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出版培训到海外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6/9/26 作者:王东,夏之民,李苑青,戚德祥,张俊玲

当前,借着"走出去"的东风,出版社藉由海外书展的机会已经可以同海外出版业有更多的交流,与此同时,一些出版社则将培训工作也做到了海外。在这个方面,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这样比较大的出版企业都做得比较早,而在最近两年,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等出版单位也都采取各种方式进行人才的海外培训工作。他们通过组织员工出国参加培训项目、派员工到国外有合作关系的出版公司工作等形式,学习海外先进的业务和管理经验,培养外向型人才,为中国出版业真正能够"走出去"进行人才储备。

\Images\2005-2009\sb060926T0601.JPG

参培人员

从高级主管到业务骨干

对于参加海外培训人员的选拔,出版社最早考虑的是社内高级管理人员--毕竟高管队伍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出版企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在早期一些由各出版社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项目,基本上也只对出版社的高管开放。比如中国科学院每年都会有出国留学的项目,而科学出版社有资格申报该项目的一般是社内领导。人民交通出版社在2003年就派时任该社对外合作部主任的谢仁物参加了一个海外培训项目,该项目由新闻出版总署培训中心组织,到英国斯特林大学参加一个为期30天的培训班;该社另外一位负责发行工作的领导则赴美进修。人民卫生出版社也在近期计划将重要岗位的人员派往国外进修学习。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在海外培训方面由点及面,接受培训的人群从主要领导下移到了业务骨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8月份组织了社内20名业务骨干去韩国接受培训,其中基本上都是编辑;高等教育出版社在每年上半年派往英国学习的人员,也是以业务骨干为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在两年前与瑞士的博克豪斯出版社签订了深度合作的意向书,双方不仅在版权贸易上有首选权,而且还要进行经常性的业务交流。2005年博克豪斯出版社的负责人来北京会晤,于是今年9月初建工社总编辑沈元勤带队,组织了社内6个出版中心的6位负责人到对方出版社,进行了为期10天的参观访问活动,主要包括了解博克豪斯出版社机构的设置、编辑工作的大体状况、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如何做市场营销以及异地设立工作室的方式。该社相关负责人认为,通过这样的参观访问,双方的了解更为深入,对于两家的合作很有帮助。这种培训人员组成的变化,表明出版社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的进一步深化,亦说明培训的方向日益具体而明确了。

培训方式

从培训班到业务合作

新闻出版总署和各地新闻出版局都有自己的教育培训中心,这些培训中心一般每年都会组织一些海外的出版培训项目,而国内出版社最早接触海外的出版培训,也多是通过这种渠道。即使现在,这些项目也仍然是国内很多出版社培训中高层干部的主要方式。这种培训项目的时间一般比较短,相比之下,出版社所属部委或者科研机构提供的则主要是长期的留学机会,比如中国科学院、中国国家教育部等都有类似的留学项目。

而现在的一些出版社在设计海外培训活动的内容上,开始更多地将其与出版社在人力资源建设的投入多少、专业方向和企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考虑--在业内专家看来,将人员的培训与出版社的业务尽量紧密地结合起来,确实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培训方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希望在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是动漫出版,于是该社今年8月组织20人到韩国一家大学出版研究中心接受数字技术和动漫出版方面的培训。该社人力资源部主任李苑青认为,虽然平均下来每个人的培训费用大约在两万元左右,但仍然是比较值得的。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除了会经常性地派编辑参加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还积极同海外有合作关系的出版社联系,派社内的骨干编辑到对方那里参与工作,该社社长戚德祥认为,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双方的合作,更重要的是为北语社培养了具有国际眼光的外向型编辑人才队伍。

