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周文彬:熬过40年,方有“成功之最”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5/8/26 作者:吴小莉

周文彬(江苏人民出版社总编辑):要做有影响力的书。“我只有半年就要离职了!”周文彬老师一句话,让记者有些心慌慌。打电话之前,在网上看过周老师的一张照片,站在湖边,笑得很开怀,看上去也就40岁的模样。没预料到他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

所以谈话颇有回顾历史的味道。说到了他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上学期间,遭遇“文革”学习被耽误的故事,说到现在与学术同僚交流的方式,当然,中间避不过的是“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的引进与出版。“从1968年12月被分配到青海人民出版社工作,我从事图书编辑生涯近40年。‘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是我做得最满意、最成功的一套书!”据介绍,这套丛书目前已出书66种,重印率达80%,列入选题的还有40余种。

“我想做一套有影响的书,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调研。”怎样的书才有影响力?周文彬的解释铿锵有力:“影响是有条件的!”第一个条件是有特色,当时国内有“文化:中国与世界”、“走向未来”等特色丛书,但主要属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范畴,关于海外汉学研究的书,零星地出版,没有系统、集中地引进;第二个条件是质量,引进的图书质量,包括原版书的质量和翻译的质量,这两方面都必须有保证;第三个条件就是规模。1988年终于在当时攻读博士学位的刘东教授那里找到了这一选题,刘东也因此成为“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的总策划人。

他所策划和编辑的图书先后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30余次,其中国家大奖6次。用刘东的话说,这些成果是“熬”出来。“老周很天真。他有什么问题,不管我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一个电话过来,就得说清楚。有一次,我在和一位社长聊天,他打电话来问我,什么是‘人文精神’?我解释了半小时,社长就那样在旁边晾了半小时。”周文彬的好学精神,记者也领略到了,他说为了做好哲学编辑,花了四年多时间弄清楚哲学史;将近退休的年龄,学会了上网,看业界动态,还会和一些学者用Email相互交流,用的是五笔字型输入法(记者至今背不下来五笔输入口诀,汗颜)。末了,让他传一张照片过来,他说不会传,我便将上传附件的方式在给他的邮件上一一列出,第二天打开邮箱,真的就收到了他以附件形式传过来的照片,虽然同一张照片传了两次。(吴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