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出版人交锋金融危机下业界四大热点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9/8/28 作者:马莹,金霞

\Images\2005-2009\20090828T0701.JPG

李朋义

\Images\2005-2009\20090828T0702.JPG

陈海燕

\Images\2005-2009\20090828T0703.JPG

李学谦

\Images\2005-2009\20090828T0704.JPG

夏顺华

\Images\2005-2009\20090828T0705.JPG

张泽

\Images\2005-2009\20090828T0706.JPG

宗俊峰

\Images\2005-2009\20090828T0707.JPG

何建明

\Images\2005-2009\20090828T0708.JPG

黎波

■商报记者马莹 金霞/采写整理

编者按 将于9月1日召开的北京国际出版论坛作为本届国际图书博览会的重头戏,成为业界瞩目的焦点。在当天下午的CEO峰会及三个平行分论坛上,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副总裁李朋义,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海燕将担任CEO峰会的演讲嘉宾;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李学谦,湖北海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夏顺华将担任儿童动漫图书出版分论坛的演讲嘉宾;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技术与出版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张泽,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宗俊峰和德国康乃馨出版社对外版权部主任霍尔格·贝姆将担任科技图书出版分论坛的演讲嘉宾;作家出版社社长何建明,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黎波将担任文学图书出版分论坛的演讲嘉宾。记者先期对以上嘉宾进行采访,从中可以发现,中外出版人士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普遍关注的四个热点——资本运作、少儿出版、数字出版和文学出版。

1

■李朋义(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副总裁)

资本运作 以资本运作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

随着中国体制改革的推进,中国的出版改革已由内容创新、市场营销创新、经营机制创新,逐步深入到体制创新和资本运营创新。按照出版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2009和2010年底前将是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中国几乎全部的出版社将完成由事业单位向市场化运作的公司的转型。这意味着中国出版业的市场化程度将出现质的飞跃,同时也意味着出版行业的资本运营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不可否认,2009年中国出版行业强烈地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书店零售市场显现了增幅同比放缓的趋势,但是总体来看,中国的出版市场依然是一个发展和上升中的市场。从2009年第一季度的若干统计资料来看,图书销售、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领域均出现了明显的逆势上扬的发展趋势,消费市场增加了20%左右。仅北京地区,今年一季度,由文化艺术、广播影视等9大领域构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收入482.7亿元,同比增长21%。从更长期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文化产业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出版行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资本运作和资源整合主要从以下三个路径启动:一是通过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与中国对外出版贸易总公司的合并重组加强跨国经营能力。在对两家公司的主营业务进行梳理后,合并后的新中图公司集中了优势资源,业务发展态势良好,在图书报刊的进口方面占全国市场的62%。今年上半年,中图公司出口额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之下依然增加了5%。

二是通过荣宝斋同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的剥离重组搭建跨地区跨行业经营平台。集团公司于2008年12月底将荣宝斋重组为集团下属主营艺术品投资相关业务的一级法人单位,将集团内艺术品经营板块进行重组,以荣宝斋为平台,组建荣宝斋股份有限公司,打造艺术品经营上市板块。目前,荣宝斋已完成同中介机构的签约,各项股改上市工作正在抓紧进行。通过重组,荣宝斋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超过50%。

三是通过中国出版传媒股份公司的组建和上市,建设集团公司资本运作的主渠道。中国出版传媒股份公司的上市工作已全面启动,即将组建的股份公司包括了中国出版集团旗下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12家主要出版企业,是未来集团公司进行资本运作的主渠道。目前,同中介机构签约工作已完成,各项股改上市工作正在全面推进,计划明年上半年全面完成股份制改造工作,力争2010年,最迟2011年实现A股上市。

融资后中国出版集团的资金投向,将专注于进一步挺拔主业,拓展专业出版、教材出版、少儿出版;加快出版数字化开发,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建构新的数字出版产业链;加大海外发展步伐,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建设文化产业创意园等几个领域。比如,集团公司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副牌——外国文学出版社的基础上,组建天天出版社,全力拓展儿童图书市场,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一旦时机成熟再对其进行股份制改造;集团公司的重点数字出版项目——“中国数字出版网”工程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信息化试点项目,与中国移动公司合作推出的“手机故事报”和“手机漫画报”已完成了上线测试工作,三联韬奋图书中心网上书店已正式运营;集团公司在入驻巴黎、悉尼、温哥华、首尔建立合资出版公司,与凤凰卫视在香港成立凤凰出版公司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扩大海外公司发展规模,继续在纽约、东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建立海外合资或者独资出版公司,在国际市场上进一步铺网建点;集团公司已与北京市顺义区政府签订协议,将在顺义区北小营建设一个占地1000亩的文化创意产业园,这将是集团公司上市融资后资金的重要投向,也将成为集团公司未来最重要的利润增长点之一。

