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有感
翻译
报道时间:2005/10/28
作者:关天晞
摘要:
“此曲只应法兰克福有”,因为这里极具挑战,考验着每个参展者。舞台依旧,角色依旧,产业却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这几年,只要提及法兰克福,我总会将它与“Only in Frankfurt”这句话联系在一起,除了这句话简直就是杜甫的“此曲只应天上有”的翻版——“此曲只应法兰克福有”,还因为我与法兰克福有缘。我到过法兰克福三次,居我去过的国外城市之首。在我的头脑里,“Only in Frankfurt”是对法兰克福的最好的诠释。它是赞誉,是宣言,迸发着自豪、包容、活力和挑战!
去的次数多了,心里便产生了深入了解它的冲动,对它的认识逐渐加深。这跟了解一个人大概是同一个道理。第一次是路过法兰克福。那是1991年,我和山东出版界的三位同行组成的代表团应邀参加第30届贝尔格莱德国际书展,途中在法兰克福转机,当时坐在候机大厅,似乎能感觉到法兰克福脉搏的跳动,但由于无法看到它的真面目,便产生了一种神秘感。
第二次是2001年。这一次有足够的时间一睹法兰克福的“庐山真面目”。为此,我翻阅了资料,从中了解到法兰克福世称“皇帝之城”。公元794年,查理大帝在此建立了法兰克福王国,在德国中世纪以来的近千年中,所有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共33位)都在法兰克福大教堂里产生;法兰克福曾被评为世界“十佳商业城市”,与纽约、东京、伦敦并称为世界四大金融中心;同时,法兰克福又是一座有800年历史的博览城,一年两次的法兰克福博览会以及一年一度的包括法兰克福书展在内的九个专业展览会令人目不暇接……然而,看完资料,我觉得与法兰克福之间总有些隔,无法接近它,把握它。这一次,我所在的广东代表团共有20多人,在偌大的展场上转悠,容易走得人困马乏,蒙头转向。然而,一句“Only in Frankfurt”如一束炽烈的闪光,刺激着我的眼球,深深地烙在我的大脑里,令我霎时疲劳全消。记得那是在八号展馆二楼的走道上,迎面斜插出来一张明信片,上面赫然写着“Only in Frankfurt”。我心想,这就是法兰克福!我被吸引了、震撼了,隐约体味到其深妙的意味,但却没来得及细究又匆匆离去。
2004年10月,我随广东省出版集团赴法兰克福书展考察。这一次,我才真正感悟到“Only in Frankfurt”多重而深奥的含义。“此曲只应法兰克福有”,因为它一直是国际版权贸易最大的舞台。2004年法兰克福书展参展者从2003年的6611个增至6691个,参展国家从103个增至110个,参展图书从33.6万种增至35万种。“此曲只应法兰克福有”,因为这里极具挑战,考验着每个参展者。舞台依旧,角色依旧,产业却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许多英、美出版商和版权代理精简了参展队伍或进行结构调整。如西蒙与舒斯特派出的人员总数不变,但却由不同的部门构成。Atria Books出版商朱迪夫·科尔说:“动力已经发生变化。我们决定带出版商和主要编辑人员去体验。”这些国际版权大鳄对市场的感触肯定敏锐而深刻,他们的做法和个中奥秘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此曲只应法兰克福有”,因为它容不得无所作为者。正是在去年的书展,主办方点了我们中国和韩国的名,指这两个国家“尽管各自的出版业增长强劲,参展却在衰落。”今年前往法兰克福之前,看到媒体有关中国展团参展准备的报道,相信今年的中国展团会大有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