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强社领军规划 社科出版活跃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6/6/6 作者:刘拥军,马莹

编者按 制定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管理的重要机制。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反映了国家对图书出版的导向作用,反映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学科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反映了图书出版社的出版实际,对于我国图书出版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创造具有重要的意义。图书规划也因此成为出版界高度关注的焦点之一。

为此,本报特约请有关方面专业人士对“十五”、“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进行比较,以飨业界。

“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是我国图书出版业在“十一五”期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保障,对于“十一五”期间我国图书出版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十五”规划相比较,“十一五”规划具有五大特点:子规划导向鲜明,彰显时代要求;医药科技、文化和艺术唱主角;社科出版成为规划最活跃的力量;区域板块基本形成,北京占半壁江山;强势出版社领军图书规划。

子规划导向鲜明彰显时代要求

“十一五”规划从项目数量上比“十五”规划少了15%,与“十五”规划完成项目数量比较接近,更加切合实际,操作性更强。

马克思主义著作出版规划、重大工程出版规划、“三农”读物出版规划、未成年人读物出版规划、“走出去”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古籍出版规划等,导向鲜明,彰显时代特点。

2001年,“十五”规划公布实施时,共列重点图书项目1606种,2002年至2005年经过三次调整,规划项目最终调整为1552种。截至2005年底,已完成规划和接近完成的“十五”规划重点项目1335种,占规划总数的86%。“十一五”规划共列重点图书项目1370种,其中含有“十五”规划顺延项目217种。“十一五”规划从项目数量上比“十五”规划少了15%(与调整前的“十五”规划项目数量1606种相比较)。“十一五”规划项目数量与“十五”规划完成项目数量比较接近,从这一点看,“十一五”规划更加切合实际,操作性更强。

“十一五”规划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导向鲜明,突出地彰显时代特点,体现了国家对图书出版的要求和引导,反映了图书出版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个特点集中体现在“十一五”规划的六个子规划中。

在总体规划中设立子规划是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重要特色之一。子规划是为了适应我国政治文化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根据党和国家大局的要求而设立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十五”规划设有重大工程类、通俗读物类、科普读物类、少儿读物类、农村读物类等5个板块。“十一五”规划对子规划做了较大调整,共设六大板块:马克思主义著作出版规划、重大工程出版规划、“三农”读物出版规划、未成年人读物出版规划、“走出去”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古籍出版规划等。其中,马克思主义著作出版规划、“走出去”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古籍出版规划为新设。

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古籍整理重点图书出版项目在“十一五”规划中列为子规划,突出了这两类项目的重要性,体现了国家的出版导向。这两类图书出版项目在“十五”规划中尽管没有单独列为子规划系列,但体现在了社会科学类重点图书出版项目中,相比较而言,“十一五”规划子规划的最大的特点在于设立了“走出去”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出版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实力明显增强。2004年年出版图书品种达21万种,总印数64.13亿册,已经成为世界出版大国。但长期以来我国出版业与世界出版几乎不相往来,即使有所交流,也是强调宣传职能,作为一个产业,对国际市场的作用微乎其微,“内向型”特征鲜明。“走出去”是我国从出版大国转变为出版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走出去”是 “十一五”期间甚至更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在“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中把“走出去”列为子规划,对于图书出版业的“走出去”,以及整个出版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见表1)

表1:“十五”与“十五”子规划项目比较

\Images\2005-2009\sb060606B0101.JPG

我们把“十五”规划中有关项目归并为与“十一五”规划子规划口径一致的类别,制成表1。“十一五”规划与“十五”规划相比较,在子规划中,百分比提高最大的是中国出版“走出去”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新设);其次是重大工程出版规划,提高了20个百分点;再次是“三农”读物出版规划,提高了近1个百分点。其余类别都有所下降。

“三农”读物出版规划反映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要求和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重大出版工程则鲜明地体现了规划的导向意义,昭示了国家倡导高质量的、可传承的精品出版。制定和扶持重大出版工程出版项目是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医药科技唱主角