培训评估

眼光应放得更长远一些

对于培训的投入产出问题,笔者接触到的出版社都对此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人力资源部主任张俊玲所说,就现在国内出版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到国外去参观交流是很好的事情,有时候是非常必要的,但海外培训的投入产出不是能直接算出来的,能够出国去看一看本身已经算是收获,进行海外培训的出版社应更着眼于人才将来的发展。北语社社长戚德祥也认为,国外的出版业与国内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培训都是由海外出版培训机构来讲,因此在内容上多少有脱节的地方,而派员工出国接受这种形式的培训虽然肯定有收获,但不一定回报那么大。

同时,语言的障碍也成为影响培训效果的另外一个制约因素,语言关对于大多数参加培训的国内业者来说都是一个考验,语言障碍的存在会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高等教育出版社人力资源部主任夏之民认为,如果不解决语言问题,派出去接受培训或者参加对方出版社工作的人员,实际上是需要更多时间适应和学习的。也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有的出版社采取了一个折衷的办法,选择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出版社进行深度合作,在合作中向对方学习业务和管理经验,比如华东师大社,就同香港的一家有紧密合作关系的出版社合作,派自己的管理人员到对方那里工作,由于语言沟通没有问题,培训的效果也比较理想。

声音

海外培训仅是一个过渡形态的培训形式

派员工出国培训的作用其实不能太高估,而且应该只是一个时期能够采取的做法,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国内的出版社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学习到国外出版社的先进经验、迎头赶上。再过几年,等国内外出版业的交流进一步密切之后,这种方法迟早会被淘汰。高教社也在探讨如何将培训内容进一步深化--而派员工到海外公司参与他们的工作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夏之民(高等教育出版社人力资源部主任)

作为国内最大的高等教育教材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有一个口号"做中国出版脊梁",而中国出版业总有一天要走出国门,高教社的目标也就是要发展成为国际一流出版社,参与国际出版市场的竞争。但如何参与国际出版市场竞争?这就需要培养外向型编辑和出版管理人才。此前高教社能够出国的基本上都是主要领导,参加的主要是教育部的公派计划。为了能够让业务和管理骨干走出国门了解外国出版社的编辑、营销和管理经验,高教社从2003年上半年开始运作"海外培训项目",每年两期:上半年的一期主要组织编辑去英国牛津大学布鲁克斯出版中心或另外一家培训中心,侧重于业务上的培训;下半年则组织社内的管理人员到澳大利亚的一家大学出版培训机构,进行企业管理方面的培训。

仅2006年,高教社就派出了20多名业务骨干和管理人才出国培训。培训的时间从项目之初的20多天缩短到现在的2周左右。培训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以讲座形式开展的集中培训;二是考察当地出版社;三是与国外出版专业人士交流。

高教社培训项目运行的这几年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很多编辑是第一次出国,对他们来说,这样一种经历对他们的触动很大。

美国是世界出版业最发达的国家,因此高教社也计划在2007年组织社内人员到美国参加出版培训活动,但去美国最大的困难在于签证--参加培训的人员中年轻人居多,签证通过难度很大。但我准备在年底参加新闻出版总署派往美国纽约大学出版中心的为期20天的"出版管理培训班",并计划将这个培训项目纳入高教社的培训计划之中。

对于参加培训的人员,高教社有相应的管理办法保证培训的效果。在确定下培训人选之后,人力资源部会组织他们开会,在会上确定各自的调查研究任务;在培训结束之后,接受培训的人员需要向社内递交报告,并通过社内网络培训系统(2004年10月开通)、社刊、报告会等形式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社内人员分享。

除了这个大的项目之外,高教社还将个别由个人申请的海外长期学习项目纳入社内的培训计划之中,由出版社支付费用。比如2004年社内有两个人到美国一家州立大学攻读学位,去年和今年两年均有社内高管赴英国牛津大学布鲁克斯出版中心攻读为期一年的硕士学位,这些费用都是出版社支付的。主管部门的一些公派项目也都纳入了出版社的培训计划中,比如今年教育部基金委的项目,出版社就有三人报名。

