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2004中国出版产业大透视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5/10/21 作者:陈斌

□图书品种突破20万,课本出版比重增大,结构调整仍需加大力度

□销售实物量、人均购书量下降,农村发行比重上升

□期刊、音像出版品种增长,印数下跌,报业发展势头看好

□出版外贸逆差缩小,出版物年总产值逾千亿元

新闻出版总署新近公布了2004年全国新闻出版业统计资料。这是新闻出版业执行新的统计制度后,第一个国家新闻出版产业年度报告,它首次将统计范围扩展至全行业,更加科学、完整、准确地反映出新闻出版业的发展状况。剖析这一报告,可以较为清晰地透视出产业的态势。

发行网点 近14万处覆盖全行业国有店社网点均减少

统计向全行业的扩展主要体现在出版物发行统计范围的扩大,往年的发行网点统计仅限于图书发行网点,而2004年度的统计已涵盖各类出版物发行,因而发行网点数量达139150处。这一统计范围的扩大,弥补了多年来我国发行网点统计的缺失,对我国出版物发行业的现实状况,有了更准确的反映,增强了产业统计数据的权威性。

近14万处的网点数量包括新纳入的文化、教育、广电、邮政系统发行网点13718处,二级民营批发网点4687处。而原统计范围内的国有书店和国有发行网点为11665处,同比减少了1202处;出版社自办发行网点为549处,同比减少50处;供销社发行网点为4265处,同比减少3466处;集个体零售网点为104266处,同比增加69882处(其中有相当数量为过去未作统计)。统计范围的扩大,使全国发行网点从2003年的6.7万多处,猛增至2004年的近14万处。表面上看,这只是统计数字上的一个变化,但实质上它却是多年来出版产业统计中迈出的十分不易的、具有突破性意义的一步。

从发行网点的结构看,供销社发行网点的减少已持续10年以上,出版社自办发行网点的减少已持续5年,国有书店和国有发行网点的减少也已持续了4年。仅从近五年的发行网点状况来看(见表1):供销社网点减少了9890处,出版社自办发行网点减少了123处,国有书店和国有发行网点减少了1968处,三类发行网点总共减少了近1.2万处。从总体上说,发行网点的减少对发行业的发展是个抑制,但这几类发行网点的减少,又因果不一:

供销社发行网点过去曾为农村图书发行的主体,但其毕竟不是图书专营单位,而系农村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经营者,图书只是其多种经营类别中的一项。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供销社倚重经济效益高的经营项目,削弱乃至放弃图书经营都是在所难免的,因而供销社发行网点持续减少的趋势较难遏制,此类发行网点曾达数万处的往日辉煌不再。当然,个别的乃至局部的供销社图书发行业务的复兴是存在的和可能的。

\Images\2005-2009\sb051021B601.JPG

出版社自办发行网点的减少有其二重性:一方面它可能抑制出版社自办发行业务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其合理性,出版社作为图书的生产单位,其产品的流通、销售应更多地依靠图书发行专营单位,这也是整个出版产业趋于成熟,出版产业链上下游更趋专业化的必然。出版社自办发行网点的定位主要是展销本版图书的窗口,是对图书发行专营渠道的微弱补充。出版社自办发行网点的减少,表明出版社的发行业务更多地倚重发行专营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产业的成熟度。

国有书店和国有发行网点的减少,既有城市改造拆除网点和农村发行效益低削减网点的因素,又有发展大书城和连锁经营,整合和兼并网点的因素,也不排除民营发行网点崛起,对国有发行网点的挤压因素。多种因素交织,使国有发行网点减少的成因比较复杂,而改变这种状况也就需要综合治理。在我国现阶段,国有发行网点的经济实力、经营规模从整体上说仍处于主导地位,此类发行网点的减少对我国出版物发行业发展的制约是不可忽视的,国有发行业应该对改变这种状况有所作为。

图书出版 品种突破20万总印数下降3.8%

2004年,全国共出版图书208294种,总印数64.13亿册(张),总印张465.59亿印张,定价总金额592.89亿元。年图书出版品种首次突破20万,标志着中国出版业的出版规模进入一个新的层级。10年前的1994年,全国图书出版品种首次突破10万,为103836种;历经10年,全国图书出版品种翻了一番,平均每年增加1万种。图书品种的持续增长,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出版规模的扩大和出版业满足多方需求的业绩。但另一方面由于近几年来图书总印数的增幅小于图书品种的增幅,特别是2004年的总印数在上年下降2.9%的基础上又下降了3.8%,由此导致每种图书的平均印数下降(见表2)。

