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请过来 签下去 叫得响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6/8/25 作者:金霞

\Images\2005-2009\sb060825T0301.JPG

第13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开幕已进入倒计时。作为出版界年度三大盛事之一,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以"请进来"、"走出去"为鲜明特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业者的高度关注。作为中国出版业"国家队"的中国出版集团更不例外。本报记者(以下简称"记")为此专访了中国出版集团总裁杨牧之(以下简称"杨"),请他介绍了集团结合BIBF、FIBF两大国际展会,在"走出去"战略实施方面的有关情况。

记:当下为什么格外强调"走出去"?

杨:"走出去"是中央的要求,也是集团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政治上讲,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号召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前,我国包括出版物在内的文化产品对现时代整个国际文化的辐射与影响程度还比较薄弱。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借助其发达的文化产业、发达的生产和营销能力,在向全球推销其文化娱乐产品的同时,也在推销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已是不争的事实。就在"中国制造"的物质产品遍及全球之时,我国的文化产品特别是出版产品还没有阔步走出国门。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民族精神的铸造者之一的我国出版业,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努力弘扬民族精神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从经济上讲,这些年我国的出版业在法制建设、体制改革、品种规模、质量效益、人才素质、技术手段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然成为世界出版大国。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经济总量、行业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加入WTO之后,我国出版物销售市场逐渐放开,国际出版巨头虎视眈眈,原有的以国内市场为绝对主体的出版市场必然要被国际同一的出版市场逐渐取代。在国际出版市场的平等竞争当中,我们尚未具备足够的弄潮能力。出版业要做大做强,死守国内市场、被动应战不行,必须主动出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积极争夺国际市场,把我们的产品、我们的品牌打出去。只有真正"走出去",在国际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出版巨人。

从提高出版质量和效益水平上讲,我国出版业正处在转制改制、合纵连横、重新洗牌、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当此市场压力、竞争压力、经济压力十分巨大的时期,如何保持和提高我们的出版质量,提升我们的出版效益水平,弘扬我们的优良品牌,是我们出版人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走出去",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国际合作、国际竞争,积极借鉴国际同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式,借鉴他们生产和营销产品的技能和手段,借鉴他们在质量管理、成本控制、资本运作等方面的经验,对于提高我们的出版质量和效益水平,也会大有助益。

记:中国出版集团作为"国家队",在"走出去"方面肩负重大使命,请问在发挥集团优势、扩大"走出去"成果方面,有何新的考虑与举措?

杨:出版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出版集团又是我国出版业的特殊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理应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带头建设、传播、弘扬先进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带头使中国出版"走出去"。

"走出去",得有好东西,得使出好手段。在当今全球经济大融合、文化大交流的情况下,在当今全球兴起的关注中国的热潮中,有关国家和地区,对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科技成果、经济成就等,越来越需要了解。在这些方面,我们中国出版集团有好东西,可以拿出来、送出去。我们在国内拥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占7.85%)--在文学、学术、古籍、美术、音乐、辞书、百科全书、英语、教辅、法律、时政、翻译类等方面,出版了大量的优秀图书,拥有广泛而稳定的读者群,长期居于一流地位。我们囊括了国内最悠久最著名的出版机构,拥有最庞大的作者资源和读者群体,拥有最丰厚的出版和文化积累,拥有最大最好的进出口和版权贸易窗口和通道。这些都是我们"走出去"的优势。

有了好东西,还要有好手段,使出了好手段,才能真正"走出去"。国际出版业务交流、国际版权贸易、国际出版合作、进出口贸易、"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国际书展等等,都是我们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手段。对我们集团而言,BIBF和FIBF是最重要的两大国际书展,是集团"引进来"、"走出去"的重要手段和平台。

中宣部和总署领导十分重视两大书展,多次召集专门会议,部署今年的组团参展工作。集团党组根据中宣部和总署的指示精神,对今年的组团参展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做了周密安排。为做好各项对外合作工作,集团今年3月专门组建了对外合作部,与出版业务部紧密配合,各项工作目前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

