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合作品质——大学的核心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7/4/3 作者:杨建邺

大学拥有学生而得以教导教授。——约翰·惠勒

\Images\2005-2009\yd070403T0606.JPG

约翰·惠勒

美国物理开拓时期的科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从事原子核结构、粒子理论、广义相对论及宇宙学等研究。他27岁就与丹麦的波耳发展出核分裂理论;后与学生理查·费曼(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改写电磁理论,并提出时光回溯移动的构想。惠勒的研究为20世纪下半叶物理学的发展勾勒出了方向。

《宇宙逍遥》的作者是鼎鼎大名的物理学家约翰·惠勒,他是一位颇喜欢发明新名词,而且又很会发明新名词的物理学教授,一生几乎都在普林斯顿大学任职。他发明的黑洞闻名世界;他发明的“量子泡沫”已经成了物理学辞典上的正式条目;他发明的专业词汇geon目前还没有得到公认,国内也没有正式确定它的标准翻译(本书译者田松先生建议音译为“真子”,似乎不妥。名词最好中性,用“真”“假”这类有褒贬意思的词汇,不太合适)。

从本书可以看出,惠勒关注的范围十分广泛,既包括“付出最多,做得最好”的科学活动本身、好奇心和创造性、科学的怀疑精神,还包括大学建设、大学精神有关的教育问题。

惠勒在物理学方面的诸多贡献,人们常常乐于谈到,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惠勒关于教育这方面的宝贵意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损失。在《宇宙逍遥》一书中共分六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热忱与士气”中,主要谈的就是大学精神和如何培养优秀的科学人才。这个问题近几年引起了国内有志之士的高度关注,发表了许多意见,对什么是“大学精神”提出了种种的看法,所以我觉得介绍惠勒在这方面的一些观点,很有必要。

1966年2月19日,在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教育研讨会上,惠勒提交了一篇论文“合作品质——大学的核心”,在论文中他提出了什么是大学精神的一个值得重视的观点。他的意见切中我国教育弊病的要害,所以我直接借用他的这个题目作为本文的标题。

什么是大学精神呢?大楼?大师?都不是。惠勒说:“大学并不是专业或者大楼,而是人。一所大学,并不意味着把一定数量的知识类别聚集起来,而是要把各种程度的合作者聚集起来……大学是一个联合体,包括刚开始接触知识的初学者,知识组织中的学徒,以及有经验的工人和探索真理的专家。

很好,大学是一个联合体,不仅仅是教授和专家,还包括大学生、研究生以及“有经验的工人”。那么大学精神呢?惠勒的观点在演讲的第一段话就亮出来了:

对于这个主题,我最想说的是我所看到的普林斯顿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和新老教师在科学上的合作精神。那种年轻人和年长者、学生和研究者之间的紧密联系,那种探索新的真理并使之融入国家整体生活之流的激情,在我看来,就是这些构成了一个大学的精神。

……在这里,我们所有的同事(低年级学生、研究生、有经验的教师和专家学者)一起探索、寻求真理。正是这种高质量的合作造就了这所大学和所有伟大大学的精神。

惠勒这样的一个观点,是他从自己研究中体验和认识到的,所以比那些教育专家提出的理论更有价值。惠勒教授在科学研究中的一个特色是喜欢把他认为合理的理论(如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理论)推向极致。正是这种特色,惠勒教授一生都在努力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理论向各个向度推向极限;也正因为这样,他的研究结论总是让人们一再惊诧莫名。在爱因斯坦没有去世的时候,他会把自己推向极致的设想拿去问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也常常感到困惑和不安。爱因斯坦去世以后,他的知音大都是年轻的物理学家,只有他们愿意与惠勒教授研究那些根本不知去向的问题。于是,从惠勒教授那儿传来了黑洞、geon、量子泡沫,还有虫眼、相对态(别人也许愿意称为“多重世界”或者“平行宇宙”)等等。这些研究开始很难找到同行者,只有当你走出一条小路时,才会有人跟上来。不过,在年轻人中寻找合作伙伴比较容易。

所以这种“推向极致”的研究又使得惠勒教授具有另一个特色:他周围总是有一群年轻人。他特别重视与年轻人的合作,并且一再公开表明他自己在这种合作中受益匪浅。他的著作几乎都是与学生合著的,例如《万有引力》、《惯性与重力》和《时空物理学》等等。他的研究生真是不少,而且许多都非常有名气,例如费曼、索恩、迈斯勒、普特南、贝肯斯坦……我实在数不清有多少。在惠勒的自传《惠勒自传——物理历史与未来的见证者》中,他谈到他的两个学生凯(Kay)和帕克(Hermon Parker)时写道:

我从这两位学生身上发现我从教学上获益最大,从此我便经由教学相长获益。事实上,随着年岁渐长,我发觉自己只有透过教学时才能学习新知。于是我喜欢说,大学拥有学生而得以教导教授。

由这句话,我们可以深切领会到惠勒为什么把合作品质视为大学精神的核心。他还说:

如今轮到(我的学生)来启发我的思考并继续努力突破障壁,让我们得以探索真相并发掘隐藏于其中的机制。因此当其中一位邀请我参与一项研究时,我相当高兴。

能够这样坦率说话的,能够有这样认识的,在大学里恐怕很少见吧?正因为惠勒教授常常愿意把学生当作老师,所以惠勒教授对学生的态度非常开放,决不保守。如果他错了,哪怕是学生纠正的,他也决不护自己的短。在上面提到的惠勒的自传中,惠勒特别提到了这样一件事情:“我曾经有一个错误的结论,认为无论塌缩中的星体表面引力有多强,与地面垂直并向上直射的光线依然可以逃脱并携带出能量(与质量)。”后来他的几个学生证明这个结论是错误的,这使他恍然大悟,于是他真情地写道:“我们经常发现初学者可以看透云雾并引领我们看清事实。于是我很快就了解,只要质量凝聚的密度够大,其附近的任何辐射都逃不出其掌握。”

惠勒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要有一种信念,相信取得进步的最好方式往往是尽快犯错误——并尽快认识它们。”显然这也是来自他的实践经验。要想做到这样,就必须与学生、同事们进行相关的咨询、讨论、争论。如果一个科学家认为自己是权威,不可能出错,不需要合作伙伴,这就违背了大学精神,面临他的就一定是巨大的灾难。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例子何止千万!如果有惠勒所说的合作品质,不认为科学事业是孤家寡人的事情,而是各种程度合作者共同的事业,许许多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而且,具备了这种合作品质,我们就会像惠勒一样看待身边的年轻人:

我所看到的是他们的眼睛

我深深地凝视

当我漫步在校园的时候。

那明亮的眼睛感动着我。

它带来一个信息

不需要言语的表达:

我正行进在人类的前沿。

无论从哪方面看,《宇宙逍遥》都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好书,它可以让每一个读者感受到惠勒对于真理的激情和探索中所得到的巨大快乐;可以让每一个有志于科学事业的年轻人,更有激情、更顺利地进入科学的殿堂。

\Images\2005-2009\yd070403T0607.JPG

《宇宙逍遥》[美]约翰·惠勒著 田松 南宫梅芳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3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