在本次出版体制改革中,中央政府决心很大,改革力度和改革措施都是前所未有。中央政府鼓励企业上市融资,鼓励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兼并重组,在结构调整中彻底打破传统布局。具备条件的出版企业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外部条件,完成上市融资,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

1

■陈海燕(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资本运作 五个三透视书业资本运作

三个背景书业成长使“资本运作”成为关注话题,金融危机使“资本运作”成为热门话题,产业集中使“资本运作”成为急切话题。为什么中国书业开始重视资本运作的话题呢?我认为有三个背景:第一,书业市场化所带来的激烈竞争,对出版企业的经营水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出版业的经营水平普遍较低,在市场经济时代,出版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加快资金周转,不能让资本限制,于是开始思考资本运作。第二,出版社从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使其经营授权和自主投资得以扩大。过去事业单位限制资本市场,审批程序比较繁琐,出版社只是做产品经营,转制以后,由于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企业的自主权经营加以扩大,出版业获得了进行资本运作的机会。第三,集团化进程和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使得出版业对资本的需求急速放大,这是出版企业由小资本经营向大资本经营的必然过渡和需求。

三种理解很多人对于什么是资本运作并不清楚,特别是出版人。目前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对于资本运作有三种理解:一是通过资金运作以获取较高的经营效益,比如理财产品、信托投资等;二是出版企业在资本层面上认识和运营出版资产,使之保值增值,而不仅仅从产品经营的层面考虑;三是产业资本与资本市场接轨,打造融资平台,即通过上市融资的方式直接连接资本市场。

三项目标为什么搞资本运作呢?我认为有以下三项目标:一是让价值循环尽可能加速,以提高出版市场资金的周转和流动速度,提高资产运营的效率,比如一些出版集团将闲置的现金流投入到资本市场进行各种增值的操作;二是让生产要素依市场法则合理流动,比如通过兼并重组、企业出让受让等企业市场法则重新配置生产要素的做法;三是让资产结构与质量不断优化,比如有些企业进入前景不明、不具优势的领域可以尽早退出,不符合其发展战略的资产也可以卖出,如此不断优化资产结构,更好地配置生产要素。

三块市场目前我国出版界进行资本运作的市场主要有三块:一是资金市场,包括授信贷款、抵押贷款、委托贷款、委托理财、信托投融资、公司债、银行债、拆借、保付代理等;二是产权市场,包括收购兼并、合股重组、出售产权与股权、股权置换等;三是股票市场,包括公开募集、定向募集、一级与二级市场交易、上市策略等。

三个观念以前很多人对于出版企业上市融资持反对意见,现在这样的声音少了,但是对资金运作也有不少议论。我认为,企业要直面风险,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克服三个观念,即克服僵化的风险观、克服狭隘的“主营”思维、克服小商品经营意识。资本运作不是只有大企业集团才能考虑的,中小型出版企业也要考虑资本运作,以提高现金流的效率,调整和优化资产结构。对于出版企业来说,产品经营是主业,经营出版资产也是主业,过去的小出版单位单纯经营图书产品的做法已经不适应现在资本时代的大经营理念。对单个小规模的出版单位来说,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人;而站在产业的视野下,对于具备一定规模的出版企业来说,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资本——有了资本可以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可以追求一定的规模效益,特别是当今出版产业小而散而弱的状态下,更需要利用资本推动产业的整合。

可以看到,中国书业进入了大重组时代,进入了网络与数字时代,进入了资本时代。

2

■李学谦(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

少儿出版 发展少儿出版要坚持改革与创新

今年1~6月,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收入1.1亿多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300多万元,增长了43.8%,预计今年全年销售收入是2.5亿元,同比增长40%左右。

应对金融危机我社尝试了以下几种主要做法:

