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被压在废墟下的孩子,居然还在读书,那么我们在地震伤痛笼罩全国之际,依然关注如何促进儿童阅读,就有了不一样的意义。5月25日,经典英国童书《好饿的毛毛虫》(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中文简体字版将如期在上海举行首发式,长年致力于推广幼儿早期阅读及亲子共读的台湾信谊基金会执行长张杏如女士,将在首发式现场向人们详述这部经典图画书背后的点点滴滴。台湾业界扶持童书创作与推广儿童阅读的经验和做法,也由此进入我们的视野。
台湾阅读协会推选“久久书单”
多年来,台湾民间团体带动了读书会的蓬勃发展,其在推广阅读运动方面的成功经验,吸引了创始于1956年的“国际阅读协会”(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简称IRA)慕名而来,希望在台湾成立分会,共同致力于推动阅读运动;在其亚洲分会主席Dr. Seok Moi Ng极力促邀下,以及信谊基金会、“国际阅读协会”在台湾的会员与教育界学者的奔走筹备下,2000年4月29日,台湾阅读协会诞生。
作为一个非赢利性的民间团体,台湾阅读协会的宗旨是:“结合有关阅读之学术研究与实务推展的成果与经验,通过知识传递、意见交流、推广活动及国际交流等方式,倡导阅读之重要性,以全面提升阅读风气,并增进人们的阅读素养。”
台湾阅读协会在成立大会上同时进行了理监事的选举,各界共同推举在筹备期间出钱出力的信谊基金会执行长张杏如女士,担任阅读协会第一届理事长。
据台湾阅读协会陈永昌先生介绍,2001年,台湾阅读协会为了配合“全台儿童阅读运动实施计划”,接受“教育部”委托,推荐儿童读物,让父母、老师及儿童在挑选读物时有参考的依据。而为了不重复已有的工作,台湾阅读协会决定锁定适合3~8岁儿童阅读的图书,并以主题来选择做为挑选推荐的标准。遴选的方法是由台湾阅读协会发文给各家出版社,邀请他们主动提供合适的图书,同时由评选委员补充推荐。
台湾阅读协会为此特别策划了“童书久久”系列书,在2001年12月12日出版的《童书久久I》中,制订出儿童需要的11种能力,包括信心、动机、努力、责任、主动、毅力、关怀、团队合作、常识、解决问题、专注,并针对每一种能力选出切合的9本图书,共99本,于是就成了“久久书单”,方便家长与老师运用。
在2004年出版的《童书久久II》中,则是提供以主题为主的书单。在讨论时,有人提出自然万物、人际互动、美感、自我成长等,这些主题也就成为台湾阅读协会希望儿童透过阅读能学到的能力或知识。随着讨论的进行,参与策划的人们渐渐形成共识,最后决定以情意、情感和情绪为主题来选书,希望选出来的书单能感动大小读者。情意指的是有心智参与的感情与感受,也就是有理性的感受,在选书上特别着重人对自然、美的感受。情感是指对人的情意流露,不只对自己认识的人,也包括对陌生人的关怀。
2006年3月,《童书久久III》出版,这次的选书主题是“阅读越有语文力”。书中提出:“语文能力,决定孩子一生的学习。阅读,则是提升语文能力最重要的途径。”《童书久久III》以语音、语意、语法和语用四个角度来选书。以孩子最能直接感受、也最迫切需要的语文能力作为分类架构,介绍57本精彩童书的语文特色,透过举例和活动设计,让大小读者感受到阅读的趣味,掌握阅读理解的方法,对于亲子共读或老师教学都极具参考价值。
信谊幼儿文学奖鼓励台湾原创童书发展
1971年9月,台湾永丰余企业暨集团创始人何传先生(字信谊)捐资创立信谊基金会,基金会于1977年成立“学前教育研究发展中心”,是台湾最早从事推广学前教育的专业服务机构。那时候,多数台湾人还认为幼儿什么都不懂,书店里也缺乏适合幼儿看的书,“亲子教育”更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信谊基金会在张杏如执行长的带领下,辛勤耕耘于学前教育领域,勇敢跨出第一步,一方面向儿童发展研究学者、小儿科医生请教,一方面向海外相关机构搜集研究资料、参阅各种图书杂志,相继成立学前教育资料馆、发行台湾第一本和父母讨论0~6岁幼儿教育的《学前教育》杂志,并为幼儿出版好书与玩具、举办亲子教育讲座、成立亲子馆,大力推行亲子教育。在此期间,1978年4月,成立了信谊基金出版社,该社是台湾第一家专业为幼儿出版图画书和教育玩具的出版社。在信谊基金会成立后的第一个十年中,唤起父母的成长意识,提倡儿童本位的教育观点,是基金会最重要的目标。
