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现状及影响研究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5/8/19 作者:刘生全,赵晨

\Images\2005-2009\yd050819T0301.JPG

摄影:朱晓岚

(以北京市中小学生为例)

■刘生全

作者简介:男,北师大出版社教育心理部主任,北师大教育学院在读博士。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收入普遍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支出呈现诸多新的特征,整个社会的消费结构正发生着显著变化,老百姓的消费开始由衣食消费向住行、文化、教育消费转变。其中,家庭文教消费支出日益提高,而中小学生课外读物消费支出成为其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目前,中小学生课外读物市场已成为充满商机的巨大产业领域,有人估算这个市场每年的码洋在200个亿以上。日益丰富的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给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成长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复杂影响,但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现状究竟如何?课外读物对中小学教育和青少年成长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影响方式如何?存在哪些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无疑需要做出客观、准确的调查与评估,可惜的是迄今尚无人对这些重要问题做系统、深入的实证研究。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为了详细了解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数量与结构特征、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内容及其与课堂教学的关系现状、课外读物对中小学教育和中小学生发展的功能及影响状况……具有教育社会学学科背景并工作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这个国内著名教育出版机构近十年的刘生全老师作为课题负责人,带领课题组成员从课外读物的出版(供给)和使用(需求)两个角度,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历时两年多,完成了《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现状及影响研究》这一课题。

此次问卷调查在北京市24所学校展开,其中小学12所、初中10所、高中2所;共发放问卷900份,有效回收847份,有效回收率为94%,其中男生比例46.8%,女生比例53.2%;小学生59人,初中生451人,高中人337人。以下为本次调查的部分结果:

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数量特征

1. 印刷本课外读物

1.1印刷本课外读物的拥有量较多

首先,被调查的北京市中小学生拥有教辅类课外读物的数量较多。仅在2002年一年,新添教辅类课外读物在10本以上的学生就达到了40%以上,由此可见教辅类课外读物的巨大市场。其次,北京市中小学生拥有非教辅类课外读物的数量也相当可观。超过78%的学生有10本以上的非教辅类课外读物,接近50%的学生有50本以上的非教辅类读物,11.3%的学生竟拥有超过300本的课外读物。

1.2性别差异不明显

在课外读物的拥有量方面,男生和女生并无明显差异。如在2002年度,新添教辅类课外读物在10本以上的男生占其总人数的39.7%,而新添教辅类课外读物在10本以上的女生则占其总人数的40.7%。在非教辅类课外读物的拥有量方面,超过79%的男生拥有10本以上的非教辅类课外读物,而同类女生则超过了其总人数的78%;超过50%的男生拥有50本以上的非教辅类课外读物,而同类女生也超过其总人数的49%。上述同类数据之间的差距均不超过1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在拥有300本以上非教辅类课外读物的群体中,男生达到其总数的12.7%,而女生达到其总数的9.9%,在这点上男女生存在微小差距。

1.3年级差异较显著

首先,在新添教辅类课外读物的数量方面,不同年级存在较大差异。在2002年,74.6%的小学生新添教辅类课外读物在六本以上,而只有40.3%的初中生和33.8%的高中生新添教辅类课外读物在六本以上。在新添教辅类课外读物10本以上这一级别中,小学生与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差异更为显著,37.3%的小学生这一学年新添教辅类课外读物10本以上,而只有9.5%的初中生和10.5%的高中生新添教辅类课外读物达到10本以上。这一方面表明小学生新添教辅类课外读物绝对数量较大,“减负”政策未彻底落实;另一方面,初中生和高中生新添教辅类课外读物较小学生而言相对较少,但这并不能说明其学习负担较轻,很可能是学习压力较大导致其无暇购买更多的教辅类课外读物,学校可能给他们提供了一定数量的试卷、练习册子等,而这些非正式出版物不在本调查范围之内。

其次,在拥有非教辅类读物的数量方面,不同年级的差异也较为明显。有69.5%的小学生和67.6%的高中生拥有50本以上的非教辅类课外读物,而只有34.4%的初中生拥有50本以上的非教辅类课外读物;拥有300本以上非教辅类课外读物的小学生和高中生分别达到了16.9%和19.7%,而只有4.3%的初中生拥有300本以上的非教辅类课外读物。

