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到底谁是最可爱的人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8/8/29 作者:韩立勇

8月24日晚7时18分,曾创作新闻文艺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著名散文家、小说家魏巍因肝癌医治无效在北京301医院去世,享年88岁。随即,网络上一片深情悼念,在痛哀声中,我的心情也十分复杂。

50多年前,也就是1950年底,青年魏巍奔赴朝鲜前线,和志愿军一起生活、战斗,并写下了一大批文艺通讯。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隆重推出他沥血之作《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影响。自此,写给“最可爱的人”的慰问信,雪片似地从祖国四面八方飞过鸭绿江;魏巍的名字也响彻了大江南北。50年间,该文一直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魏巍几乎是“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代名词,而“谁是最可爱人”这个短语此后也一直在各种媒体上频繁亮相。1978年,魏巍创作完成了抗美援朝题材长篇小说《东方》,并于1983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但是相比之下,《东方》的影响远逊于课本中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谁是最可爱的人》登上《人民日报》的头版也好,长期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也好,自然都折射着特定时代的精神意识。但这个短语本身,却包含着跨越时代局限的可能性,更确切地说,对最可爱的人的关注,包含着各种群体对完美人性的渴慕和尊敬。

第一次读到《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时候,我一下就记住了作者的名字,并把魏巍这个名字理解得很唯美。当年,我这个懵懂的少年在没有获悉魏巍先生是男性之前,一直在心中勾勒他的女性形象。我常常因这样一篇文章而对魏巍先生的形象浮想联翩:一个英姿飒爽的女性看到了战场上的炮火硝烟,也看到了炮火硝烟下覆盖的人性——那些普通战士的伟大和高贵之处,于是她无法克制自己的感情,用最激动人心的文字一笔一笔的在战场描绘着他们那些生活常态中无法捕捉的心灵。

我最终知悉魏巍是一位男性作者,虽然有些遗憾,但魏巍写下的这篇课文是当时中学语文课本中最打动人心的文章之一。世易时移,红色经典打动人心的力量正在从宏大叙事的空间中褪色,但魏巍的笔触依然感染着很多读者,这并不是偶然的。

就如同他在文中描写那位营长时所说的:“他的声音是缓慢的,他的感情是沉重的。”魏巍的笔触是有节奏的,而这种节奏在于他那沉重的感情。剔除时代背景,剔除了战争时代血与火的碰撞感,我依然能从他文字中寻找到一分永恒的情感,那就是苦难。

魏巍的作品中记录着这样一件小事,当他见到志愿军战士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时,问到:“你不觉得苦吗?”看似随意的一问中,我以为可以从中洞悉,那一瞬间,苦字深深地击中了魏巍的心。对苦的体味并没有什么界限,就是在苦的体验与观察中,魏巍的心灵找到了大批读者的共鸣。

对苦难的超越,或者说对牺牲精神的向往是《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中最打动人心的力量,也是魏巍逝世后为现在的人们深情悼念的理由。不过,我最想说明的是,最可爱的人,是那些在苦难中不停地碰撞出高贵品质的英雄。而苦难,其实就是对苦难的体味与理解,是人的内心在世俗世界遭遇寒流后,对正义与公平的坚守。我认为魏巍有这样的品质,所以会在他花老之年依然关注着山西黑砖窑事件,并写下了受众不多,却立场鲜明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