一是整合出版资源。对原来由于部门拆分原因不能生产图书的两个杂志《儿童文学》和《幼儿画报》增加了图书出版职能,在继续办好刊物的同时作为重要的图书生产基地。《儿童文学》的原创图书分为“儿童文学典藏书库”、“儿童文学金牌作家”、“淘·乐酷”、“阳光书吧”四个系列,今年计划出版近40种,其中《艰难的归程》已经销售近10万册。《幼儿画报》图书出版已有100多种,总印数200多万册。

二是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一是《中国少年报》改版,创刊于1951年,有58年历史,改版前的《中国少年报》形态陈旧老化,改版后虽然价格比过去每份每年有所增加,发行量略有下降,但是发行收入大幅上升,同比增加33%。《婴儿画报》是1985年创刊,改版前定位与婴儿早期教育的实际需要有脱节,而且没有吸引力的人物形象,不符合婴儿早期阅读接受的特点。改版后的《婴儿画报》一是定位于婴儿好习惯的培养,二是把“乐乐”、“悠悠”作为主要人物形象,改版后今年1~6月发行收入同比增长38%。

三是调整产品结构。在原来传统产品类型的基础上增加助学类、时尚类读物,如《中国少年英语报》改版并改为助学类读物;《中国卡通》创设精品童话版,推出《淘》、《玩具总动员》等,增强了出版物的市场竞争力。

四是转换经营机制。我社期刊由总代理发行改为自主经营,2008年以前期刊的经营体制是从出版——总代理发行——分销商——回款——总代理按协议约定的比例向中少总社交款,这种体制的弊端是割裂了中少总社与市场的联系;中少总社缺乏自主经营能力;利润被分流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2008年以后的经营体制是出版——中少总社报刊发行中心——分销商——回款,调整后弊端被有效克服,中少总社自主发行能力大大增强,其中面向小学直销的发行网络已经覆盖1万多所小学。从实际情况来看,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确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我社上半年回款比去年同期增加44%。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得到了以下两点启示:一是中国具有非常广阔的少儿出版市场,有3.8亿儿童,人均收入2007年已达到2360美元,文化需求快速增长,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正在推进,中小学生逐步从应试教育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国民阅读日益受到重视。相应的是我国少儿出版也对少年儿童阅读需求的满足度不高,如从数量上说,2008年全国共出版少儿读物13522种(初版7441种),与上年相比总数增长29.27%(初版增长21.55%),然而少年儿童人均拥有读物仅1.3册,未成年人儿童读物拥有量在全世界排名第68位,是日本的1/40,美国的1/30。在质量上,选题重复、跟风出版严重。所以,要坚持以面向内需为主,是中国少儿出版业安身立命、发展壮大的根本。只有赢得国内市场才能赢得国际市场,《马小跳》系列的版权输出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二是中国少儿出版业市场化程度、新技术的运用水平都还很低,要发展壮大,必须坚持改革、坚持创新。

2

■夏顺华(湖北海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少儿出版 像种树一样培育少儿出版产业

我个人感觉,金融危机对于出版业的影响比较大,出版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更加严重,要杀死行业里的“蟑螂”和“老鼠”,就要有捕捉它们的工具和方法。同时,危机下也有商机,“自杀式”生存的企业活不了很久,特别是对于少儿图书出版,机会与挑战同在。

出版、产业与儿童的关系 产业不是买卖,需要去培育,像种一棵树一样,涉及读者、产品和出版者等方方面面,出版人的责任是把先进的人类智慧传承给下一代。少儿出版是无国界的,孩子是少儿出版人服务的对象。在出版人眼中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人呢?他们需要知识、快乐、健康,所以出版人就把五千年人类传承下来的智慧传递给他们。可是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孩子对这些知识的传授方式并不感兴趣,这样就迫使出版人思考,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出版物。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除了身体的发育,更重要的是人格、心灵的成长和成熟,这种成长是一小步一小步推进的。

少儿出版产业的机会 中国出版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很多成绩,但相对而言少儿出版的“幼小”和“稚嫩”也是现实存在的,这也给了出版企业成长的空间,谁能建设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出版团队,谁就是中国少儿出版产业的领军人。