\Images\2005-2009\sb051021B602.JPG

图书品种和图书印数是反映出版规模的两个重要参数。理想的状态是二者同步增长,导致出版规模的整体增长。但产业的现实状况有时并非如此,二者往往成为一对矛盾体,呈现此消彼长的状态。对此应该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方面它“应和”了业界关于图书出版应多品种、少数量,改变过去一种书发几十万、上百万册状况的主张,满足了读者多方面的“口味”和需求,体现了图书出版的百花齐放;但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一些出版社的选题策划重点不突出,所出图书大多只能满足部分读者的需求,缺乏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拳头”产品。出版规模的整体增长取决于出版要素的协调发展,出版品种和平均印数作为衡量出版业发展的两项重点要素,其协调发展并非易事。现实的追求是应分步骤来实现:第一步是实现二者的同向增长,即二者均呈增长状,实现了这一步,就为出版规模整体增长打下了良好基础;第二步是实现二者的同步增长,即二者保持相同或相近的增幅,实现这一步是保持出版规模整体持续增长的重要前提。如果说出版品种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出版业服务于社会的广度,那么平均印数则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出版业服务于社会的深度,二者的均衡协调发展是出版业整体发展的突出标志。目前我国出版业要实现这二者的均衡协调发展,实现整体规模的增长还要跋涉相当的路程,而且越是出版业发展到相当规模,实现二者的均衡协调发展就越不容易。

课本出版增长态势再现降势比重反弹

2004年全国课本出版呈现全面增长态势,共出版课本36087种,总印数32.71亿册(张),总印张219.81亿印张,定价总金额221.47亿元。与上年相比品种增长25.35%,总印数增长0.54%,总印张增长5.06%,定价总金额增长12.96%。标志课本出版状况的这几项参数的增幅,与一般图书出版同类参数的变化形成鲜明对比:当年一般图书出版品种增长仅为6.7%,定价总金额增长仅为1.74%,而总印数、总印张不仅未增长,还分别下降了7.76%和2.73%。课本出版的强势增长,不仅使其成为拉动当年图书出版整体增长的主体,而且改写了进入新世纪以来连续3年课本出版占图书出版四项比重整体下降的趋势(见表3)。

\Images\2005-2009\sb051021B603.JPG

这一变化使连续3年全国出版业课本出版比重下降的可喜趋势出现反弹,连续三年显示出版业结构调整成效的标志呈现逆转,使出版业又一次面临扭转趋势,降低对教材倚重的局面,出版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仍然很重。中国出版业结构调整的历程是艰巨而曲折的,出现反复也在所难免。要使结构调整取得持续性成果,出版业应在一般图书出版上加大力度,而非仅寄希望于削减课本出版。

出版物发行 销售金额增势持续 销售数量跌势尚存

由于执行新的统计制度,2004年出版物发行网点的统计范围已扩大至各类发行网点,与此相对应,出版物进、销、存的统计本也应扩大至各类发行单位,但由于种种原因,此次公布的这类统计数据仍未能突破往年的统计范围。不过为了真实、准确地反映进、销、存的统计范围,及其与发行网点统计范围的区别,此次公布的这类数据明确标示其范围为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和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与往年不同的是此次公布的销售分类更加细化,文化教育类中注明含教辅读物,大中教材中附带了业余教育课本及教参,中小学课本中附带了教参,并增加了期刊、报纸、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销售,同时不再把非出版物商品销售额纳入销售总额。这些变化无疑扩大了统计数据的涵盖面,提升了统计数据的准确度和科学性。这些局部的更新,使2004年的发行统计成为从原有统计向全面更新后的统计转化过程中的过渡性产物。

2004年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出版物纯销售67.06亿册(张、份、盒),486.02亿元,与上年相比销售数量下降了1.32%,销售金额增长了5.28%。尽管销售金额增长,但销售实物量在2003年下降3.29%的基础上,继续下跌。这种跌势自上世纪末以来已反复出现,而2004年的继续下跌,使当年的销售量跌入1996年以来9年中的“谷底”。近5年来销售量的涨跌状况,反映出跌势为主,回升艰难的趋向,值得业界特别重视(见表4)。

\Images\2005-2009\sb051021B604.JPG

图书销售状况是图书市场成长的晴雨表,是书业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体现图书销售状况的两项参数中,图书销售额反映了读者对书业的投入即用于读书的消费,是社会图书消费水平的标志;而图书销售量反映了书业对社会的贡献度也即书业使读者的受益度,它是不含价格因素的实实在在的销售业绩。图书销售量的持续下降、徘徊,特别是其发生在图书销售额上升的状况下,形成书业分销两项主要指标的逆向发展,是值得书业认真思考并下力扭转的。

