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环境变数波及书业盈收格局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7/10/9 作者:马莹,王东,王丽琼

本报年初推出特稿《构建中国书业的和谐年与和谐纪》,勾勒了出版业倡扬和实践和谐的整体态势。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方面军,中国书业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保持着持续、良性的发展态势。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因素正在孕育产业环境的变局,如纸价上扬,生产原料的供求平衡被打破;教材由政府买单、二手教材循环使用带来教材市场的新格局;第一轮高校图书馆评估工作接近尾声,馆配业务进入平稳期等。在不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声音愈加高昂之时,出版产业应冷静直面变数和阻碍,并及时采取应对之策,这样,才能随着文化的大发展而走向书业大繁荣。

纸价上涨引发供求缺口 社厂联手共渡用纸危机

随着《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的发布,国家逐步加强关停污染大、规模小的造纸厂力度,提出2007年淘汰230万吨落后产能,“十一五”期间淘汰650万吨落后产能,以实现节能减排、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目标。在一份关停并转环境违法造纸企业名单中,全国近25%的违法造纸企业被关停或整治,仅洞庭湖环湖地区,即有二百多家小造纸厂在“环保风暴”中关停。据权威人士分析,从行业供求关系看,淘汰落后产能将进一步压缩产能增长速度,造纸行业不仅将改变原先供给略大于需求的状况,而且会出现逾200万吨的供求缺口,而缺口的出现即意味着纸价的上升。

对于出版业来说,纸价上涨并非空穴来风,七八月份秋季教材用纸高峰期间,一些教材出版大社已遭遇供货造纸厂不履行合同,以纸张供应紧张为由提出涨价要求的情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等都出现了买不到纸,拿钱等着造纸厂排产的状况。

原材料价格一路走高是纸张紧缺乃至低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中国出版集团中版联印刷物资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魏开明告诉记者,造纸是资源约束型行业,受原材料的供应影响极大,纯加工型造纸厂对上游原料供应商基本上无议价能力。随着造纸用林木、纸浆等上游产业链原料价格上涨,以及国家加大对森林的保护力度,成本价格偏高成为纸价上涨的导火线。“个别纸型甚至一个月上调两次价,以前的胶版纸价格在5500~5800元/吨之间浮动,现在则涨到了6100~6300元/吨,而且看不到趋缓的迹象”。统计显示,今年1月至9月,出版业主要使用的三种文化用纸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价格上涨,胶版纸上涨5%~6%、铜版纸上涨3%~4%、新闻纸上涨6%~8%,这三种纸价的同比增长达到46.3%。

面对继1995年大规模涨价之后的新一轮纸张纸价走高,出版业能拿出有效的方式应对吗?浙江教育出版社社长骆丹认为,教材、教辅类出版社由于用纸量大,在此轮纸价上涨中所受影响颇大。“一般图书可以换纸,但教材却不能。学生要在书上写写画画,彩色教材必须用双胶纸,教辅则必须用70g的胶版纸。而教材又是‘双限’——限利润、限价格,我们只能压低印制成本自己消化,若实在无法承担,提高书价是最后的底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国出版集团、山西出版集团、安徽出版集团等已将下一季甚至一年的用纸储备好,但要找到既治标又治本的方法也绝非易事。安徽出版集团副总裁刘建伟告诉记者,高位囤纸不见得是好事,与有信誉、有实力的纸厂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才是当务之急。广东出版集团在7月中旬也遇到了教材用纸缺口,其主要供应商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不但履行原有供需合同,还挤出产能,满足集团用纸追加需求,如泰格林纸集团公司供货的11800吨纸中,追加计划达到3600吨。

据悉,为减少教材大社的经济负担,安徽省政府已决定对安徽出版集团给予专款补贴。骆丹提出,国家是否可以制定政策,规定纸价上涨幅度。同时,对教材实行政府采购,由出版单位和政府“讲价”,也能保持一定的利润。

当然,纸价上涨这颗石子能在出版业激起多大涟漪还是个未知数。刘建伟对此持乐观态度,“业界也不要太过惊慌,纸张供求永远是买方市场,预计2010年造纸行业将形成新的产能,一些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社会效益的纸厂不会有长远发展,有战略眼光的纸厂还是会与出版企业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教材免费、循环使用削减利润 出版社增强竞争力是不二之选