国内外少儿出版产业的差距 现在大多的出版单位都忙于出书,每年有10多万种新书进入市场,但是在第二年、第三年仍在热销的品种却是有限的,这种短视战略是行业的悲哀。本人认为,应该警惕目前少儿出版业存在的三种现象:第一种现象是出版机构盲目出书,在目标不明确,对产业不了解,对少儿不了解情况下出版的图书一定不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二种现象是单纯为了追逐利益而出书,这种短视的出版行为同样不能长久;第三种现象是图书产品中,真正满足儿童阅读需求,帮助儿童心灵成长,给儿童带来快乐、知识和健康的图书并不多。参考国外出版业,迪士尼是给孩子带来快乐为主要目的大型跨国公司,它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感受知识,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德国泰斯勒弗出版社,历经55年打造的科普系列丛书《什么是什么》,销售至全球40多个国家,成就了76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精工细作是国际出版的标准,国外优秀出版社的远大产业视野和战略值得国内出版界同仁学习。

我心中的少儿出版产业蓝图爱中国孩子,做中国少儿出版产业的出版人,机会和挑战同在。我相信中国的少儿出版一定会人才辈出,不远的将来将会出现年产值30亿以上的大型少儿出版集团。

3

■张泽(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技术与出版技术研发中心主任)

数字出版 加快形成数字出版合作机制

实际上,我国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转型的力度和进程远远不够,目前,大多数出版社都受困于数字出版如何盈利的泥潭,无论在电子书,还是在数字化期刊方面都鲜有成功的例子。有关数字出版“狼来了”的说法流行了很多年,然而出版社现在依然是“说得多,做得少”,大部分都觉得“数字出版也没有把我怎么样,不必紧张”。

有关数字出版对于传统出版的影响,我有以下几个观点:

第一,数字化不应是传统出版的对立面,它是与传统出版衔接的一个连续、渐变的过程,两者是互补或者互相促进的关系,不应是谁取代谁。

第二,传统出版社涉足数字出版没有真正发展起来的原因是,传统出版有内容,技术提供商有技术,上下游的关系和产业链还没有完全形成。中国的数字出版之路前一个阶段的主导者是技术提供商,我认为现在应该回归到出版社,出版业需要认识到数字出版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形成大家同心协力的合作机制,进而形成数字化出版的产业链。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数字化不存在该不该做的讨论,而是要探讨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创造出更多的文化产品来满足市场的需要。第三,对于传统出版社来说,数字出版不是传统意义的平面出版。

(上接第7版)拿纸质图书出版的流程来套用数字出版的流程是不可行的,传统图书出版流程是作者写书、编辑加工、印制、发行,出版社的价值体现在内容质量的加工环节和发布环节,而数字出版是需要更多创意的产品,要求出版社具备对数字内容整合的能力,在数字内容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的能力,不仅仅是图书电子化,更要站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思考我们的出版,回归到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的角度,从内部流程设置方面来实施。

第四,提高出版社数字出版的能力,从人才培养、组织机构等方面都需要健全的机制。然而,传统出版社正是缺乏这种使数字出版脱颖而出、快速发展的机制,也成为数字出版发展最大的障碍。在人才培养方面,数字出版和数字传输、数字沟通是高新技术领域,和传统的出书、卖书方式不同,需要掌握一定数字出版技术的人才,而一些传统出版单位不注意引进、培养数字出版技术人才,使得掌握数字出版技术和管理的人才奇缺。在组织机构设置方面,目前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成立单独的部门做数字出版,另一种是整体的数字化,即出版社各个部门都有数字出版的职能,这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效果要靠实践来检验。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数字化是全流程的数字化。

3

■宗俊峰(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

数字出版 科教图书出版发展策略的四路径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出版社认识到,内容数字化和管理信息化只是数字出版的第一步,数字出版是涉及一个产业从产品形态、组织结构、盈利模式直至运营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传统出版业、特别是科教出版社转型和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成功的数字出版业务的核心,在于形成了完整的数字出版流程,能提供适合市场需求的数字产品和服务,并能联合上下游一起形成完整的数字出版产业链。毫无疑问,资源、技术、市场是其关键的成功要素。

