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区域经济成出版产业新趋势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8/1/25 作者:马莹

进入新世纪以来,区域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形态。国家提出针对不同地区的情况,实施“东部腾飞、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这一背景下,各区域之间的合作不断增强,从单纯的企业间、产业间的局部合作上升为区域整体的合作,如泛珠三角合作、长三角合作等。出版业也借助区域合作平台积极参与到区域合作之中。

近年来,随着集团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出版区域间的合作从作为多个产业合作的一项逐步走向纵深,开始独立搭建合作平台。如始于2005年10月的泛珠三角出版论坛已举办了4届,从最初的行政联合向资本运营、资源重组方面拓展;安徽、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山西中部六省的出版产业发展与改革研讨会开启了集团层面的高峰会谈;“华东六少”在21年的联合中,从当年年发货码洋不过一两千万元的地方小社,成长为年发货码洋过亿元甚至数亿元的出版劲旅;立足东北、抬头西顾的“北配”通过“全额联网经营”与内蒙古东四盟合作,两者的合作具有跨区域物流联合的里程碑意义……如此种种,可以窥见出版业渐兴的“区域经济”趋势。

产业发展的新形态

“出版区域经济是出版业发展的新形态,是从出版的省域经济向全国统一市场迈进的结果。”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拥军这样分析,由于传统出版格局的影响,集团化和连锁经营基本上采取了行政推动的方式,这一方式的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在一个行政区域内出版的产业链条得到了强化,以省(直辖市)为主的出版经济基本形成。由于各省域出版经济之间的发展存在极大的差异,部分省域经济不断壮大,而部分省域经济则相对迟缓。壮大的要发展自己,就必须克服省域壁垒,实现跨省域发展;迟缓的要保护自己、发展自己,就必须联合同等发展水平或与自己优势互补的省域,实现跨省域合作。总之,无论是壮大的还是迟缓的,都要求实现从省域经济向区域经济的转化。

区域经济对于地方出版业而言,也具有迫切的意义。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产业一部部长陈壮军认为,出版业的区域经济是各省的资源配置自然形成的,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地方出版业只有加快区域合作,才能够共同把市场这个蛋糕做大,产生资源聚合效应,形成多极的出版市场。地方出版业由于资源的限制并不适宜单打独斗,要走区域联合之路形成优势,逐步发展为两极间的节点,并进一步发展为第三极、第四极、第五极等,这样才会有优势人才和资源“游”过来,才有可能增加自己的“浮力”和影响力。

文化产业带和产业群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安徽出版集团出版部韩飞将出版区域经济的存在与区域文化联系起来。他认为,文化的趋同性和读者消费习惯的相似性共同构成区域性的文化市场,地域文化的存在即是出版业形成区域经济的根基。随着出版业竞争的不断强化和兼并重组的逐步进行,出版区域经济的形成有利于整合地域文化资源,形成区域出版中心和出版经济体。

合作需要“化学反应”

区域经济的实质是合作,是合作各方根据资源、发展环境等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实现区域间出版、印刷、复制、发行等多领域、全方位的互惠合作,以促进区域出版业的整体发展以及各合作省市区出版业的发展。第四届泛珠三角出版论坛上,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蒋建国将论坛定位为“深化同区域内各方的交流和合作”,“9+2”合作各方签订了《关于建立泛珠三角地区“扫黄打非”工作联防协作机制的协议》和《关于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促进泛珠三角地区出版物市场繁荣的协议》两个目标性文件。

从发展趋势看,出版的区域经济的形成能够打破出版资源过于集中、图书同构化严重等现象。据安徽出版集团办公室主任唐元明介绍,中部地区出版集团的省际“会晤”以半年为周期,第三届研讨会将于今年上半年在江西举行。2007年11月在安徽举办的研讨会上,中部六省出版集团就纸价上涨、体制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列出可互相参股合作的产业项目,供选择对接;提出加强集团主办的报刊媒体合作,资源共享,资本嫁接。

也有部分受访者认为,从现状来看,一些区域合作还存在着组织较为松散的现象,缺乏合作间“化学反应”。而出版的区域经济不是各合作省市区出版业的简单加总,应有特定的组织形式和合作框架,是一种显性的经济形态。如一些出版业内的联合体现象,尽管也有组织形式,也跨地域,但不是区域经济,仍属于区域合作。

三大区域呼之欲出

《国家“十一五”期间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以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为核心,加快产业整合,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带。积极发展我国西南、西北地区等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充分发挥产业带、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的带动与辐射作用。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中部地区加快文化产业崛起,西部地区结合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着力增强文化产业自我发展能力,努力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

如韩飞所说,出版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区域的文化资源、经济特征有着一定的联系。如长三角经济圈产业门类齐全,轻重工业发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不仅传统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以微电子、光纤通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也比较突出。珠三角经济圈产业主要由加工贸易导引,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环渤海地区是中国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不同区域的出版业也呈现了不同特点,相邻省区的出版业发展有一定的共性和互补性,这就为区域出版经济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相邻省区的出版业在合作中可以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形成出版的区域经济。以出版区域经济发展最早的“泛珠三角”为例,“泛珠三角”区域面积为全国的1/5,人口的1/3,经济总量的1/3。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泛珠三角”区域在全国的地位十分突出。“泛珠三角”区域拥有雄厚的出版资源,就内地九省而言,有图书出版社89家,占全国出版社的16%;报纸668种,占全国报纸总数的34%;期刊1788种,占全国期刊总数的18%。2003年,“泛珠三角”区域新闻出版行业总销售收入不少于180亿元,利润不少于80亿元。特别是印刷和音像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和制作,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泛珠三角”区域九省二区(香港、澳门)通过优势互补、合作发展,为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模式。

陈壮军表示,北京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无可非议地成为出版区域经济一大中心;长三角地区,如上海、江苏、浙江也形成了较强的出版资源优势。总体来看,区域出版经济在逐步得到显现和加强。

刘拥军认为,目前,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大地区已初步形成若干书报刊音像出版、印刷复制、出版物物流、动漫游戏开发、影视生产等文化产业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群,已经形成了出版区域经济的雏形,区域经济呼之欲出。除此之外,以两湖(湖南、湖北)为中心的中部区域经济,以辽宁为中心的东北、内蒙区域经济,以西安为中心的西北区域经济也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区域经济强调分工,因而与出版资源向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的集中化倾向不矛盾,部分出版资源的聚合与区域间出版业的全面合作是出版业发展的两条线。一个区域经济圈要积极与区域外的出版业合作,推动全国出版分工的发展,并进而促进本区域经济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