进入第二个十年,为了坚持教育质量,并思考如何深化及进一步推广信谊基金会累积的资源与本土经验,拓展服务层面,信谊基金会又发展出许多新的工作,包括:创立信谊幼儿文学奖,鼓励为幼儿创作好书;成立实验托儿所,落实幼教理念,并研发教材;成立小袋鼠说故事剧团,提倡陪孩子读好书、说故事;创办父母学苑,为年轻父母规划有系统的进修课程,等等。至此,信谊基金会发展成为下设推广部、亲子教育部、出版部、幼儿教育部的完善幼教服务机构。
特别是信谊基金会在1987年设置的信谊幼儿文学奖,如今已是台湾最具指标性意义的幼儿图画书评奖活动,该奖不仅是有志于图画书创作者的试金石,也培育出许多台湾重要的图画书创作人才。今年4月19日,第二十届信谊幼儿文学奖在台北举办颁奖典礼,3~8岁图画书创作首奖的一对夫妻林秀穗和廖健宏就表示,他们从第十届就开始,每年都拿作品来参加征选,曾在第十八届以《小丑·兔子·魔术师》获得佳作,今年是第十年参选,作品《癞虾蟆与变色龙》更加成熟,首次得到头等奖。
信谊幼儿文学奖从第一届起,征选适合3~8岁幼儿阅读的图画书,到了2002年,有感于图画书的创作有必要区分得更为仔细,而增加0~3岁组的创作奖。此届两组得奖者,分别是,0~3岁图画书创作:头等奖空缺,佳作为林柏廷的《猴小孩》、江惠瑜的《有人哭哭》;3~8岁图画书创作组:头奖得主林秀穗(文)、廖健宏(图)的《癞虾蟆与变色龙》,评审委员特别奖孙心瑜的《一日游》,佳作两名,分别是贝果的《早安!阿尼,早安!阿布》和刘如桂的《剑狮出巡》。
谈及信谊幼儿文学奖的创办初衷,信谊基金会执行长张杏如表示,当时台湾的幼儿读物中80%以上的书籍皆是来自于国外的翻译书,为了改变当时幼儿文学长期依附在儿童文学的地位,希望幼儿能从生活中习得自己的生活文化,并改变当时的儿童读物样貌,基金会因此设置信谊幼儿文学奖,希望能藉此鼓励本地图文作者参与幼儿图画书的创作。
张杏如回忆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她看到国外亲戚的孩子拥有非常多的图画书,好奇不已。她后来走访美国和日本的图书馆,发现馆内“图画书区”,两岁到四岁的儿童置身在书堆中,全都津津有味地看着书,脸上一颦一笑随着故事牵动。她羡慕之余,甚至还有些“嫉妒”,“为何我们的孩子,不能够享有这样快乐的阅读?”
那时,走进台湾的书店,找不到几本给幼儿阅读的书籍,很多书还翻印自迪斯尼卡通书,印刷粗糙。当年台湾还没有图画书,为丰富幼儿学习资源,信谊出版社在1978年成立,但一开始却很辛苦。
在陌生的图画书领域中,台湾作家、画家、编辑怀抱着对幼儿教育的理想,慢慢摸索前进,但最困难的还是读者的偏见。信谊出版的第一本书,由林良执笔和赵国宗绘图合作的《妈妈》,就被批评“字怎么那么少”。读者以为书就是字,无法理解文和图竟可一起讲故事。
为节省人工成本,信谊原本可引进国外图画书,却始终以本土创作作为出版主轴;为培养更多创作人才,日后更设信谊幼儿文学奖。
后来发生的一个小故事,更让张杏如坚持:“台湾孩子应该看到出自生活环境中的作品!”“我想要找‘有张中国脸的孩子’的书!”有一名在美国幼儿园工作的华人教师,特地回台到信谊买书。原来外国童书中都是金发娃娃,当地华人儿童很难认同书中的角色。张杏如认识到,从生活周遭的故事中学习,不但最亲切、容易,还能认同自己的文化,进而成为有自信的孩子。
在张杏如眼中,第一届信谊幼儿文学奖佳作的《妈妈,买绿豆》就是“生活即教育!”最具代表的例子。虽然只是妈妈带孩子买绿豆、回家煮绿豆汤的简单过程,书中却蕴含繁复细节,包括和市场小贩交易的人际关系,帮妈妈洗绿豆做家事的亲子互动等。许多妈妈看完书,就迫不及待和孩子上市场买绿豆,享受美好滋味,重温亲子时光。没有绚丽图画的《妈妈,买绿豆》,反而成为信谊文学奖20年来回响最大的书;它开创的“日常生活形态”故事,更成为台湾原创图画书中重要的类型。
20年来,信谊幼儿文学奖参赛者进步很多,已从最初的追求技巧形式、缺乏故事深度,发展到现今的题材多元、叙事成熟。张杏如以本届获奖者之一刘如桂的创作为例,他上次的作品《猪血汤》以个人经验为主,但在这次得奖的《剑狮出巡》,把乡土文化融入幼儿感兴趣的故事模式,像是宝剑遗失时,幼儿会担心小镇不平安,跟着悬疑的情节一起寻找,到最后体谅村民把剑留在家中,都能自然而然的感受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