从科教图书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上看,专业出版是数字化技术的最大受益者,也是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中相对成熟的板块。专业出版的核心价值是信息的快与新,专业出版商对所拥有的海量专业内容进行数字化,并提供“大规模定制”式的在线服务,充分体现了数字出版个性化服务和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等深度信息服务的特点。这种信息服务式的数字出版,已经离我们所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出版“渐行渐远”。所以,专业出版已经可以不仅仅依靠网络平台推动纸质图书的销售来增加收入,而是依靠信息服务和在线销售创造出独立的营收模型,形成持续、稳定的盈利模式,这是我国科技出版社可以借鉴之处。在教育出版领域,数字出版很大程度是为了推动纸质图书的销售或是支持纸质图书的使用而提供的增值服务。目前,国外出版商探索出的一些较为成熟的数字出版产品形态,如在线课程、家庭作业管理、在线测试、电子书、在线课外辅导、在线虚拟体验材料等,都值得我国教育类出版社去尝试。应该看到,教育出版由于读者粘合度高、需求拉力大,已成为数字出版最大的潜在市场。

我认为,中国科教图书数字出版的策略主要有自主发展、做大做强、兼并收购、战略联盟四种。

自主发展 不同于国外传统出版强社占据数字出版的主导地位,目前我国传统出版社基本处于被动地位甚至“缺位”,这是出版界应该正视的问题。出版社对内容资源拥有更强的整合与拓展能力,对用户的使用体验有更好的把握能力,更有能力提供专业的个性化服务,因此,出版社只要克服技术的壁垒,就能拥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掌握市场,在权益的制衡中拥有主动地位。所以,尽管有种种困难,但有条件的出版社应强调自主发展之路,建立自己的数字出版平台。

做大做强 第一,整合资源,形成规模。自主发展并不意味着只是依靠自身的资源发展,而是应在相关的专业领域或细分市场进行资源整合,形成规模。科教出版社不应只依靠独家的资源,发展数字出版业务,而应整合相关的教育或科技领域的内容资源、智力资源,构筑凸显优势,形成市场需求。第二,打造平台,树立品牌。整合出版资源最具有竞争力的是建好网络出版平台。把传统出版领域的包括图书、音像、电子等多种独立出版形式整合开发成网络出版数据库,进行创造性的内容处理,满足和激发市场需求,这是一项系统的复合型工程,只有有实力的出版社做大做强,才能形成品牌吸引力、资源聚合力和市场竞争力。

兼并收购 传统出版社自主发展,做大做强,并不意味着只是通过内生式的发展模式,相反,应在突破体制障碍的基础上,通过兼并收购等资本运作手段,来快速地建立内容资源优势,或者通过直接并购软件公司和数据库管理公司等非出版企业,来克服技术壁垒,以发展或巩固在数字出版领域内的竞争。这需要国家的金融和产业政策相支持。目前中国下一步文化体制改革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跨地区的并购重组,不仅为数字出版的发展创造制度上的环境,也实现资源的大规模集中。

战略联盟 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和联手合作,也应是传统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策略选择。自主发展并不排除合作,相反,在数字出版中,必须依靠著作权人与出版商的结合、内容与技术的结合、产品与渠道的结合来实现盈利。合作共赢是发展的基础。很显然,资本和市场主导的强势出版商与技术服务商之间的合作正在成为新一轮的战略布局。

4

■何建明(作家出版社社长)

文学出版 文学图书市场前景光明

金融危机发生后,很多人都处于恐慌的状态。去年11月份开始,大家对于金融危机将对出版业产生何种影响的讨论越来越多,当时我的态度非常明确,中国图书市场与世界金融危机没有必然和直接的联系,如今也是持这种态度。

中国是个有亿万人爱好读书的国家,几千年来一直崇尚阅读,当读书已经成为国民的一种习惯,一种美德的时候,不管社会状况如何,只要文学作品的进步意义和欣赏意义存在,文学图书的市场就会有光明的前景。种种数据表明,中国图书市场的行情不仅与去年同期相比没有下滑,而且还有了较大的上升。我认为出版业与金融危机不但没有必然联系,而且会越来越好。以我社来说,到今年8月份,我社出书总量已经是2007年和2008年之和,丝毫没有因为金融危机而影响出书速度。同时,我社去年12月的发货码洋达到了创纪录的5000万元,并新推70位名家的百部作品,这些名家包括冯骥才、周梅森、张炜、黄永玉、苏童、周国平、毕淑敏等。

