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两岸产学研界论析 华文出版走向世界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7/8/28 作者:陈华

商报讯(记者 陈 华) 8月26日,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现代出版研究所、台湾南华大学出版事业管理研究所和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举办,以“华文出版走向世界”为主题的第三届海峡两岸华文出版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聂震宁,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副会长田胜立,台湾南华大学出版事业管理研究所所长万荣水以及学者林姿蓉、刘一德、陈佳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刚,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萧东发,北京印刷学院副院长乔东亮,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白贵,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魏玉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周蔚华等出版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华文出版走向世界大计。

聂震宁在“文化自觉、市场拓展与全球化思维”的主题演讲中表示,华文出版走向世界首先体现在华文出版业要有文化自觉。“文化自觉”就是我们对中华文化价值的思考、对主体性的思考和实践的选择,这种文化自觉要立足于民族传统和现实,同时也离不开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平等交流和借鉴。其次,华文出版走向世界是出版业必要的市场拓展。华文出版物在海外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不仅海外的汉学界、学术界需要精品中文出版物,普通读者对中文大众出版物也有着广泛需求,眼下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更好地与国外市场需求对接。最后,华文出版走向世界要树立全球化思维。《世界是平的》所展现的理念与图景,需要我们从中寻找并开拓走向世界的新视野、新模式,比如试行“业务外包”、“离岸经营”等。聂震宁强调,全球化思维要综合应用各方面的力量,整合两岸四地出版资源,共同推动华文出版走向世界。

桂晓风指出,历史表明,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都是硬实力与软实力并驾齐驱的结果。文化的力量是任何一个大国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中国出版物在对外贸易中处于绝对劣势地位,与我国当前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地位极不相称,只有走出去,才能突破自我、加速成长,华文出版走向世界要反思历史、正视现在、面向未来。萧东发提出,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文化产业化和体制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中国面临的文化安全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应该大力发展内容产业,抵制“文化霸权”。周蔚华引用大量数据,详细分析了我国近年来出版业走出去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乔东亮在“首都出版业未来发展的构想”的演讲中指出,北京乃至全国出版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心在于“走出去”,建议从加大政府投入、营造产业环境、转变经营思想、了解国外需求等方面做好工作。他指出,“走出去”应当改变说教宣传的面孔,以西方普通读者对大众出版物需求为突破口,关注西方读者快乐消费与健康消费的阅读倾向。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编辑出版系主任田建平认为,华文出版走向世界,从具体选题和图书品种的策划、编辑、生产和制作等环节,必须走特色出版与专业出版的道路,让特色出版和专业出版成为出版核心竞争力的“双翼”。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黄丽欣分析了在出版业“走出去”过程中,出版经纪人的存在现状及问题,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出版经纪人的发展经验,从制定出版经纪人的法律法规、成立出版经纪人行业协会、推进出版经纪人的教育等方面提出若干建议。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王小艳认为,翻译(尤其是中译外)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出版“走出去”的瓶颈,加快“中外译”翻译事业的发展成为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一项重要工作。

除大陆学者为“走出去”献计献策外,与会台湾学者还从产业视角为出版业发展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万荣水、林姿容评析了中国大陆出版集团组建政策,为大陆出版业界重新认识集团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万荣水、刘一德、陈佳枫从整体社会环境与产销流程来观察“台湾布袋戏”如何从传统表演艺术活动,渐次地转变成为新型式出版产业之过程,解析了科技、社会与出版的关系。他们提出,出版随着社会及科技条件而产生不同的意义、形式及结构,出版与其他文化产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已是大势所趋。

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在当今国际的竞争中,文化等软实力日益显出其重要性和渗透力。而华文出版是中华文化在国际竞争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海峡两岸华文出版论坛恰恰是联结大陆和台湾的出版研究、贯通出版领域产学研环节的坚实纽带,其召开势必对海峡两岸出版产业的发展协作以及华文出版“走出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