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一般图书市场的发育不尽如人意。虽然加大一般图书发行在业内已呼吁多年,许多发行单位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加以推进,但全国的整体效果甚微。2004年一般图书总销售量中除含有教辅读物的文化教育类同比增长外,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少儿读物等几类图书同比均下降,其中少儿读物降幅高达46.57%,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类降幅均超过20%。

由于图书销售数量的下降,使得2004年国人在这一统计范围内的人均购书量随之从上年的5.26册下降至5.16册。如果图书销售数量的跌势在2005年不能止住,那么人均购书量恐怕就将出现降至不足5册的危境。

农村发行 农村市场比重上升 农村读物出版下降

加强农村图书发行近几年来为有关部门三令五申,特别是2004年中央发出一号文件后,新闻出版总署于年初专门召开会议,对出版业为“三农”服务作出部署。应该说2004年是出版业服务“三农”新的起点,理应有新的成效。总署发布的产业统计数据中与服务“三农”最直接相关的有两项,一是农村发行的比重,二是农业科技图书出版,而这两项的相关数据却令人喜忧参半。

喜的是反映农村图书发行在书业销售中份额的城乡图书零售比重,在连续3年下降后,在2004年出现回升,达到75∶25。虽然仅仅上升了似乎微不足道的一个百分点;虽然25%的份额相对于全国的图书市场只是四分天下之一角;虽然相对于约60%的全国农村人口,25%的份额还很不相称;但这毕竟是新世纪以来,农村图书发行份额的首次上升,它扭转了几年来农村发行份额持续走低的趋势(见表5),希望这是一个新的良好的开端,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由此带来我国农村图书市场的不断扩展,预示着我国农村图书发行新局面的出现。

忧的是出版业服务“三农”的重要产品、农村读物的重要部类——农业科技图书的出版在2004年竟出现全面下降的状况,即出版品种、总印数和总印张三项指标全部下降:出版品种2697种,同比下降16.2%;总印数2208万册(张),同比下降5.2%;总印张185252千印张,同比下降9.2%。这三项指标的全面下降,还带来农业科技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张占全国图书出版总品种、总印张比重的下降(见表6),特别是出版品种降到1997年以来8年中的最低点。一年中农业科技图书三项指标同时下降,而且是在2003年这三项指标刚刚出现难得的同时上升的好势头后,就出现的逆转。说明农业科技图书出版状况的全面好转确实任重道远。

\Images\2005-2009\sb051021B605.JPG

\Images\2005-2009\sb051021B606.JPG

农业科技图书的出版品种,反映了业界对服务“三农”的开发程度,而其总印数和总印张,则反映了业界对服务“三农”的投入规模,这三项要素的同时下滑,而且是在有关领导部门对加强出版业服务“三农”作出部署的当年出现下滑,表明业界落实服务“三农”必须加大力度,要逾越思想障碍、市场障碍,以期取得实质性突破。

期刊出版 品种增 印数降逆向发展继续

2004年中国期刊出版整体发展状况和中国图书出版整体发展状况十分相似,即:出版品种和总印张均增长,前者为9490种,同比增长4.58%,后者为110.51亿印张,同比增长1.27%;而总印数却下降,即同比下降3.82%,为28.35亿册。由此还带来两个重要指标的下降:平均期印数下降13.58%,为1.72亿册;平均每种期印数下降17.35%,为1.81万册。近五年来,一方面期刊出版品种持续增长,从2000年的8725种,增长到2004年的9490种,平均每年增长150多种;另一方面期刊出版的平均期印数和平均每种期印数却持续下降,特别是2004年这两项指标的降幅远大于前4年,竟分别高至10%以上。平均期印数一年下降2700余万册,从1.9亿余册骤降至1.7亿余册,而平均每种期印数跌至不足两万册(见表7),使这两项期刊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下滑至新的层级。

\Images\2005-2009\sb051021B607.JPG

期刊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读者中订阅者占了很大比重,其出版数量基本可视同发行数量。从一定意义上说,期刊品种的增长,反映了期刊业受众范围的扩展,而期刊印数的下降则反映了期刊业受众数量的减少。如果说由于期刊受众增长不可能与期刊品种增长完全同步,因期刊品种增长导致期刊平均每种期印数下降,有其一定合理性;那么在期刊品种增长的情况下,期刊总印数却下降就难说正常。特别是前两年这种情况还是隔年出现,而2004年却是继2003年之后接连出现,这的确是值得期刊业认真思考的。如何巩固受众数量乃至增加受众数量是期刊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2004年期刊分类出版中一个特殊状况是:综合类期刊出版全面大幅度下降,其中品种、平均每种期印数分别下降约四成,而平均期印数、总印数、总印张分别下降均达六成以上。而这种大幅度全面下降,是在2003年综合类期刊出版全面增长的基础上发生的,两年间一类期刊出版的起落和强烈反差,折射出期刊市场的变化无常。

