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总印数:中国图书出版之痒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7/1/9 作者:文东

□ “十五”末比“九五”末图书出版品种增长55%,总印张增长31%,而总印数增长仅3%。

□ 图书出版品种增长带来平均印数下降,而平均印数下降却带来平均印张上升。

□ 跨越三个五年计划,出版品种从8万增至22万,总印张从200多亿张,增至近500亿张,总印数却仍徘徊在60亿册左右,三要素失衡明显。

□ 涉及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等新兴学科的图书出版增长,文教、自然科学等类大众读物出版下滑。

“十五”:总印数徘徊

总印数连续两年下降,5年计划增长23%,实际增长3%

“十一五”开局之年已经过去,中国出版业步入“十一五”的第二个年头。《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即将正式发布,据悉,这一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图书出版发展的指导性目标,即到“十一五”期末——2010年图书出版总印数达到70亿册,总印张达到600亿印张,图书出版品种控制在25.5万种。

图书出版品种、总印数、总印张是反映图书出版规模的三要素,而出版品种又是其中第一要素。总印数、总印张均与出版品种密切关联,都随出版品种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新闻出版业“十五”发展计划》曾对“十五”期末的图书出版总印数、总印张提出指导性指标,即到2005年图书总印数达到77.7亿册,总印张达到442亿印张。而对图书出版品种没有设定指标,其初衷是要控制图书出版品种。然而,“十五”期间图书出版业的发展轨迹却与《新闻出版业“十五”发展计划》差距较大。按计划,“十五”期末的图书总印数应比“九五”期末的总印数62.74亿册增长23.84%,而实际仅增长了3.06%。按计划,“十五”期末的图书总印张应比“九五”期末的总印张376.21亿印张增长17.49%,而实际增长为31.12%。按计划控制增长而未设定指标的图书出版品种,“十五”期末比“九五”期末实际增长了55.17%。(见表1)

“十五”期间图书实际出版与图书计划出版的差距,反映出此间图书出版的轨迹。即:原计划要控制增长的出版品种,成为出版三要素中增幅最大的项目,且五年间年年递增;而原计划增幅最大的出版总印数却成为出版三要素中增幅最小的项目,且五年间还出现过连续两年下降的态势;计划增长不足两成的出版总印张实际增长超过三成,实际增幅比计划增幅高13.63个百分点。(见表2)

表1:“十五”图书计划出版与实际出版

\Images\2005-2009\sb070109B0201.JPG

表2:“十五”期间图书出版简况

\Images\2005-2009\sb070109B0202.JPG

平均印数下降 平均印张上升

平均印数比“计划”少5800多册,平均每本书比“计划”增厚2印张

“十五”期间,图书出版三要素的发展轨迹还表明:由于总印数增长微弱(伴有下降),既低于品种增幅,又低于总印张增幅,因而“十五”期间图书平均印数持续下降,而图书平均印张却持续上升。这意味着每种图书的受众面在逐渐减小,而每种书的厚度却逐渐增大。(见表3)

在此形成一个连锁反应,即由图书品种增长带来图书平均印数下降,而由图书平均印数下降却带来图书平均印张上升。这种状况显然和“十五”计划制订的初衷是相悖的:按“十五”计划,如果确能达到“十五”末总印数指标,即使按“十五”末实际出版品种,每种书的平均印数也为34920册,比2005年实际平均印数多5814册。按“十五”计划,至“十五”末图书平均印张应为5.69印张,而实际却为7.63印张,平均每本书超厚近两个印张。

不可否认,制订计划和实际运行,总免不了会有差距,但缩小差距应该是可能的。这就需要,一方面在更加充分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订计划,尽可能使其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符合市场大势;另一方面在实际运行中加大调控力度,及时施加调整,把差距控制在适度之内。

当今,全民的精神需求、文化需求、教育需求、专业需求千差万别,出版业要顺应这些需求,满足这些需求,有所作为,难度颇大,远非“文革”结束初期为解决“书荒”所可比拟的。随着图书品种的增长,图书平均印数下降是有其一定合理性的,即由于全民需求的愈加细分,导致各细分需求的覆盖面缩小。出版业无论是出版领域还是发行领域,日渐明显的多品种、少数量现象反映了这一市场实情。如果说现今图书平均印数下降尚属正常,那么作为图书平均印数和图书品种的总集成——图书总印数的下降、徘徊、微弱增长,则难属正常,是出版业的计划制订者和实际运行者均不愿看到的。

世间任何万物都具有二重性,图书出版概莫能外。图书品种增长,一方面反映了选题领域拓宽,适应不同读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品种增长过度,其中也难免有跟风炒作之书、粗制滥造之书,甚至伪书涌出。单品平均印数下降,一方面显示了当今多品种、少数量的出版结构和将出版服务面拓展至小众读者态势;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经过精心打造、富有广大受众、老少咸宜的精品力作、“拳头”产品尚不多见。单品平均印张增长,一方面表明图书内容趋于丰富,内涵更加充实;另一方面也确有内容“注水”,蓄意增厚,贪图经济效益,增加读者负担之势。

表3:“九五”末及“十五”期间使用“中国标准书号”图书平均印数、平均印张

\Images\2005-2009\sb070109B0203.JPG

三要素失衡由来久

历经15年,出版品种增长177%,总印张增长113%,总印数仍在60亿册左右徘徊

图书出版品种、总印数、总印张三要素的相互关联应处于怎样的状态才算适宜,应如何良性发展而不致失衡,长期以来是中国出版业一直在探究的课题。我们不妨把视野放得更宽些,回溯上世纪末的10年,即“八五”、“九五”期间这三要素的发展态势。(见表4)