通过这些年的培训安排,社内的主要业务骨干和高管基本上都接受了出国培训。这种培训的费用高,且不能马上产生明显的效果,因此只有出版社的领导非常重视人力资源建设,才会有这样大的投入。在这个方面,高教社人力资源部的做法得到了出版社领导的大力支持。

派员工出国培训的作用其实不能太高估,而且应该只是一个时期能够采取的做法,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国内的出版社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学习到国外出版社的先进经验、迎头赶上。再过几年,等国内外出版业的交流进一步密切之后,这种方法迟早会被淘汰。

现在的培训项目多是由海外大学的出版中心组织的,即使内容再实用,对于出版社的资深工作人员来说也还是不够解渴的,因此高教社也在探讨如何将培训内容进一步深化--而派员工到海外公司参与他们的工作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之前高教社与斯普林格公司组建过一个项目组,双方派人一起工作,这对中方出版人员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但是这种做法有一个难度,就是出版社各个部门的工作安排都是紧凑而且有连贯性的,很难将某一部分的工作分割出来分配给中途参与进来的人。此外,很多编辑和管理人员都需要过语言关,如果在海外公司仅仅工作比较短的时间还很难学习到什么东西,但时间太长又会影响其在国内部门的工作。

向韩国出版企业学习数字技术运用

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人力资源部的组织下,由20名员工组成的短期培训班在8月中下旬赴韩国接受出版培训。这种培训的成本比较高,但是社领导对这种培训项目非常支持,可见出版社对于出版业新技术、多媒体发展带来的前景的重视程度。

■李苑青(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人力资源部主任)

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人力资源部的组织下,由20名员工组成的短期培训班在8月中下旬赴韩国接受出版培训。这些编辑人选的确定是在深圳文博会之后,人力资源部选择了一些在参会之后提出的想法比较有见地的编辑,最后确定了这20个人。在20个人当中有14个是一线的骨干编辑,有2个美编,1个版权部的工作人员,1个网络室的工作人员,还有2个电子音像出版社的编辑,此外还有1位副总编辑带队。

这次培训的主题是"数字技术与出版",具体的培训内容是由韩国汉城汉阳大学的出版科研机构和出版机构安排的。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合作单位,是因为广西师大的国际交流中心与对方大学有一个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项目,出版社的一位领导恰好也是项目的参与者之一,因此出版社借助了这种资源并在前期进行了充分的考察和论证。正好动漫出版是广西师大社将来的一个发展方向,而在数字技术的运用上,韩国出版业是走在前面的。

为了保证培训的效果,实际上出版社组织全社员工参加深圳文博会就已经是一个铺垫。在文博会之后,我们还请专家来讲课,主要议题是"新媒体影响下的出版编辑与市场营销技术"、"从市场的角度看编辑出版与发行"、"新技术的魅力与出版的选择"、"多媒体技术基础"等等。在确定下人选之后,出版社对这些人进行了专门培训,并由相关领导分配了各自的任务。所有参加培训的人员都被要求携带笔记本电脑和录像机,以自己的任务为中心进行这种开放性研修,并在研修结束之后提交报告。最后一个步骤,是出版社对提交的报告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相应的奖惩。

这种培训的成本比较高,出版社花在每个人身上的钱有两万左右,但是社领导对这种培训项目非常支持,可见出版社对于出版业新技术、多媒体发展带来的前景的重视程度。

把钱花在让编辑参加国际汉语教学会议上

我们不会采取专门派人出国接受培训的形式,而是把大部分的培训费用用在让编辑参加世界各国的汉语教学会议上,因为这种业务上的提高更为明显。同时,北语社也采取向国外有业务关系的出版社派驻编辑的形式来做培训。

■戚德祥(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社长)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是一家专业的汉语教材出版社,由于这种专业的特殊性,我们就更需要加强同国际上的交流。以前在没有交流的情况下我们也在做教材,但是做出来的东西可能并不适合海外使用。而这几年我们加强了交流,效果就很明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北语社已经将汉语教材的编写、制作规律领会得很透了,而这与出版社国际化、外向型的眼光是有很大关系的。