2. 音像读物

2.1音像读物拥有量两极分化

被调查的北京市中小学生在音像读物的拥有量方面总体上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分布。42.8%的学生拥有的音像读物数量在20本/盒/盘以下,而36.3%的学生拥有的音像读物的数量在40本/盒/盘以上,20%左右的中小学生拥有的音像读物的数量在20—40本/盒/盘之间,中间人数较少显示出两端的鲜明对比。

2.2教辅与非教辅类音像读物拥有量呈“V”形分布

拥有20本/盒/盘以上教辅类音像读物的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比例分别为23.8%、6.9%、和13.3%。而拥有20本/盒/盘以上非教辅类音像读物的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分别为30.5%、23.7%和68.2%。拥有50本/盒/盘以上非教辅类音像读物的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比例分别为15.3%、4.9%和39.3%。由此可见,居于小学与高中之间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无论是教辅类音像读物的拥有量还是非教辅类音像读物的拥有量,都相对较少,因此其音像读物的整体拥有量不高。

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结构特征

1.课外读物的种类比较丰富

中小学生课外读物分为教辅类和非教辅类,其中,非教辅类课外读物的结构较为丰富。此次问卷调查列出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类别:(1)童话、动画或科幻故事;(2)侦探、武侠或言情小说;(3)中外古典名著或名人传记。此外,音像制品(录音带、录相带、光碟等)和报刊杂志(书法报、计算机报、少年科学画报、童话、动画、科幻故事、足球、航模制作、兵器等报纸和杂志)等也成为中小学生较为重要的课外读物类型。

2.不同年级拥有的课外读物的结构不同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级拥有的非教辅类课外读物的结构是不一样的。55.9%的小学生拥有10本以上童话、动画或科幻故事书,高于初中生的25.2%和高中生的47.9%;37.6%的高中生拥有10本以上侦探、武侠或言情小说,高于小学生的13.6%和初中生的15.7%;44.1%的小学生和43.2%的高中生拥有中外古典名著或名人传记,高于初中生的20.6%。可见,小学生课外读物中童话、动画或科幻故事类的课外书多一点;高中生课外读物中侦探、武侠或言情小说较多;而小学生和高中生对于中外古典名著或人物传记的拥有量均相对较多。

3.报刊杂志成为补充读物

2002年,调查对象中将近100%的小学生、80.2%的初中生和60.9%的高中生订阅了报纸和杂志。其中,订阅教辅类报刊杂志在两种以上的小学生有43.1%,初中生有7%,高中生有8.7%;订阅用于培养和发展兴趣、特长等非教辅类报纸和杂志在两种以上的小学生有54.4%,初中生有15.4%,高中生有25.3%。可见,相对于初中生和高中生而言,小学生的报刊杂志订阅量更大一些。

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来源渠道

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来源渠道较为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父母购买;(2)学校或班级集体定购;(3)自己主动购买;(4)亲戚朋友赠送;(5)从网上下载的;(6)老师推荐购买。其中,父母购买的占59.5%,学校或班级集体定购的占45.8%,自己主动购买的占83.5%,亲戚朋友赠送的占32.7%,从网上下载的占28.9%,老师推荐购买的占42.7%。可见,自己主动购买是获得课外读物多种渠道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渠道,但同时,父母购买、学校或班级集体定购以及老师推荐购买在学生课外读物的来源渠道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不同的渠道来源在不同年级的学生身上也有不同的表现。在小学阶段,较大比例的父母会给孩子购买课外读物,这一渠道占到了86.4%的比例,而在初中和高中阶段,这一比例分别为57.8%和57.1%。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有较高比例的学校和班级集体定购课外读物,这一比例分别为66.1%和59.3%;老师推荐购买也占到了较大的比例,分别为40.7%和51.8%。到了高中,个人主动购买占到了绝对高的比例,达到91.5%;而学校或班级集体定购则占据较小比例,为23.9%;同时,高中生对于网络渠道的使用比例较大,为47.1%,远远高过了小学生与初中生8.5%和18.2%的使用率。由此可见,在课外读物的选择方面,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是被动选择,而高年级的学生则相对具有更大的主动性,也更懂得通过网络获取自己需要的课外读物。