图书出版品种、总印数、总印张良性发展的理想状态是:图书品种适量增长,而随着图书品种的增长,图书总印数、总印张基本同步增长,以顺应随着出版产品的增加,产品的受众面不断扩大,产品的内涵更加丰富的出版业理想发展态势。但要真正实现这种理想状态,难乎其难。中国出版业面对全球最大的读者群,其发展很难遵循一成不变的规律。即使在某一阶段可能会沿着相对稳定的轨迹运行,但往往没几年就出现失衡状态。从表4可见,上世纪末的“八五”期间前半期,1991年、1992年出版三要素曾处于相对稳定的增长状态;而“八五”后半期,1993年总印数骤降,跌出60亿档级。其后两年,总印数艰难回升,但至“八五”期末的1995年,仍未回升至1992年的水平。“八五”末与“七五”末相比,总印数、品种和总印张增长处于10%、20%和30%三个不同档级。进入“九五”期,首年1995,总印数骤然回升,出现明显反弹,不但超过“八五”最高期,而且跃升至超70亿档级。此后三年,虽然1998年总印数比上年略有回落,但与“九五”首年相比,总印数呈平稳攀升状。岂料,至“九五”末——2000年,总印数再度骤降,而且降势达10亿册之巨,不但跌出70亿档级,而且降至低于“八五”期末,几乎回跌至“八五”首年的水平。“九五”期末与“八五”期末相比,总印数不但未增长,反而下降。而1990年至2000年,历经10年,跨越两个五年计划,在品种增长近8成、总印张增长逾6成的态势下,总印数增长仅约1成,几近“八五”初年水准。遥遥10年,图书总印数几乎走了一个轮回,返至起点。

与“十五”续接,中国出版业历经15年,跨越三个五年计划,年图书出版品种翻番,从8万多种,跨过10万档级、15万档级、20万档级,直至22万多种,增长177%;年图书总印张同样翻番,从200多亿印张,跨过300亿档级、400亿档级,直至近500亿,增长113%;与这两项翻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年图书总印数起浮不定,步履维艰,最终仍在60亿档级徘徊。总印数徘徊成为中国出版业十五年之痒,成为阻碍中国图书出版业科学发展之“瓶颈”。

表4:“八五”“九五”期间图书出版简况

\Images\2005-2009\sb070109B0204.JPG

印数变化细分究

环境科学类图书印数增长1194%,综合类图书印数下降34%

对“十五”期间的图书出版按使用《中国标准书号》的22大类细分,并与“九五”末比较,“十五”期间图书出版的脉络就更加清晰。(见表5)

由表可见,与“九五”末(2000年)相比,“十五”末(2005年)大多数类别图书品种、印数均增长。其中,品种和印数增长均超过翻番的有哲学类、生物科学类和环境科学类。环境科学类的印数增幅达1194%,历史地理类印数增幅达725%,生物科学类印数增幅达149%,经济类品种增长也翻番。品种和印数均下降的一是综合类图书,品种下降35.31%,印数下降34.17%;二是农业科学类,品种下降10.02%,印数下降22.55%。印数单项下降的一是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类,降幅为9.27%;二是自然科学总论类,降幅为12.72%。大多数门类图书占整体品种和印数的比重有所提升,但提升幅度多不超过1个百分点。品种比重和印数比重上升均超过1个百分点的仅工业技术一类;单项品种比重上升超过1个百分点的仅有经济类;单项印数比重增长超过1个百分点的有语言文字类和艺术类。品种比重和印数比重下降的图书门类不多,且降幅多不足1个百分点。两项比重降幅均超过1个百分点的仅有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类;单项品种比重下降超过1个百分点的有农业科学类、文学类和综合类。

应该说,几类品种、印数增长的图书和品种、印数比重提升的图书,均反映了社会需求的增长,特别是对环境科学、生物科学日益受到重视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而几类图书印数下降,特别是涵盖宽泛的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类、自然科学总论和综合三个大类的图书印数下降,是致使图书印数徘徊的主要因素。而农业科学类图书作为中央和国家主管部门一再强调出版业要加强为“三农”服务的最直接的产品,其出版品种、印数却比“九五”末双双下降,的确是值得业界反省、深思。

由此,可以勾勒出“十五”期间,中国图书出版的兴衰曲线:涉及以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为代表的新兴学科、受众面相对较小的图书出版呈增长态势;而受众面较宽的文教、自然科学基础、综合类图书的出版显下滑状。这是大众读者减少,专业读者增多作用于出版业使然。

中国图书出版总印数反复陷于窘境,自然和国民阅读率下降、新兴媒体冲击不无关系,但三要素失衡确是业界应正视,并逐步予以改善的。

《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对“十一五”末——2010年的图书出版提出指导性目标:品种25.5万,总印数70亿册,总印张600亿印张。按此目标,至2010年图书品种比2005年增长14.62%,总印数比2005年增长8.26%,总印张比2005年增长21.63%。三要素增幅虽然尚有差距,但已远比“九五”末、“十五”末三者增幅之悬殊状况改善了许多。倘若这一目标能实现,那么不但能使图书出版业发展失衡的状况得到有效抑制,而且将有力地促进中国出版业加快实现科学发展。

表5:“十五”末、“九五”末各类图书出版对照

\Images\2005-2009\sb070109B020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