报纸出版 品种降 印数增发展势头看好

2004年的全国报纸出版是各类出版物中唯一品种下降的出版物,虽然只是下降了9.3%,但却使全国报纸品种从2119种,减少至1922种,降至2000种这一层级之下。2004年报纸出版品种的下降,是在2003年品种下降基础上的持续下降,这是近年来报刊治理整顿成果的显示。特别是在报纸品种减少的情况下,当年报纸的平均期印数增长了2.36%,总印数增长了5.03%,总印张增长了23.41%,这些增长实属不易。

与书业、刊业、音像电子业相比,报业是近几年中国整个出版产业中稳步发展、总量持续增长的一大支系。近五年来,反映中国报纸出版规模的两项重要指标——总印数和总印张逐年递增(见表8),而且其总印数是在当年报纸品种下降时依然增长,在当年报纸品种增长时,增幅大于品种增幅。在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五大类出版物中,报纸是唯一的在近五年中出版数量逐年递增的出版物。而在这几类出版物中恰恰是报纸时效性强,抗压性弱,且近两年压缩品种力度大,因此报纸出版总量近五年的持续增长的确是来之不易而值得称道的。

报业和刊业的相近之处是:其受众中订阅者占了相当份额,其总印数的持续增长表明其受众数量不断增加。而其总印张持续增长,且增幅大于总印数增幅,表明厚报的趋势仍在继续,且在相当程度上为读者所接受。

\Images\2005-2009\sb051021B608.JPG

音像出版 品种增至三万四VCD产量首度下落

2004年全国音像出版业在出版品种增长的情况下,出版数量、发行数量、发行金额均下降:共出版音像制品34323种,同比增长21.61%;出版数量5.68亿盒(张),同比下降1.05%;发行数量4.17亿盒(张),同比下降8.55%;发行总金额25.1亿元,同比下降8.89%。这种年出版数量、发行数量和发行金额的下降,是近五年来的首次出现(见表9),它使几年来音像出版业全面增长的局面发生了变化。

\Images\2005-2009\sb051021B609.JPG

剖析音像制品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在音像制品总量中独占半壁江山的VCD的出版数量,出现了自其在中国面世10年来的首次下降。自1995年中国推出自己的VCD产品以来,其产量一路飙升,至2001年其产量已在音像出版业中占据50%的份额,成为音像出版业中的支柱产业。2003年VCD还以其53%的产业份额和52%的增长幅度,成为拉动当年音像出版业增长近三成的主要力量。然而仅仅一年间,情况就发生逆转,2004年VCD不但产业份额下降,而且产量也下降,虽然下降只是2.66%的幅度,但由于其基数有3亿之大,所以其数量减少达810万多张,超过音像制品总量的下降值。VCD产量的下降与新一代音像制品DVD-V的崛起、发展不无关系,DVD-V以其更大的容量和更高的清晰度使前一代产品VCD望尘莫及。2004年DVD-V产品的增量高达近1680万张,这对VCD产品不能不说是个不小的冲击,而2002年曾一度泛滥的盗版SDVD,可以说对VCD产品对增加了一重冲击,处在DVD-V和SDVD的夹击下,VCD产量的下降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除VCD产品下降外,2004年音像出版业中的磁带制品——录音带和录像带的产量也分别下降。作为光盘制品的前一代产物,磁带制品将逐渐被光盘制品取代已是大势所趋。这一趋势在录像制品上表现得尤甚:2004年录像带生产的进一步萎缩,使其产业份额已下降至仅为0.01%,其生产几近走到尽头。录音带虽然尚有一定的产业份额,但其主要功能已转为教学所用,2004年85%的录音带从属这一内容。由于具有价格等方面的优势,录音带尚有一定的生命力,但录音制品的娱乐功能已几乎全部为光盘制品所包揽。

DVD-V和DVD-A作为新一代音像制品在2004年再次显示了其强劲的增势,这两类音像制品在中国问世5年来已在音像出版业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DVD-V的份额超过了CD,DVD-A的份额超过了录像带(见表10)。可以预期在未来的岁月中这两类科技含量高的产品的份额将继续加大,受众将更多,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Images\2005-2009\sb051021B610.JPG