“十一五”规划中,医药科技类可谓鹤立鸡群——与“十五”相比较,提高了5个百分点,反映了我国科学研究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科技出版的迅速发展。

文化类图书在“十一五”规划中的比重飙升为19.38%,反映了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

就规划的五大类别社会科学类、文学艺术类、科学技术类、少数民族类和子规划类而言,社会科学类与科学技术类占了“十一五”规划的65%。与“十五”相比较,这一指标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子规划提高了7个百分点。“十一五”规划的另一个重要的变化是科技类图书的地位大幅度提高。(见表2)

表2:各大类比较

\Images\2005-2009\sb060606B0102.JPG

就科学技术类图书本身而言,在“十五”和“十一五”规划中,医药科技类图书份额最大,分别为18.32%和23.59%。特别是“十一五”规划,医药科技类可谓鹤立鸡群,比份额排名第二的自然科学总论高出16个百分点。与“十五”相比较,就科技类图书而言,“十一五”规划增幅最大的是医药科技类图书,提高了5个百分点。水利水电和航天技术的增幅也比较大。

最富戏剧性的是社会科学类中的文化类图书。在“十五”规划中文化类图书占社会科学类图书的比重仅仅为7.98%,而在“十一五”规划中,这一比重飙升为19.38%,成为第一大类。“十五”规划中,社会科学类中前3甲的是历史、经济和社会科学总论,比重分别为22.76%、20.43%和14.01%。“十一五”规划中,历史和经济分列社会科学类中的第二和第三名,但比重降幅很大,两类的比重分别为15.88%和13.00%。社会科学总论退至第五名,比重仅为7.84%。

文学艺术类图书中,艺术类图书占了近60%。与“十五”相比较,艺术类也是文学艺术类中增幅最大的,达11个百分点;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比重都有所下降。

科技类图书比重的提高反映了我国科学研究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科技出版的迅速发展。文化、历史和经济类图书项目占社会科学类规划图书的近半壁江山,特别是文化类图书比重的大幅度提高,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跨越性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强大的文化支撑,同时也反映了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

同时也应看到,科学技术类图书中,医药科技图书的过高的比重,以及基础学科图书的相对较低的比重(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基础学科的比重,在“十一五”规划中都有所下降)应引起高度重视。要突出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导向作用,发挥出版活动对科学研究的推动和引导,促进基础学科研究的健康发展。

社科出版成规划中最活跃的力量

与“十五”规划相比较,出版社的多类别外延发展有很大提高。

社科、科技和大学出版社成为跨类别的主体,社科类出版社在跨类规划中具有强烈冲动,与“十五”规划相比,提高了11个百分点。

我们按照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少数民族以及六个子规划作为类别标尺,对出版社的专业方向进行了外延式的考察。“十一五”规划共涉及出版社395家,平均每家出版社涉猎1.6个类别。横跨规划类别最多的出版社分别是科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武汉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和重庆出版社,它们都横跨5个类别。与“十五”规划相比较,出版社的多类别外延发展有很大提高。(见表3)

表3:出版社跨类别情况

\Images\2005-2009\sb060606B0103.JPG

社科、科技和大学出版社成为跨类别的主体,三者共占跨3类以上出版社的70%以上。社科类出版社在跨类规划中具有强烈冲动,与“十五”规划相比,提高了11个百分点,占跨3类以上出版社的3成以上。教育出版则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在跨类别这个问题上,中央出版社占据了绝对优势,而在“十五”规划中,地方出版社优势突出。在两个五年规划中跨4类以上的出版社只有武汉大学、高等教育和江苏教育。(见表4)

表4:横跨3类以上的出版社比较

\Images\2005-2009\sb060606B0401.JPG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中的跨类别情况尽管与现实中出版社的跨类别发展有很大不同,但不可否认,这两者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规划中的跨类情况是实践活动中出版社外延扩张发展的反映,要给予必要的重视。外延扩张是出版社规模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一定的出版规模基础上继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见表5)