从1980年代开始,高校毕业生就开始通过自发组织的“跳蚤市场”,将闲置的二手教材和参考书低价卖给低年级学生。

由于商业贿赂问题,高校统一征订教材的做法在全国范围内被废止,随之而来的是二手教材的买卖逐渐成为高校教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北京理工大学高校教材代办站负责学生教材征订工作的李志英介绍,从北京高校教材的消费组成来看,二手教材的使用约占教材总使用量的1/3左右,大一新生的基础课二手教材比例较大,这些教材主要来自于专做二手书生意的教材经销商。与此同时大学周边的二手书书店也呈现增长的趋势,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上海的淘吧书店,在短时间内已经发展了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的三家实体店。此外,二手书交易网站也发展迅速,除了各学校BBS二手交易板块外,甚至还出现了大学二手教材网、易宝客这样的专业二手教材网上书店。

对于以服务高校教学科研为宗旨的大学出版社来说,二手教材使用量的增加无疑会对其出版工作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教材出版利润的削减也会成为大学社今后必然要面临的一个问题。高校教材科、大学图书馆、主渠道二手教材市场建立的缺位,导致二手教材的经营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分散的个体经营者在服务标准上各有不同,二手教材的卫生问题和课前到书问题亟待有效的解决。

事实上,除了高校中存在二手教材市场,近些年一些高中毕业生在高考结束以后也会将自己的课本和教辅书低价卖给学校周边的校园书店,一些个体书商就从事此类旧课本的经营,这也引起了新华书店的关注并开始进行可操作性的探讨。

如果说二手教材市场是旧教材“体外循环”的途径,那其“体内循环”就应该是教材的循环使用,这种在欧美中小学非常普遍的教材使用方式,通过国内来自民间和官方的推动,也越来越为国内的公众所接受。实际上,地方中小学的教材循环使用试点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开始,如上海从2006年开始进行教材循环使用的实验,并从今年秋季开始在该市600余所初中的六七年级同时试行音乐教材循环使用。记者从人民音乐出版社了解到,从2008年开始,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教材将正式开始循环使用,而这批教材将由政府“埋单”。

继国内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率先使用由政府统一采购的免费教材之后,广东、云南、甘肃、江苏等省份的贫困地区、农村地区也开始推行免费教材。今年秋季学年,广东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受惠学生达1000多万人,每年免课本费总金额达12.88亿元,涉及42家教材出版社。

据业内人士分析,音乐课教材在国内的全面循环使用应该是其他学科教材循环使用的试点和前奏。在连续进行多年的贫困地区中小学教材政府采购之后,中小学教材出版的利润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缩减,而教材循环使用乃至免费教材的逐步推行将会带来中小学教材出版利润的进一步削减。作为一种公益出版行为,中小学教材出版利润的减少应是大势所趋,我国出版业长期以来教育出版比重过大的不合理格局有望因此而改观。而在这一过程中,相关出版社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改变产品结构才是不二之选。

图书馆采购步入稳定期 馆配商技术服务是关键

已成功举办四届的大学图书馆专场订货会近年在馆配领域表现抢眼,其将全国各大学出版社最新图书汇集在一起,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因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参会。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馆配负责人徐文勇介绍,刚刚结束的第五届大学图书馆专场订货会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又在图书品种、到货率和到货周期等方面有了创新和突破。从会后的初步统计结果来看,参会图书馆数量有所增加,但订货量较之去年有所下降。他分析说,随着第一轮高校图书馆评估工作接近尾声,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采购工作也告一段落,需求量明显减少,同时对图书质量和品种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这一变化使得20%~30%的中小型馆配商陆续退出市场,高校图书馆馆配市场开始呈现出重新洗牌的趋势。

对于洗牌的说法,多数馆配商表示认同。安徽儒林图书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吮原认为,高校图书馆是信息传承的载体,2004年开始的全国高校图书馆评估工作把图书馆列入高校考核的一个主要项目,第一轮评估结束了还有第二、第三轮,相信这个市场会是一个长远的市场。一些抱着投机心理,只是想借助高校图书馆评估的时机赚一把就走的馆配商自然会逐渐被这个市场淘汰。

谈到高校图书馆市场的发展趋势,王吮原表示,未来几年,经过市场的重新调整,全国性的高校馆配商将集中在十家左右,而且都具备一定规模,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一些后期进入的馆配商,则会快进快出,中小型馆配商将彻底退出这一市场,当然也可能存在一些区域性的馆配商,比如,只做上海、江苏这些区域市场,他们也能做得比较平稳,活得比较滋润,馆配市场由此得到净化,这是好的趋势。

面对市场的变化,馆配商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对策。总结起来,都集中在增加品种和提升服务两方面。业内专家也认为,未来馆配市场的竞争将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评价综合实力,比如规模、品种、网络、资金等;二是技术服务,这是供应商的核心竞争力。今后雄踞图书馆市场的佼佼者,将是综合实力和有效服务相结合、二者都强的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