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我看库存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0/4/21 作者:王益

将库存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究竟怎样才算合理,如何加以控制?是十分复杂的问题
评估出版社库存量是否合理,不仅要看数量,还要看质量;不仅要看交换价值,还要看使用价值。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问题,我们还缺乏丰富的经验
研究图书库存要考虑社会效益。积压是有形的,脱销是无形的,出版社负责人要特别注意防止脱销,库存太少是“买书难”和邮购不发达的重要原因
“退货浪潮”是怎样发生的?“货款回收难”是怎样发生的?出版社和书店,应订立双方都能接受的合同,使之规范化。退货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很复杂,出版社、代销公司、零售店三方面都有责任。如果是寄销或经销包退,退货是正常的
对出版发行工作中的热点问题,及时进行调查、研究,在报刊上进行讨论,是非常有益的事。意见不尽相同,也不可能都正确,但正因为有不同意见的切磋、质疑,才会产生接近正确的结论。最近报刊上展开有关库存问题的讨论,可喜可贺。
不论在生产领域,还是在流通领域,库存都是不可少的。马克思曾经说过:“没有商品储备,就没有商品流通。”没有商品储备,没有商品流通,社会再生产也无法进行。没有丰富的库存,及时满足消费者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也将是一句空话。库存应有一定的数量,库存太少,不能满足需要,流通中断,称为脱销。脱销对于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不好。
库存如此重要,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不。因为库存要占用库房,要支付仓储费用,增加销售成本,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库存太多,超过了需要,称为积压。积压时间长了,会导致商品减效、失效,对企业的损失也很大。而且,更主要的,库存要占用资金,资金占用过多,而又得不到及时的补充,会造成周转不灵,周转不灵,是很危险的事。即使企业在账面上处于盈利状态,但如果现金短缺,不能偿付到期的债务,开出的支票不能兑现,发不出应该及时支付的费用(如税款、工资、稿费、房租水电费等),会导致企业倒闭。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版社因周转不灵而倒闭,时有所闻。我国因情况特殊,建国以来,还没有一家出版社因经济问题而被迫停业的。随着政企分开,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出版社因经营不善而倒闭,不是不可能的。企业倒闭,从全社会整体来讲,不一定是坏事,有倒闭的,有新开设的,可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将库存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究竟怎样才算合理?如何加以控制?是十分复杂的问题。绝对数字不能说明问题。存货有几十万元了,几百万元了,几千万元了,是大了还是小了,说明不了问题。必须用相对数字来说明,用存货与销货之比即商品周转率来说明。商品周转率(一年周转几次或多少天周转一次)以多少为合理,不同的出版社应有不同的标准,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出版读者对象广泛的普及读物的出版社周转可以快一些,出版高深学术著作的出版社就要慢得多(出版一种书,即一次要准备销售好多年)。有人认为,出版社的理想发货至回款周期是3个月,每年周转4次。我没有见到这样的研究。出版一种书,出版后发到全国销售,3个月内把书全部销完,并将书款汇回,确实很理想。作为理想是可以的,个别出版社能做到,但对大部分出版社来说,不一定是现实的,可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出版社将书送到新华书店发行所,几天内全部收回书款。发行所将书发给销货店,书还没有到达,只要调拨单已寄到书店,书店就立即将书款划拨给发行所,比一年周转4次更理想。但事实证明,它不符合经济规律。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已被淘汰了。美国出版社出版一种新书,印刷量一般是供一年销售;重版书,一般是供三年销售(见中国经济出版社即将出版的《美国出版社的组织和营销》),离一年周转4次很远。日本实行寄销制,一般寄销,出版社与代销公司之间,寄销期为6个月;代销公司与零售店之间,寄销期为4个月。常备寄销,出版社与代销公司之间为12个月,代销公司与零售书店之间是6个月,都离一年周转4次很远(详见中国书籍出版社版《日本出版流通及其体制》第113页)。
我国1998年全国图书纯销售额为34761亿元,库存20688亿元,年周转率为17次,因而得出结论:库存太多了,周转太慢了。这恐怕有点冒失了。我国出版统计,对各项指标从来不作解释。这20688亿元的库存是怎样统计出来的,包括哪些内容,我们都不知道。库存量是一个时点指标,我们应该了解20688亿元是什么时候的库存量。可以猜测是年终库存量。我国出版发行的图书总量中,教材教辅约占80%,而年终正好是教材教辅库存高峰期,以此来计算全年商品周转率,是不正确的。(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