表5:6种以上图书规划项目出版社比较

\Images\2005-2009\sb060606B0402.JPG

与“十五”规划相比较,教育出版在内涵发展上有较大提高,其跨类别比重是下降的,但承担的规划数量提高了8个百分点。当然,社科类出版社同时提高了12个百分点,可以认为,社科出版是“十一五”规划中最活跃的力量,它反映了我国社会科学的活跃和发展,以及社科类出版社的积极的发展冲动。要引导出版社外延扩张的方向,既要外延扩张,更要内涵立身。特别是对于社科类出版社来说,更要处理好外延扩展和内涵发展之间的关系。

区域板块形成北京占半壁江山

“十一五”规划比“十五”规划区域集中度更高,北京提高了8个百分点,占规划项目的5成以上。

区域集中度的提高符合出版发展规律,也反映了近年来出版发展的实际情况。

北京是我国的出版中心,也是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最集中的地区,“十一五”规划比“十五”规划区域集中度更高,北京提高了8个百分点,占规划项目的5成以上。上海略有提高,多数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区域集中度的提高符合出版发展规律,也反映了近年来出版发展的实际情况。要坚持规划的权威和导向,就要坚持不均衡的规划观,不均衡发展同样是科学发展,因为它符合出版业发展的实际,有利于出版业的整体发展。(见表6)

表9:出版社承担规划图书分级情况

\Images\2005-2009\sb060606B0403.JPG

北京、上海以外,湖广和江浙成为我国重要的两个区域性出版集中地,这两个区域包括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苏、浙江、河南、山东和四川。这两个区域占“十一五”规划项目的2成,比上海多1倍。辽宁与这两个区域各省的情况相当。(见表7)

表6:“十一五”规划的区域分布

\Images\2005-2009\sb060606B0404.JPG

可以说,“十一五”以及“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反映了我国出版业的区域布局,体现了出版业的区域发展水平。我国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以上海为支柱、以泛江浙湖广地区为基本、以各地为支点的出版发展格局。

强势出版社领军规划

在“十一五”规划中,承担规划图书10种以上的出版社共有26家,而“十五”规划中只有14家。

与“十五”规划相比,出版社承担项目的集中程度大幅度提高,规划向强势出版社倾斜。

在“十一五”规划中,承担规划图书10种以上的出版社共有26家,其中,上海5家,广东、广西、重庆、湖北各1家,其余都集中在北京地区。大学出版社共有9家,占三分之一。

“十五”规划超过10个品种的出版社只有14家,北京以外的出版社7家,大学出版社只有2家,即武汉大学出版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这2家大学社也是在“十五”和“十一五”两个五年规划中品种都超过10种的出版社。(见表8)

表7:“十五”规划的区域分布(不包括自上而下项目)

\Images\2005-2009\sb060606B0405.JPG

在社会科学类图书规划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为前三甲。在科学技术类图书规划中,化学工业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为前三甲。在文学艺术类图书规划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和清华大学出版社为前三甲。在少数民族类图书规划中民族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分列第一、第二,青海民族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并列第三。(见表9)

表8:出版社承担规划图书品种

\Images\2005-2009\sb060606B0406.JPG

与“十五”规划相比,出版社承担项目的集中程度大幅度提高,规划向强势出版社倾斜。21世纪以来,我国出版业的集中化程度不断提高,催生了一批大社、强社,这些出版社是我国出版业发展的重要的生产力源泉。“十一五”规划反映了这一出版生产力结构的新变化,并将对这一变化产生重要影响。从表9可以看出,占出版社数量不足7%的强势出版社占了规划图书品种的25%以上,而占出版社半数的只有1~2种规划图书的出版社只占规划图书总品种的21.75%。承担规划图书品种超过10种的26家出版社都是在某个或某几个出版领域占有绝对和相对优势的强势出版社,强势出版社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领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