记:结合BIBF、FIBF和"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出版集团对于"走出去"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杨:集团公司有关部门和各出版单位,都要结合"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和集团"走出去"战略的要求,以两个国际书展为契机、为平台,做好各项工作。

一是要请过来。要通过我们的展品和服务,尽可能把外商请到中国出版集团展区,积极举行国际会谈,探讨合作的可能性,尤其是版权输出或合作的可能性。二是要签下去。要认真组织落实好每一场会谈、签约活动、新闻发布会或新书发布会,在时间、地点、主题、参加人员等方面,工作要想全做细。三是要叫得响。要充分利用两大书展的影响力,通过各种方式,加强集团及各单位的企业形象宣传、品牌宣传和重点产品宣传,努力扩大国际影响,为更好地"走出去"创造有利条件,不能"酒香不怕巷子深"。四是要积极地、有针对性地策划外向型出版物。要认真开展国际出版物市场的调研,不断推出外向型出版物,不断开拓海外出版物市场。"外向"发展要以"内在"能力为基础,我们集团的内在资源是丰厚的。我们要把自己的优势资源利用起来、发挥出来,转化为"走出去"的优势和成果。五是要充分利用国家现行的对版权输出项目的扶持政策。把落实"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作为日常出版工作的一部分,积极争取翻译资助,以此来推动版权输出工作。六是要在集团层面给予适当支持。及时向各单位提供国际出版及版权贸易方面的信息支持,配合各单位与国际出版机构的沟通、联系,协调解决出版对外合作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做好服务工作。为鼓励售权书刊,支持向外发展,集团决定对版权输出项目实施奖励。

记:集团如何把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相结合,建立外向型发展的长效机制?

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相辅相承。如果没有国内市场的发展,就谈不上国际市场的发展。从欧美国家和韩国、日本的发展就可以看出,先把国内市场做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方能产生许多优秀的作品,创造良好的舆论支持和物质支持基础,这其中符合国际市场需要的产品才能走到国际平台上去。所以,关键在于首先做好国内市场。

从我国的情况看,也是要先做好国内市场这个大平台,为千百万读者服务,不断生产优秀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在建设小康社会中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这一前提下走向国际,一方面在国际市场上争得影响力和文化地位,另一方面吸收外国文化的精髓,使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产品,让国内外两个市场相互作用,更好地促进国内文化产品的生产,推动文化体制改革。

记:在"走出去"的具体操作中,如何打造具有中国出版集团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

杨:中华民族有博大精深的文化,而古籍文献是其重要的载体。把这些书出版好了,将真正起到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作用。过去很多人对中国的文化不了解,原因在于没有系统地读过这些文献,归根到底是这些文献没有很好的译本。这个工作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完成。

在这方面,《大中华文库》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该文库共105种,把中华民族古代到近代最优秀的图书,从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再从白话文翻译成英文,到今年8月底将累计出版50种5000万字。中国出版集团的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参与了这项工作。这个项目在努力地解决如何"走出去"的问题。温家宝总理为此书专门写了两封信,这在中国出版史上是少有的。温总理在信中说:"这部巨著的出版,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有益实践和具体体现,对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与合作,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几年前在法兰克福书展上摆出过一次,外商反响很强烈,称该书"出到一定规模时一定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将考虑购买版权。前不久我去新加坡上海书局时看到书店里摆着一套《大中华文库》。据上海书局负责人介绍,这套书很好销,已经销出几十套了。购买者不少是华人后代,利用它有中英文对照的特点来学习中文,还有外国人通过它了解中国文化。这套书先后印刷了两次,每次3000套,都发完了。去年有关中央文件还特别强调:"抓好大型对外出版工程《大中华文库》的出版翻译工作。"

《大中华文库》代表着"经典中国",《中国文库》则代表了"现代中国"。《中国文库》利用集团资源整合的实力,把集团所属十几家出版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的能代表中国出版和学术水平的书汇编在一起。计划出10辑1000种,前两辑已经出版,各印制了5000套,一销而光。我们现在还吸收全国优秀出版社参加这个项目,已有20多家出版社参加进来。现在第三辑选目正在确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