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中俄作家共觅当代英雄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6/9/5 作者:岛石

\Images\2005-2009\yd060905T0201.JPG

1980年以前出生的人,他们的阅读经历中或许永远都抹不掉前苏联文学的烙印,其中有些人还保留着很深的俄罗斯情结,而有些人患有前苏联文学的"后遗症",保尔·柯察金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的《母亲》、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帕斯捷尔拉克的《日瓦格医生》、马雅可夫斯基的《穿裤子的云》等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它们无论是描写战争还是战争中的爱情,无论是描写新生社会的种种矛盾还是对善良美好的向往,渗透着的"尊重人性"的悲天悯人情怀感动了中国几代人。

但我们对俄罗斯文学的认知也基本停滞在1960年代以前,对它的当代文学鲜有所闻了。究其缘由,除了一些政治变局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它的文学地位被改革开放后风靡的欧美文学取代了,并且随着近20年来留学生大多选择了欧美国家,使得把俄罗斯当代文学介绍到中国来的翻译人才缺少,翻译力量非常薄弱。

本届国际图书博览会主宾国是俄罗斯,主宾国主题确立为"翻阅新书:认识今日俄罗斯",契合了当代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现实境况,也提供给了中国读者认识俄罗斯当代文学的机会。本版特别关注了博览会期间俄罗斯主宾国和中国出版社举办的一系列关于俄罗斯文学的研讨会,文学跨越国界跨越语言的融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对于196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来说,苏联的文学家普希金、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肖洛霍夫……等这些名字个个都如雷贯耳,他们的文学作品深刻地影响过那一代中国人的心灵。

8月31日上午10点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了一场"寻找当代英雄的文学"的圆桌研讨会。这次俄方来的代表有作家阿克肖洛夫、布尼莫维奇、卡巴科夫、诗人以及政论家瓦尔多拉莫夫等,中方代表有高莽、韩石山、柳建伟、何建明、胡平。会议由陈建功和俄方的德米特里·贝科夫联合主持。

在当代这个急速发展多元的社会里,英雄很难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尤其在我们的文学作品里,英雄似的人物已经被很多平民化的人物取代,这个时代的英雄在哪里,我们需不需要英雄?这个时代的英雄人物在我们的文学作品里该如何表现?这些问题成为这次中俄作家双方共同探讨的主题。

俄罗斯文学深刻影响过中国人一代人的灵魂。在这次圆桌会议上,中国作家代表都显示了对俄罗斯文学的熟悉,相反俄罗斯作家对当代中国文学却表示出了陌生感,俄罗斯代表表示,随着今后两国文学的交流加强,彼此会越走越近。

俄国著名作家阿克肖洛夫对年轻一代表示了担忧,他认为现在年轻的文学家以及画家们并不热衷于塑造正面的主人公。阿克肖洛夫认为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通常作品中的英雄同时也是这个时代多余的人,譬如叶卡捷林娜就是一个这样的英雄,因此他表示寻找时代英雄是必要的。

茅盾文学奖得主、军旅作家柳建伟说,俄罗斯很多作家对他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比他年长的作家很少有人不受前苏联和俄罗斯文学的影响。他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就是法国作家和俄国作家,并且表示更欣赏俄罗斯文学对心灵的描写。

俄罗斯联邦莫斯科作家协会主席卡秘科夫认为,文学作品的主人公都生活在现实中,是好还是坏取决于各种复杂的因素,也许昨天还是一个英雄,今天就成为了一个小偷。

韩石山指出,寻找当代英雄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就象科学中的最高项目一样,这个课题也是文学的最高项目。让他唯一担心的是,如果仅是一些并非顶级的人物来研究这个课题会有多大的成果?他很早以来就注意到俄罗斯文学和前苏联文学对中国的影响,俄国作家拉什先生的作品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作品中主人公是一个叛徒,而正是这样一个叛徒却充满人性和可爱。在和平时期如何塑造英雄,寻找这样一个当代英雄会对这个时代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小说作家卡巴科夫认为,1960年代从战场回来的那些人成为了多余的人,但他们只是那个时代的特定的人而不是社会意义上的人。他说,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应该是这个时代的,同时也不应该是这个时代的人。他认为人物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时代的牺牲品,二是时代的英雄。同时他表示,就他个人来说更愿意描述前者。当代很缺乏一个对时代有影响力的主人公,因此对他来说,就特别期望文学作品中能出现这样的人物。

30多年前,何建明还是10来岁的少年时,他看过一本无头无尾的书,但是他深深记住了这本书的主人公,他的名字就是保尔·柯察金。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保尔对他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无论是他在当兵还是后来成为一个作家,还是做别的行业,这个英雄都影响了他的一生。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从何建明作品里看到影响的痕迹,主人公其实个个都是保尔·柯察金似的人物。并且他认为保尔这样的英雄人物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是存在的。

著名诗人布尼莫维克认为,作家和时代的关系十分复杂,一切都是不可捉摸,很难预料。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很多作家常常在他身后才变得非常有名;还有一些作家可能在他那个时代能准确地捕捉到时代的脉搏,可是在100年后,却已不是他那个时代的大师。

现在的文学作品里的主人公在胡平看来,大多是小人物,作品有平民化倾向。现在草根人物的描写成了这个时代的潮流,但是文学也需要英雄人物,因为文学需要一种崇高的美。英雄在历史上有过杰出的作用,但是在当代,人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时,对于谁是英雄谁是小人物,人们显得特别迷茫。英雄人物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信念,但对于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如何展示文学的当代性以及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展示主人公当代英雄的属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问题。

高莽在发言时表示,俄罗斯文学对中国的影响也许在座的俄国作家都没法想像。19世纪俄罗斯作家对中国的影响太大了,直到今天中国人还在为普希金立碑,在普希金200周年纪念日,中国还出版了普希金作品全集。

俄国瓦格里乌斯出版社总编科斯塔倪·尼昂认为,社会重要力量被削弱后英雄就很难形成,即使有英雄,也总难和自己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1910年后,因为战争导致大量人员的伤亡,人们开始怀疑那种自我牺牲类的英雄人物存在的必要性。譬如卡夫卡一系列的作品中,展示了人类生存的困境和荒诞性,而这一点在美国有很大不同。他们的主人公有两种,一是追求自我个性追求个人利益的主人公,另外就是海明威似的人物,他们没有个人目的,只为自己的尊严而战,其实前苏联文学中也一直奇妙地存在着这两种人物。新西方文明到今天已经发展到了颠峰状态,严肃文学和大众文学消解了对英雄人物的需要。

(岛 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