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香港书展:更加重视“文化”元素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7/8/3 作者:渠竞帆

香港贸发局推行文化与商业并重的定位,使书展上作家讲座数量首次超过明星活动;内地展商克服场地偏僻劣势,通过举办书店活动,及在展场提供宽带上网、播放影片来增强宣传攻势扩大成绩;深圳发行集团有效组织内地出版物精品展,实现销售码洋达207万元。

“今年的香港书展已经超出了出版和图书的界限,将文化做了内涵式的深入拓展,它已成为香港全社会关心的文化活动。”一些业内人士这样评价第18届香港书展。7月18日到24日,超过76万人次参加了本届香港书展,参展人数比2006年增加了10%以上。其中大陆赴港参加书展的约有6000人,而香港市民中有一成(香港总人口为700万)参观了此次书展。本次书展的参展商也比去年增加了41家,达475家。

如何让平时很少逛书店和买书的香港普通市民参与到香港书展中来,书展主办方——香港贸发局为此下了不少力气。香港书展选择在学生放假的暑期举办,将学生、家长和假期赴港旅游的观光客作为主要目标。而且在2005年,香港贸发局开始进行书展文化与产业并重的定位转型,今年书展还首次引入主题策划,以“阅读香港”为主题,鼓励出版商推介有关香港的书籍,举办以香港为题的中华文化普及系列活动,还举办名家推介及名人讲故事等系列活动。作为名作家讲座的第10场,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作了《香港10个没打开的抽屉》的演讲,展示了香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十大人文地貌景观,增强了大家对了解香港,发掘其历史文化渊源的兴趣。

“人流拥挤,却面带微笑”是参加本届书展的人最大的感受。为了在3万多平方米的有限场地让70万观众有一个美妙的参观历程,今年香港贸发局在书展前投资做了人流导向工程,同时一改去年在展厅门前排队买票的形式,提前通过便利店、超市等场所销售门票,并在会展中心门口增加了装有空调的场地,省却了参观者门口高温等候的烦恼。

中国出版集团由周洪立副总裁带队,组织了所属13家图书出版单位的1700种优秀图书参加了本届香港书展。这些书主要集中在五大类:一是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图书,二是具有重大文化积累价值的图书,三是学生用书,四是双语类图书,五是音乐类图书。这几类书都非常受香港读者欢迎,他们很多人都是冲着“商务”、“中华”、“三联”等出版品牌直接奔向中国出版集团展台。

但今年书展对内地展商不利的一面是,内地馆位于7层,能够坚持走到最后的人少了许多。有不少老客户都抱怨要走好长时间才能到达。中国旅游出版社社长助理王春峰表示:“由于展馆位置比较偏僻,今年书展的销售额比去年降低了1/3,去年实现销售7万多元。”

如何在不利的环境中寻求突破成为今年内地展商主要面对的问题。为此,在书展举办前夕的17日,中国旅游出版社与香港最大的书店——新华书城举办了中国旅游出版社精品图书展销活动,借书展期间的巨大人流,拉动图书的销售。据王春峰介绍,该社出版的旅游指南、旅游文化类图书,如“走遍中国”、“中国秘境之旅”等都受到当地消费者的欢迎。此外,介绍旅游风光的画册也颇受香港消费者追捧。

除了举办展销活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利用高科技手段,通过易文网打通了服务于中盘批发商的通路。据该集团下属的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施宏俊介绍,在展会现场该公司提供有宽带上网,易文网提供的图书全品种展示,为中盘批发商提供了完善的在线服务。此外还在展场借助投影仪播放录制影片,形成立体宣传攻势。

由于内地幅员广阔,出版社要将大批量的图书运抵香港,尤其是对地处西北部地区的出版社来说是不小的负担,加上海关报关手续繁琐,因此,新闻出版总署在去年为了统一管理,要求内地参展的出版社只在现场展示图书,而销售统一由深圳发行集团来做。但今年,考虑到有的出版社希望在书展上也进行销售,总署做出了一些政策调整。

深圳发行集团受中宣部及新闻出版总署的委托负责7号馆的展销工作。在7号馆占地共1200平方米的展厅里,深圳发行集团设立的“内地出版物精品馆”就占了一半的面积,另一半的展场由内地13家出版集团和11家出版社进行展销。据深圳发行集团副总经理何春华介绍,今年的精品馆分为两块,一块是占地100平方米的内地出版物精品展示区,有3000余种精品图书在这里重点展示,另500平方米是图书综合展销区,展销476家出版社的2.4万余种综合图书。

何春华向记者透露:“在今年为期7天的书展期间,精品馆共实现销售收入207万元,其中周末两天的销售近81万元。”“我们今年首次在展场使用了POS机销售,在展馆内设有机房和服务器,通过局域网和互联网与集团中央数据库对接,与深圳书城实现联网,保证断货图书在48小时内补货上架。同时,撤展时即时产生所剩商品报关数据,在返品进关时提供完整的数据软盘,简化了报关手续。”

为了坚决取缔非法销售图书的情况出现,新闻出版总署还发函,要求参展企业严格执行引进版图书仅在授权地区销售的规定,“对于只限在内地销售的翻译版图书,今年没有出现拿到香港来销售的情况”。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副总编辑毛永波表示:“这也表明书业的整体环境在沿着更加合理和法制化的轨道前进。”

谈到对此次书展有何建言时,何春华认为,应当保持目前的这种精品展示的模式。“香港书展不同于北京的图书订货会和全国书市,那两个展会有大量的分销商参加,而香港书展上参加的多是香港老百姓。因此我们就需要提供一个集中的专业化的零售区,形成购买的吸引力。”“而出版社则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展示品牌形象和精品图书上,销售不应该是其主要目的。”“选择适销对路的书很重要,”何春华说,“我们带了2.4万余种图书,其中有20%的书没有销售,而有的书,如图文并茂的健康食谱出现脱销,100本在现场很快销售一空,我们紧急调运来60本,也很快售完。”

据了解,此次精品馆在选择参展商品时,集中在适合港人鉴赏、收藏的优秀品种,主要包括以人文历史、社会经济为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类,以医药保健、生活休闲及计算机为主的自然科学类和以中国传统文化、旅游、体育娱乐为主的文化教育类三大类图书。此外,282种历届“国家图书奖获奖图书”也在内地出版物精品展示区展出。何春华表示:“虽然已是精中选精,但还存在某些图书不适销的情况。这也为今后的参展积累了经验。”

从书展几天的情况来看,明星出书虽然在书展首天受追捧,但儿童读物、实用及百科类出版物更受欢迎。而且在书展推出的180多项文化活动中,还出现作家学者的讲座远远多于明星活动的现象,这在香港书展历史上也属首次。随着“文化”元素日益受到重视,我们有理由相信,香港书展一定会像香港贸发局总裁林天福所希望的那样,“成为每年七月推广阅读及文化产业的盛事”,内地的优秀出版物将有更多的市场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