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质量评估

调查显示,对于课外读物的质量问题,92.1%的学生认为错误比较少或几乎没有错误,5.8%的学生认为错误比较多,还有2.0%的学生认为错误很多。针对课外读物的错误,总体调查显示,47.7%的学生认为课外读物的错误是错别字的错误;26.1%的学生认为课外读物的错误主要是答案错误;另有12.4%的学生认为课外读物的错误主要是内容错误;选择其他错误的占总数的10.0%。可见,目前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质量基本有保障,但错别字、答案错误和内容错误成为课外读物的硬伤。

针对课外读书当中出现的错误现象,分别有62.7%的小学生、49.2%的初中生和56.5%的高中生认为不应该;当发现错误时,分别有63.2%的小学生、49.3%的初中生和28.9%的高中生会选择向周围人(老师、家长、同学等)反映;只有15.8%的小学生、7.6%的初中生和3.6%的高中生会选择向出版社反映。

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购买和使用情况

调查显示,对于购买课外读物的原因,91.5%的小学生、89.9%的初中生和90.9%的高中生选择“出于本人的需要”。可见,个人需要在中小学生选择购买课外读物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其他诸如“同学的影响”、“老师的建议”和“家长的建议”等只是非常次要的因素。

根据对样本群体进行的统计分析,北京市中小学生每天大约花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的时间看电视(50.9%);半个小时以下的时间看报刊杂志(65.4%);每周听学习类磁带的时间只有半个小时左右,而听娱乐类磁带的时间则有2?觸3个小时以上(52.5%);其每天花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不多于2个小时(89.5%)。因此这也基本印证了在每天分配到课外书的阅读时间上,70.9%的小学生、79%的初中生和76.2%的高中生赞同每天用1?觸2个小时看课外书最好,其中赞同1个小时的又占绝大多数。

在对课外读物的使用方式上,分别有62.1%的小学生、50.2%的初中生和57.4%的高中生选择“和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使用”,这一点在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中都占有极大比例,但“自己单独使用、不和别人交流”是仅次于这一方式的另一种选择。

调查显示,“同学之间交流使用课外书”这一方式被认为是效果最好的方式,分别有69.5%的小学生、66.9%的初中生和66.4%的高中生选择这种使用方式。(详见下表)

如表所示,学生对于教辅类课外读物和非教辅类课外读物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两类课外读物的使用效果。对于教辅类课外读物,大部分学生认为:其(1)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或提高学习效率(70.7%);(2)扩大了知识面(65.7%);(3)大大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45.3%)。而对于非教辅类读物,大部分同学认为其(1)大大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69.7%);(2)扩大了知识面(65.9%);(3)给学习带来了很多乐趣(55.1%)。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70.7%的学生认为教辅类课外读物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或提高学习效率,只有20.0%的学生认为非教辅类读物有这一效果;在扩大知识面这一效果上,教辅类课外读物和非教辅类课外读物并无明显差异;认为非教辅类课外读物容易影响学习,还是少看为好的学生几乎相当于对教辅类课外读物持同样观点学生的3倍;不喜欢看教辅类课外读物的学生是不喜欢看非教辅类课外读物学生的三倍以上。

由此可见,在提高学习成绩或提高学习效率方面,教辅类课外读物具有明显效果;而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方面,教辅类课外读物和非教辅类课外读物的效果几乎一致;教辅类课外读物和非教辅类课外读物都在不同程度上给学习带来了乐趣,但非教辅类课外读物更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总体而言,学生对课外读物的评价以正面为主,表明课外读物的正面影响还是占绝对优势的。但是,从中小学生的教辅读物的拥有量极其对教辅类读物功能的认同中我们也能看出当前应试教育在中小学中的鲜明痕迹。