我国图书市场非常大,只要是好书,只要作家全身心投入地创作优秀作品,市场就不会受影响。作为作家社的社长,我也一直在强调出版社要做精品、做好书。如今,网络文学发展强劲,纸介质与网络衔接使市场进入另一个高峰阶段,虽然目前网络阅读取向暴露了一些问题,精品不多,但网络与手机阅读的发展也需要靠文学图书来带动,这同样为文学图书带来了发展空间。随着出版业转企改制工作的深入和民营资本的大量涌入,出版行业的格局将被打乱,而出版积累浅、准入门槛低的大众出版业的形势尤为严峻,作家出版社只有认清形势、找准定位,以挑战者的姿态出发,才能在新的出版格局中赢得一席之地,争得领先者的地位。

作家出版社是一家大品牌的出版社,我们需要承载的是时代的主流文化,提供给读者一种健康的、先进的文化,我们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对于未来发展,我们会强调作家社自身的优势,借助中国作家协会这一强大的作家资源,“为作家出书”、“出作家好书”、“向读者奉献最好的书”。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展示当代文学的一个非常好的契机。我社筹备出版了大型文学工程“共和国作家文库”,收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近百名当代著名作家的经典代表作品,基本囊括了当代最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要作家和重要作品,是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一次全面的高峰的展示。除此之外,我们还在筹备出版有关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中国少数民族优秀作品选》;打造接近老百姓生活的畅销书——《好妈妈献给好老师》已销售50万;《闯关东》、《建国大业》等影视图书市场表现也不错。这几个方面组合起来,形成作家出版社在今年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逆势而进,创造了历史上非常好的成绩。今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中国作家协会将牵头组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作家团——100位作家去书展亮相。

4

■黎波(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

文学出版 当读者与作者、出版者一同成长

针对文学图书出版的现状与未来,我想谈一下在当今出版形势下,对作者、读者、出版者这三个角色关系的认识。

首先是读者。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读者与作者接受的内容是平行的,当读者“见多识广”时,对以前那种简单的,不适合当今知识形态的图书内容已经不感兴趣了,读者开始显现“傲慢与偏见”的态度——“傲慢”是对一般的图书看不上,“偏见”是认为大多数作者的水准不高,觉得作者写不出好书,特别是文艺类图书。文艺类图书读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类是确实有阅读需求的读者,如刚刚走出校门的白领,对于职场生活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希望了解职场生活,由此带来了《杜拉拉升职记》、《青瓷》、《浮沉》的热销,再如在校的学生,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少,将图书作为了解社会的一个渠道;还有一些类是“站在河这边看着河那边”的读者,有想了解和体验另一种职业的需要,比如一些老百姓没做过官,想了解官场里的规则与内幕,就会通过阅读相关的图书来了解。

目前的作者群体呈现了以下几种现象:一是新人辈出,很多畅销书的作者都是新人,虽然并不出名,但他的书能产生广泛的影响;二是出书能够持续畅销的作者不多。目前的情况是,一个人集一段时间的积累和体验,写出了一部得心应手的作品,但是他的下一部作品却不一定卖得好,这说明作者的积累不够;三是大多数老作者出的书反而不受欢迎,呈销量递减的趋势。这说明旧的写法、旧的体验和感受是不被年轻读者接受的。年轻读者具有多元的标准,需要丰富的知识和信息,以他们为目标读者的文学书一定要从巧妙的角度切入,如《杜拉拉升职记》一书从实用的角度谈到了职场、情感和对社会的理解和体验。

对于出版者来说,现行的体制机制导致很多出版社的编辑并不是按照市场需求的标准来寻找作品出版,大多是根据自我感觉来策划选题。随着读者素质的提高,对作品的评判和需求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如果说还用以前的标准来衡量,很可能写出来的作品就不会被普通读者接受,也不会被专业出版人接受。当前形势的图书市场不仅仅要求编辑会出书,还要求编辑为出版者创造概念,用文字来体现这个概念提供给读者,进而影响读者。这就要求出版社的编辑和经营人员在类型化选题方面高于读者的理解,能够结合现有市场渠道的特点运作图书。现在的出版业与过去大相径庭的是,以前只要是好作品就会被读者接受,如今除了有好的内容,还需要有一个科学的团队操作的机制,要有不断感受市场的需求,判断和寻找好作品的模式,使用最好的营销手段,才能实现市场最大化。

未来文学作品的特点是具有多元化标准、时尚的写法、大量的知识点、丰富的信息和新颖的切入角度;未来优秀的出版者是拥有超前的经营模式和理念,建立懂市场操作的团队、具有市场感知力、职业能力、和执行力的出版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