电子出版 产量突破亿张5年品种翻番

与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等出版物相比,电子出版物是2004年中国出版业中出版规模增幅最大的出版物。是年,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品种增至6000种以上,出版数量不仅增长了58.66%,而且首次突破了亿张大关,达近1.48亿张,使中国电子出版业的出版规模跃上一个新台阶。

电子出版是中国出版产业中起步较晚的一个出版支系,从2000年起初具规模,而且成为近五年内发展速度最快,增幅最大的出版分支(见表11)。五年内,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品种增长169.79%,翻了一番多,出版数量增长270.67%,翻了近两番。

\Images\2005-2009\sb051021B611.JPG

电子出版物以其独具的“交互性功能”,对读者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理应有更大的市场和更好的发展前景。但由于近几年网络出版的崛起,使电子出版受到不小的冲击,抑制了其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电子出版业在2004年能实现近六成的增幅是值得欣慰的。

出版外贸 逆差首次缩小出口增势渐强

2004年全国出版对外贸易出现业界期盼已久的良好态势——外贸逆差缩小。虽然逆差仅仅是从2003年的1∶6.84降至20004年的1∶6.65,缩小的幅度不大,但这毕竟是多年来的首次出版外贸逆差减小。中国出版业对外开放以来贸易逆差不但长期存在,而且不断加大,仅2000年至2003年就从1∶3.63扩大至1∶6.84(见表12)。

\Images\2005-2009\sb051021B612.JPG

外贸逆差缩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年出版物出口额的增幅(12.02%)大于出版物进口额的增幅(8.95%),而这种出口增幅大于进口增幅的状况近五年来也是首次出现。

纵观近五年来的全国出版外贸状况,出版物出口交易的频次已持续高于出版物进口交易的频次;而出版物出口数量和出版物进口数量的差距处在并不很大、约为1∶2的状态;差距明显且居高不下的是出口额和进口额的差距。进出口高额逆差的产生,国内出版物和海外出版物的价格差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2004年出口出版物的平均单价为3.09美元,而进口出版物的平均单价为9.02美元,进口单价几乎为出口单价的3倍。3倍的价格差和约两倍的数量差,构成了约六倍的进出口总额的逆差。

从出版物进出口分类来看,出口份额最大的是图书,占75.35%;进口份额最大的期刊,占59.93%。贸易额逆差最大的是电子出版物,达1∶59.47。这和我国电子出版物出版规模尚不够大,品种尚不够丰富,而电子出版物的科技含量要求又较高,国内符合出口需求的电子出版物不多不无关系。贸易额逆差最小的是音像制品,为1∶1.03,出口187.33万美元,进口193.06万美元,几近相等。这和音像制品相对于书、报、刊,对外输出语言障碍较弱不无关系。图书的贸易逆差同比缩小,从1∶2.01降至1:1.86;期刊的贸易逆差同比增大,从1:26.56升至1:28.52;报纸的贸易逆差同比增大,从1∶11.77升至1∶18.11。

进一步细分,图书外贸中,文学艺术类图书和少儿读物呈现顺差,音像制品外贸中,VCD、DVD-V呈现顺差。其中文艺类图书是多年来首次出现外贸顺差。

期望2004年出现的全国出版外贸逆差缩小是个良好开端,这一态势如能持续下去,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前景将日趋广阔。

产业效益 报业用纸居首书籍产值占先

2004年全国出版产业用于书、报、刊等纸介质出版物的一项主要投入为用纸486.19万吨,比上年增长16.15%。其中用于报纸的投入最大,超过七成,且报纸的用纸份额持续5年递增(见表13),5年内增长了近10个百分点,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报纸5年间的稳步发展。

\Images\2005-2009\sb051021B613.JPG

用纸作为一种耗材既反映了产业投入,也反映了产业规模。2004年纸介质出版中书籍用纸份额略高于一成,比课本用纸份额仅高出约一个百分点,这两大类出版物的产业专项投入几近相等,进一步表明出版业结构调整仍需加大力度。而书籍用纸份额5年间的前4年徘徊,后1年下降,更说明加大一般图书出版力度要切实落实到各环节并产生实效,尚需时日。

2004年的统计资料首次公布了报纸和期刊的出版总金额,由此和图书共同构成了纸介质出版领域的总产值975.46亿元。其中一般图书份额居首,为37.71%;其次是报纸,为25.9%(见表14);再次是课本,为22.7%。一般图书以约一成的耗材,产生近四成的产值,折射出这一出版领域的创利水平。虽然统计资料不含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的出版金额,但根据二者的发行金额推算,2004年音像、电子出版领域的出版产值约为70亿元。由此可大致勾勒出2004年中国出版产业出版物年产值总计约1045亿元。

\Images\2005-2009\sb051021B61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