我们不会采取专门派人出国接受培训的形式。我们把大部分的培训费用用在让编辑参加世界各国的汉语教学会议上,这种业务上的提高更为明显。在2006年上半年出版社派出了50人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包括全美汉语教学研讨会,加拿大中文教学研讨会,日本中文教育研讨会,德语区中文教学研讨会等等。参加这些会议可以帮助编辑接触到学科的前沿,了解到当前汉语教学的模式变革,了解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汉语教师的需求,了解原有教材中的问题,更好地促进汉语国际推广。

同时,北语社也采取向国外有业务关系的出版社派驻编辑的形式来做培训。现在,北语社已经跟美国一个出版社确定了一个合作意向,这边的编辑去那里工作三个月,为他们编写汉语教材提供指导,由对方负担生活费和旅费。此外,我们还跟美国的长河出版社、美国南海公司、日本日中通讯社和韩国的多乐园出版社谈类似的合作意向,编辑基本上会在对方那里工作半年到3个月。而通过这种方式,出版社希望培养出优秀的、国际化的编辑队伍。同时,我们在人员的选择上是按照业务水平来评判的,使得这种业务交流或者说培训变成一种激励机制。

可以尝试与国外出版机构合作培训的形式

如果国内的出版社能够同国外的出版培训机构挂钩,形成互利的关系,就有可能使培训项目获得良性发展。

■张俊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人力资源部主任)

从1999年开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与香港一家业务往来非常密切的出版社达成了一个协议,协议规定,从1999年开始,华东师大社在每年7月份派5位社内的中层干部到对方的相关部门工作半个月。第一年这个项目的运行效果很好,由于双方在语言沟通上没有问题,因此去工作的出版社中层干部学到了很多业务和管理方面的经验,收获比较大。这个项目一直运行到2004年为止,在这5年时间里,出版社每个中层干部基本上都参加过了。在每次培训结束之后,出版社都要求他们在干部会和编辑大会上做汇报,把学习到的先进经验在社内交流。最近,出版社还组织了两边的新员工进行业务交流,由于香港和大陆的出版社有不同的企业文化,他们通过对入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学习到了很多东西,也碰撞出一些新鲜的想法。

但这种培训之所以可以开展,是因为双方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如果不是那么好的业务合作关系,也不可能有这样的交流活动--一般的出版社不可能会让别的出版社有那么深度的业务介入,所以说好的项目是可遇不可求的。

此外,上海新闻出版局的教育培训中心每年有出国培训的项目,我们出版社每年都会报名,派一位青年干部出国,这个项目的内容有国外出版专家的讲座和到国外出版社的参观活动。华东师大社参加这个项目已经有三年,每年的主题都不固定,有时候偏重新闻,有时候偏重出版,今年的主题是版权贸易。

我个人认为,首先,到海外短期参观考察效果不大,对于国内大部分出版社来说,社内中层以上干部可能都过不了语言关,又会给考察效果打一个折扣。但走出去即使只是出于观光目的,也会开拓业务人员和管理者的眼界。其次,出国培训费用比较高,时间越长就越贵,对出版社来说是很大的负担。比如前年有人到英国斯特林大学读硕士,学费要23万,出版社承担不起,是参加学习的人自己掏的钱;再次,海外培训的投入产出不是能直接算出来的,更重要的是着眼于人才将来的发展。总的来说,就现在我们出版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到国外去参观交流是很好的事情,有时候是非常必要的,但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培训形式,加上培训费用比较贵,大部分的中小出版社要采取这种方式培养自己的人才恐怕还不太现实。如果国内的出版社能够同国外的出版培训中心或者出版公司挂钩,形成互利的关系,那么就可以使培训项目获得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