中小学生对课外读物的阅读偏好

在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课外读物时,分别有57.6%的小学生、59.1%的初中生和82.2%的高中生未选择“学习辅导类读物”;55.9%的小学生、59.6%的初中生和56.9%的高中生选择了“古今中外名著、传记”;72.9%的小学生、66.9%的初中生和66.3%的高中生选择了“童话、动画、漫画或科幻书”;57.1%的初中生和63.9%的高中生选择了“侦探、武侠或言情小说”;67.8%的小学生、69.1%的初中生和57.5%的高中生未选择“电子游戏”;86.4%的小学生、90.0%的初中生和81.0%的高中生未选择“纪实文学、戏剧”;74.6%的小学生、72.0%的初中生和58.7%的高中生未选择“军事、体育类”;59.3%的小学生、64.4%的初中生和63.3%的高中生未选择“科普读物”。由此可见,无论是小学生、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大部分学生都不喜欢“学习辅导类读物”,这点在高中生当中表现尤甚;而“古今中外名著、传记”和“童话、动画、漫画或科幻书”则是所有学生都喜欢的种类;相对于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更喜欢“侦探、武侠或言情小说”。

与此相反,家长和老师希望或要求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在很大程度上和中小学生自己的选择有所偏差。以学生家长为例。调查显示,76.3%的小学生家长、84.0%的初中生家长和62.8%的高中生家长要求或希望其孩子在课余阅读“学习辅导类”读物,这与学生自己的选择正好相反;52.5%的小学生家长、55.6%的初中生家长和67.4%的高中生家长要求或希望其孩子在课余阅读“古今中外名著、传记”,这与学生自己的爱好比较相符;而只有23.7%的小学生家长、10.4%的初中生家长和16.3%的高中生家长希望其孩子在课余阅读“童话、动画、漫画或科幻书”;只有8.5%的小学生家长、7.6%的初中生家长和15.1%的高中生家长希望其孩子看“侦探、武侠或言情小说”。综合所有数据,在“学习辅导类”课外读物、“童话、动画、漫画或科幻书”、“侦探、武侠或言情小说”这些课外读物的选择上,家长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上述分歧值得关注,它表明,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家长的价值取向存在冲突,学生的兴趣会因为教师和家长的应试的功利取向而受到压抑甚至扭曲,这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无疑是不利的。

结论

综上所述,此次对北京市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现状及影响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从课外读物的数量方面来看,北京市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拥有量较多,男女差别并不明显,但存在较为显著的年级差异;小学生每年新添教辅类课外读物绝对数量较大,客观上削弱了“减负”政策的实施效果,也折射出当前中小学教育还带有非常浓厚的应试教育色彩;初中生和高中生每年新添教辅类课外读物少于小学生,但并不代表其学习负担较轻。

从课外读物的结构方面来看,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种类较为丰富,除了传统的印刷本课外读物外,还有录音带、录相带、光碟等音像制品。但相比较而言,非教辅类课外读物在整个课外读物的结构中所占比重还偏低。

从课外读物的来源渠道方面来看,课外读物来源渠道较为广泛,但自己主动购买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同时,家长购买、学校或班级集体定购以及老师推荐购买等渠道也不容忽视。而且,中小学生对于不同渠道的选择有一定的年级段差异。

从课外读物的质量方面来看,目前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质量基本有所保障,但部分读物仍存在错别字、答案错误和内容错误等硬伤;发现错误时,绝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向周围人(老师、家长、同学)反映,而不会主动和出版社联系。

从中小学生的购买原因和使用方式来看,个人需要成为中小学生购买课外读物的主导因素;大部分中小学生每天阅读课外读物的时间为一个小时左右;绝大部分中小学生愿意和同学交流使用课外读物。

从课外读物的使用效果方面来看,在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方面,教辅类课外读物效果明显;此外,在扩大学生知识面和增强学习乐趣方面,教辅类读物与非教辅类读物并无明显差异。这表明,非教辅类课外读物所发挥的功能还有待提高。

从阅读偏好方面来看,古今中外名著、传记和童话、动画、漫画或科幻书是所有学生都喜欢的种类,而家长和老师则要求和希望中小学生选择学习辅导类课外读物,双方在这方面分歧最大。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此课题为北京市青年专项课题,课题组成员包括:刘生全、桑锦龙、李庆丰、王大凯、王卫星等。本调查中的“课外读物”概念指中小学生所拥有的教科书以外的所有读物。)

本报实习生 赵晨 整理

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使用效果评估

\Images\2005-2009\yd050819B301.JPG