价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同类新书的销售。因此,低折销售虽然短期内会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但从长远看,不仅对出版社的品牌和渠道造成致命伤害,更危及整个出版业的健康。有业内人士透露,国内几家名牌出版社为维护品牌形象,坚持不搞特价书,大部分库存书化浆处理。
图书报废化浆对出版社来说是一项直接的经济损失,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更有不法分子趁虚而入,使本应化浆的图书重新流入市场,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探寻库存图书处理新路
一位资深人士认为,特价书、捐赠、化浆等都不是解决库存的根本之道,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有赖于发行、出版等各个环节的进一步放开。在此之前,出版业界应积极探寻其他有效途径。
建立图书库存问责制,定期对库存图书分类处理。译林出版社原社长李景端认为,应建立库存问责制,强化责任意识,把库存是否合理、超限,作为对相关负责人考核的重要指标。海天出版社发行部副主任张悟颖表示,要把库存图书分为适销图书、滞销图书和无法销售图书等类别,定期确定需要处理的库存量,使图书库存消化常规性、强制性。江苏美术出版社副社长张在健告诉记者,该社近两年对库存书进行严格分类,定期强制处理,库存结构不断优化。现有库存图书中,两年内的新书比例已控制在75%以上,年度造发货比例基本控制在1∶1左右,年度库存沉淀大幅下降。
开发潜在渠道,开展网络销售。廖继雄表示,目前新华书店和民营书店的市场份额已经相对成熟,想要在这两个渠道内实现销售增长,颇受局限,这就要探寻除原有销售渠道之外的、针对某类图书的专有渠道。接力社出版的一些经典童书,较之一些普及版本而言,制作精美,定价较高,一度销售不畅。经调查发现,这些图书的潜在消费者平时很少有时间逛书店,但经常参加一些书友会之类的活动。据此,该社将图书推荐给相应的渠道,很快打破了滞销的困局。廖继雄还表示,处理库存图书的渠道要与本社的正常销售渠道分开,原则上不允许库存图书进入常规图书市场,避免“内耗”。
谢寿光告诉记者,库存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是信息不畅,出版社不知道读者需要什么书,读者不知道出版社有什么书。为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积极利用网络发布图书信息、开展网络销售。这种销售方式优势明显:销售环节少,信息回馈迅速;销售对象明确;账期短,回款快,通常为1个月左右,退货较少。该社就在本社网站和当当网等网站上促销库存书和在销书,销售额稳步增长。经销几十家少儿社图书的北京同盟浙少图书销售中心经理杨薇也表示,网络销售是大势所趋,近几年与该公司合作的婴幼儿专业网站越来越多,销售码洋逐年上升。
寻找潜在读者,深挖目标人群。北方图书城企划部副经理张晓琳指出,有些图书有很强的时效性,过了特定的“生命周期”就变成滞销书了,但仍有读者需要。应该根据图书的特点针对性地促销。比如针对会员重点推荐。而对某些时效性不强的专业科技类书籍,则以较低的折扣优惠吸引读者。接力社出版的一些平装本明星写真书,印量大,时效性强,经过一段时期的销售后从畅销期进入滞销期。通过对书及读者的分析,该社认为目标对象是比较大众化的,如果改为精装应该还有销路,于是将原有库存的几万本平装书改为精装,很快销售一空。深圳书城中心城的星光阅读栈销售总量的30%为曾经的库存书,该店负责人每周都去深圳书城物流中心挑书,针对书店特色和顾客定位优化品种,效果明显。
从源头减少库存
受访人士普遍表示,图书库存问题不是孤立的,对其探究可以追溯到出版链条的最初环节——出版和发行,库存量与出版社选题策划、市场判断、营销推广和传统技术条件下起印平衡点造成的起印量都有关系。要解决高库存问题,就需要从源头入手。
建立面向市场的选题和印数决策机制。青岛出版社发行部经理马克刚表示,图书库存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对出版、发行的整个流程控制,需要社店双方共同努力。李景端认为,为了出版适销的图书,出版社必须建立面向市场的选题决策机制,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充分利用网络、直销、抽样征询等渠道,采集图书需求参照数据,通过民主论证,制订合理印数;还要建立一套吸收书店参与提供选题决策信息的新机制,印前通过网络告知书店待印图书的相关情况,征询销售方意见,再参照反馈信息,确定印数。张在健也认为,出版社应根据自己的经营规模,控制年度造货与发货的比例。合理的造发货比例,既能满足出版社的经营需要,又能减少库存沉淀,从源头上遏制不良库存的产生。要处理好首印与重印的关系,就专业出版来说,该社的经验是小批多次,即首印不多印,加印及时印;就一般图书而言,要根据目标书店的销货能力以及市场预测确定印数。
积极发展数字出版。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魏玉山认为,数字出版是破解高库存的“有利武器”。在当前条件下,无论是印刷技术还是物流技术都不能满足零库存的要求,库存仍然难以避免,但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普及,实现零库存是完全可能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肖东发表示,数字化为无纸化出版奠定了基础,这必将缓解库存压力。为此,出版社必须提高创新意识,以数字化改造原有出版流程。李景端相信,出版社未来必将推行“按需出版”、“自助出版”,实现从数字编辑、以销定产,到异地印刷、网络营销等系统的数字出版工程。
更新观念,调整思路,走出库存“沼泽地”,书业期待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